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学通报
中国农学通报

石元春

旬刊

1000-6850

edit@agri.org.cn

010-59194705

100125

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22号楼中国农学会期刊处

中国农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种植年限对贺兰山东麓葡萄园土壤养分特性的影响

    孙浩然董琼李惠霞周静...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贺兰山东麓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生态条件,是中国优质的葡萄酒产区,土壤营养条件与葡萄酒的品质紧密相关。本研究旨在探究贺兰山东麓不同种植年限葡萄园土壤化学性质及养分状况,以期对该地区特色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通过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树龄小于5 a、5~10 a、超过10 a的3种不同种植年限葡萄园样地土壤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当种植年限在5~10 a之间时,土壤pH呈现下降趋势;而当种植年限超过10 a时,pH开始上升。在树龄为5~10a的土壤中,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表现出明显的波动,但当树龄超过10a时,这些含量开始恢复。不同深度层土壤中的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受树龄的影响较小,存在一定范围的波动。养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当种植年限超过10 a后,养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养分因子以及养分因子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变化,这为优化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园土壤管理和改良提供了依据。

    贺兰山东麓,葡萄园,土壤,化学性质,养分特征种植年限

    土壤改良剂的应用现状

    王丽娜王迪任翠梅顾鑫...
    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是东北松嫩平原土壤治理的重要目标。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归纳总结了改良剂的作用机理和改良效果,主要类型及应用,以及改良剂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也展望了改良剂的应用前景,为今后改良剂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改良剂可分为无机改良剂、有机改良剂、微生物菌剂,组合改良剂的使用效果好于单一改良剂,改良剂的应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结构、养分含量以及微生态环境都有改善,并促进植物生长。提出针对北方旱田盐碱土的改良,新型有机改良剂以及配套改良技术的研发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改良剂苏打盐碱土作用机理改良效果应用前景松嫩平原

    招远地区2023年苹果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樊献政王鹏凯张娟林明华...
    8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招远地区2023年苹果物候期观测资料,苹果花期、坐果期、果实膨大期、成熟期四大物候期间的光、温、水等气象要素,分析招远地区月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及其对苹果生长的影响,并对苹果关键生长期间农业气象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间气象条件对苹果生长利大于弊;春季气温回升较快,物候期比前一年提前10 d、苹果成熟采摘期比前一年推迟12 d,苹果整个生长期延长;4月开花期降水偏少,有利于苹果授粉和提高坐果率;果实膨大期气温偏高,积温偏多,光照充足,苹果膨大期时间有所延长;苹果生长后期气温偏高、光照适宜、降水偏少,对苹果上色、增加甜度和改善苹果的品质十分有利,苹果的甜度、色泽和品质较好。研究结果提出苹果生育期间最佳气象条件,为合理利用有利的农业气候资源、协助果农科学管理苹果种植、趋利避害、发展果业生产、提高苹果品质和经济效益提供有力的气象科技支撑,为特色气象服务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招远地区苹果苹果物候期气象要素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条件生育阶段甜度品质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甘薯研究中的应用

    郎涛杨飞洋蒲志刚张聪...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作物。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转录组测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甘薯研究之中。为了今后利用转录组学技术更好地开展甘薯功能基因挖掘、重要性状调控机制解析等研究,本综述分析了各国研究机构共享的甘薯转录组数据,并总结了近年来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甘薯逆境胁迫响应、块根发育和淀粉合成等方面的应用及取得的成果。认为目前甘薯转录组研究在试验设计、数据挖掘以及研究结果实用性方面仍存在不足。提出在未来研究中,可将转录组学技术与其他组学技术及遗传学分析方法相结合,以推动甘薯研究的不断深入。

    甘薯转录组生长发育逆境响应品质形成高通量测序块根发育淀粉合成

    工业大麻内生真菌HDM07挥发性成分分析

    邢翔宇丛添玥关昕祁可香...
    103-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开发利用工业大麻内生真菌HDM07挥发性成分,探索工业大麻内生真菌HDM07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以工业大麻内生真菌HDM07为研究对象,采用GC-MS法和检索质谱数据库分析鉴定内生真菌HDM07发酵液和菌丝体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形态学观察法和18SrDNA序列分析法鉴定菌种。结果表明,经GC-MS法和质谱数据库检索分析,从内生真菌HDM07发酵液中鉴定出11种挥发性成分,在内生真菌HDM07菌丝体中鉴定出14种挥发性成分,工业大麻叶中鉴定了 12种成分,空白对照品溶液(PDB培养基)中鉴定了 7种成分;经鉴定内生真菌HDM07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上述结果表明,HDM07发酵液挥发性成分与菌丝体中挥发性成分两者的合成途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内生真菌HDM07的发酵液及菌丝体中均含有与工业大麻相同或相似的挥发性成分,也含有其特有的挥发性成分,说明该菌株与宿主植物工业大麻在合成挥发性成分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工业大麻工业大麻内生真菌HDM0718SrDNA序列分析气相色谱质谱法挥发性成分

    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功能研究进展

    宋小双张瑶李亚洲邓勋...
    11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深入理解植物与内生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植物内生真菌。通过对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生物学功能、生态功能、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综述,发现植物内生真菌是一类在植物体内共生的真菌群体,它们在植物的根系、茎、叶等部位生活并与植物相互作用,内生真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包括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以及改善植物的逆境适应性。本研究为植物生态学和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植物内生真菌共生多样性生物学功能生态功能资源利用

    丹参根腐病病原菌及其生防菌的筛选

    袁梦蕾崔明悦张子通刘亚钰...
    119-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筛选用于丹参根腐病防治的生物防治菌株。实验以山东省日照市、临沂市、泰安市发病的丹参及健康丹参的根际土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发病丹参中分离病原菌,采用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对峙法从根际土中筛选生防菌,利用形态学和16S rRNA进行鉴定,并在离体丹参上进行防效验证。结果表明,从发病丹参上分离出的病原菌RBT-2-1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从根际土中筛选出的生防菌i为绿针假单胞菌橙色亚种(Pseudomonas chlororaphis subsp。aurantiaca)。i对TBG-2-1的抑菌率为66。67%,i在离体丹参上对TBG-2-1的防治效果预防组均高于治疗组,且预防组中追加i菌液的防效最好,为44。45%,比预防组中未追加i菌液的处理提高了 1。6倍,比治疗组提高了 7。0倍。由此可知,i的接种顺序及使用次数会影响对TBG-2-1的防效。本研究为后期大田试验提供参考依据。

    丹参根腐病木贼镰刀菌绿针假单胞菌橙色亚种生防菌平板对峙法防治效果接种顺序使用次数

    哥斯达黎加链霉菌A-m1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作用研究

    李永丽陈磊周洲耿书宝...
    128-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哥斯达黎加链霉菌A-m1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作用,以期为小麦绿色生产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培养分析菌株A-m1,以'扬麦30'为供试小麦品种,在信阳市甘岸镇(东经114°04',北纬32°19')开展田间试验,采用数据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样本间差异显著性分析,测定A-m1对小麦赤霉病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解析菌株A-m1抑菌作用的遗传和生理基础,研究在扬花期喷撒A-m1菌液和播种期施用A-m1固体菌肥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能够完全被菌株A-m1发酵液抑制,菌丝的生长也受到干扰和抑制。A-m1基因组编码有链霉素和四环素抗生素合成基因,还编码有酪蛋白酶、β-1,3-葡聚糖酶、纤维素酶、几丁质酶等基因,具有抑制或分解病原菌的作用,生化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些酶类的分泌。在小麦扬花期喷洒A-m1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防效为52。28%,防治作用与80%多菌灵1000倍液相当。小麦播种期施用菌株A-m1菌肥替代部分复合肥,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4种防御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丙二醛含量更低,对小麦赤霉病防效为57。18%。研究发现,菌株A-m1对小麦赤霉病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并解析了防治作用产生的机制,大田试验也明确了 A-m1发酵液喷雾和播种期菌株A-m1菌肥施用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研究为小麦生产中化肥农药减施技术的开发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哥斯达黎加链霉菌诱导抗性抑菌酶小麦赤霉病菌肥

    茶黄素制备的研究进展

    常君怡周志梅杜邵龙
    135-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黄素是红茶的主要成分,在食品和医药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本文以茶黄素的形成机理为立足点,综述了制备茶黄素的主要方法,包括直接提取法和体外制备法。其中,体外制备法可分为化学氧化法,酶促氧化法和仿生合成法。并针对以上合成方法的主要问题,如无法实现工业化,提出未来可行的研究方向,有望为为茶黄素的制备和开发应用研究提供科学借鉴依据。

    红茶茶黄素形成机理制备方法

    基于均匀试验设计的3种浆果花色苷体外协同抗氧化研究

    王化金欢欢于晓颖李梦莎...
    14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3种浆果花色苷的协同抗氧化活性,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均匀试验设计法优化3种浆果花色苷协同抗氧化组合。经过统计分析和数学回归模型拟合得到最优组合:笃斯越橘花色苷(DP)、黑加仑花色苷(HP)、蓝靛果花色苷(LP)最佳浓度分别为0。08mg/mL、0。14mg/mL和0。18mg/mL,对DPPH自由基的实际清除率为(97。67±0。51)%,接近理论期望值100%,说明模型优选的组合具有可行性。通过协同效应分析,优选组合清除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协同效应指数CI值分别为0。297和0。651,进一步说明DP、HP、LP3种浆果花色苷具有显著协同抗氧化效果。研究成果可为天然抗氧剂及小浆果功能产品研发提供依据。

    笃斯越橘黑加仑蓝靛果花色苷均匀设计协同效应分析抗氧化协同抗氧化活性均匀试验设计法DPPH自由基清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