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青年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青年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月刊

1002-9931

qnyj@vip.sina.com(学术版),qn_chengcai@sina.com(成才版)

010-68722794

100089

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

中国青年研究/Journal China Youth Stud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其高水准、新视野、现实感和权威性受到青年读者、学人和青年工作者的喜爱,《中国青年研究》的被转载、摘登量的排名一直名列全国青年与青年研究类期刊前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世代转型视阈下县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张一晗
    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我国城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城镇化既是广泛发生的社会事实,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政策方向.本文以中西部多地田野调查的经验为基础,提出世代转型的分析框架,对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农村青年的生活逻辑转型是推动县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90后"农村青年成长于中国社会剧烈变迁的新时期,宏观社会变迁与个体生命历程相互作用形塑了独特的"社会代".受主体遭遇的影响,与前代群体相比,"90后"农村青年的生活价值观念产生了系统性转型,生活目标也出现重构.在多元目标引领下,大城市与乡村难以承载新生代农民家庭再生产的需求,县城基于其完备的生活系统、相对优质公共服务体系的特质,成为农民城镇化的空间选择.总体而言,中西部地区的县域城镇化是一种生活本位的城镇化,应将低成本公共服务作为中西部县城的发展重心,最终实现城镇化布局的合作互补、协调发展.

    县域城镇化世代"90后"农村青年社会代生活价值观

    西南县域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的县域市民化策略研究

    王钰佴彩霞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家庭如何在县城实现市民化是一个焦点议题.聚焦西南县域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的生活与生产实践,可洞察我国城乡社会转型之微观动态与深层逻辑.根据空间层面上不同家业关系,形成家业分工、家业兼顾和家业分离三种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县域市民化策略.从女性、儿童、老人角度审视其特征,研究发现,围绕子女教育以向上的社会流动为家庭发展之核心目标,县城共居并稳定就业是最理想的家庭县域市民化策略.如果缺乏在地化就业机会与稳定收入作为支撑,实现家庭县域市民化就会潜藏多重危机,因此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推进住房与就业城镇化同步转型,是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扎根县城实现市民化与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应有举措.

    县域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县域市民化安家立业县域城镇化

    脸面驱动的农民城镇化——脸面观视角下农村青年的城镇化动力及策略

    张红阳魏长青赵煌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脸面观的个体动力具有鲜明的内部精神属性,是认识农村青年县城化动力与策略的全新视角与阐释工具.脸面压力驱动的动力机制在于:脸面压力下的排斥力;脸面观念的新型转变;脸面竞争重心的转移.脸面压力形塑的发展策略包括:决策的果断性;行动的策略性;融入的系统性.脸面压力下的策略行动反映了中国城镇化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动力,有利于重新认识农民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这启发我们,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充分依靠基层农民的民间智慧和自发行动.

    城镇化脸面观农村青年县域城镇化中国式现代化

    青年农民工县域城镇化的第三条道路——基于长三角地区青年农民工的调研

    朱涛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抱负——能力框架讨论了外来青年农民工在东部发达地区的县域城镇化道路的形成与特点.这是一条不同于中西部地区的返乡县域城镇化,也不同于东部地区的就地县域城镇化,而是青年农民工在既有的迁移能力下实现自我抱负的城镇化,抱负、能力二者之间的张力得到了动态的平衡.这一县域城镇化道路,为我们理解和化解青年农民工身上的迁移张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供了启示.

    青年农民工迁移抱负迁移能力县域城镇化东部地区

    技术二重性:数字时代"空巢青年"的情感体验与主体解困

    夏当英李静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巢青年"作为城市化推进中远离父母的特殊群体,一方面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又深受技术消极影响而产生诸多情感问题.在数字时代,"空巢青年"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在家庭关系、独居日常、职场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均因数字技术助力而获得大量社会支持与情感满足,但在由数字技术所重构的全新世界面前,"空巢青年"更容易陷入某种情感异化状态,在代际互动、技术型亲密关系构建、竞争性数字劳动中产生普遍的情感焦虑与集体困扰.面对"空巢青年"情感所体现的"技术二重性",需要在国家制度、社会引导、个体发展等方面予以跟进.

    "空巢青年"技术二重性数字时代数字技术情感异化

    优绩主义的代价:家庭成就观如何影响青年互联网公益参与

    姚远张帆程诚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本研究区分了两种典型的家庭成就观,并检验其对青年互联网公益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多数父母重视对子代美德的培养,但"学业"优先的优绩主义成就观在家庭教育中更为突出;其次,美德主义对青年互联网公益参与具有促进效应,而优绩主义则具有抑制效应,且该抑制效应随着青年经济自主性的提高而强化;最后,美德主义会提升农村背景青年的参与度,而优绩主义的抑制效应存在于城市背景的青年中.以上发现有助于深刻反思优绩主义可能产生的公共性代价.

    家庭成就观优绩主义美德主义互联网公益青年

    家庭负债如何影响青年工作满意度?——基于CSS2021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徐旻霞
    57-6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21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察家庭负债对青年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方式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有家庭负债的青年,工作满意度显著低于没有家庭负债的青年;青年的还债压力越大,工作满意度越低.机制分析表明,家庭负债会加大青年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导致工作倦怠;提升青年对工资收入的依赖性,增强青年的失业焦虑;提高青年在工作场景中的相对剥夺感,进而削弱青年的工作满意度.异质性分析表明,家庭负债对青年工作满意度的负向影响在男性、本科以下学历和中等以下收入的青年中更突出.研究对青年的家庭资产配置、债务管理以及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健全和完善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家庭负债工作倦怠失业焦虑相对剥夺工作满意度

    代际团结视角下农村早婚家庭的分工模式研究——基于鲁西南地区的田野观察

    徐宏宇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较为普遍的早婚现象.不平衡的性别结构和本地婚姻市场构成婚姻挤压的基本进路,秉持强烈的代际责任感的父代促使子代提前缔结婚姻,这是形成农村早婚现象的一般性逻辑.为了应对早婚之后的养育任务和婚姻脆弱性风险,鲁西南农村家庭普遍采用"成婚——成人"过渡性的家庭分工,即早婚女性以养育子女为业、公婆承担"养成系"任务、娘家提供辅助性支持.由此,娘家、婆家和子代家庭间形成了紧密的团结互助,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持早婚夫妻的婚姻稳定性.当代农村家庭仍依循压缩性策略以应对家庭发展压力,乡村工业化、教育一体化有利于这一代际团结模式在特定空间内得以维持.

    早婚代际团结模式家庭分工婚姻稳定性

    流动中的青年女性主体性——基于云南吊草村的道路人类学研究

    方义勇薛熙明
    76-8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动性与性别之间的关系一直被学界认为是相互构成的.本文讨论在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背景下,移动系统变动对于女性流动方式和特征的影响.通过道路民族志研究,展现大理吊草村道路基础设施与生计模式的演变过程,厘清在道路影响下当地移动系统的变化和性别流动空间的重组,分析村庄现代女性主体性的重新塑造.研究发现,吊草村发展环境中道路移动系统的变迁所引发的实际上是区域社会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青年女性流动方式和主体位置的重塑.在道路人类学视域下研究青年女性的流动,是将社会发展系统与性别主体性联系起来,有利于从更加综合的视角理解二者概念构成的实践关系.

    流动性青年女性主体性道路人类学吊草村

    i人,e人?:青年"MBTI热"现象的分析与审思

    游志纯赵玥颖
    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心理学人格测试量表属性问世的MBTI,在当下主要以青年社交娱乐方式的属性走红网络.青年的"MBTI热"现象反映了青年渴望认识自己、寻求归属和认同、释放情绪和压力等客观现实需求,青年借助MBTI,希望实现深度认识自己、找到社会认同、进行高效交往、衍生话题乐趣的功能.然而,在"万物皆可MBTI"的集体意识下,青年容易走向MBTI的过度沉迷,存在固化自我认知、形成刻板偏见、陷入资本裹挟的潜在危害.因此,须理性对待青年MBTI话题,破除青年群体的"MBTI迷信",谨防MBTI的过度娱乐和滥用,引导青年以合理娱乐、理性参考的态度提升认识自我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不做"装在MBTI里的人".

    青年亚文化社交MBTI网络流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