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夏国良

双月刊

1009-508X

010-62732619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路2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是教育部主管、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登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园艺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农业机械工程、信息与电气工程、水利与土木工程及农业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和研究快报等。读者对象为国内外高等院校师生、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及管理干部。欢迎有关单位及有关学科的科研人员、教师及研究生订阅。 本刊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其他多家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本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在全国农业科技期刊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的“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中位居第三;本刊2006年入选教育部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黑土地保护政策的变迁历程与演进特征

    张帆韩鹏贝金娣
    23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系统研究黑土地保护政策的变迁历程和演进特征,运用政策文本挖掘、文本计量和文本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黑土地保护政策体系的变迁历程,揭示黑土地保护政策数量、主体和焦点的变迁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变迁方式、动力要素和动力机制三方面辨析黑土地保护政策的演进特征。结果表明,黑土地保护政策的变迁历程表现为:探索起步阶段,重点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初步形成阶段,关注保护黑土地的普适性技术研发;政策发展阶段,注重黑土地保护的区域适宜性技术的探索以及保护效果的监测、引领和宣传;政策深化阶段,聚焦黑土地保护技术的全面应用、监督和效果评价。此外,国家级黑土地保护政策数量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政策发文主体从国务院、农业农村部等单一主体发文向多部门协同演进;政策焦点的变迁特征表现为同一层级之间符合"递进演化性",不同层级之间则呈现出政策发展前期"层级滞后性"和后期"层级传递性"的特征。研究表明黑土地保护政策以渐进式强制性制度变迁组合的方式进行政策变迁,宏观战略要求、技术进步和观念意识等多重动力因素联合推动了政策演进,多元政策制定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利益导向和收益预期驱动了政策的变迁。因此,未来可从增加基层政府的黑土地保护专职人员数量,加强多元政策制定主体协同,建立健全行政监督机制,形成黑土地保护的长效机制等方面,高效推进黑土地保护工作,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

    黑土地保护政策体系演进特征变迁历程

    基于四位协同视角的粮食系统发展水平测度与动态演进

    袁世一李干琼杨淼
    250-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保障我国粮食系统的稳定供应、高效利用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基于四位协同视角,构建"结构合理化—技术高度化—政策服务化—治理生态化"的粮食系统框架,通过PVAR模型识别其敏感因素指标,采用序排列多边形面积法测度粮食系统的发展水平,并运用马尔科夫链分析其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筛选后确定粮食系统的发展评价指标包括:粮食生产结构、粮食综合利用率、粮食净进出口率、劳动节约型技术、技术进步程度、粮食领域发明专利数、政府支持力度、保险渗透率、政府投入规模、环境规制、碳排放率和受灾面积占比共12项;2005-2021年粮食系统持续增长,子系统间的差异性逐步扩大,"异质性"特征明显;我国粮食系统呈现"辐射带动"趋势,以东北、华北优先发展,引领全国粮食系统发展水平共同提升,形成了以东北和华北为"双核心"粮食系统发展格局;此外,Markov链结果表明现阶段粮食系统发展状态较稳定,存在集群效应;保持现有发展水平概率逐渐下降,向更高发展水平演进概率增大,可能存在突破式发展。建议优化资源与要素间的整合,扩大优势地区的溢出效应,建立多层次粮食系统的保障和运行机制,推进粮食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

    粮食系统四位协同结构合理化技术高度化政策服务化治理生态化

    基于保险与信贷双驱动的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罗光强彭丽鹏
    264-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创新金融服务,赋能粮食生产高质量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构建理论框架,解构保险与信贷对新时代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影响的内在逻辑与作用机制,并利用2010-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统计数据未含西藏及港澳台地区,下同),采用基准回归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保险和信贷具有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直接效应和交互效应,适配着农户响应消费市场转型升级的供给端高质量行为需要;2)保险和信贷具有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主产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保险与信贷供需存在匹配失衡问题;3)机制检验表明保险和信贷具有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中介效应,技术进步既需要保险的"保驾护航",也需要信贷的"活水养殖"。因此,必须加强粮食生产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行为需要的保险与信贷工具创新,强化粮食功能区粮食生产可持续行为需要的政策性保险与信贷规模效应,构建以可持续性技术变革为目标的保险与信贷适配体系及其长效机制。

    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保险行为信贷行为作用机制

    中国畜牧养殖资源环境压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与畜牧产出水平的耦合协调关系

    张俊华肖海峰
    276-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准确测算中国畜牧养殖资源环境压力,并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及其与畜牧产出水平的关系,采用空间自相关和耦合协调模型从时空角度揭示其演变特征、空间自相关性及其与畜牧产出水平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我国畜牧养殖资源环境压力呈波动增长态势,多数省份处于承压状态,畜产品主产区中冀吉鲁豫湘等处于高压力,黑皖鄂处于中等压力;2)畜牧养殖资源环境压力的空间集聚特征逐渐增强,主产区中冀辽豫鄂湘地区为高-高集聚,蒙黑川地区为低-高集聚,皖鲁地区为高-低集聚;3)畜牧养殖资源环境压力与畜牧产出水平间的耦合度呈增长趋势,多数地区的耦合度均提升,但冀鲁豫地区的耦合度出现下降,且大多数地区的耦合协调度长期处于一般协调阶段。因此,加强畜牧养殖水土草粮等资源管理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应用畜牧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降碳技术将有助于促进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畜牧业生产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资源环境压力时空演变分析产出水平空间自相关耦合协调关系

    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

    王璐瑶李谷成
    293-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推动农地流转的规范进行,本研究基于中国土地经济调查(CLES)2021年数据,利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的反事实分析法,实证分析了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数字金融使用主要通过提高农户办理农业生产性贷款的概率和提高农户非农就业的概率这两条路径影响农地流转行为。2)对于不同年龄、农地规模、收入水平和农户类型的农户家庭来说影响效果不同。3)数字金融使用显著增加了农地流转规模,促进了农地转入和农地转出行为。同时,数字普惠金融正向显著影响了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因此,为了推动农地流转的有序进行,可以鼓励农户使用数字金融,增强农户的数字金融使用能力,对有非农就业和办理生产性贷款意愿的农户进行针对性指导。

    数字金融使用农地流转内生转换Probit模型反事实分析平均处理效应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