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热带农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热带农业
中国热带农业

吴恩熙

双月刊

1673-0658

rdny@vip.163.com

010-59191722

100122

北京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809 中国热带农业编辑部

中国热带农业/Journal China Tropical Agricultur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及时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农业的大政方针和热作产业政策;积极传递热作科技、开发、贸易信息;大力推广热带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努力促进热区间的经验交流与合作;正确引导热区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宗旨,以权威性、综合性、指导性、实用性为特色,着力搭建热带农业信息交流的平台,精心编织热区内外广泛联系的纽带,努力成为联结政府与热区的桥梁。主要读者为从事热作行业的管理者、生产者、经营者,热作科研教学人员以及与热作生产、流通、贸易有关的国内外企业和个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热作商业化育种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田一彤孙娟钟鑫郑红裕...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国热作种业市场的不断扩大、商业化育种体系不断完善,我国热作种业呈现出新的发展机遇.研究分析了我国热作商业化育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差异化育种策略,旨在为热作种业健康发展、提升我国热作种业企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热带作物商业化育种现状路径

    AP番荔枝在广西崇左的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

    郑树芳陈海生谭秋锦周春衡...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调优热带水果品种比例,于2016年自湛江引入优良品种AP番荔枝进行试种.经过7年的引种栽培试验,AP番荔枝在广西崇左生长结果表现良好,果实大小中等、均匀.果实性状方面,AP番荔枝平均单果重297.8g,比普通番荔枝品种(CK)的181.6g增加64.0%,差异达极显著;可食率66%,比CK的57%增加15.8%,可溶性固形物24.5%,比CK的20.5%提高19.5%,这两项指标差异达显著;单果种子28粒,比CK的45粒减少37.8%,差异达极显著;可溶性糖18.3%,比CK的16.8%提高8.90%,平均株产量比CK高4.2%~10.5%,两项指标差异不显著.AP番荔枝具有早结丰产特性,其果实大、品质好、可食率高、可溶性固形物高,适合广西崇左发展种植.

    番荔枝引种表现栽培技术

    50个不同品种大花绣球在南宁的引种适应性综合评价

    杨舒婷唐遒冥孙利娜陈尔...
    1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适宜南宁种植的绣球优良品种,基于层次分析法,对从云南、江苏等地引进的50个大花绣球品种的适应性、观赏期特征、形态特征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佳澄''灵感''太阳神殿''花手鞠''艾薇塔''无尽夏''纱织小姐''大叶绣球'8个品种为Ⅰ级(>5分),综合表现最好,适宜南宁地区栽培应用,为大花绣球在南宁的园林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层次分析法大花绣球适应性综合评价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妃子笑'荔枝开花的调控效应

    王满青吴文碟严婷婷陈哲...
    30-3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高效的荔枝花穗处理技术,以'妃子笑'品种荔枝为试验材料,采用烯效唑、调环酸钙、复硝酚钠、乙氧氟草醚、脱落酸和胺鲜脂6种试剂处理花穗,并比较不同处理对荔枝开花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6种处理均可延长花穗的雌花开放时长,以烯效唑处理的效果最好,平均雌花期23d;在花量与雌花率上,除了调环酸钙处理显著提高雄花量与总花量,烯效唑处理显著降低雄花量而提高雌花量与雌花率,其余处理总花量和雌花量与对照(CK)无显著差异,但雌花率均高于CK,排序为:脱落酸处理>胺鲜脂处理>复硝酚钠处理>乙氧氟草醚处理.结果将为进一步科学调控荔枝花穗、促进坐果提供技术参考.

    '妃子笑'荔枝生长调节剂开花雌花率

    干旱胁迫诱导菠萝蜜裂皮病发生的生理基础研究

    李少卡张世青颜彩缤赵亚...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菠萝蜜是我国重要的热带水果之一.为研究菠萝蜜裂皮病关键致病因子及干旱诱导菠萝蜜裂皮病发生机制,通过设计不同盆栽控水试验,分别测定40%、30%、20%和10%不同梯度水分和干旱3d、6d、9d胁迫菠萝蜜幼苗后的生长性状和光合作用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0%水分干旱处理下,对'琼引1号'和'琼引8号'菠萝蜜叶面积、叶长和叶宽和叶绿素含量等指标影响最大,叶片增长量均小于0;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等光合指标显著下降,均极显著低于CK.干旱9d胁迫下,两个品种的叶面积变化较大,其增长率分别为-33.48%和-42.16%,其次为叶长的增长率-27.82%和-34.12%,均小于0,显著小于CK的增长率;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等光合指标显著下降,均极显著低于CK;不同干旱短时间胁迫下对茎围和株高影响不显著.在10%~40%水分含量范围内,随着土壤水分含量降低和干旱时间增加,菠萝蜜植物生长性状受影响越明显,其影响程度依次为水分含量10%>20%>30%>40%、干旱时间9d>6d>3d的趋势.研究阐明不同干旱胁迫对菠萝蜜生长及光合生理系统的影响,为干旱诱导下菠萝蜜裂皮病致病机制研究和生产中合理水分利用提供基础支撑.

    菠萝蜜干旱生长性状光合指标

    依兰香气组分鉴定与对比分析

    白亭玉张志烽周冰秦晓威...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鉴定依兰挥发性香气组分,应用水蒸气蒸馏法(SD)、超声—微波辅助萃取法(UMAE)、快速溶剂萃取法(ASE)3种方式,并利用GC-MS对比分析其风味组成和含量差异.结果表明:3种方法共检测出41种组分,其中SD和UMAE检出29种香气,而ASE检出香气最少,为16种;3种方法香气组分存在差异,其中SD以烯烃类挥发性组分为主,UMAE以烯烃类和酯类香气组分为主,ASE以烯烃类和酸类为主.研究为今后依兰挥发性香气组分提取提供方法参考.

    依兰香气成分

    不同干燥方式对斑兰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陈苏森吉训志张映萍贺书珍...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斑兰叶是海南培育的新兴特色香料作物之一,目前亟待开发适宜斑兰叶的高品质干燥方法.研究通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和对比室内晾干、50℃热风干燥和微波干燥3种方式处理后斑兰叶主要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明确不同干燥方式对斑兰叶主要挥发性成分含量等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对不同种类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影响较大.针对斑兰叶主要挥发性成分,微波干燥有助于斑兰叶主要香气成分2-乙酰-1-吡咯啉和主要活性成分角鲨烯的保留,但叶绿醇含量较其他干燥方式显著降低;常温干燥对叶绿醇的影响较小,却显著加速斑兰叶2-乙酰-1-吡咯啉和角鲨烯散失;热风干燥后叶绿醇和角鲨烯含量均较显著降低.因此,尽管微波干燥可能对斑兰叶色泽影响较大,但依然是最适宜的高品质斑兰叶的干燥加工方式.研究结果为拓宽斑兰叶应用场景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香露兜微波干燥热风干燥2-乙酰-1-吡咯啉角鲨烯叶绿醇

    不同枝果比和套袋对火龙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罗卢弟武志江梁桂东黄黎芳...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大红'火龙果为试验材料,探究不同枝果比和套袋对火龙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枝果比对果实单果重和大果率有显著影响,但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等其他品质影响差异不显著.单果重随枝果比的增大而增大,其中以5∶1枝果比提升效果最明显,大果率达100%,但产量最低;3∶1枝果比的单果重和产量适中,且在可溶性固形物、可食率、果皮厚度和感观评分上表现较好.套袋显著降低果实单果重、产量和感官评分,降低可食率,对大果率、果皮厚度、可溶性固形物等影响不显著;除黑色尼龙网袋外,其余套袋处理均增加果实煤烟病发生率,降低果实外观品质;牛皮袋果面光泽度高,颜色鲜红,萼片绿色程度最高;白纸袋对促进萼片转红效果最佳.在生产中,推荐3∶1的枝果比+黑色尼龙网袋,能更大限度保证产量,有效提高果实品质.

    火龙果枝果比套袋产量品质

    海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万德慧王鉴王炫影
    7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海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已进入新发展阶段,管理部门相继出台相关文件,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有效抓手,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从基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对农产品质量监管意义重大.基于源自海南省农药信息化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以及智慧监管微信小程序等的调研数据,分析追溯体系建设现状,深层剖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利用区块链技术推进主体名录、农资使用、质量控制、检验检测、网格监管、信用监管等信息管理"一张网",考核评价"一张图"及风险预警"一张表"的对策建议.

    海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监管

    南方'太秋'甜柿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唐志评
    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低纬度南方产区引进试种'太秋'甜柿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探索整理出园地选择、苗木定植、水肥管理、土壤管理、整形修剪、保花保果、病虫害防治和果实采收等高效优质配套栽培技术.重点简述了合理修剪促进花芽分化的形成,以及施肥与外源激素应用结合有效提高坐果率的关键技术性措施,对指导甜柿生产、促进产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太秋'甜柿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