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河南省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性研究

    何淑婷王秀丽李程秀李玲...
    116-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性的影响.[方法]文章通过构建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对2010-2020年河南省18个地市水—能源—粮食系统纳入土地子系统前后耦合协调性发展的变化进行研究,并运用ArcGIS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1)土地子系统的加入使河南省各地市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的耦合度C值整体变化幅度减小,耦合协调度D值的时序变化曲线聚集程度提高,各地市耦合协调度变化路径更加统一.(2)随着土地子系统的加入,河南省各地市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等级变化混乱程度明显降低,所带来的影响初期以负向为主,随后正负影响互相抵消,出现大量维持原有等级不变的现象,后期正向影响凸显.(3)土地子系统的加入使河南省各地市耦合协调等级的空间变化更加有序,协调类等级的分布重心实现了从东部到西部的平稳过渡且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失调类等级所占比例逐渐缩小,各地市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性普遍提升.[结论]土地的合理利用可以提高区域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程度,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水—能源—粮食土地利用耦合协调资源配置河南省

    湖南省乡村旅游类型及其空间格局研究

    林梓肖刚
    131-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湖南省乡村旅游类型和空间分布格局,为该省乡村旅游多样化发展和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参考.[方法]文章筛选湖南省的276个乡村旅游点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乡村旅游点进行类型界定和划分,然后分别采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方法,从全省、地级市、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地综合分析.[结果](1)湖南省乡村旅游类型可以划分为4个类型,包括自然景观类、休闲度假类、特色农业类、民俗文化类.其中休闲度假类比例最大(31.52%),其次是民俗文化类(30.80%),自然风景类(19.57%),特色农业类(14.86%).(2)湖南省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整体呈集聚状态,形成以"长沙—湘潭"为核心的"常德—长沙—湘潭—衡阳"主体集聚片区,重点分布在为以洞庭湖流域和湘江流域以及以长沙和株洲为中心的交通枢纽周围.5A景点、水系分布、道路交通、中心城市、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均对其具有明显的正面影响.(3)湖南省4种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点也均表现为明显的集聚分布,但是集聚态势各不相同,以特色农业类集聚程度最高,民俗文化类和休闲度假类次之,自然景观类集聚程度相对最低.各类型在地级市的分布相对均匀,每个区域仍有各自的特色旅游类型.[结论]湖南省乡村旅游点分布整体呈集聚态势,且乡村旅游类型具有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首先要明确自身特色,做到精准定位.其次各类型协同发展,目前湖南省休闲度假类乡村旅游发展较快,需要严把质量关;民俗文化类资源丰富,可以深入挖掘,尤其是湘西、张家界和怀化3市区等.此外积极推动高级旅游景区建设,完善湘西南地区的交通体系等,进一步推进湖南省乡村旅游的协调健康发展.

    乡村旅游类型界定和划分空间格局休闲农业湖南省

    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使用及其绩效管理研究

    赵婧婧
    141,170页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创新发展机制——以山东省为例

    赵凯曹俊杰张耀吴雪...
    142-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发展是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通过对山东省3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征进行研究,有利于以点带面,提升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方法]文章以山东省1 58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系统揭示山东省3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创新发展机制.[结果](1)山东省3类经营主体呈集聚型分布,3类经营主体的空间离散程度均处在高非均衡水平,空间分布结构的区域差异明显.(2)3类经营主体呈现"多中心,连片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家庭农场整体呈"带状"分布,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整体呈"环带状"分布.(3)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县域层面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龙头企业在市域层面呈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性.(4)生产要素、政府能力、劳动力质量、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和市场化水平共同推动各类经营主体创新发展,且两两之间的交互能对3类经营主体创新发展具有协同增强的作用.[结论]因此,针对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特性,采取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组合有助于推动各类经营主体的创新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地理探测器空间分异创新发展山东省

    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提升新发展阶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朱学坤彭婷婷朱铭陈元勇...
    154,164页

    中国乡村振兴研究评述与展望

    谷甜甜戴雅楠车瑞昱杜佩佩...
    155-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乡村振兴对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意义重大.通过对乡村振兴已有研究回顾梳理,从文献特征、演进路径、主题热点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方法]文章将2007-2022年中国知网(CNKI)期刊中文数据库发表的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3 532篇论文作为样本,借助科学计量分析工具CiteSpace软件,对中国乡村振兴研究主题脉络和研究热点进行全面剖析.[结果](1)乡村振兴文献数量呈现上升趋势,研究历程可以分为起始发展期和蓬勃发展期2个阶段,核心研究机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合作交流,但学者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强度不大,尚未形成联系紧密的学术共同体和高产作者集群.(2)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乡村治理体系的转型与创新、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联动发展机制等方面.(3)关键词聚类呈现出4个核心主题,包括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发展模式、成效测度和发展对策.[结论]完善乡村振兴理论体系构建、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改革创新、精准测度乡村振兴成效、共助乡村振兴持续高速发展是未来乡村振兴的重要研究方向.

    乡村振兴热点演进研究展望文献计量CiteSpace

    中国乡村民宿发展研究综述与展望

    马亮颜亭玉
    165-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促进乡村民宿产业健康发展,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和产业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梳理2011以来乡村民宿研究的发展过程和相关理论内容,进而提出未来研究重点.[方法]基于知网期刊数据库及其配套的文献计量法.[结果](1)近 12 年来,乡村民宿的研究维度呈现由单一的国外经验的引进学习,向结合中国自身文化特色、配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应对新冠疫情进行产业升级等更多发展趋势,研究方法也由单一定性分析向定性与定量混合方法转变.(2)从研究内容看,分为乡村民宿概念、发展策略、服务特色、法律标准、空间布局等五大方面.[结论]从乡村民宿的研究方法、案例空间选择和理论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研究述评,并提出未来可以从独立的乡村民宿理论体系构建、乡村民宿产业跨越式创新发展模式、乡村民宿服务的创新研究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乡村民宿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内容知网研究综述研究展望

    工商资本下乡对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基于政企关系的视角

    袁俊丽张永江黄惠春
    171-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时期,深入剖析工商资本下乡投资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利用江苏省工商企业下乡投资调研数据,采用有序选择模型(Oprobit),实证分析江苏省工商资本下乡促进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1)研究结论表明,良好的政企关系显著促进了工商资本下乡带动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在进行替换被解释变量、更换关键解释变量、考虑内生性问题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2)异质性分析表明,对处于基础设施完备地区和项目负责人为非当地户籍的下乡投资企业,政企关系对工商资本下乡带动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而对处于政策环境更好地区的下乡投资企业而言,政企关系的促进作用有所减弱.(3)进一步分析表明,行业关联正向调节了政企关系对工商资本下乡带动地方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结论]应推进工商资本与村集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充分利用农业关联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完善乡村配套基础设施以提升工商资本下乡促进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的效能.

    工商资本下乡农业产业发展政企关系行业关联有序选择模型

    推动农机装备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晏云威
    180,199页

    新发展阶段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关键特征和评价指标——基于全国5个样本县的数据

    张庆东杨照张忠明郭新宇...
    181-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场域,需要从理论上到实践上开展前瞻性研究,从而更加科学地评价先进典型、发现突出问题,进而提炼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方法]文章从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出发,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空间六个方面探索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遴选构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共6类16个关键指标.通过熵权法,对各指标权重进行了计算和排序,对5个样本县进行了试评价.[结果](1)从时间维度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上升水平;(2)从空间维度看,不同区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存在明显差异;(3)从现实基础看,县域发展环境是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4)从影响因素看,县域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是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保障;(5)从实现路径看,县域城乡融合要实现"五位一体"和空间上的全面融合.[结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既要坚持规划先行,更需加强规划实施管理;既要开放要素市场,更需发挥地方政府作用;既要整体塑形,更需注重强化文化认同;既要保护生态,更需激发绿色发展活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议统筹实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评价工作,更科学合理地通过调度各地城乡融合发展情况,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发展.

    新发展阶段县域城乡融合关键特征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