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学通报
中国农学通报

石元春

旬刊

1000-6850

edit@agri.org.cn

010-59194705

100125

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22号楼中国农学会期刊处

中国农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外源肌醇对小型西瓜耐寒性的影响

    崔腾飞李婷曲明山王洪旭...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外源肌醇对提高小型西瓜耐寒性的效果,分别在小型西瓜育苗阶段和生长阶段进行肌醇处理,测定苗期叶面积、叶片SPAD值等生长指标,果实成熟后的品质指标.结果显示,外施肌醇对小型西瓜地上部、根系、叶片及果实生长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显著提高幼苗叶面积、叶片SPAD值、根长、根尖数、分叉数和交叉数,较清水对照分别提高48.99%、5.70%、25.62%、54.74%、30.62%和48.63%;果实单瓜重、心糖、总糖和抗坏血酸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 12.86%、13.15%、11.01%和18.67%.综上,外施肌醇能一定程度提高小型西瓜的耐寒性,减少损害,促进其生长,提高其品质.

    小型西瓜肌醇低温胁迫生长品质

    地膜种类、种植密度对黄芪光合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李冲魏廷邦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地膜种类和种植密度对黄芪生育期的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量、黄芪甲苷含量和产量的影响,以蒙古黄芪为研究对象,于2021-2022年在绿洲区开展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地膜种类[(快速降解地膜(T1)、慢速降解地膜(T2)、普通地膜(T3)、不覆膜(T4)]为主区,以种植密度[2.1×105株/hm2(D1)、2.4×105株/hm2(D2)、2.7×105株/hm2(D3)、3.0×105株/hm2(D4)]为裂区,在黄芪开花期和收获期采用光合测定仪和试验小区取样法分别测定黄芪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及黄芪甲苷含量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T2与D2处理的黄芪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黄芪甲苷含量、产量均为最高.T2D2处理的光合速率较T2D1、T2D3、T2D4处理分别提高30.81%、36.91%、48.67%;T2D2处理的叶绿素含量较T2D1、T2D3、T2D4处理分别提高34.26%、17.39%、34.23%;T2D2处理的黄芪地下部产量较T2D1、T2D3、T2D4处理分别提高34.78%、15.22%、19.18%.T2D2处理的黄芪甲苷含量较T2D1、T2D3、T2D4和T1D2、T3D2、T4D2处理分别提高53.99%、31.26%、55.62%和54.27%、32.90%、78.03%.采用慢速生物降解地膜覆盖与种植密度2.4×105株/hm2的最优种植模式可提高黄芪生育期的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黄芪甲苷含量.

    地膜种植密度黄芪光合特性产量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

    叶鸿雁赵梓含刘春晖岳士忠...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微囊藻毒素(MCs)研究领域的知识主题演化历程及研究热点,以中国知网(CNKI)中文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基于CiteSpace软件对MCs的研究动态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从年度发文量来看,MCs的研究受到学者大量、持续的关注,研究论文多发表于环境化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等领域的期刊,其中《水生生物学报》为载文量最多的期刊.关键词分析表明,MCs研究涉及内容较广,包括MCs毒性、检测、降解和时空分布等方面,其中MCs的生物降解及其毒性效应是研究的热点,MCs对草鱼器官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是研究的前沿领域.MCs相关研究可分为3个阶段,1993-1999年研究处于初级阶段,以MCs的分离纯化、对肝脏的毒性效应和饮用水中MCs浓度研究为主;2000-2011年该领域研究热度提升,并呈现出多个研究方向,其中以MCs的生物降解和检测为主,并对MCs的毒性效应及环境分布相关领域进行了拓展性研究;2012-2021年继续对MCs含量的检测及其毒性效应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高效表达MCs降解基因的工程菌或建立稳定性好且降解效率高的微生物群落,研发加快生物降解的催化剂,研究环境相关浓度MCs复合污染的生态毒理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是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微囊藻毒素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研究热点研究进展知识主题演化生物降解毒性效应环境分布基因表达生态毒理效应

    桃蚜抗药性及抗性治理研究进展

    徐臻叶乐夫池阳甘杨广...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文献报道的桃蚜(Myzus persicae)对多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案例,深入分析了桃蚜抗药性的各种可能机制,评述了桃蚜抗药性发展表现出的主要规律,包括交互抗性等,并基于这些规律对抗药性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针对日益突出的桃蚜抗药性问题,总结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包括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引入生物防治方法和加强抗药性监测等,旨在为农林业害虫治理提供新思路,以应对桃蚜抗药性发展带来的挑战,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并促进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文章结尾展望了昆虫抗药性研究的热点领域.

    桃蚜抗药性杀虫剂害虫管理生物防治可持续农业机制治理

    番石榴果斑病新病原的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崔一平陈荟茜宋晓兵彭埃天...
    9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引起番石榴果斑病病原菌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防治,利用组织分离法对具有典型病症的番石榴叶片和果实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并采用系统发育学分析和形态特征观察对纯化后的菌株进行鉴定,结合柯赫氏法则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引起番石榴果斑病的病原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化学杀菌剂对小孢拟盘多毛孢Guava A、Guava B和Guava C的室内生物活性,结果表明,450g/L咪鲜胺EW对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0019 μg/mL;其次为60%唑醚·代森联WG、75%肟菌·戊唑醇WG、325 g/L苯甲·嘧菌酯SC,EC50分别为0.1479、0.1697、0.1739 μg/mL.研究结果可为田间防治番石榴果斑病提供参考.

    番石榴叶斑病果斑病小孢拟盘多毛孢杀菌剂室内生物活性

    松针提取液对茶树生长和虫害防治的影响机制

    张曼黎健龙周波陈义勇...
    103-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松针提取液对茶树生长和虫害防治的影响机制,以喷施松针提取液和无菌水的茶树为材料进行比较实验,并进行转录组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解析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松针提取液能够促进茶树生长,提高茶树的发芽密度和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提高茶叶产量,且不降低茶叶的品质.在这一过程中,AP2/ERF转录因子下调表达,乙烯信号途径发挥了重要的负调节作用.茶园喷施松针提取液不影响茶园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且对螨类和茶小绿叶蝉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表明,松针提取液提高茶树抗虫能力可能是由于激活了茶树的多酚类和磷脂类的代谢途径,相应代谢物质的含量显著提高,茶树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提高,从而提高了茶树的抗逆性.研究结果可为天然植物抗逆性诱导剂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松针提取液茶树乙烯信号通路多酚类抗氧化虫害管理转录组学代谢组学植物抗性诱导剂

    白三叶花色遗传规律及对光温的响应

    张鹤山吴新江田宏熊军波...
    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白三叶红花突变体花色性状的遗传规律,探究光温对花色表达的影响,以白三叶红花突变体和白花品种为材料进行杂交、回交、自交和测交试验,研究杂交后代花色性状分离规律,并分析不同温度和光照处理下白三叶突变体花色的色度差异.白三叶红花突变体与白花品种杂交F1代花瓣均显白色,突变体自交一代(S1)花瓣均显红色;F2代和回交一代(BC1)花色分离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红花与白花比例分别为49∶699和96∶279,基本符合1∶15和1∶3的预期比例.相对于暖温环境(28℃8 h,34℃ 16 h),低温处理(12℃8h,18℃16 h)显著降低花瓣亮度值(L值),红色度(a值)增加但差异不显著;温度骤降显著提高花瓣红色度,降低花瓣亮度.遮光2d后突变体花瓣颜色由红转白,恢复光照1d后又转为红色.白三叶红花突变体花色性状受双隐性基因控制,光是白三叶红花突变体花瓣颜色调控的关键因素.

    白三叶花色遗传光照温度

    地熊蜂和意大利蜜蜂对甘草的访花行为及授粉效果评价

    苏佳包芳王桂萍宋忠兴...
    11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适合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授粉的传粉昆虫,提高甘草种子产量,对地熊蜂(Bombus terrestris)、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的访花行为和授粉效果进行比较.在甘草田内,于甘草开花期,挂牌标记即将开花的花序,进而采收不同授粉处理的成熟种子,通过常规考种,统计授粉后每个成熟花序豆荚数、每荚种子数及千粒重等甘草产量相关性状.结果表明,意大利蜜蜂和地熊蜂对甘草的访花行为差异显著,地熊蜂更容易打开龙骨瓣,其单花访问时间[(2.95±0.05)s]显著短于意大利蜜蜂[(8.19±0.21)s],其访花频率[(12.98±0.29)朵/min]显著高于意大利蜜蜂[(9.21±0.15)朵/min],其出巢高峰期(10:00)和回巢高峰期(14:00)与意大利蜜蜂相同;虽然意大利蜜蜂蜂群数量明显高于地熊蜂,但地熊蜂授粉的甘草结实率(52.92%)却高于意大利蜜蜂(43.33%),二者极显著高于甘草的自花授粉结实率(13.75%)和风传授粉结实率(22.19%);地熊蜂、意大利蜜蜂授粉单花序结荚数分别为20.67、19.41荚/花序,分别比自花授粉提高了 34.6、32.5倍,分别比风传授粉提高了 25.2、22.6倍.地熊蜂和意大利蜜蜂授粉的单花序结籽粒数分别为91.46、74.75粒/花序,比自花授粉提高了 33.0、26.8倍,比风传授粉提高了 28.5、23.1倍.地熊蜂的有效放蜂距离210m,显著大于意大利蜜蜂的有效放蜂距离90 m.总之,地熊蜂和意大利蜜蜂为甘草授粉的优良蜂种,其中地熊蜂对甘草授粉效果更优,可有效解决甘草大面积制种中媒介昆虫不足的难题.

    甘草地熊蜂意大利蜜蜂访花行为授粉效果

    云南马关县红果参果实花色苷的紫外-可见光谱和含量

    顾怀珊钟正阳杨迪赵凯玲...
    127-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旨在阐明云南省马关县红果参品系果实花色苷的紫外-可见光谱和含量,为马关县乃至云南省的红果参品种选育以及果实的开发、利用和营销提供依据.以马关县红果参品系'文黑果1号'~'文黑果8号'为材料,基于在200~700 nm范围内的连续扫描检测了果实花色苷的紫外-可见光谱,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果皮、果肉和果实的总花色苷含量(TAC).结果表明,8个红果参品系果实花色苷1%浓盐酸-甲醇提取液的紫外-可见光谱中,在可见光区和紫外光区分别存在1个特征性吸收带,在可见光区的最大吸收峰波长为537.0 nm.果皮、果实TAC均最高的是'文黑果2号',分别约为(3.546±0.424)、(1.758±0.070)A537.o/(g·FW);TAC果皮/TAC果实最高的是'文黑果 5 号',约为 2.237±0.096;TAC 果皮/TAC果肉最高的是'文黑果6号',约为14.911±1.729;'文黑果7号'的果肉TAC、TAC 果肉/TAC果实均最高,分别约为0.809±0.010A5370/(g FW)、1.284±0.056.此外,所有TAC相关指标在8个品系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红果参果实花色苷紫外-可见光谱云南省马关县

    大理州植烟区'KRK26'烟叶化学成分与感官质量特征和土壤养分的关系

    杨艳赵伟金谢益燕马骏洁...
    13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通过施肥提高大理州植烟区'KRK26'烟叶质量,选择大理州'KRK26'烤烟品种为材料,评价'KRK26'烟叶质量特征和土壤养分特性,并对两者之间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理州植烟区域'KRK26'烟叶的还原糖和氯离子含量较适宜,香气质较细腻,香气量较丰富,余味微甜,燃烧性尚好,但总糖和烟碱含量稍偏高、总氮和钾离子含量稍偏低,且稍有刺激和枯焦、青杂气.4县(市)以大理市'KRK26'烟叶的感官质量得分较高,但均存在总氮偏低和烟碱偏高,漾濞县、云龙县和永平县的总糖含量偏高,永平县钾离子含量偏低.植烟区域土壤的全磷、速效钾和有效硼含量缺乏,永平县和云龙县的交换性镁含量以及漾濞县的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缺乏.烟叶总糖与土壤交换性钙呈显著负相关,总氮与有效磷和交换性钙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烟叶香气质、香气量分别与土壤速效钾和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刺激性与有效磷和全钾含量呈显著相关性,杂气和灰色与土壤中微量元素呈显著正相关,且土壤有机质对香气量的影响大于全磷,土壤全钾对烟叶刺激性大于全磷,且均为直接负效应.对'KRK26'烟叶质量影响贡献较大的土壤养分是有效磷、全钾、速效钾、有机质、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应在适当施用氮肥的基础上增施磷肥、钾肥与适宜镁肥,同时关注锌肥、硼肥以及减少钙肥应用,提高'KRK26'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和评吸品质.

    大理烤烟'KRK26'土壤养分化学成分感官质量施肥策略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