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夏国良

双月刊

1009-508X

010-62732619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路2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是教育部主管、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登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园艺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农业机械工程、信息与电气工程、水利与土木工程及农业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和研究快报等。读者对象为国内外高等院校师生、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及管理干部。欢迎有关单位及有关学科的科研人员、教师及研究生订阅。 本刊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其他多家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本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在全国农业科技期刊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的“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中位居第三;本刊2006年入选教育部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业科技强国评价指标体系与中国实现度分析

    高旺盛王小龙杨富裕雷薪玉...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量化评价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整体差距,本研究基于对农业科技强国的理论认识,经过多学科、多群体、多轮次研讨,首次提出和设计了包括科技支撑能力、农业技术水平、农业科技效率、农业科技条件和农业科技产出等5个1级指标及19个2级指标的农业科技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收集整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关数据,通过层次分析法对中国农业科技强国实现度进行初步评估.结果 表明:目前中国农业科技强国实现度为62%,与世界农业科技强国仍有不小差距,在迈向世界农业科技强国的道路上,中国刚刚走完2/3的路程,正处于"爬坡过坎"的阶段.因此,中国亟需在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企业研发投入等方面加强力量、加快步伐、加大投入,大幅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加工增值、土地产出率,优先补齐的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短板,以确保2050年建成世界农业科技强国.

    农业科技科技强国指标体系评价农业科技现代化

    棉花耐盐性鉴定方法探讨

    苏莹郭安慧华金平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快捷简便、经济有效和稳定可靠的棉花耐盐鉴定方法,收集整理1990-2021年国内外关于棉花耐盐性鉴定的相关文献报道,比较了棉花发育不同时期耐盐性鉴定方法,通过比较、综合已有研究结果提出,室内条件下棉花种子萌发期,采用滤纸发芽法以150 mmol/L NaCl溶液胁迫,调查种子发芽率指标,可作为棉花耐盐性快速鉴定的首选方法;室外条件下棉花苗期耐盐性鉴定推荐土壤含盐量0.40%的盐池处理棉花三叶期苗期,以成活苗率作为筛选标准.

    棉花耐盐性萌发期幼苗期鉴定方法

    陆地棉与金花葵花朵差异代谢物筛选与分析

    甄军波宋世佳刘琳琳刘迪...
    2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挖掘棉花花朵中具有药用和食用价值的代谢物,以开花当天的陆地棉和金花葵的花朵为材料开展代谢组学检测,结果共检测到465个代谢物.利用差异倍数(Fold change)和VIP值(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差异代谢物.结果 表明,在陆地棉和金花葵的花朵中共筛选出差异显著代谢物269个,196个代谢物在陆地棉和金花葵中含量差异不显著.有29个代谢物仅在金花葵中检测到,包括氨基酸及衍生物、酚酸类、黄酮、木脂素和香豆素等,有41个代谢物仅在陆地棉中检测到,主要包括黄酮类、酚酸类和鞣质等次生代谢物.综上,陆地棉中富含黄酮、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酚酸、生物碱、有机酸、脂质、核苷酸及其衍生物、鞣质和香豆素等物质.

    陆地棉金花葵代谢物差异分析

    能源高粱茎、叶中能源转化相关化学成分的近红外光谱模型构建与优化

    何思洋李蒙唐朝臣周方圆...
    3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能源高粱茎、叶中能源转化相关化学成分的近红外光谱快速定量分析模型,并探索模型优化方法,选取27份甜高粱和28份生物质高粱材料,采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茎、叶样品中可溶性糖、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灰分含量,分析2类能源高粱在成分含量上的差异以及茎、叶各成分含量间的相关性.同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能源高粱茎、叶的近红外光谱建立能源转化相关化学成分分析模型,通过光谱一阶导和光谱点"竞争性自适应权重(CARS)"筛选等方法对模型进行优化.结果 表明,甜高粱与生物质高粱在茎中可溶性糖、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叶可溶性糖含量等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在近红外光谱模型建立过程中,"一阶导-CARS"双优化处理使模型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cv2)达到0.82~0.99,茎中可溶性糖、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模型以及叶中可溶性糖、纤维素和灰分模型的交叉验证相对分析误差(RPDcv)和预测相对分析误差(RPDv)均>3.0,显著提升了模型预测性能.

    近红外光谱能源高粱木质纤维素偏最小二乘法模型优化

    PBAT全生物降解地膜在辽西半干旱区的降解及残留特性

    向午燕冯晨冯良山刘琪...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全生物降解地膜在辽西半干旱区农田中的降解特性,以普通地膜(CPF)为对照,设置2年田间试验,结合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定PBAT全生物降解地膜(BPF)的降解及残留指标.结果 表明:全生物降解地膜从玉米苗期(40 d左右)开始出现降解,拔节时地膜降解已进入破裂期,抽穗之后进入崩解期.随着覆盖年限的增加,地膜残留量也相应增加,普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表层残膜累积量分别增加165%和47%,残片总数分别增加80%和21%;2种地膜残留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但伴随覆膜年限增加,深层土壤中残膜占残膜总量比例呈增加趋势,其中,普通地膜比例由8.2%增至12.4%,全生物降解地膜由2.9%增至3.7%.通过2年覆盖,表层土壤中普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残片数分别为277万和236万片/hm2,残膜质量分别为73.6和57.6 kg/hm2,与普通地膜相比,PBAT全生物降解地膜可实现自身降解,有效减少农田残留,以其替代普通地膜应用于辽西半干旱区玉米覆盖栽培具有可行性.

    普通地膜生物降解地膜降解过程残留特性

    陕北山地苹果树形改造研究

    白岗栓杜社妮王建平
    5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陕北丘陵沟壑区山地苹果的优质高效生产,本研究将传统稀植果园中主要采用的主干疏层形改造为小冠疏层形、纺锤形或圆柱形、高干开心形和开心形,测定不同树形的树冠透光率、树冠大小、一年生枝和结果枝的数量及组成比例、果实产量和品质等指标,并估算其产值.结果 表明:与对照主干疏层形相比,高干开心形和开心形的树冠大而扁,树冠透光率较高.开心形的叶丛枝和短枝占全树枝条的61.21%,树势中庸偏上;主干疏层形、小冠疏层形和高干开心形的叶丛枝和短枝占全树枝条的70.00%以上,树势较弱.开心形的短果枝占结果枝的60.68%,中果枝占28.67%,利于连年优质丰产;主干疏层形的短果枝占结果枝的85.00%,中果枝仅占8.79%,易形成隔年结果.不同树形的果实产量以主干疏层形的最高,其次为开心形;果实品质、均匀度和价格均以开心形的最高,主干疏层形的最低;经济产值以开心形的最高,其次为主干疏层形,高干开心形的最低.综上,建议将陕北丘陵沟壑区山地稀植苹果园的主干疏层形改造为开心形.

    山地苹果树形改造树冠透光率枝条数量及组成比例经济产值

    生物活性素对富士苹果园土壤氮素利用及苹果生长发育的影响

    邓明江费丽彬王贺孔令霞...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苹果生产中肥料利用效率以及解决大量施肥造成树体旺长、不易成花和果品品质下降的问题,本研究利用自制的生物活性素复合制剂,于2017-2019年在陕西省延安市选择正常管理下的4个不同树龄的红富士果园,采用常规施肥(对照)和增施生物活性素处理,从土壤理化性状、树体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等方面,去探究生物活性素对果园氮素利用及红富士苹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 表明:1)经生物活性素处理后,土壤全氮含量提高4.69%~51.35%,其中幼龄树果园中提高效果更为明显;2)处理后幼龄树的花芽数量连年增加,平均增加58.42%,成花树的比例平均提高22%;3)4个参试果园中果实产量均有提高,果实香气普遍提高;4)肥料偏生产力在3个果园中平均提高11,32%,总体呈增加趋势.施用生物活性素,对幼龄树可促进早花早果,对成龄树有一定增产提质的作用.综合来看,生物活性素的施用是黄土高原地区红富士苹果高效利用肥料及高产优质生产的有效措施.

    苹果生物活性素肥料偏生产力花芽数量果实香气

    甜柿杂交F1代重要性状及果实表型多样性

    王艺儒刁松锋韩卫娟王军...
    7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甜柿重要性状及果实表型的遗传变异规律,以170个'富有'×'赤柿'杂交F1代单株为材料,通过性状调查与测定,分析性别、果实甜涩类型及表型多样性,并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各表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各单株之间的相似性.结果 表明:1)杂交F1子代群体中,雌株、雄株与雌雄同株的分离比例接近4∶1∶2.5,完全涩柿(PCA)、不完全涩柿(PVA)与不完全甜柿(PVNA)的分离比例约为4∶1∶2.7;2)148个单株的果实样本中,5个表型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2.36%~34.64%,其中单果重量的变异系数最大,果实表型多样性较高;3)果实形状的Shannon-weinner多样性指数为1.746,遗传多样性最丰富;4)单果重、果实纵径和果实横径的中亲优势值<0,杂种优势在F1代群体中呈现下降趋势.综上,甜柿杂交F1代雌雄性别类型和甜涩类型较丰富,果实表型的多样性较高,本研究为甜柿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和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和物质基础.

    甜柿F1代性别甜涩果实表型多样性

    利用SSR标记构建板栗初级核心种质

    张馨方张树航李颖郭燕...
    8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科学利用现有板栗种质资源并对其进行高效管理和保存.本研究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采用非加权算数平均聚类法(UPGMA)对来自12个省(市或自治区)的279份板栗种质进行多次聚类抽样.聚类抽样时将2种遗传相似系数(SM系数和Dice系数)和2种取样方法(随机取样法和位点优先取样法)分别组合获得不同样本群,再比较不同样本群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D,研究构建板栗初级核心种质的适宜方法,并采用t检验和主坐标分析评价初级核心种质的代表性,结合表型特征对其进行确认.结果 表明:应用位点优先取样法取得的种质比随机取样法具有更高的Ne、H和I;应用SM相似性系数构建的核心样本,其遗传多样性指标要优于Dice相似性系数;根据主坐标结合形态学指标分析,利用位点优先取样法和SM相似性系数经过3次聚类构建了68份板栗初级核心种质,保留了原种质24.37%的样品,Ne、H和I分别为1.539、0.329和0.502,均高于原种质各遗传多样性指标,能够较全面的代表整个板栗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综上,基于SSR标记利用SM系数聚类,并结合位点优先取样法是构建板栗初级核心种质较适宜的方法.

    板栗初级核心种质SSR遗传多样性

    牛miR-2439-5p的转录因子-miRNA-mRNA调控网络预测与组织表达谱分析

    刘爽魏大为李芬王兴平...
    102-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牛miR-2439-5p的生物学信息和初步探索其与宿主基因MRTFA(Myocardin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A,心肌素相关转录因子A)是否存在互作功能,以及进一步了解牛miR-2439-5p的组织表达规律,利用物种间保守性分析、上游序列CpG岛分析、启动子预测、转录因子预测、靶基因预测、基因本体论富集分析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对miR-2439-5p进行"转录因子-miRNA-mRNA"调控网络预测,并进行组织表达谱分析.结果 表明:1)miR-2439-5p是牛特异性miRNA、内含子miRNA和miRNA*(相对低表达miRNA);2)miR-2439-5p可能受C/EBPβ和RARα等转录因子调控,预测其共有621个靶基因,显著富集在AMPK信号通、mTOR信号通路和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等信号通路;3)miR-2439-5p在28月龄郏县红牛的肾组织中相对高表达,与肌肉和背脂组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其在28月龄和牛的背脂组织中相对高表达,与肝和脾组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在28月龄固原黄牛的各组织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miR-2439-5p可能反馈调节宿主基因MRTFA,从而调控牛脂肪细胞分化,为进一步探究miR-2439-5p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方向和理论依据.

    miR-2439-5p"转录因子-miRNA-mRNA"调控网络组织表达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