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热带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热带医学
中国热带医学

杜建伟

月刊

1009-9727

ctmffff@vip.163.com;ctmffff@163.com

0898-65377298、65326675

570203

中国海南省海口市海府路44号

中国热带医学/Journal China Tropical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 中国热带医学贯彻“预防为主,面向国内外”的办刊方针,突出热带医学与公共卫生特色,促进有关学科发展。介绍防治、研究成果、公共卫生和妇幼保健等经验,介绍国内外在热带病防治与研究中的新技术、新进展及发展趋势,并力求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严谨的技术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竭诚为全国医疗、卫生、医药、环保部门的科研、管理人员和医药院校师生,尤其是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战线的同志们服务。栏目设置:述评、 论著、疾病控制、临床诊治、传统医学、检验技术、卫生监测、公共卫生、研究进展、理论探讨、科技信息、媒介防制、营养与食品等。报道内容: 主要报道传染病,非传染病和病因不明疾病的防治研究,如各种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真菌病、立克次体病、螺旋体病、性病、皮肤病、艾滋病、营养缺乏或过多病、物理病、职业卫生、中毒、贫血、社区卫生、环境卫生等。其 它: 本刊被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 被国际文献检索系统MEDLINE和Global Health等 收录;2003年被评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和国家<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并与国内外90余种期刊交换。2006年 进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江南岸镇江段通江河道2019-2023年钉螺监测结果分析

    王志琴陈星辰神学慧戴建荣...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及时了解镇江市通江河道钉螺的现状和分布,为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2023年选择镇江市辖区内长江南岸9条通江河道作为监测区域,对岸滩钉螺、通江河道内漂浮物、硬化区域附着物上的钉螺、稻草帘诱螺、船只和家畜携螺等开展钉螺监测.结果 2019-2023年岸滩螺情监测结果显示,2019-2020年通江河道及其外江滩的螺情保持相对稳定;但2021年受到2020年长江洪涝灾害的影响,有螺面积均出现大幅增长,2021年通江河道和外江滩的总有螺面积分别较2020年增长了45.70%(11.95/26.15)和100.00%(20.00/20.00);通江河道和外江滩的平均钉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均出现了显著上升,较2020年分别上升了94.74%(0.18/0.19)、68.08%(8.68/12.75)和122.73%(0.81/0.66)、102.78%(43.26/42.09),其中通江河道七里河和人民河的有螺框出现率的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9,P>0.05;χ2=0.646,P>0.05);2022-2023年通江河道钉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呈现下降趋势(F=4.72,P=0.04;χ2=372.58,P<0.01),外江滩钉螺面积、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呈现下降趋势(F=13.96,P=0.02;F= 23.43,P<0.01;χ2=1029.69,P<0.01);5年内古运河和11条支流均未查出钉螺.2019-2023年间,打捞漂浮物180次3 003 kg,共计检获活螺148只;在硬化护坡区域的附着物上共计捕获活螺17只;稻草帘诱螺共计诱获活螺11只;调查船只112只,观察均未发现钉螺;观察耕牛97头次,发现2头耕牛牛蹄携带活螺各1只;观察羊321只次,未发现羊蹄携带钉螺;5年内监测区域均未查出感染性钉螺.结论 通江河道钉螺持续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因素未能完全消除,仍需持续对通江河道及江滩的螺情开展精准监测,以便及时掌握传播风险,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钉螺通江河道监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镇江市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血维生素特征及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

    熊波郑金鑫谢芸琦饶丽樱...
    60-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rel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患者血维生素A、B2、B6、B12、D、E、K1、K2和叶酸的代谢异常特征及其与MAFL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2022年9月—12月,通过社区MAFLD筛查活动募集473名居民.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获取居民健康信息;通过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进行脂肪肝检测;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维生素浓度.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评估组间差异,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AFLD的相关因素.结果 符合MAFLD诊断标准的有195例(41.23%,195/473),轻度脂肪肝有43例(22.05%,43/195),中度脂肪肝有88例(45.13%,88/195),重度脂肪肝有64例(32.82%,64/195).以同一时期收集到的健康居民血维生素为对照,MAFLD患者的外周血维生素A、E、K1和K2水平均要高于健康居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脂肪肝的严重程度增加,血维生素A、E、K1和K2浓度升高[R=0.149,P=0.004;R=0.245,P<0.001;R=0.110,P=0.032;R=0.129,P=0.012],中度及重度脂肪肝患者血维生素A、E与健康人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脂肪肝患者血维生素K1、K2也与健康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叶酸、维生素D、B2、B6、B12与MAFL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Waldχ2=5.789,P=0.034,OR=1.598,95%CI:(1.037~2.463)]和维生素E≥8.13 μg/mL[Waldχ2=14.632,P<0.001,OR=2.378,95%CI:(1.522~3.674)]是中重度MAFLD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MAFLD患者中血维生素A、E、K1、K2的浓度较健康人群升高,且与MAFLD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男性和维生素E过高可能与中重度MAFLD具有相关性.

    维生素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广东危险因素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C8092A位点多态性对肺癌铂类药物化疗疗效的影响

    李逸轩王逸玮符诒慧蒙冲...
    6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1,ERCC1)C8092A位点多态性与肺癌铂类药物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联,为肺癌精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从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海口市2家三甲医院经病理学确诊为肺癌,且以铂类为基础化疗的肺癌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获得知情同意后采血,提取外周血DNA,质谱法检测ERCC1 C8092A位点基因型;采用WHO实体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者的化疗疗效进行判定,通过电话随访等方式获得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120例肺癌患者中,ERCC1 C8092A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为野生型CC 67例(55.8%)、杂合型CA 45例(37.5%)和突变型AA8例(6.7%),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χ2= 0.140,P>0.05);总的化疗有效率为32.5%,ERCC1 C8092A位点CA基因型患者的化疗有效率最高(42.2%),CC基因型最低(25.4%).研究对象总的1年生存率为68.3%,3年生存率为35.8%,携带ERCC1 C8092A AA基因型的患者生存率最低,其中1年生存率50.0%,3年生存率仅为25.0%;然而,3种ERCC1 C8092A基因型携带者间的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8,P=0.849).结论 ERCC1 C8092A位点多态性与肺癌铂类化疗疗效相关联,CA基因型化疗有效率最高,CC基因型的肺癌患者1年、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CA和AA基因型.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C8092A肺癌铂类化疗单核苷酸多态

    芹菜素与白藜芦醇联合用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模型小鼠的疗效观察

    付海洋韩伟东张海云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芹菜素与白藜芦醇联合用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疗效.方法 将5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造模组40只,CCl4和高脂饲料诱导造模组建立NAFLD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进一步分为模型组、芹菜素组、白藜芦醇组、芹菜素与白藜芦醇联合组(联合给药组),每组10只,每天给药1次,连续4周.给药结束称量各组小鼠体质量,眼球取血后断颈处死,剖取肝脏称重,计算肝指数.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清生化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小鼠10%肝组织匀浆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含量.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状况.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肝指数和血清生化ALT、AST、TG、TC水平显著升高(P<0.01),肝匀浆MDA显著升高(P<0.01),SOD、CAT、GSH-Px水平显著下降(P<0.01),肝组织存在大量脂肪空泡及肝索紊乱现象.与芹菜素组、白藜芦醇组相比,联合给药组肝指数以及血清生化ALT、AST、TG和TC水平降低(P<0.05),肝匀浆MDA水平下降(P<0.05),SOD、CAT、GSH-Px水平升高(P<0.05),肝组织脂肪空泡减少,肝索紊乱现象较改善.结论 芹菜素与白藜芦醇联合给药可对NAFLD模型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肝内酶和血脂水平、增加抗氧化作用有关,作用好于芹菜素组和白藜芦醇组.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芹菜素白藜芦醇氧化应激

    埃及伊蚊硫激肽及其受体基因的鉴定和基因敲低株的转录组变化

    蒋林龙朱晓静张磊黄宇奇...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探究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硫激肽(sulfakinin,SK)及其受体(sulfakinin receptor,SKR)功能,为研发以神经肽及其受体为靶点的新型杀虫剂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CRISPR相关蛋白9(CRISPR-associated protein9,Cas9)敲除技术对埃及伊蚊硫激肽及其受体基因的功能进行探究,然后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成蚊中硫激肽或其受体的表达,最后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干扰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功能分析.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埃及伊蚊中仅存在1个硫激肽受体,此外在构建埃及伊蚊硫激肽及其受体基因突变株的过程中发现,G0代突变株中只有2%的蚊子突变形成嵌合体,其中大量雄性嵌合体死亡,只有14%的雌性嵌合体能够产卵,因此,最终没有产生有效的G1代突变体.转录组数据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干扰硫激肽基因后蚊虫体内有181个基因表达出现显著差异,其中62个基因显著上调,119个基因显著下调.同时,干扰硫激肽受体后110个基因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20个基因上调,90个基因下调.将2组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发现有46个基因在干扰硫激肽或其受体后表达量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仅4个基因上调,其余42个基因均显著下调,并且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代谢通路、内分泌系统及消化系统.结论 硫激肽及其受体基因有较高的保守性,可能主要参与调节埃及伊蚊能量代谢与消化功能,从而在调控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埃及伊蚊硫激肽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相关蛋白9RNA干扰转录组测序

    α7亚单位的N型乙酰胆碱受体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小鼠CD11b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孙琼余燕梅刘凡殷宗宝...
    82-8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α7亚单位的N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 α7,α7nAChR)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ARDS)小鼠CD11b、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的影响.方法 健康清洁级雄性Balb/C小鼠40只(6周),完全数字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ARDS组(A组)、ARDS+段离颈部两侧迷走神经给予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组(J组),每组各10只正常饲养.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右肺结构,检测肺组织湿重/体质量比值(LWW/DW比值),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肺泡灌洗液CD11b的百分比,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左肺组织IL-1β mRNA、IL-18 mRNA和TNF-α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各组小鼠血清IL-18含量.结果 N组和NS组小鼠右肺HE染色显示结构正常,而A组小鼠肺间质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壁增厚、肺泡结构破坏明显,肺泡腔融合.J组小鼠肺泡结构较完整、有少许破损、肺泡腔存在.A组小鼠肺泡灌洗液CD11b百分比高于其他3组,分别与N组、NS组、J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组小鼠左肺IL-1β mRNA、IL-18 mRNA和TNF-α mRNA的表达分别与N组、NS组、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小鼠血清IL-18 水平高于其他3组,分别与N组、NS组、J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激活α7nAChR可以直接抑制肺组织CD11b的释放,减少炎症因子的集聚;同时还可以直接抑制肺组织炎症因子IL-1β mRNA、IL-18m RNA和TNF-α mRNA的表达和IL-18的释放,从而抑制ARDS的炎症反应,减轻ARDS病理变化.

    α7亚单位的N型乙酰胆碱受体CD11b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8肿瘤坏死因子-α

    海南省某三甲医院2021-2022年脑膜败血伊丽莎白金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闫建慧王燕萍刘海珍陈晓丹...
    8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脑膜败血伊丽莎白金菌(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EM)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为预防EM医院感染和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21-2022年海南省某三甲医院67例EM感染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和菌株的耐药性.结果 67例EM感染患者以≥60岁男性为主,主要来源于重症医学科一区(34.33%,23/67),其次为呼吸内科和急诊科(19.40%,13/67);标本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标本(86.57%,58/67),其中痰液占49.25%(33/67)、肺泡灌洗液占37.31%(25/67).EM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49.25%,33/67),多数患者住院时间长,且有侵入性操作,其中有机械通气者占94.03%(63/67),置入导尿管者占95.52%(64/67),中心静脉插管者占97.01%(65/67).67例患者经治疗后,好转率为40.30%(27/67).药敏结果显示,EM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达98.39%(61/62),而对复方新诺明、多西环素、美满霉素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有较高的敏感性,敏感率均在90%以上.结论 EM感染患者主要为老年男性,并伴有一定的基础疾病,患者住院时间长,且大多有侵入性操作.EM标本主要来源于重症医学科,主要分离自患者的呼吸道标本.该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高,对复方新诺明、多西环素、美满霉素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有较高的敏感性,临床可优先考虑使用.

    脑膜败血伊丽莎白金菌医院感染临床特征耐药性海南

    肺结核患者血清脂氧素A4在监测细菌载量和抗结核治疗进展中的价值

    王姗高瑜刘红艳姬文兰...
    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患者血清脂氧素A4(lipoxin A4,LXA4)在监测细菌载量和抗结核治疗进展中的潜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就诊的40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为活动性PTB组,38例潜伏性结核病感染者为LTBI组,另同期进行体检的28例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活动性PTB患者接受2个月标准抗结核化疗治疗,其余两组未做处理.在三组入组时(基线)、活动性PTB组治疗2个月和治疗完成6个月时抽取空腹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量血清LXA4水平,分析其与临床表现、细菌负荷、胸部影像学表现和治疗进展的关系.结果 入组时(基线),活动性PTB组、LTBI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LXA4水平分别为[397.72(210.68,573.0)]、[178.18(108.17,271.87)]和[131.06(76.24,166.04)]pg/mL,活动性PTB组明显高于LTBI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诊断时抗酸杆菌(AFB)痰涂片分级,活动性PTB组患者基线血清LXA4水平随萋尔-尼尔逊染色法(Ziehl-Neelson,Z-N)痰涂片等级升高而增加(P<0.001),且两者存在正相关性(rs= 0.209,P=0.003).治疗结束6个月后,活动性PTB组血清LXA4水平低于基线值(P=0.002).血清LXA4水平可预测治疗进展,基线灵敏度为55.0%(22/40),治疗完成6个月后,8例(20.0%)患者血清LXA4水平仍呈阳性.结论 血清LXA4可能是监测PTB治疗进展的有用生物标志物.

    肺结核细菌载量生物标志物脂氧素A4

    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影响因素及rpoB基因突变位点分析

    刘海清张威
    9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的影响因素及rpoB基因的突变频率和分布,分析耐药决定区(RRDR)的突变特征,为耐利福平结核病流行趋势、预防控制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12月在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312例肺结核患者,经Xpert MTB/RIF、液体药敏检测,将156例利福平耐药的肺结核患者作为耐利福平组,156例非耐药的肺结核患者作为普通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rpoB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在312例肺结核患者中,耐利福平组的有合并症、复治患者、自行服药、不规范服药、治疗中断及不了解传染途径显著高于普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有合并症、复治患者是利福平耐药的危险因素;156例耐利福平标本中,单基因突变有152例(97.44%),双基因突变4例(2.56%),单基因突变最高的是ProbeE,其次是ProbeD;双基因突变依次是D+E、A+B;在初复治组间,ProbeE有统计学意义(χ2=3.97,P<0.05),其他均无统计学意义;耐多药118例突变位点占比最高是ProbeE,其次是ProbeD;单耐利福平38例,突变位点占比从高到低是ProbeE、ProbeD;4例双基因突变均是MDR-TB;MDR-TB与RR-TB之间突变位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有合并症、复治患者的肺结核病患者应加以关注,应及时干预以降低利福平耐药的概率;耐利福平患者中,rpoB基因突变主要是单探针突变,与耐多药患者的rpoB基因突变位点并无差异.

    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基因突变

    海南省2018-2022年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监测分析

    黄静静柯芊羽侯萍罗兴雄...
    102-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海南省2018-2022年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监测情况,分析全省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状况和变化趋势,为海南省制定结核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收集的肺结核患者痰培养阳性菌开展菌型鉴定和药敏试验,菌型鉴定采用对硝基苯甲酸(PNB)生长法,采用固体比例法对利福平(Rifampin,RFP)、异烟肼(Isoniazid,INH)、链霉素(Streptomycin,SM)、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氧氟沙星(Ofloxacin,OFX)、卡那霉素(Kanamycin,KM))等6种抗结核药物进行敏感性试验,并对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收集肺结核患者痰培养阳性菌2 481株,经菌型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2 211株,总耐药率为19.9%(441/2 211),初治和复治患者耐药率分别为15.7%(271/1 729)和35.3%(170/4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65,P<0.01);单耐药率为6.0%(132/2 211),初治和复治患者单耐药率分别为5.6%(97/1 729)和7.3%(35/4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P>0.05);总多耐药率为4.1%(91/2 211),初治和复治患者多耐药率分别为3.5%(61/1 729)和6.2%(30/482);总耐多药率为8.0%(176/2 211),初治和复治患者耐多药率分别为4.2%(72/1 729)和21.6%(104/482);经卡方检验,复治患者组的多耐药率和耐多药率均显著高于初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4,155.98,P<0.01).INH、RFP、SM、OFX、EMB和KM的耐药率分别为11.6%(257/2 211)、11.4%(251/2 211)、8.6%(191/2 211)、8.2%(181/2 211)、4.0%(88/2 211)和1.6%(35/2 211).结论 海南省复治患者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耐多药率以及多耐药率均高于初治患者,结核病患者的规范治疗和管理尤为重要.

    分枝杆菌,结核初治复治多耐药结核病耐多药结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