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学通报
中国农学通报

石元春

旬刊

1000-6850

edit@agri.org.cn

010-59194705

100125

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22号楼中国农学会期刊处

中国农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耕作措施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李文倩韩明明张海军吕连杰...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黄淮海地区小麦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协同提高的最优耕作和氮肥组合模式,于2018-2020年设置2a大田定位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耕作方式,分别为旋耕(R)、深耕(P)和深松(B);裂区为施氮量,分别为135 kg/hm2(N135)、180 kg/hm2(N180)、225 kg/hm2(N225)、270 kg/hm2(N270)。结果表明:耕作措施、施氮量及其互作对小麦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氮素利用率均有显著影响。深松较传统旋耕或深耕处理,小麦开花期、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1。2%~18。9%、5。2%~16。3%,花前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0。8%~70。4%、5。7%~21。9%,植株氮素生产力、氮素利用率分别增加3。2%~21。1%、3。7%~40。7%,最终实现小麦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籽粒蛋白质产量分别提高3。7%~40。7%、3。6%~8。9%和3。0%~49。9%。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氮肥施用量可以促进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但同时降低了氮素利用率。综合效应看,深松配合270 kg/hm2施氮量可同时实现最高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籽粒蛋白质产量,且氮素利用率高于相同施氮量的旋耕、深耕处理。因此,就本试验区域而言,首选深松耕作方式并配合270 kg/hm2施氮量可实现小麦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同时维持较优的氮素利用率。

    耕作措施施氮量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氮素利用率

    密度和行距对直立株型小麦产量、群体冠层特征和抗倒伏性的影响

    赵夕冉张玉张嘉豪陈建省...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给直立株型小麦的栽培措施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2个小麦直立株型品系'SN1319'和'SN1425'为试验材料,设置T1(330×104株/hm2基本苗)和T2(420×104株/hm2基本苗)2个高密度播量,H1、H2和H3(分别为1。10 m播幅6行,8行和10行)3个行距组合,研究种植方式对小麦产量、冠层特征和倒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N1319'和'SN1425'分别在T2H2和T2H3处理下获得最高产量,比对照'济麦22'增产9。83%和10。10%;高密度条件改善了小麦冠层形态特征,增加叶面积指数(LAI)和消光系数(EC),提高了小麦冠层光截获能力;但是使群体透光性(LT)下降,倒伏指数(LI)上升。品系、行距对冠层结构、光截获能力以及倒伏特性也具有显著影响。试验表明420×104株/hm2基本苗、适当缩小行距可作为直立株型小麦合理的栽培措施。直立株型小麦作为一种新的类型,能够选育高产甚至超高产小麦品系,在实践中具有应用价值。

    普通小麦紧凑株型播量行距产量冠层结构抗倒伏性

    耐荫谷子杂交种的创制及其耐荫生理机制研究

    李素英崔燕娇张静刘正理...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中国大量林下土地常年撂荒、杂草丛生、病虫害严重、林果质量逐年下降的难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开发耐荫性谷子种植资源,提高林下土地利用率及林下经济效益。研究以具有良好综合性状和潜在利用价值的谷子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专项试验筛选出耐荫种质资源,进一步利用这些亲本材料,创制出7份耐荫不育系,4份耐荫恢复系;8个耐荫谷子杂交种。这些杂交种表现出良好的生长性能,能够在树木遮荫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为了深入了解耐荫谷子杂交种的生理机制,我们测定了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及比值、根轮数等。研究结果显示,耐荫谷子杂交种具有较高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分别在2。11~2。35 mg/gFW和0。65~0。76 mg/gFW之间),较低的叶绿素a/叶绿素b比值(3。09~3。25),以及较多的根轮数(≥5)。这些生理特征有助于植物在低光环境下更有效地捕获光能、吸收营养,并增强对病虫害的抵抗力。本研究的成果不仅促进了耐荫谷子杂交种的育成,而且为林下经济提供了实践应用模式。建立了"谷子/板栗"、"谷子/核桃"、"谷子/山楂"和"谷子/中低密度生态林"4种立体套种模式,这些模式有助于提升林地的综合效益和生态价值。因此,该研究对于改善林下土地利用、促进农业多样性和生态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耐荫谷子杂交种种质创新生理机制

    施氮量对花生结瘤特性的影响

    黄志鹏吴海宁唐秀梅钟瑞春...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明施氮量对田间栽培花生结瘤特性的影响,以'桂花36'为研究材料,设置6个氮用量处理:施氮量0%(N0,不施氮)、施氮量25%(N1,少量施氮)、施氮量50%(N2,中量施氮)、施氮量75%(N3,少量减施氮)、施氮量100%(N4,常规施氮67。50 kg/hm2)、施氮量150%(N5,大量施氮),大田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田间取样共33次,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结瘤特性观测值和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采样前期,根瘤数量与直径的观测值平均数随施氮量的上升而下降;在采样中、后期,根瘤平均数量的最小值都出现在N4处理,平均直径的最小值则均出现在N5处理,既氮对数量的抑制在常规施氮条件下达到最强,对直径的抑制随用量的增加而增强;从N0到N4,以其中任一处理为参照时,参照处理与相邻处理间的变化差异显著概率在各采样期均未达到很可能级别,既当施氮量小于67。50 kg/hm2时,25%幅度的氮用量增减不会导致根瘤数量和直径观测值产生差异显著的变化;相比常规施氮,大量施氮时根瘤直径观测值在采样中、后期很可能显著下降,数量观测值在采样后期很可能显著上升。

    花生施氮量根瘤数量根瘤直径

    移栽期和种植密度对恩施雪茄烟叶品质的影响

    吴栩任永建李金建成丹...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移栽期和种植密度对雪茄烟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恩施崔坝基地展开试验。设置3个移栽期处理(4月20日、4月30日、5月10日)和6个种植密度处理(100 cm×40 cm、100 cm×45 cm、100 cm×50 cm、110 cm×40 cm、110 cm×45 cm、110 cm×50 cm),比较不同移栽期的烟株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及等级结构、外观质量和感官评吸质量,选择最佳移栽期进行移栽,探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烟株农艺性状、产量及等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移栽期的推迟,烟株生育期明显缩短,集中在旺长期,与气温呈明显负相关;随着移栽期的推迟,烟叶的产量和品质均下降。此外,不同种植密度对烟株的生长具有一定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烟株的株高、最大叶长和叶宽整体上先增后减,适当增加行距和减小株距有利于提高产量。综合认为,恩施崔坝基地雪茄烟茄衣品种'楚雪26号'的最佳移栽期在4月20日—4月30日,110 cm×50 cm的种植密度使烟株的农艺性状表现最好,110 cm×40 cm的种植密度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雪茄烟移栽期种植密度产量品质

    彰显龙岩CB-1烟叶清甜蜜甜香型风格密集烘烤工艺研究

    沈少君邱铭生林晓路吴恩彪...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龙岩地区'翠碧一号'的密集烘烤工艺,为彰显其清甜蜜甜香型风格提供参考。为彰显'翠碧一号'烟叶清甜蜜甜香型风格,以福建龙岩烟区栽种'翠碧一号'下、中、上部的适熟烟叶为实验材料,设置3种烘烤工艺,采用"背靠背"编烟方式编竿装烟,对烤后烟叶分别按下、中、上部进行分级,然后进行鉴定,统计外观、化学成分及感官质量等信息。结果显示,'翠碧一号'(CB-1)品种烟叶下部烟宜采用T3(高温/高低高湿)烘烤工艺,关键烘烤阶段干/湿球温度为:变黄期38~40/37~38℃、凋萎期42/36℃、变筋期46/36℃、干片期50~54/38~39℃、干筋期60~65/40~42℃,中、上部烟叶宜采用T1(高温/高湿)烘烤工艺,关键烘烤阶段干/湿球温度为:变黄期38~40/37~38℃、凋萎期42/38℃、变筋期46/38℃、干片期50~54/39~40℃、干筋期60~65/40~42℃。该研究为彰显'翠碧一号'香型的密集烘烤工艺提供技术参考。

    '翠碧一号'香型风格烘烤工艺烤烟

    苝二酰亚胺类光敏剂及其与氮磷钾叶面肥复配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程澳华申江英苏秀荣孟娇...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研究苝二酰亚胺类光敏剂及其与氮磷钾叶面肥复配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以1,7-二溴-3,4,9,10-苝四羧基双酐(PDI-2Br)为受体,环己胺为给体制备N,N'-二环己基-1,7-二环己胺基-3,4,9,10-苝二酰亚胺(PDI-4CHA),随后在PDI-4CHA表面包裹纳米硅壳得到PDI-4CHA复合纳米胶囊(光敏剂,PS)。以油菜为试验材料,研究PS最佳喷施浓度,设置CK、0。4%PS、1。2%PS、2%PS、3%PS 5个处理;研究光敏剂与氮磷钾叶面肥W复配(PS&W)处理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设置CK、叶面肥W、2%PS、0。4%PS&W、1。2%PS&W、2%PS&W 6个处理。结果表明:成功合成PDI-4CHA复合纳米胶囊;PS喷施浓度在0%~3%范围内,2%PS处理对油菜的促进效果最好,与CK相比,在最后一次取样中油菜SPAD值、干重、鲜重分别提高了21。93%、60。72%、44。93%;PS&W处理对油菜生长影响实验显示,相较于CK、W和PS处理,1。2%PS&W处理在最后一次取样中油菜的鲜重分别增高了161。43%、173。90%和105。46%,干重分别增高了163。98%、173。92%和107。64%,并且复配处理过的油菜的品质均不差于对照处理。该实验证明苝二酰亚胺类光敏剂及其与氮磷钾叶面肥复配喷施对油菜有增效作用。

    苝二酰亚胺光敏剂增效作用油菜

    改性磷尾矿粉对红壤生境玉米生长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郭永杰王孟来肖亚楠陈赐云...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玉米田间试验,研究改性磷尾矿粉对红壤生境玉米生长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为磷尾矿的合理利用以及酸性红壤农田防治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供试玉米试验地位于曲靖市马龙县旧县镇,设置如下处理:(1)当地习惯施肥(CK);(2)当地习惯施肥+改性磷尾矿粉3000 kg/hm2(T1);(3)当地习惯施肥+改性磷尾矿粉6000 kg/hm2(T2);(4)当地习惯施肥+改性磷尾矿粉9000 kg/hm2(T3);(5)当地习惯施肥+改性磷尾矿粉12000 kg/hm2(T4);(6)当地习惯施肥+改性磷尾矿粉15000 kg/hm2(T5),每个处理3次重复,测定玉米产量和pH、有机质、交换性钙等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施用改性磷尾矿粉显著提高土壤pH,较CK最高提高了23。20%,显著降低了交换性酸总量、交换性Al3+含量和有效锰含量,最高分别降低了79%、70%和29。18%;施用改性磷尾矿粉提高了土壤交换性钙,较CK,最高显著提升了38。19%;施用改性磷尾矿粉的百粒重最高较CK处理提高了4。03%,对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施用改性磷尾矿粉可通过降低土壤交换性酸,提高阳离子交换量、土壤交换性钙来消减土壤酸化,不同施用量的改性磷尾矿粉对土壤和玉米的影响有所差异,其中施用6000 kg/hm2的改性磷尾矿粉(T3处理)是最优的施肥方案,它可以在不影响玉米产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酸化程度,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改性磷尾矿粉磷素酸性土壤土壤团粒结构产量

    不同原料配比对芦笋秸秆堆肥发酵效果的影响

    吕真真刘秀梅冀建华蓝贤瑾...
    7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芦笋秸秆资源化利用,通过加入不同比例的鸭粪和稻壳于芦笋秸秆中,进行资源化堆肥效果的试验研究。以发酵温度、pH、发芽指数、有机质、氮、磷、钾等为评价指标,研究鸭粪和稻壳添加对堆肥发酵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芦笋秸秆堆肥发酵过程,无高温阶段,未能达到发酵堆肥要求。添加不同比例的鸭粪和稻壳均能促进芦笋秸秆堆肥发酵,高温维持时间12~13 d,高温阶段平均温度为56。3~60。4℃,发酵周期21~29 d,发酵30d结束时,发芽指数达到了92%~118%,pH>8。0,有机质含量50。70%~57。02%,氮磷钾总养分含量4。64%~5。20%。综合各项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70%芦笋秸秆+10%鸭粪+20%稻壳粉的配比发酵效果优于其他配比,更适合芦笋秸秆发酵。

    芦笋秸秆原料配比好氧发酵腐熟度堆肥效果

    外源添加物对秸秆固态发酵的影响

    刘乃嘉胡晓林丁亚玲萨如拉...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秸秆降解菌系发酵秸秆效果,以前期筛选的秸秆降解菌系8号和生产中主推的秸秆腐熟剂A为试材,接种在埋入成熟期玉米秸秆的土壤,并添加尿素、生物炭、PEG6000,与不接种菌剂和外源添加物埋有成熟期玉米秸秆的土壤为对照20℃进行固态发酵;通过测定秸秆发酵产物特性指标,筛选出对秸秆降解效果较好的发酵液;发酵液水培玉米,测定玉米幼苗农艺性状及生理指标;研究外源添加物对秸秆固态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8号+生物炭、8号菌系+尿素和A菌系+PEG6000极显著提高秸秆发酵体系脲酶活性,8号+生物炭、8号菌系+尿素处理分别显著提高速效磷和碱解氮含量,8号+生物炭、8号菌系+尿素处理显著增加玉米幼苗株高、根长和地上部鲜重,两种菌系加外源添加物显著增强根系抗氧化活性。秸秆降解菌系8号添加生物炭和尿素,秸秆腐熟剂A添加PEG6000均能改善发酵体系性能。

    秸秆秸秆降解菌系固态发酵外源添加物玉米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