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杨思雨李伟
    151-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进一步探讨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效果具有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2019年全国13省份玉米种植户调查数据,采用OLS回归模型与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了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效应,探讨影响效应在不同地形条件、兼业程度的组群差异,并考察了不同环节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差异.[结果](1)农机社会化服务正向显著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会促使农户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18.8%.但农户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作用效果具有环节异质性.采纳耕整地、播种、灌溉排水和收获环节农机社会化服务会促使农户农业劳动生产率分别显著提高21.2%、17.4%、22.9%和18.3%;(2)而农户采纳植保环节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并不具有显著影响.农户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效应还存在禀赋差异,平地农户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使其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21.9%,而坡地山地农户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影响.(3)纯农业户与兼业农户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都会对农业劳动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效果,纯农业户的影响净效应平均值高于兼业农户的19.6%.[结论]总体而言,在中国当前农村环境下,农户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够显著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强度依次为:灌溉排水环节、耕整地环节、收获环节、播种环节.此外,耕地地形为平地的纯农业户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效应更大.

    农机社会化服务农业劳动生产率环节异质性组群差异玉米生产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财务规范化路径研究

    邓莲花
    162,171页

    1961-2020年长湖流域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王海艳李滔章叶飞张露...
    163-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长湖流域是调控长江中游地区生态平衡的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其降水变化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1961-2020年长湖流域逐日气象数据,选取9个极端降水指数,运用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和重标极差分析(rescaled range analysis,R/S)探讨了长湖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并预测该区域极端降水事件未来演变趋势.[结果](1)1961-2020年长湖流域年降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5.4 mm/10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151.9 mm;年内降水呈单峰模式,6月的降水量最高,占比为14.99%,12月最低,占比为2.37%.(2)长湖流域极端降水指数均呈上升趋势,除持续湿润日数(CWD)和持续干旱日数(CDD)增加趋势不明显外,其他指数上升趋势显著.(3)CWD和CDD与其他指数的相关性较低,除1日最大降水量(RX1day)与极端降水日数(R95d)相关性不显著以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之间均呈显著相关关系.(4)R/S分析结果表明,未来长湖流域极端降水事件将持续前期的变化趋势.[结论]长湖流域极端降水事件总体呈增加趋势,温度上升会对极端降水强度起促进作用.

    极端降水温度长湖长江中游气候变化

    乡村振兴战略下生态农业产业化: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

    向红玲张宜红陈昭玖
    172-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系统论、分工深化等理论引导生态农业产业化,探索生产性服务在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形成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生态效益最大化.[方法]文章在梳理生态农业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基于交叉学科视角理清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生产性服务等概念内涵及相互关系,并以江西林下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为例,探索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生产模式、利益联结机制及三产融合实现方式.[结果](1)生态农业产业化需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相结合,发挥农业多功能性,拓展林下经济、复合经营等多种生态模式;(2)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提供,注重生产性组织培育和支持;(3)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践行生态农业认证机制和生态农业绿色清单制度,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探索和江西现实依据.[结论]生态农业产业化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必然选择,而生产性服务则是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乡村振兴生态农业产业化生态模式生产性服务实践探索

    经营规模、分工深化对小农户化肥减量施用的影响——以黄河流域玉米种植户为例

    徐萌王征兵
    181-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黄河流域3省区玉米种植户化肥施用强度与减施情况,探析经营规模与化肥施用强度非线性关系及纵向分工深化的中介作用.[方法]文章基于扩展回归模型,使用2020年黄河流域中甘肃、宁夏以及陕西3省区玉米种植户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经营规模和分工深化对农户化肥使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1)扩大经营规模可以显著抑制农户化肥的过量施用,但当达到一定规模后,这种抑制效应消失,继续扩大经营规模将不再降低农户化肥施用强度.(2)经营规模与纵向分工卷入程度之间也存在"U型"的非线性关系,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前,经营规模的扩大会显著提高农户服务外包的程度.(3)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通过提高纵向分工卷入程度进而降低农户化肥施用强度.[结论]玉米种植农户经营规模与化肥施用强度间存在"U型"的非线性关系,且纵向分工卷入程度在经营规模与化肥使用强度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

    化肥减量经营规模服务外包纵向分工深化扩展回归模型

    草原生态补奖对牧户草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研究——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为例

    何海燕徐苗苗李敏
    191-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进一步推动草原地区牧业可持续发展,丰富草原生态补奖在牧户草地流转行为方面的研究,从而为促进牧户进行草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最大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基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牧户调研数据,运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草原生态补奖对牧户草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并借助逐步回归法检验牧户生计多样化在草原生态补奖与草地流转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牧户贷款行为、草地现有承包面积以及牧业收入分别在10%、1%与5%显著性水平下对牧户草地流转行为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而奖补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均在10%显著性水平下对牧户草地流转行为产生显著抑制作用;牧户生计多样化在草原生态补奖与草地流转之间存在遮掩效应,遮掩效应占直接效应的比例为34.55%.[结论]奖补收入越高,并不一定能够促进牧户草地流转行为,并且牧户生计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大该抑制作用.

    草原生态补奖生计多样化草地流转牧户影响研究

    村规民约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刘晓航
    202,226页

    分布式认知理论下易地扶贫搬迁户宅基地复垦意愿研究——基于广西的实证

    许进龙卢新海侯娇温雪...
    203-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易地扶贫搬迁户宅基地的复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保障农村社会长治久安,乃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利用广西8市522份易地扶贫搬迁户的问卷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并综合田野调查,分析易地扶贫搬迁户宅基地利用现状及复垦意愿.[结果](1)搬迁户宅基地以一户一宅为主,宅基地房屋具备占地面积大、建设成本低、建成年份早的特征;(2)搬迁户宅基地复垦率有待进一步提高,7.66%的宅基地房屋处于闲置状态,37.13%处于偶尔或照常使用状态;(3)搬迁户宅基地复垦意愿整体偏低,仅29.4%表示愿意复垦;(4)男性、宅基地面积大、未流转承包地、希望以后回农村养老的搬迁户其宅基地复垦意愿较低,而高收入、非农就业的搬迁户则意愿较高;(5)宅基地对于男性和希望以后回农村养老的搬迁户而言,承载着浓厚的精神寄托,对于未流转承包地和务农的搬迁户而言,仍发挥着生产生活功能.另外,宅基地面积越大,其建设成本也越高.[结论]在安置社区软硬件设施均较为完善的现实条件下,影响搬迁户宅基地复垦意愿的深层次因素为乡土情怀、生计方式、生计能力以及宅基地沉没成本.

    分布式认知理论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复垦Logistic模型广西

    强化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内部控制及有效管理

    杨晶晶
    213,226页

    黄土高原苹果优生区农户生计分化机制研究——基于不同地形分区的对比分析

    张戬吴孔森杨新军
    214-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黄土高原苹果优生区长武县为例,从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两方面揭示各地形区农户生计分化状态,识别农户生计分化的影响因素,探究研究区农户生计分化机制.[方法]文章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构建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各地形区农户生计资本现状,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识别农户生计分化的影响因素.[结果](1)随着产业与种植结构的变化,务工主导型、苹果种植型以及兼业综合型生计策略逐步从传统农业型生计策略中分离出来,生计非粮化与非农化趋势明显;(2)地形区间农户生计资本差异显著,整体呈现塬区>梁区>沟区,兼业综合型>务工主导型>苹果种植型>传统农业型的特征;(3)受地形条件影响,不同分区间相同生计策略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相同因子对同一生计策略的影响程度与方向亦存在差异.[结论]研究区内农户生计分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产业结构调整与气候变化等外部扰动是农户生计分化的前提与基础,生计资本是农户生计分化的内在属性与驱动因素,地形条件决定生计资本因子影响的方向成为研究区农户生计分化的关键因素.

    生计策略生计资本黄土高原地形分区影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