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范云六

双月刊

1008-0864

nykjdb@163.com

010-82106118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是由科学技术部主管,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办,具有权威性和导向性的国家级综合学术期刊。本刊以促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为宗旨,主要报道农业高科技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发展态势及政策导向,设置综述专论、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前沿动态和信息交流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玉米生产与消费时空格局演变及匹配性分析

    曹炎杨艳涛王国刚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深远。依据重心模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测算了1999-2022年我国玉米生产重心与消费重心的移动方向、距离、速度等变化特征,利用耦合模型分析玉米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匹配性,并结合自然、经济、政治等因素,研究其变动原因。结果表明,1999-2022年我国玉米生产重心整体呈现从西南-东北移动的特点,共移动了148。55 km,平均移动速度为6。46 km·a-1;玉米消费重心总体呈现从西南-东北-东南-西南-东北环形变动的特点,阶段性特征明显;生产与消费重心的耦合距离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总体特点,但增幅远大于降幅。耦合距离由471。02 km(1999年)变为513。02 km(2022年),其中2013年二者的重心耦合距离达最大值,为557。91 km。2020年以来,玉米生产与消费的耦合距离又出现增加趋势,空间匹配性再度下降,为新时代粮食安全带来了挑战。因此,提出优化玉米区域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多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和支持政策体系、优化玉米区域生产与消费空间格局、实施区域差异性的粮食政策等政策建议。

    玉米生产时空格局消费时空格局匹配性分析

    农业科研院所管理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

    崔广浩陈智芳陆建中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管理岗位是农业科研院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对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针对当前农业科研院所管理岗位绩效考核的现实需求,在系统梳理国家相关政策和科研院所管理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基于农业科研院所性质和工作内容,采用系统分析、专家访谈等方式,确定农业科研院所管理岗位绩效考核关键指标,验证了各级指标的重要性和专家意见集中度,构建出包含4项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25项三级指标的农业科研院所管理岗位绩效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等方法确定指标体系权重,为农业科研院所制定管理岗位绩效评价和相关政策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农业科研院所管理岗位绩效管理量化考核指标体系

    水稻RR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及表达模式分析

    陈明迪胡桂花张海文王旺田...
    2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稻反应调节因子(response regulators,RR)家族在植物生长发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探究RR基因在水稻中的进化及生物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水稻RR基因家族共有22个成员,包含15个A型和7个B型基因。分析发现,水稻RR蛋白的理化性质存在差异,其中B型均为亲水蛋白(GRAVY<0);水稻RR基因有5个旁系基因对,分别为OsRR8和OsRR15、OsRR5和OsRR11、OsRR9和OsRR10、OsRR1和OsRR2、OsRR20与OsRR18,预测其与已知功能基因具有相似的功能;保守基序Motif 1与Motif 3均属于REC超级家族,作为响应调节器接收来自双组分磷酸转移系统中的信号传导,在22个OsRR蛋白中均有分布。调控元件与表达模式分析表明,RR基因具有调控脱落酸、水杨酸、茉莉酸、赤霉素与生长素等多种信号转导的潜能,参与植物防御低温、干旱等胁迫及光和厌氧等信号响应过程,同时也具有调控水稻不同组织生长发育的功能。通过对水稻RR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后续深入研究水稻RR家族成员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进一步揭示植物生长发育及信号传导机制奠定了基础。

    水稻RR家族生物信息学表达模式分析

    玉米木质素合成途径基因ZmCCoAOMT1功能研究及转录组分析

    徐佳睿王逸茹赵绍赓李坤...
    3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贮玉米是一种优良的饲料作物,是畜牧业的优质粗饲料来源。咖啡酰辅酶A-O-甲基转移酶(caffeoyl-CoA-O-methyltransferase,CCoAOMT)是木质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甲基转移酶。从玉米自交系B73的EMS突变体库获得了ZmCCoAOMT1基因的单碱基突变体,通过表型分析、生理生化分析、基因表达分析验证了ZmCCoAOMT1的功能。研究发现,ZmCCoAOMT1突变造成茎秆木质化程度降低、木质素含量显著减少、G型木质素(guaiacyl lignin)和S型木质素(syringa lignin)含量下降、体外干物质消化率提高。此外,突变体茎秆中ZmCCoAOMT1的表达量也显著低于野生型。转录组分析表明,ZmCCoAOMT1基因的突变可能调控苯丙烷代谢途径中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引起木质素含量和单体组成发生变化。因此,ZmCCoAOMT1基因是培育高消化率优质青贮玉米品种的重要基因资源,研究结果为木质素合成代谢途径遗传机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青贮玉米木质素转录组分析ZmCCoAOMT1

    植物生长抑制剂对藜麦农艺性状和穗发芽抗性的影响

    杨招娣郭凤根王仕玉刘正杰...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藜麦果实无休眠或休眠期短,成熟时云南大部分地区雨季尚未结束,在收获前期遇持续阴雨天气或在潮湿环境下易发生穗发芽现象,严重影响藜麦产量和品质。为有效地控制藜麦穗发芽,以易穗发芽的WQ6为试验材料,分别在初花期(B1)、盛花期(B2)、灌浆期(B3)分别喷施脱落酸(A1)、矮壮素(A2)、多效唑(A3)3种植物生长抑制剂,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探究不同时期喷施不同植物生长抑制剂对藜麦农艺性状和穗发芽抗性的影响。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穗发芽抗性,发现各处理的穗发芽隶属函数均值都小于CK,盛花期喷施矮壮素处理的隶属函数平均值最低,穗发芽抗性最强。各处理均能极显著矮化植株、影响产量,A2B1、A1B2、A2B2、A3B2、A1B3处理能够显著增加产量。综合藜麦产量、穗发芽抗性以及抑制剂成本,在盛花期喷施200 mg·L-1多效唑效果最好。

    植物生长抑制剂藜麦农艺性状穗发芽抗性

    库尔勒香梨大果芽变的鉴定与评价

    卢登洋童盼盼闫敏鲍荆凯...
    5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鉴定和评价库尔勒香梨大果芽变的性状,为生产栽培和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在2020-2021年对库尔勒香梨(对照)及其大果芽变的植物学形态、生物学特性、品质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果芽变果实呈倒卵形,库尔勒香梨呈纺锤形;大果芽变的叶片保卫细胞宽度和果肉细胞长度均显著增大;在果实动态发育过程中,大果芽变的单果重及果实含水率均显著高于库尔勒香梨,在果实成熟期,与库尔勒香梨相比,大果芽变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及糖酸比分别显著提高78。39%和84。54%,石细胞含量显著降低33。33%。经表型性状和品质特性分析,判定大果芽变为库尔勒香梨的优良芽变,可作为品种改良及新品种选育的亲本材料。

    库尔勒香梨大果芽变生物学特性果实品质

    武夷山地方茶树种质生化特性和茶多糖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分析

    石玉涛谢惠珍郑淑琳羽观华...
    6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武夷山地方茶树种质主要生化成分特性和茶多糖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差异,测定了31份武夷山地方茶树种质主要生化成分含量,采用水提醇沉淀法提取茶多糖,并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比较了茶多糖SOD活力。结果表明,武夷山地方茶树种质主要生化成分存在较强的变异和遗传多样性,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平均变异系数为21。84%,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2。08,平均改良潜力为50。92%;茶多酚、游离氨基酸、黄酮类化合物、可溶性糖含量和酚氨比均呈正态分布;茶多酚含量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提取的前2个主成分包含了5个生化指标81。08%的信息,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是5个生化性状的特征指标,主成分综合得分排名前5位的茶树种质为'白牡丹''红海棠''向天梅''半天妖'和'香石角',可作为武夷山茶区优质乌龙茶品种选育和推广栽培的良好材料;基于生化成分的聚类分析将31份茶树种质分为3类,第Ⅰ类群13份种质茶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高,可溶性糖含量低,第Ⅱ类群8份种质游离氨基酸含量较低,可溶性糖含量较高,第Ⅲ类群10份种质酚氨比较高,可溶性糖含量中等;基于茶多糖SOD活力的聚类分析,可将31份茶树种质分为3类,第Ⅰ类群8份种质茶多糖SOD活力低,第Ⅱ类群19份种质茶多糖SOD活力居中,第Ⅲ类群4份种质茶多糖SOD活力高;茶多糖SOD活力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达40。62%,遗传多样性指数为2。07;'白鸡冠''大红袍''大红梅'和'灵芽'4份种质茶多糖SOD活力高,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强。研究结果可为武夷山地方茶树种质的改良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武夷山茶树种质生化成分茶多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不同产地半夏农艺性状及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许祎珂李爽刘长乐寇佩雯...
    7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不同产地半夏在同一试验地的农艺性状及光合生理特性差异,以2年生20个不同产地的半夏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农艺性状、光合生理指标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半夏在农艺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陕西商洛产半夏的植株最高、种球最大;贵州贵阳产半夏的叶面积最大;河北保定产半夏的农艺性状整体较低。不同产地半夏的光合参数也存在明显差异,推测其光合特性和光能利用率具有较大差别,四川和贵州产半夏具有较高光合潜力。相关性分析发现,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与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水分利用率(water use rate,WUE)、最大荧光(maximal fluorescence,Fm)、电子传递速率(electron transport rate,ETR)和叶绿素a(chlorophyll a)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叶绿素b(chlorophyll b)含量呈显著(P<0。05)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发现,种球直径、中裂叶长、株高、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r)、光化学淬灭系数(photochemical quenching,qP)和胞间CO2浓度(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Ci)是影响半夏生长的主要指标。聚类分析发现,四川、贵州、甘肃、河南、湖南和陕西等产地的半夏农艺性状表现较好,且具有较强的光合潜力,被聚为第Ⅰ类;保定、邢台、张家口和文山等产半夏的各项指标较低,被聚为第Ⅱ类。综上所述,四川、贵州、甘肃、河南、湖南和陕西的半夏种源具有明显优势,有良好的培育前景。以上研究结果为半夏良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同产地半夏农艺性状光合生理叶绿素荧光

    香菇菌丝热胁迫响应及耐热综合评价

    刘萌林辰壹吴瑞曹爽...
    90-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香菇菌株菌丝对热胁迫的响应,综合评价其耐热性,筛选出关键指标,以9个香菇菌株为试验材料,在菌丝生长期分别进行25℃常温培养(CK)和37℃热胁迫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菌丝的生长速度、干重、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蛋白质羰基(protein carbonyl,PCO)、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漆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及淀粉酶的生理活性,并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及聚类分析进行耐热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热胁迫后菌丝的生长速度、干重较CK极显著下降,而TBARS、PCO含量和SOD、CAT、漆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及淀粉酶活性较CK极显著上升,POD活性较CK显著上升。其中,新秋7的生长速度和漆酶、半纤维素、淀粉酶活性的降幅及TBARS含量的增幅最大,分别为66。55%、82。42%、46。03%、75。27%、23。64%;109的干重降幅最大,为77。81%;808的PCO含量增幅最大,为43。77%;212的SOD、POD活性增幅最大,分别为CK的1。64、4。48倍;久香秋7的CAT增幅最大,为49。90%;1513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降幅最大,为60。87%。相关性分析表明,SOD与POD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OD活性与TBARS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以耐热性综合评价D值进行排序分类,将9个菌株划分为3个类群,Ⅰ类包含212、久香秋7、238和0912;Ⅱ类包含9608、808、1513和109;Ⅲ类仅包含新秋7;3个类群的耐热性表现为Ⅰ>Ⅱ>Ⅲ。经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最佳回归模型,筛选出菌丝生长速度、TBARS含量及SOD和POD活性为耐热性关键鉴定指标,可快速鉴定菌丝的耐热能力。以上研究结果为南疆地区选育耐热香菇核心种质提供理论依据。

    香菇热胁迫生长速度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抗氧化酶

    甘蔗收获机切割器入土切割深度监控系统设计与试验

    何冯光陈自宏邓干然李腾辉...
    10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入土切割是降低甘蔗收获机破头率的重要方法。为了实现甘蔗收获机切割器随地面起伏自动调控入土深度,保持切割器入土深度的一致性,基于4GQ-1型甘蔗收获机,设计一种甘蔗收获机切割器入土切割深度监测与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切割器入土深度自动调控及其参数可视化,并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检验系统的监控性能。室内试验结果表明,监控系统的入土深度监测精度平均值为98。90%,自动控制精度平均值为97。7%,监测精度和自动控制精度达到95。0%以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20、30和50 mm入土深度的条件下,监控系统的自动控制精度的平均值分别是85。3%、90。6%、94。1%,自动控制精度达到85。0%以上,监控系统总体设计合理,性能良好。研究结果可为甘蔗收获机切割器入土切割深度控制系统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对甘蔗收获机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甘蔗收获机切割器监测控制入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