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青年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青年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月刊

1002-9931

qnyj@vip.sina.com(学术版),qn_chengcai@sina.com(成才版)

010-68722794

100089

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

中国青年研究/Journal China Youth Stud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其高水准、新视野、现实感和权威性受到青年读者、学人和青年工作者的喜爱,《中国青年研究》的被转载、摘登量的排名一直名列全国青年与青年研究类期刊前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衫情结:当代青年就业的情绪体验与教育学审思

    胡玉宁徐欣
    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乙己文学"揭示了青年劳动力市场日益严峻的就业失配现状.本文从数字社会学、教育学视角观察和思考"孔乙己文学"现象,发现年轻人"长衫情结"的触发源自就业失配带来的负面情绪体验,青年群体的情绪排遣呈现从娱乐调侃到严肃沉重的槽点转移、从诙谐自嘲到悲情共鸣的风格转变,并且泛在的现实性焦虑导致青年情绪维量的极性特征愈发显著.研究认为,"长衫情结"是代际传递下不断攀升的家庭教育期望在青年群体中的情感投射,是教育失配带来的阶层固化风险所引发的群体情绪共振.建议主流话语要尊重青年在场,在破圈对话中实现不同教育实践主体的价值共鸣;代际之间要融通对话,以树立长远的教育和职业价值观实现教育观的代际整合;青年群体要融入细微附近,尝试以个体微观场域的意义链接走出内卷化的结构性困局.

    孔乙己文学就业失配现实性焦虑家庭教育期望教育异化

    走不下"高台":大学生就业社会适应困境的社会空间理论分析

    杨克王玉香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社会空间理论,探讨大学生就业时的精神空间、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并通过"空间-行动者-秩序"的分析框架解析当前青年学子就业时的社会适应困境.长期实行的统包统分制度形成了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高期待,将学历、身份和工作、前途简单等同起来;现有的教育制度、人才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错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二者的交汇产生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不适应,继而认为学历是自己"下不来的高台".大学生就业的社会适应困境需要从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角度进行调整,增强大学生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在理想和现实的张力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厘清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的社会适应困境,有助于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实践和政策参考依据.

    大学生就业社会适应孔乙己文学社会空间理论

    "孔乙己文学"背后的大学生择业症候及破解之策

    许丹丹马榕璠
    21-2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乙己文学"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迷惘的情绪性反映,透视出部分大学生择业时"瞻前顾后"的矛盾心理、"惴惴不安"的焦虑心理、"相形见绌"的自卑心理、"好高骛远"的自负心理、"争强好胜"的攀比心理、"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出现上述症候的原因是部分大学生认为的学历没有兑现"利好"、基于社会关系形成的对"精英式"定位的现代迷思以及就业市场的供求失衡.破解上述症候,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向内探寻、向外调适,还需要发挥学校的就业育人服务功能,提升家庭就业教育效果,营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

    大学生择业症候"孔乙己文学"辩证思考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青年住房政策主体关系研究——以广东"青年安居计划"为例

    林楠黄丽萍谢文珺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东"青年安居计划"是一项经共青团协调、由政府主导、以青年为对象的保障性住房公共政策,是青年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较典型案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能从利益相关者的识别、诉求、博弈和整合等方面来对其政策要义和落实情况进行深入探讨.具体而言,针对青年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如利益与民生的矛盾、共青团组织政策倡导和推动的能力、市场参与者引发信息遮蔽等行为的可能、政策保障对象需求与政策实效的落差等方面,具体分析"青年安居计划"政策所衍生的各种关系主体及其互动逻辑.进而提出要利用共青团的政策协调者身份,及时掌握青年利益诉求变化、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对市场参与者监管规范、健全联席会议机制,从而在积极调适利益格局中实现利益的有效整合.

    青年住房政策利益相关者

    预期、传统与信任:节事志愿者参与意愿研究

    马源许忠伟王梦莉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节事志愿者在各类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且其特征明显不同于传统志愿者.基于其重要性与特殊性,文章具体研究了节事志愿者的参与意愿这一问题.文章在期望理论的基础之上,以节事活动特征为出发点,基于节事活动预期获利水平和节事活动预期掌控能力两方面构建了志愿者预期,并绘制出了志愿者预期的平面图,具体解释其是如何对个体参与意愿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除此之外,通过文献研究进一步阐释节事志愿者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当地志愿传统与对节事活动的信任这两大因素对个体参与意愿的影响.最后说明这一节事志愿者参与模型在节事活动志愿者管理中的启示与应用.

    节事活动志愿者参与意愿

    新双城生活:通勤婚姻中青年夫妻的流动情感、性别角色与生活协商

    冯雨雷
    4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勤婚姻是一种在双职工家庭中夫妻双方为了满足职业需要而异地而居的婚姻关系.地理空间中的分离要求夫妻在人际交往和家庭照顾等方面进行特殊的协商与安排.通过对15位通勤妻子/丈夫的半结构化访谈,研究考察了在流动背景下青年夫妻的情感实践与生活协商.研究发现,在情感沟通方面,青年通勤夫妻往往通过"云端共现""终端依恋"和亲密关系展演的方式维系夫妻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并且形成了跨越地域与时间的流动性情感空间;在生活协商方面,青年夫妻在性别分工、责任分配和代际沟通层面都呈现出复杂性:女性的职业追求和对家庭的经济贡献得到重视,但是妻子作为家庭照料者的性别角色期望依然存在.通勤婚姻代表着一种家庭领域内非典型性别规范的萌芽,但依然受困于传统观念下工作与家庭的冲突,呈现出去传统化与再传统化的特征.

    通勤婚姻劳动迁移流动交往性别观念夫妻协商

    "一直在路上":城市青年极端通勤的困局与破局之策

    许克松罗亮李泓桥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单程超60分钟的极端通勤对青年群体成长与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制约影响日益增大.本研究基于对30名城市青年的深度访谈,描摹了城市青年极端通勤的画像,揭示城市青年因极端通勤引发的时间恐慌与焦虑、身心俱疲的亚健康状态、"生存即生活"的低品质生活状况、通勤交通风险增大及疲于应付的负面工作状态.本研究通过解析从业岗位跨区性流动、高消费与低收入矛盾、城市功能分区的失调、公共服务匹配性欠缺等通勤困局成因,提出更新城市建设理念共筑青年友好之城、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力促职住平衡、改善城市规划打造功能混合区、完善交通接驳体系提升公共交通运力、加大社会服务关注青年身心健康等破局之策.

    城市青年极端通勤青年发展型城市青年友好型城市

    逆社会时钟:空巢青年"生活垃圾分类"的实践与"自主性"形塑——基于社会时间的视角

    张敦福郭宏斌
    62-6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引导民众的生活方式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亲环境方向转变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项重大课题实践.青年作为消费主力,无论是低碳消费"买"的前半程做法,或是"弃"的后半程实践,共同构成了对青年低碳生活方式的完整理解.相较于可见、充满快感的物品消费与服务,"生活垃圾分类"常常因为欠佳的身体体验而被有意无意地遮蔽与忽略.文章基于社会时间视角,通过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对空巢青年"生活垃圾分类"的实践及其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展开研究,发现情景结构中的正式制度和时间结构虽然对青年的"生活垃圾分类"决策具有重要影响,但是时间因素最为关键.空巢青年"生活垃圾分类"的动力不仅在于为个体存在赋予满足感和成就感,实现其作为个体精神在物质边界的延伸,更在于用行动建构个体的时间自主性,形成有效的身份区隔.空巢青年的"生活垃圾分类"实践既是对"有闲"的注解与自我呈现,更是通过社会时间形塑了 一种对他群体的文化优势.

    低碳消费空巢青年社会时间时间自主性文化区隔

    平台经济模式下平台就业者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研究

    周红张弛沈畅
    68-7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台就业者作为平台经济背景下的新兴职业,对于社会生活正常运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台就业者中,Z世代的年轻就业者群体展现出了不同于传统就业者的职业追求.相比薪资等物质条件,Z世代更加注重工作中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职业认同感则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前置因素.较高的职业认同感可以使就业者在工作中发挥更为积极有效的作用,并为自身职业发展谋求更多发展可能性,进而更有可能实现自身价值.本文通过对25名Z世代平台就业者进行访谈,并获取其原始记录作为文本资料,构建了平台经济模式下的平台就业者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辨析Z世代就业群体的独有特征,阐明其个人就业动机、工作生态、平台管理、社会环境等在平台经济背景下的概念内涵.本研究明确了平台经济模式下影响平台就业者职业认同感的因素,探究了 Z世代年轻就业者群体借由提升职业认同感达成自我价值实现的路径,并为平台型企业发展策略及平台就业者职业发展长远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平台经济平台就业者职业认同感扎根理论Z世代

    独立购房:未婚女性的住房想象与住房选择

    王青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未婚女性独立购房是一个充满个人意义的"另类实践",它挑战了传统社会中女性"从夫而居"的居住规范,深刻影响着社会的个体化进程,但却未得到学界的充分关注.本文基于个体化理论,将未婚女性的"住房想象"置于分析核心,形成一种"结构—意义—行动"的分析框架,重点探讨未婚女性独立购房的原因.研究发现,在个体化时代,未婚女性正在努力摆脱传统社会中"依附性生存"的境遇,试图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以追求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于是,住房被她们赋予独立的标志、私人的空间、风险的盾牌和身份的标识等意义,共同推动着未婚女性的住房需要,进而影响其独立购房行为.

    未婚女性独立购房个体化住房想象住房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