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学通报
中国农学通报

石元春

旬刊

1000-6850

edit@agri.org.cn

010-59194705

100125

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22号楼中国农学会期刊处

中国农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磷钾养分管理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韩明明牟群李文倩陈军...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秸秆还田及氮磷钾养分管理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济麦22'为实验品种,试验设置3个处理:T1氮磷钾养分管理优化处理、T2传统处理(CK)、T3秸秆还田养分替代处理,研究了不同试验处理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籽粒灌浆相关参数、籽粒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较,T1处理显著提高了花后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提高43。46%和20。88%;提高了籽粒最大灌浆速率Gmax与平均灌浆速率Gmean,增幅分别为17。62%、3。09%;提高了穗粒数、千粒重以及籽粒产量,分别为5。72%、4。51%、12。15%。建议在与本试验自然环境及生产条件相似的地区,采用氮磷钾养分管理优化处理是可兼顾产量及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冬小麦秸秆还田养分管理灌浆特性籽粒产量经济效益

    鲁西平原冬小麦水分生产力时空格局及其变化分解

    武术兰任频频侯术海王树森...
    7-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高作物水分生产力(Crop Water Productivity,CWP)是减少农业用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掌握CWP的时空特征则是通过管理生产和耗水提高CWP的重要前提。本文综合作物遥感蒸散数据和农业生产数据,分析了鲁西平原冬小麦CWP的时空格局,并利用因素分解方法探讨了单产和蒸散对CWP变化的直接贡献。结果表明:2002年以来,鲁西平原冬小麦单产显著提高(P<0。05),推动冬小麦总产稳步提升,但2010年以后,单产贡献量逐渐减弱。2010年以后,种植面积具有正向效应(种植面积增加、总产增加,或种植面积减少、总产减少)的县域数目呈减少趋势。2006年以后,鲁西平原冬小麦CWP显著增加(P<0。05),2016年达到1。64 kg/m3。空间分布特征表明,德州和济宁是CWP较高的"热点"地区。冬小麦CWP的变化直接受单产和蒸散的影响,2010年以后,单产具有正向效应(单产增加、CWP增加,或单产减少、CWP减少)的县域数量减少,蒸散具有正向效应(蒸散增加、CWP减少,或蒸散减少、CWP增加)的县域数目维持在较高水平,蒸散在CWP变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单产增长趋于平缓的现状下,通过管理蒸散成为提升鲁西平原冬小麦CWP的重要途径,但也需要进一步挖掘单产的提升潜力。本研究可为鲁西平原冬小麦生产和耗水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水分生产力时空格局驱动因素因素分解冬小麦

    优质蛋白玉米'荃玉9号'主要营养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李燕梁增浩杨荣志刘志涛...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分、蛋白质和淀粉是玉米籽粒的主要营养成分,同时也是玉米重要的品质性状。为探索更多玉米品质相关的QTL,本研究以优质蛋白玉米'荃玉9号'构建的F2:3群体为材料,通过方差分析和QTL定位方法,对玉米籽粒品质性状(包括油分、蛋白质和淀粉含量)进行了遗传分析。在新都和简阳2地共检测到24个品质性状QTL,其中仅与油分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相关的QTL分别为9、9和2个,与多个品质性状相关的QTL为4个,QTL在10条染色体上均有分布,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贡献率为1。92%~34。43%。染色体上Bin7。01(6399330~8305989)的QTL在2个环境同时被检测到,可以解释12。68%~18。13%的表型变异且有加性效应,是控制玉米油分含量的主效QTL。本研究为玉米品质改良的分子辅助育种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资料,为后续的育种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

    玉米籽粒品质品质性状油分油分含量蛋白质蛋白质含量淀粉淀粉含量QTL定位遗传分析主效QTL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下滇中鲜食玉米耗水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薛杨李尤亮刘晓芳张雷...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深入了解滇中高原地区鲜食玉米的生育期耗水量与规律,明确耗水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为鲜食玉米的推广种植和灌溉管理提供科学支持。进行了为期2年的鲜食玉米田间灌溉试验,参考农民种植经验管理试验小区,安装了自动气象站和土壤墒情自动观测设备,用于采集土壤墒情和气象数据。分析了鲜食玉米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日耗水量和作物系数,同时研究了气象、土壤和作物因素对耗水量的影响。发现鲜食玉米在10~30cm土层水分变化较大,生长后期根系吸水最深可达40cm土层。2022-2023年鲜食玉米生育期耗水量分别为182。32 mm和175。84 mm,平均耗水强度分别为2。40 mm/d和2。31 mm/d。耗水量及强度在不同年份和生育阶段表现不同,2022年,由大到小表现为灌浆乳熟期>苗期>拔节期>抽雄吐丝期,而在2023年表现为抽雄吐丝期>灌浆乳熟期>拔节期>苗期。两年鲜食玉米全生育期Kc平均值分别为0。65和0。44,变化趋势随作物生长发育逐渐增大,在灌浆乳熟期达到峰值;土壤因素和气象因素对鲜食玉米耗水量存在路径系数为0。38、0。34的正相关关系,而鲜食玉米耗水量与作物生长特性存在路径系数-0。46的负相关关系。鲜食玉米耗水量较小,且受土壤和气象因素影像较大,本次研究结果为滇中地区鲜食玉米的灌溉定额和灌溉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鲜食玉米土壤含水率耗水量作物系数结构方程模型

    播种时期对免耕飞播油菜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王崇铭陈玲英鲁明星周志华...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稻油轮作体系中油菜播种窗口期选择的问题,本研究旨在确定免耕飞播模式下适宜的油菜播种时间,以解决茬口紧张导致的迟播问题。本研究于2020-2022年油菜季在湖北武穴和黄陂开展了3个田间试验,均设置8个处理:水稻收获前后1、3、5、7 d播种。研究评估了不同播种时间对冬油菜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时期处理的油菜籽产量差异显著,水稻收获前3 d至收获后3 d是飞播油菜最佳的播种时段,该时间段内播种的油菜平均产量比其他播种时间处理高出28。3%。单株角果数是水稻收获后播种影响油菜籽产量的主要因子,表现为随着播种时期的推迟而减少。与水稻收获后5 d和7 d处理相比,水稻收获后1 d和3 d处理的平均单株角果数增加了15。8%。水稻收获后不同播种时期单株角果数与越冬期绿叶数、蕾薹期茎粗、花期茎粗呈显著正相关。具体而言,与水稻收获后5 d和7 d处理相比,水稻收获后1 d和3 d处理的在越冬期绿叶数、蕾薹期茎粗、花期茎粗分别平均增加18。2%、12。9%、16。0%。综上所述,将飞播油菜的播种时间定在水稻收获前3d至后3d,能在优化群体结构的同时促进个体生长发育,从而提高飞播油菜产量,本研究为油菜轻简高效生产提供了技术指导。

    免耕飞播油菜播种时期产量产量构成因子生长

    137Cs-γ辐照对澳洲坚果种子萌发与穗条生长的影响

    谭秋锦周春衡环秀菊许鹏...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137Cs-γ射线对澳洲坚果种子和接穗的诱变效应。实验采用自主选育澳洲坚果品种'桂热1号',分别对其种子与穗条进行0~250 Gy和0~200 Gy剂量辐射处理,并分析其对种子发芽率、幼苗生长势及接穗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一定剂量范围内137Cs-γ射线对澳洲坚果种子发芽、成苗有极显著的抑制损伤作用。辐射剂量与发芽率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2。5849x+231。14。计算出半致死剂量和临界剂量分别为101。895 Gy和127。744 Gy;(2)150 Gy剂量辐射对幼苗叶缘刺影响显著,比对照种苗叶缘刺减少。随着高剂量的137Cs-γ射线辐射,幼苗均表现出叶片变短变宽,株高变矮和茎干变细的表型;(3)澳洲坚果接穗经辐射后成活率下降,剂量超过100 Gy致使成活率下降为0。10~50 Gy剂量范围内,澳洲坚果穗条长势较好。综合表明,在137Cs-y辐射诱变育种过程中,澳洲坚果种子的合适剂量范围为101。895~127。744 Gy,接穗的合适剂量范围为10~50 Gy。本研究为137Cs-γ辐照在澳洲坚果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37Cs-γ辐照澳洲坚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穗条生长

    不同改土物料对烤烟产质量及植烟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周国琴张彦鸿王娜王戈...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土壤改良物料对烤烟产量、质量以及植烟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并分析烤烟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化学性质变化与烤烟产量及质量的关系,目的是为陆良烟区优质烟叶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采用'云烟121'品种,设置4个处理(S0:当地常规施肥;S1:施用石灰60 g/株;S2:施用生物质炭100g/株;S3:施用蚯蚓粪肥200g/株),通过调查并分析'云烟121'在不同处理下的土壤的化学性状、农艺性状和烤后烟的产量以及质量等方面的表现,综合评估改土物料的施用对烤烟及植烟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烤烟田间长势最好,蚯蚓粪肥次之。病害方面,施用蚯蚓粪肥的发病率相比于对照降低了 32。49%,病情指数较对照降低25。2%。土壤理化性状方面,相较对照,生物质炭的施用显著增加了土壤速效钾含量并显著降低土壤中氯离子含量。经济性状方面,施用蚯蚓粪肥产值、均价、中上等烟比例分别达到了 65500元/hm2、26。20元/kg、83。11%,相较于对照分别提高了 9。7%、19。4%、13。4%。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方面,施用生物质炭效果最佳,氯离子含量降低至0。36mg/kg,相比于对照降低了 50。7%,钾含量达到了 2。89mg/kg,相比于对照增加了 16。4%。综上,施用100 g/株生物质炭有助于土壤改良,均衡土壤养分,促进烤烟生长,同时促进烤后烟叶品质提升,其中增钾降氯效果显著;而施用200 g/株蚯蚓粪肥可有效增强烤烟抗病性,提高烤烟的经济性状。在本试验条件下,建议生物质炭和蚯蚓粪肥配合施用进行土壤改良,可有效降低烟叶中氯离子含量,改善烟叶品质,增强烟叶化学协调性,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烤烟优质适产。

    烟草栽培土壤改良化学性状产质量烤烟生物质炭蚯蚓粪肥烟叶品质经济性状

    冻融循环作用对东北农田黑土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

    朱帅李仕勇姜泊宇赵文熠...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冻融循环作用对东北农田黑土土壤团聚体及结合碳的影响,本研究以黑龙江省海伦市农田黑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9、-18、-26℃ 3个温度下冻融频次对农田黑土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1~0。5 mm和0。25~0。053 mm 团聚体含量在3种冻融温度下均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与冻融循环1次相比,在相同温度下冻融循环17次后1~0。5 mm团聚体含量在-9、-18、-26℃下分别降低了 68。53%、10。91%和40。96%,0。25~0。053 mm团聚体含量分别升高了 10。93%、40。89%和99。72%。在-9℃下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显著升高(P<0。05),由2。09增加到2。74,在-18、-26℃下则变化幅度较小,分别变化了 0。1和0。05。土壤团聚体结合碳随着冻融频次的增加没有出现显著的变化(P>0。05),在-18℃和-26℃下,<0。053 mm团聚体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冻融循环17次后分别降低了 10。31%和13。73%。冻融作用会显著降低东北农田黑土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冻融作用会显著降低1~0。5 mm团聚体含量并提高0。25~0。053 mm团聚体含量(P<0。05);冻融次数和冻融温度均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冻融循环土壤团聚体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冻融作用有机碳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管理生态系统恢复

    植物覆盖对香蕉园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张文龙王永芬徐胜涛杨丽梅...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度集约化的农业措施致使蕉园土壤退化日趋严重,制约了中国香蕉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植物覆盖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是一种重要的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土壤退化的耕作措施。本研究通过宽窄行种植方式,以传统的裸露土壤种植方式为对照,在宽行中人工种植大翼豆[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DC。)Urb。]和自然生杂草为植物覆盖处理,通过连续定位试验,采集土壤样品并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蕉园在植物覆盖下的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差异特征,以期探索蕉园土壤可持续利用种植模式。结果表明:蕉园植物覆盖处理下真菌群落组成差异显著,并随着覆盖年限增加呈现加强的趋势。根据FUNguild功能预测,与对照相比,大翼豆覆盖处理2019年和2020年Saprotroph_Symbiotroph 真菌种群显著地(P≤0。05)增加,2020 年 Pathogen_Saprotroph 真菌种落显著(P≤0。05)降低。共线性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大翼豆覆盖处理与对照相比,群落复杂性无差异,但群落稳定性更高。同时核心物种无镰刀菌属ASVs,这可能反映了大翼豆覆盖可以减少镰刀属ASVs在群落中主导力,降低土传病害香蕉枯萎病的潜在发生风险。大翼豆处理有效提高了共生有益真菌群,减少了潜在的致病真菌群,有利于保持香蕉种植中的土壤健康。宽窄行与行间覆盖植物相结合的种植技术可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利于香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覆盖作物香蕉土壤真菌多样性群落结构

    草甘膦概况及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葛志坚杨峰山李昆付海燕...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甘膦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因其高效和低成本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这种化学物质的使用也给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本研究简述了草甘膦作用机理和毒性等概况,阐明草甘膦对水环境的危害主要在影响水质、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等方面,对土壤的危害主要体现在破坏土壤微生物生态、破坏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影响土壤酶活性。介绍了生物降解的草甘膦污染土壤修复方式的研究进展,草甘膦污染土壤的修复主要运用微生物降解手段。相比于吸附、光解等非生物降解,微生物降解更环保更高效且更具有前景。最后对草甘膦污染土壤修复的微生物降解方式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草甘膦微生物降解技术在草甘膦污染土壤中的应用和改进提供参考。

    除草剂草甘膦污染土壤微生物降解土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