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学通报
中国农学通报

石元春

旬刊

1000-6850

edit@agri.org.cn

010-59194705

100125

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22号楼中国农学会期刊处

中国农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Century模型的麦玉两熟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研究——以河南省襄城县为例

    袁晨光宋艳华田梦樊鹏...
    7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农田土壤固碳潜力和有效的农业管理措施,选取河南省襄城县一个麦玉两熟农田长期监测点作为研究对象,运用Century模型模拟监测期间(2010-2023年)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过程,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Century模型的适用性。同时选取一种基础农业管理措施和4种优化后的农业管理措施,运用Century模型模拟预测未来20 a(2024-2043年)的土壤固碳潜力。监测点在监测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年均增加0。31 Mg/hm2,呈现"碳汇"状态,原因主要是增加了氮肥施用量。Century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在模拟和预测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过程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其中基础农业管理措施条件下土壤固碳潜力较低,保持较弱"碳汇"状态且状态较为稳定,而少耕和50%秸秆还田相结合的农业管理措施条件对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过程影响最大,土壤固碳潜力最高,是最为有效的农业管理措施。在河南省麦玉两熟农田地区实施和推广优化后的农业管理措施是提升土壤固碳能力的重要手段,对缓解温室效应和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固碳潜力麦玉两熟农田Century模型农业管理措施襄城县

    施氯对贫氯红壤烤烟生长发育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殷红慧胡棕棂余小芬赵兴能...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施氯量对云南文山烟区贫氯土壤烤烟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设置了5个处理(CK,常规施肥;T1,增施氯化钾30。0 kg/hm2;T2,增施氯化钾60。0 kg/hm2;T3,增施氯化钾90。0 kg/hm2;T4,增施氯化钾120。0 kg/hm2),分析了不同施氯量处理下贫氯土壤理化性质,烟株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烟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以期为该地区贫氯土壤改良及烟叶品质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相较于CK处理,施氯有效提高贫氯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水溶性氯含量,不同程度降低pH,其中T1到T4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提高了36。7%~64。1%,水溶性氯含量提高了68。5%~229。6%;有效促进贫氯土壤烟株生长发育和烟叶开片,以T2处理长势稍强;改善了贫氯土壤烤烟经济性状,施氯量增加,烤烟经济性状降低,但均优于对照,以T1处理经济性状最佳,T2处理次之;贫氯土壤施用氯化钾改善烟叶品质,提高了化学成分可用性及烟叶氯含量,符合优质烟叶要求。总体看,氯化钾施用量在30~60 kg/hm2时对文山贫氯红壤烤烟栽培综合效应最佳,长期施用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应进一步跟踪评价。

    烤烟烟叶氯含量化学成分文山烟区贫氯红壤施氯量

    施用猪粪日光温室土壤抗生素风险及微生物群落特征——以河北永清县日光温室为例

    赵云云何芬尹义蕾潘守江...
    8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设施种植业的迅速发展,畜禽粪污有机肥在设施种植中得到广泛应用,畜禽粪污是设施种植土壤中抗生素的主要来源之一。土壤中的抗生素可被农作物吸收,并通过食物链传递,最终威胁人类健康。以设施蔬菜种植大县河北省永清县施用猪粪有机肥的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研究畜禽粪污有机肥抗生素残留对日光温室土壤抗生素生态风险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通过测定猪粪、日光温室土壤中抗生素的种类及含量,采用风险商值法评价各种抗生素的生态风险;采用宏基因组方法测定微生物群落特征,探究抗生素残留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猪粪和日光温室土壤样品中共检出7种典型兽用抗生素分别为磺胺二甲基嘧啶(SM2)、诺氟沙星(NOR)、环丙沙星(CIP)、恩诺沙星(ENR)、四环素(TC)、土霉素(OTC)、金霉素(CTC)。(2)猪粪中恩诺沙星和金霉素的浓度最大,风险商值(RQ)分别为28。26和1。23,均大于1。0,都存在生态高风险。施用猪粪日光温室土壤中恩诺沙星、土霉素和金霉素的浓度最大,RQ值均在0。1~1。0之间,均存在中等生态风险。(3)施用猪粪有机肥对于日光温室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一定影响,改变了微生物优势菌群的丰度排名,施用猪粪的土壤中相对丰度排名第四的优势菌门由奇古菌门变为绿弯菌门。研究显示,施用猪粪引起可产生抗生素的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相对丰度增加,达到空白对照的2倍以上。

    日光温室抗生素猪粪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畜禽粪污有机肥抗生素残留生态风险微生物多样性类诺卡氏菌属

    施用不同畜禽粪对黑土区坡耕地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差异性

    热伊罕古丽·喀迪尔周一诺张艺张梓硙...
    8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施用不同畜禽粪对黑土区坡耕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该试验以施化肥为对照,选用鸡粪、猪粪和牛粪3种畜禽粪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畜禽粪降低了土壤容重,而提高了黑土坡耕地土壤团聚体、毛管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入渗,且不同畜禽粪存在差异。与CK(对照)组相比,鸡粪组1~0。5 mm土壤团聚体粒径在30d时显著提升82。6%,在150 d时<0。25 mm土壤团聚体粒径显著降低10。0%,而猪粪组1~0。5 mm粒径在90d时显著提升49。5%。施用不同畜禽粪对土壤颗粒的几何平均直径(GMD)无显著影响,而显著影响了土壤颗粒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大团聚体质量分数(WR>0。25);鸡粪组WR>0。25在150 d较CK组显著提高了10。3%;90 d时鸡粪和牛粪组土壤容重较CK分别下降了16。0%和13。0%;鸡粪组毛管孔隙度在60d时显著提高了50。0%,而非毛管孔隙降低了38。5%。相较于CK组,鸡粪、猪粪和牛粪显著提高了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90 d时,施用猪粪、鸡粪和牛粪的田间持水量较CK分别显著提高了13。7%、27。7%和19。1%;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了9。8%、21。3%和12。1%;土壤饱和含水量分别提高了17。1%、35。3%和26。7%。较CK组比,鸡粪、猪粪和牛粪组在90d时初始入渗提高了6。2%、20。5%和17。9%;稳定入渗提高了1。7%、23。9%和4。0%;平均入渗提高了15。4%、38。3%和18。4%。此外,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容重与土壤入渗、土壤含水量以及土壤孔隙度呈负相关,而GMD和MWD,以及土壤入渗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孔隙度之间呈正相关。综上所述,施用畜禽粪可改善黑土坡耕地土壤物理性质,并且施用鸡粪处理改良土壤效果较好。

    畜禽粪便黑土坡耕地土壤物理土壤结构改良土壤

    浙江省早稻生育期(生长季)农业气候资源初步研究

    周弘媛张立波章永辉甄国凝...
    99-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浙江省早稻生育期(生长季)气候资源利用率,并实现早稻持续稳产与增产。研究利用浙江省66个国家气象站1971-2022年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等数据,采取线性倾向率、M-K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浙江省近52a早稻生育期(生长季)热量、降水、光照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早稻生育期、生长季平均气温呈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特征,并以0。34℃/10、0。38℃/10 a气候倾向率波动上升,2002年有激增点;浙江省早稻生长季≥10℃积温年平均在2719。1~3286。4℃·d之间,呈西南高东北低,以75。8℃·d/10 a的气候倾向率增加,东北部增速高于西南部地区,热量资源的空间差异呈缩小态势。降水资源年际变化很大,空间分布上均自西南向东北逐步递减,差异显著,早稻生育期和生长季降水量气候倾向率分别以12。2 mm/10 a和14。1 mm/10 a的速率缓慢增加,空间分布呈东北高西南低阶梯状分布,且多为递增趋势。光照资源年际变幅较大,早稻生育期、生长季平均日照时数分别为698。9 h、771。9 h,并以-11。2 h/10 a、-8。9 h/10 a气候倾向率减少。研究结果为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规避气象灾害和分品种科学布局等方面提供气象依据和支撑,实现浙江地区早稻持续增产。

    农业气候资源早稻生育期(生长季)浙江降水量日照时数气候变暖种植制度时空分析

    软枣猕猴桃成熟期大风变化特征及致灾风险分析——以丹东地区为例

    董海涛吴欢峰单璐璐李如楠...
    110-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全面了解大风灾害对软枣猕猴桃成熟期影响,利用1991-2020年丹东地区4个站点软枣猕猴桃成熟期的气象资料,以极大风速≥12。0 m/s作为大风致灾风险临界指标,综合考虑频次、强度和持续时间,制定了轻度、中度、重度大风致灾风险等级,通过灾害发生次数和站次比分析软枣猕猴桃大风灾害的变化规律,基于信息扩散理论评估大风致灾风险概率。结果表明:30 a间丹东地区软枣猕猴桃成熟期极大风速呈下降趋势,大风过程发生天数呈减少趋势,其中振安地区降幅最小,且发生大风的年数和天数为最多,更容易发生大风灾害风险。30 a间丹东地区软枣猕猴桃成熟期不同等级大风发生次数的时间变化特征明显,3个等级大风灾害发生次数轻度>中度>重度,发生概率与之相一致,分别为66。5%、13。4%和10。0%,对应历史重现期为二年、十年和十年一遇以上,同时3个等级大风灾害对应的风险概率高值区域为:凤城(轻度)、振安(中度)和东港(重度)。各地区发生大风灾害的概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振安、凤城、东港和宽甸,其超越概率分别为95。0%、89。9%、86。6%和33。4%,大风灾害在一至三年一遇范围。研究结果得出了各站点不同大风灾害的风险概率和重现期规律,为科学应对软枣猕猴桃成熟期大风灾害提供参考依据。

    软枣猕猴桃成熟期大风致灾信息扩散风险概率

    陕西关中枣区枣疯病介体昆虫种类鉴定及种群消长动态分析

    翟颖妍张锋田天祺杨艺炜...
    119-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预防和控制陕西关中枣区枣疯病,明确枣疯病潜在的介体昆虫种类,确定主要叶蝉的种群消长动态,于陕西省大荔县3块枣疯病发病严重的枣园,利用黄板诱捕法,从2022年4-10月对枣园的潜在介体昆虫进行调查和鉴定,并基于16SrDNA基因对昆虫枣疯病植原体携带率进行分析。发现潜在介体昆虫11种,包括多彩斑翅叶蝉、片突菱纹叶蝉、凹缘菱纹叶蝉、一点木叶蝉、小绿叶蝉、条沙叶蝉、茶扁叶蝉、异色对纹叶蝉、褐三刺角蝉、灰飞虱和绿盲蝽。不同昆虫的种群消长动态表明,多彩斑翅叶蝉、片突菱纹叶蝉和凹缘菱纹叶蝉为枣园的优势种,相对丰度分别为58。38%、15。68%和10。32%。叶蝉成虫的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多彩斑翅叶蝉有4个数量高峰,片突菱纹叶蝉和凹缘菱纹叶蝉均有2个数量高峰。枣疯病植原体PCR检测结果表明,片突菱纹叶蝉、凹缘菱纹叶蝉和灰飞虱样本中枣疯病植原体携带率分别为13。33%、12。67%和10。00%,其他昆虫中未检测出枣疯病植原体。本研究首次在灰飞虱体内检测到枣疯病植原体,表明灰飞虱可能为潜在的枣疯病介体昆虫。对介体昆虫的监测与防治有利于控制枣疯病的流行与蔓延,研究旨在为以阻断枣疯病传播链为目的的介体昆虫防治提供参考。

    枣疯病叶蝉植原体介体昆虫种群消长动态陕西关中地区

    农药增效剂对灭幼脲的增效作用

    孙妍赵红盈石春玲李玉泉...
    125-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旨在探讨一种复合型农药增效剂对杀虫剂的增效作用,该增效剂主要成分包括复合型改性植物油、复合型糖醇类物质以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设置不同浓度灭幼脲加增效剂的处理共计10组,以清水、清水加农药增效剂作为对照组,通过室内生物测定添加农药增效剂的灭幼脲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杀虫效果,及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化蛹率的影响,来明确其增效作用。结果表明,施用灭幼脲30%与农药增效剂混剂72h后的杀虫效果提升了46。55%。由此可见,农药增效剂对灭幼脲的杀虫效果具有增效作用。

    灭幼脲农药增效剂草地贪夜蛾生物测定助剂增效作用杀虫效果

    破壁灵芝孢子粉多糖抗氧化活性及稳定性研究

    毛雪殷博张欣刘煜...
    130-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提取方法对破壁灵芝孢子粉多糖抗氧化活性与稳定性的影响,为产品商业化生产及稳定性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采用4种方法提取破壁灵芝孢子粉多糖(热水浸提法(LPH)、超声辅助法(LPU)、微波辅助法(LPM)、酶解辅助法(LPE)),测定多糖得率和抗氧化能力,并通过模拟食品加工条件,系统评估多糖的氧化稳定性。结果显示,LPE的灵芝孢子粉多糖得率和糖醛酸含量最高,分别为5。05%和6。55%。LPE的抗氧化能力最强,DPPH自由基最高清除率为77。24%,羟自由基最高清除率为83。04%。光照对LPE的抗氧化稳定性影响较大,在酸性条件下其抗氧化活性较好,羟自由基清除率超过85%,且表现出良好的耐热性。此外,甜味剂和碱性添加剂对LPE的抗氧化稳定性影响显著,产品灭菌可优先选择巴氏杀菌。研究发现,与另外3种提取方法相比,酶解法具有作用条件温和、提取率高、可制备特定结构的多糖、减少杂质提高多糖纯度以及能够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实现大量多糖提取等优点,能够满足产业化需求。LPE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具有较好的耐热稳定性,但在灵芝孢子粉多糖产品的加工贮藏过程中,应避免长时间光照,控制甜味剂和碱性添加剂的使用剂量,确保产品的质量。

    破壁灵芝孢子粉多糖提取含量抗氧化加工条件稳定性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秸秆生物炭研究态势分析

    王晋飞朱勇勇高志红邝春议...
    138-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秸秆生物炭在环境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秸秆生物炭的发展历程,明确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前沿方向,通过利用文献计量学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获得的数据进行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显示:秸秆生物炭的年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中国的发文量位居榜首,总量达3141篇;在全球研究机构中,中国科学院、农业农村部和土壤科学研究所是秸秆生物炭研究的代表性机构;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和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高影响因子期刊,中国的王海龙是发文量最多的学者;研究热点及方向主要包括:秸秆生物炭的原料和制备条件、秸秆生物炭在固碳减排、改良土壤和污染修复上的应用以及机制。总体而言,秸秆生物炭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热点主题,今后秸秆生物炭的改性制备、对减缓气候变化和修复环境污染的机制与长期效应研究仍然是研究热点与趋势。

    环境治理资源循环秸秆生物炭文献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