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严律南

月刊

1007-9424

zgpwzz@vip.163.com

028-85422072

610041

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ases and Clinics in General 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办,主要刊登普外专业和相关学科的临床成果,以及与临床联系紧密的基础研究、实验研究成果与进展,主要设有基础与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临床经验交流、新术式及新技术介绍、论著摘要、腹部影像、讲座、继续教育问答、综述等栏目,并且根据普外专业特点每期就某一热点问题开设述评、专家论坛等栏目进行重点讨论。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俄罗斯文摘(AJ)、美国化学文摘(CA)以及国内CMB、CMCC、《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肝细胞癌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预测模型的建立

    丛赟李国煜王丹妮邵英梅...
    43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肝细胞癌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肝细胞癌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据此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和校准曲线对该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价,并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估其临床实用性.结果 本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了 302例患者,有145例(48.01%)发生了早期复发.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γ-谷氨酰转移酶、甲胎蛋白、肿瘤大小及微血管侵犯是肝细胞癌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据此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区分术后早期复发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58[95%CI(0.816,0.899)],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预测模型的Brier指数为0.152,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比较接近(Hosmer-Lemeshow检验,P=0.913);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阈值概率在0.1~0.8的范围内,根据模型的预测概率来对肝细胞癌进行干预的临床净收益高于对所有肝细胞癌患者不进行干预和进行干预.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对于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2.13、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108.15、γ-谷氨酰转移酶>46.0 U/L、甲胎蛋白>18.96 μg/L、肿瘤大小>4.9 cm及术前存在微血管侵犯的患者需密切关注其术后早期复发,根据这些风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性,模型的阈值概率范围0.1~0.8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临床净获益.

    肝细胞癌早期复发危险因素列线图

    药涂球囊在肾动脉型大动脉炎治疗中的应用

    刘一人谷涌泉郭连瑞
    439-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DCB)在治疗肾动脉型大动脉炎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8月期间笔者所在单位收治的3例(3条血管)肾动脉型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患者均接受紫杉醇DCB球囊扩张.结果 3例患者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术后分别获访17、38和40个月.随访期间超声提示肾动脉血流均通畅.血清肌酐术前为53、64和55 μmol/L,术后第1天为43、70和59μmol/L,变动不明显;收缩压由术前的180、220和150 mmHg降至术后第1天的116、120和110 mmHg;肾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由术前的350、377、293 cm/s降至术后第1天的120、135和94 cm/s.结论 初步结果表明,紫杉醇DCB治疗肾动脉型大动脉炎安全有效,但仍需大样本数据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大动脉炎药涂球囊肾动脉狭窄

    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外周动脉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meta分析

    曹又文马江涛杨睿睿张建...
    444-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外周动脉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Cochrane协作网制定的检索策略,检索截至2023年11月1日的国内外数据库中的相关研究文献,并使用Stata 14.0软件以及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4.1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共15篇共15 383例患者,其中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研究组)7 692例,单行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7 691例.meta分析结果:①症状:研究组的踝肱指数[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及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0.04(0.02,0.06)]及最小腔内直径[MD(95%CI)=0.48(0.40,0.55)]均大于对照组,而血浆 D-2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MD(95%CI)=-0.55(-0.57,-0.52)],肢体缺血风险概率低于对照组[风险比(risk ratio,RR)及95%CI=0.67(0.56,0.80)].②血管通畅:研究组的血管通畅概率高于对照组[RR(95%CI)=1.13(1.08,1.17)];不同治疗方案干预后的结果显示,两种抗血小板药物(简称"双抗")联合抗凝的血管通畅率最高[效应量(effect size,ES)及95%CI=0.90(0.86,0.94)],其他措施从高到低依次为单抗(即单用一种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抗凝[ES(95%CI)=0.82(0.76,0.89)]、双抗[ES(95%CI)=0.79(0.72,0.85)]及单抗[ES(95%CI)=0.71(0.54,0.87)];不同抗凝药物种类进行干预后的结果显示,研究组中采用维生素K拮抗剂的血管通畅概率高于对照组[RR(95%CI)=1.15(1.10,1.20)],而研究组中采用Xa抑制剂的血管通畅概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95%CI)=1.04(0.95,1.15)].③出血:研究组出血风险高于对照组[RR(95%CI)=1.55(1.27,1.89)];不同干预措施的出血率在单抗治疗最低[ES(95%CI)=0.02(0.01,0.02)],其他措施的出血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单抗联合抗凝[ES(95%CI)=0.04(0.03,0.06)]、双抗[ES(95%CI)=0.08(0.06,0.10)]及双抗联合抗凝[ES(95%CI)=0.12(0.06,0.18)];不同抗凝药物种类进行干预后研究组中采用维生素K拮抗剂及采用Xa抑制剂的出血发生概率均高于对照组[RR(95%CI)=1.76(1.28,2.42);RR(95%CI)=1.44(1.12,1.84)].结论 从本meta分析结果看,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症状,提高血管通畅率,但会伴有一定的出血风险,其中以单抗联合抗凝治疗能够取得最大的临床效应和较低的出血风险.

    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外周动脉疾病meta分析

    初治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后达tpCR的预测模型构建

    邵佳梅林夏明林
    45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初治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后达完全病理完全缓解(total 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tpCR)的影响因素,旨在为手术方案制定及预后评估提供更多参考.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海军安庆医院接受新辅助治疗的95例初治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初治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后达tpCR的影响因素.结果 95例患者新辅助治疗后达tpCR 51例,未达tpCR 44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HER2 3+(OR=6.102,P=0.014)、分子分型为HER2+/激素受体-(HER2+/激素受体+OR=0.129,P=0.006)及采用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方案(OR=6.582,P=0.014)者的tpCR率更高,雌激素受体3+(OR=0.122,P=0.033)、孕激素受体 3+(OR=0.179,P=0.020)、Ki-67 指数为 15%~30%(OR=0.088,P=0.030)和31%~60%(OR=0.066,P=0.017)者的 tpCR 率较低.该模型的预测曲线下面积为 0.881[95%CI(0.815,0.947)].结论 初治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后达tpCR与免疫组织化学HER2表达水平、分子分型、新辅助靶向治疗方案等有关,同时基于这些影响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能够一定程度预测患者新辅助治疗后的tpCR效果.

    乳腺癌完全病理完全缓解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表达新辅助治疗

    甲状腺良性结节射频消融术后结节体积的动态变化及对结节再生的预测价值

    王君姜路熊芹骆洪浩...
    460-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甲状腺良性肿瘤行射频消融术(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后结节体积的动态变化,并分析结节再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6期间于岳池县人民医院行RFA治疗的165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根据入院时结节体积的中位数分为小结节体积组(≤15mL,n=116)和大结节体积组(>15mL,n=49).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学资料;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调整混杂因素后,探索结节初始体积、血管密度及结节位于临界结构附近情况与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术后结节再生的关系.根据模型构建列线图,采用Bootstrap法抽样验证,采用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结果 小结节体积组的单侧结节占比更高,且术前美容评分、术前症状评分、射频功率、消融时间、总能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较低(短),P<0.05.小结节体积组术后的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改变值大于大结节体积组(P<0.05),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改变值小于大结节体积组(P<0.05).2组患者在RFA术后1、3、6、12、24个月结节体积依次减小,体积缩小率(volume reduction rate,VRR)依次增大;小结节体积组的结节体积及VRR变化均优于大结节体积组.大结节组术后1、3、6、12、24个月的结节体积更大、术后1个月的VRR更高、再生时间更短、残余结节数更多,且初始消融率(initial ablation rate,IAR)较低(P<0.05).调整年龄、性别等因素后,随着初始体积、血管密度的升高,其关联效应值也相应增高,趋势性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趋势<0.05);结节位于临界结构附近者再生风险增高(OR=1.76,P<0.001).根据多因素模型构建的列线图具有较好的区分度(ROC曲线验证前后AUC分别为0.854和0.814)和准确度(平均绝对误差为0.023).结论 RFA在≤15mL和>15 mL单个甲状腺良性结节中均实现了临床相关体积的减小,持续至少2年,但小结节体积组的结节体积缩小率和美容效果更佳.结节初始体积、血管密度及位置与结节再生密切相关,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预测结节再生风险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度,为临床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甲状腺良性结节射频消融术结节体积动态变化临床意义

    纳米炭染色结直肠癌淋巴结分站对比研究

    黎川谭浩冬肖俊杰徐翔...
    469-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纳米炭染色对结直肠癌淋巴结示踪的规律以及对转移淋巴结检出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4月至2023年9月期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及术前行肿瘤纳米炭标记的92例患者的标本.新鲜标本淋巴结按第一站、第二站及第三站分检,各站又分为染色组和未染色组.比较各组间及组内不同站不同染色程度淋巴结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92例患者,共分检出淋巴结2 859枚,其中转移淋巴结66枚(2.3%),未转移2 793枚(97.7%);黑染淋巴结2 167枚(75.8%),未染色692枚(24.2%).淋巴结染色率从第一到第三站逐渐递增(P<0.017);第一站和第二站转移淋巴结的染色率比同站所有淋巴结染色率低(x2=23.959,P<0.001;x2=7.187,P=0.007),但在第三站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55,P=0.283);第一站和第二站染色淋巴结转移率小于未染色淋巴结(x2=26.224,P<0.001;x2=7.520,P=0.006),但第三站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32,P=0.267).结论 纳米炭淋巴结示踪效果随着淋巴回流逐渐增强.在第一站和第二站,其对于转移淋巴结的显示缺乏特异性,手术及分检过程中应更关注未染色淋巴结.在第三站淋巴结中,能够更有效地示踪转移淋巴结,可按染色淋巴结进行针对性地淋巴结清扫.

    结直肠癌纳米炭淋巴结

    胆囊肝样腺癌的镜下特征:相互交织移行的肝样分化区和腺癌区

    方会娟徐小艳
    474-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胆囊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HAC)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等情况.方法 收集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胆囊HAC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情况并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 患者为一 57岁男性.CT见胆囊占位;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207.23 μg/L;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肿瘤由95%的实性片状区域和5%的腺样结构组成,实性片状区域胞浆透亮或嗜碱性,胞核大、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部分区域血管丰富,可见肿瘤性坏死.免疫表型显示实性片状区域AFP、细胞角质蛋白19、热休克蛋白70、谷氨酰胺合成酶、Glypican-3均弥漫阳性,Hepatocyte少量阳性;腺样结构细胞角质蛋白19阳性.诊断胆囊HAC伴少量腺癌.术后随访21个月,患者死亡.复习文献报道36例胆囊HAC(包括本例),男14例,女22例,男∶女约为1∶1.57;年龄38~80岁.肿瘤长径1.1~12.0 cm.位于胆囊底6例、胆囊体8例、胆囊颈6例、底-颈或底-体2例.血清AFP正常9例,升高18例.免疫表型AFP、Glypican-3、Hepatocyte至少1项阳性.随访1~60个月,死亡11例,2例发生肝转移.结论 胆囊HAC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差,该肿瘤形态学少见,鉴于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有别于普通腺癌,其最终依赖于病理诊断,因此认识其形态学及免疫表型至关重要.

    胆囊肝样腺癌病理诊断治疗预后

    复杂性肠系膜上动脉瘤开放手术1例报道

    杨果李艺媛刘洋黄斌...
    479-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开放手术治疗1例复杂性肠系膜上动脉瘤(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aneurysm,SMAA)的体会.方法 报道1例罕见的复杂性肠系膜上动脉瘤(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aneurysm,SMAA)患者,分析其诊断及治疗方案.结果 患者为年轻女性,主要表现为逐渐加重的腹部疼痛,腹部CT血管成像检查示肠系膜上动脉中段多发动脉瘤,最大者3.4cm×3.3cm,累及3条主要分支,动脉瘤局部压迫胰腺,致使胰腺向前、向外移位.综合患者临床表现、解剖条件和生存预期,最终实施开放性SMAA切除+人工血管重建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肠缺血坏死,大便隐血阴性.结论 SMAA患者术前应综合考虑和评估,选择最优的治疗策略.当SMAA累及多个主要分支、腔内治疗无法保证术后效果时,开放手术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肠系膜上动脉复杂性动脉瘤开放手术

    甲状腺内无原发肿瘤而仅表现为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隐匿性甲状腺癌1例

    黄龙凤程诗露朱敏胡锟...
    484-486页

    隐匿性甲状腺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

    谱系示踪技术在肝再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周林岩李勇男蒋祥彦李鉴...
    487-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谱系示踪技术的最新发展现状及它在肝再生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检索国内外关于谱系示踪技术在肝再生中应用相关研究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目前已发展了较多可靠且先进的谱系示踪技术,如单细胞RNA测序技术、DNA条形码技术等,为深入了解肝再生机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它们在鉴定肝再生细胞来源、对肝再生区域鉴定及研究肝损伤后再生机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通过谱系示踪技术有助于了解不同类型肝细胞在肝脏结构中的位置和功能,揭示了不同亚群肝细胞的再生潜力和贡献,而且通过该技术支持了在慢性肝损伤条件下肝细胞和胆管细胞之间的转分化现象,有助于了解在肝再生中扮演关键角色的Wnt/β-catenin、Hippo/Yes相关蛋白和Notch信号通路的具体作用.结论 尽管谱系示踪技术已在肝再生研究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由于肝再生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生理过程,而且该技术仍存在不足,如面临标志特异性的挑战、研究周期较长且成本较高、由动物模型转化到人类临床应用时可能存在局限性、不能解决所有关于肝再生机制的问题以及伦理和法律问题,因此仍需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以揭示肝再生机制的更多细节.

    谱系示踪技术肝损伤肝再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