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夏国良

双月刊

1009-508X

010-62732619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路2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是教育部主管、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登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园艺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农业机械工程、信息与电气工程、水利与土木工程及农业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和研究快报等。读者对象为国内外高等院校师生、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及管理干部。欢迎有关单位及有关学科的科研人员、教师及研究生订阅。 本刊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其他多家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本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在全国农业科技期刊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的“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中位居第三;本刊2006年入选教育部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根际微生态防治作物土传真菌病害的机制研究进展

    高游慧郑泽慧张越胡跃高...
    10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传真菌病害分布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且危害性大,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化学杀菌剂一直被认为是防治土传真菌病害的重要手段,但是长期大量使用化学杀菌剂不仅会造成农药残留、病原菌的抗药性增加,而且还会造成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及土壤、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根际微生态是与植物根系发生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土壤微域,是植物自己营造的有利于植物健康和生长的生态系统.深入探究根际微生态防治作物土传真菌病害的机制,有利于从根际微生物、环境因子、抑病物质等方面挖掘防治土传真菌病害安全高效的方法.本研究着重从土传真菌病害的危害、土传真菌病害发生的根际微生态机制及土传真菌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防治土传真菌病害的研究及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土传真菌病害土壤微生物根际微生态生物防治

    花生壳生物炭用量对猪粪堆肥温室气体和NH3排放的影响

    王义祥叶菁林怡刘岑薇...
    114-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花生壳生物炭添加比例对猪粪堆肥过程中温室气体和NH3排放的影响.利用强制通风静态堆肥技术,研究0(对照)、3%、6%和9%花生壳生物炭添加比例(质量比)对猪粪堆肥过程CO2、CH4、N2O和NH3排放和堆肥性质的影响.结果 表明:添加生物炭能够延长堆肥高温期持续天数,使pH提高0.09~0.13个单位,EC提高11.7%~50.6%;各堆肥处理CO2、CH4和N2O排放速率均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CO2、CH4和N2O排放速率均与pH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猪粪堆肥过程中CO2排放速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以3%生物炭添加比例处理最高,其平均CO2排放速率比对照增加12.9%;N2O排放和NH3挥发均以9%生物炭添加比例处理最低,分别比对照降低12.5%和29.9%.综上,在整个堆肥过程中,花生壳生物炭的添加降低了N2O和CH4的累积排放量,且随花生壳生物炭添加比例的增加,温室气体减排效应增大.

    猪粪堆肥生物炭温室气体NH3

    长江经济带中部大都市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响应——以武汉市为例

    尹梦晗艾东叶菁
    126-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单窗算法、监督分类法及Logistic回归模型,以长江经济带典型大都市武汉为研究区,对其1996-2016年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建设用地类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 表明:1)从时间序列看,武汉热岛面积和强度有随时间逐步增加的趋势;从空间分布格局上看,武汉热岛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并沿中心城区向四周扩散.2)建设用地分布与热岛分布具有一致性.建设用地扩张可明显导致热岛效应加剧,而绿地和水体对热岛效应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3)交通运输用地对热岛效应增加贡献最为明显,工矿仓储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也可导致热岛效应的增强;住宅、商服用地未表现出明显的增强作用.因此,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在宏观上,要保障一定数量比例的城市绿地以减缓温度攀升;在微观上,城市规划要合理布置各类型的建设用地,建设点片状小绿地、口袋公园.

    热岛效应土地利用建设用地Logistic回归武汉

    基于专利文献计量来看我国土壤调理剂发展趋势

    范贝贝彭宇涛张冉高宝林...
    14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好追踪土壤调理剂产品的发展趋势,了解当前土壤调理剂专利的特点,本研究以DII(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专利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和搜集了从2011年以来国内外发表的土壤调理剂专利,并从土壤调理荆的原材料来源和功能等方面对公开的土壤调理剂专利进行归类和分析.结果 表明:2011-2020年国内外申请的土壤调理剂1 997件专利中,我国土壤调理剂申请数量的所占比例为84%,原材料主要是农业废弃物、化学制剂和天然矿物.其功能主要集中在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土壤、改良盐碱地、钝化土壤重金属方面.2019-2020年我国在钝化重金属方面功能相关的土壤调理荆专利在国内的数量所占比例为17.3%,在历年中比例最高.土壤调理剂新型材料的研发、制备工艺和作用机制的创新以及材料功能的复合是今后发展趋势.

    土壤调理剂专利原材料功能作用机制

    有机质和粒径对中国4类典型土壤镁吸附量的影响

    童灵张雪张思文叶德练...
    150-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是植物镁养分的主要来源,但我国南方地区土壤缺镁问题突出.本研究以中国4类典型土壤样品(赤红壤、砖红壤、黄棕壤和草甸土)为供试土壤,分别选用Langmuir、Temkin及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拟合镁吸附试验,并进一步研究土壤有机质和粒径对镁吸附的影响.结果 表明:1)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有效拟合土壤镁吸附数据;2)加有机肥的土壤镁吸附量显著高于去有机质处理,1 mm粒径的土壤镁吸附量显著高于2 mm粒径土样;3)草甸土的镁吸附量最高,而砖红壤的镁吸附量最低;4)土壤的最大镁吸附量qmax与土壤pH、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镁离子具有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粉粒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土壤中施加有机肥及合理改善土壤颗粒组成结构均能显著增加土壤的镁吸附量.

    有机质粒径吸附等温

    预处理方式对枸杞子热风和远红外干燥下品质的影响

    罗燕黄晓鹏李声元岳元满...
    159-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枸杞子干制品品质的影响,比较经不同预处理方式(超声、渗透、热烫、超声+渗透和超声+热烫)后再经干燥加工的枸杞子中有效成分、感官评价和微观结构等指标.结果 表明:1)未经预处理的热风干燥加工后枸杞子色泽偏亮、总色差较小,总酚、总黄酮含量最多,抗氧化能力最好;远红外干燥加工的枸杞子中多糖含量最多,为793.841mg/g,微观结构较好且感官评分较高.2)除超声+热烫预处理,其他4种预处理方式均有利于提升枸杞子加工后的感官评分;超声、热烫预处理能显著缩短干制时间、提升明度值,且可以显著提升热风干燥后的总黄酮含量;渗透预处理能显著提高远红外干燥后枸杞中多糖和总酚的含量,且干制品色泽较好.综合考虑,超声+渗透预处理下的远红外干燥为枸杞子较适宜的加工方式.

    枸杞子预处理方式热风干燥远红外干燥品质

    基于深度残差网络的麦穗回归计数方法

    刘航刘涛李世娟李路华...
    170-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位面积的穗数是估算小麦产量的重要指标,针对传统麦穗计数方法效率低、主观性高等问题,将基于深度残差网络的密度回归模型引入麦穗的计数领域,建立原始图片与密度图的对应关系,以密度图像素值总和确定图像中麦穗数量.对ResNet34网络进行改进,提出了ResNet-16模型,实现端对端的麦穗计数.针对ResNet34网络复杂度高的特点,ResNet-16增加了残差块的宽度,减少了ResNet34网络的深度;为了避免真值密度图的精度误差以及梯度下降过快,引入了矫正因子δ和膨胀因子K.结果 表明:改进后的ResNet-16模型能够取得更好的预测精度,平均绝对误差为2.50,均方根误差为3.27,相关系数R2为0.973,计数准确率达到94%,较MCNN计数模型精度提高了6%,可以实现高效、快速的麦穗计数.利用基于深度残差网络的回归计数模型为麦穗计数提供了一种新的计数方式.

    麦穗计数密度回归残差网络

    育肥猪生长过程中脸部变化对识别模型准确率的影响

    张建龙周康庄晏榕滕光辉...
    180-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猪脸识别模型对育肥猪猪脸生长变化的识别效果,采用深度卷积网络,对大白育肥猪生长过程中脸部变化与识别模型准确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1)在预训练的DenseNet201、MobileNetV3_ small、SeNet154和Xception 4种模型中,SeNet154模型猪脸识别效果最好,对验证集的识别准确率可达98.80%,选其为猪脸识别模型;2)分别用试验期间第1~2、1~3、1~4和1~5天采集的猪脸图像数据训练该模型,并分别使用第3~8、4~9、5~10和6~11天的数据逐天测试模型的猪脸识别效果发现,使用第1~4与1~5天数据训练的模型猪脸识别效果相当且优于使用第1~2与1~3天数据训练的模型.使用第1~4天数据训练的模型对第5天数据的识别准确率最高,为96.74%,其后5天的识别准确率逐天下降,到第10天为84.17%.分析认为,造成识别准确率下降的原因是猪脸生长、光照变化以及污渍附着.3)使用第(n-4)~(n-1)天(5≤n≤10)的数据重新训练动态模型后,对第n天猪脸数据的识别准确率均在95.82%以上.深度卷积网络模型在猪脸识别方面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可以用于育肥猪的脸部识别;建议在育肥猪的猪脸识别系统中每天都使用至少前4天,且≥10 800组图像数据重新更新猪脸识别模型.

    育肥猪猪脸识别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

    基于双阶段注意力机制和LSTM的鸡舍氨气浓度预测算法

    郭祥云连京华李慧敏孙凯...
    187-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寻求准确的鸡舍氨气浓度预测方法,构建基于双阶段注意力机制和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的鸡舍氨气浓度预测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山东省商河县某蛋鸡养殖场,采集二氧化碳(CO2)、氧气(O2)和氨气(NH3)的体积分数,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温度,相对湿度时间序列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并与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模型和无注意力机制的LSTM模型对比研究.结果 表明:1)不同时间窗口T下NH3体积分数预测精度不同.T∈{2,3,4,8}时,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分别为0.433 4,0.394 8,0.379 9和0.405 1 μL/L,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分别为0.267 4,0.262 9,0.228 9和0.272 4μL/L;2)基于双阶段注意力机制和LSTM的鸡舍NH3浓度预测模型在RMSE和MAE评价指标框架下优于SVR、ANN和无注意力机制的LSTM模型.基于双阶段注意机制和LSTM的模型能较好地对鸡舍氨气浓度进行预测,可为鸡舍氨气浓度预测及调控提供技术支持.

    注意力机制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编码器解码器鸡舍氨气浓度

    畜禽产品水足迹研究进展

    邢浩翰李保明郑炜超刘志丹...
    196-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畜禽产品的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对畜禽产品进行水足迹评价能够清楚地认识其对水资源的消耗情况.目前,人们对畜禽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水资源消耗也在持续升高,因此研究如何缓解畜禽产品生产带来的水资源压力,已成为人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评价畜禽产品的用水量和对不同生产阶段的用水分析,将有助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确定用水量最大的过程,并针对性地实施提高用水效率的战略.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畜禽产品水足迹研究现状,对比分析了不同畜禽产品水足迹评价方法,展望了畜禽产品水足迹的发展,最终提出以下降低畜禽产品水足迹的主要措施:1)减少饲料生产的水足迹;2)提高饲料转化率;3)水资源管理和提高畜禽动物生产性能;4)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

    畜禽产品水足迹虚拟水虚拟水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