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热带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热带医学
中国热带医学

杜建伟

月刊

1009-9727

ctmffff@vip.163.com;ctmffff@163.com

0898-65377298、65326675

570203

中国海南省海口市海府路44号

中国热带医学/Journal China Tropical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 中国热带医学贯彻“预防为主,面向国内外”的办刊方针,突出热带医学与公共卫生特色,促进有关学科发展。介绍防治、研究成果、公共卫生和妇幼保健等经验,介绍国内外在热带病防治与研究中的新技术、新进展及发展趋势,并力求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严谨的技术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竭诚为全国医疗、卫生、医药、环保部门的科研、管理人员和医药院校师生,尤其是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战线的同志们服务。栏目设置:述评、 论著、疾病控制、临床诊治、传统医学、检验技术、卫生监测、公共卫生、研究进展、理论探讨、科技信息、媒介防制、营养与食品等。报道内容: 主要报道传染病,非传染病和病因不明疾病的防治研究,如各种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真菌病、立克次体病、螺旋体病、性病、皮肤病、艾滋病、营养缺乏或过多病、物理病、职业卫生、中毒、贫血、社区卫生、环境卫生等。其 它: 本刊被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 被国际文献检索系统MEDLINE和Global Health等 收录;2003年被评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和国家<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并与国内外90余种期刊交换。2006年 进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南省HIV感染者/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免疫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冯玉婷许玉军乔凤朱考考...
    561-565,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海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HIV/AIDS)参加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的状况,分析其治疗后免疫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选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抗病毒治疗子模块中海南省截至2022年治疗的HIV/AIDS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3 150例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免疫学效果的因素.结果 3 150例研究对象中,发生免疫学成功2 906例(占92.2%);治疗后最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M(P25,P75)为491(351,656)个/μL,不同水平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组间治疗后与基线增加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离异或丧偶(OR=0.50,95%CI:0.31~0.79),开始治疗时年龄≥60岁(OR=0.51,95%CI:0.29~0.90),确诊到治疗的时间间隔1~<12个月(OR=0.55,95%CI:0.40~0.77),确诊到治疗的时间间隔12~<60个月(OR=0.53,95%CI:0.34~0.80),确诊到治疗的时间间隔≥60月(OR=0.41,95%CI:0.23~0.75),CD4+T淋巴细胞计数300~<400个/μL组(OR=0.36,95%CI:0.22~0.58),CD4+T淋巴细胞计数400~<500个/μL组(OR=0.30,95%CI:0.18~0.49)与发生免疫学成功呈负相关(P<0.05).而同性传播(OR=3.46,95%CI:2.03~5.90),异性传播(OR=1.91,95%CI:1.14~3.19),其他传播途径(OR=3.13,95%CI:1.50~6.53),治疗时长2~<4年(OR=1.71,95%CI:1.13~2.58),治疗时长4~<6年(OR=2.86,95%CI:1.81~4.51),治疗时长≥6年(OR=2.21,95%CI:1.47~3.32)与发生免疫学成功呈正相关(P<0.05).结论 海南省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取得较好的免疫学效果,应扩大HIV监测检测,早发现早治疗,持续加强服药依从性教育,进一步提升治疗免疫学效果.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免疫学效果影响因素

    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对高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俞凤徐仙赟杨小军肖亮...
    566-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对高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hypermucinous Klebsiella pneumoniae,HMKP)体外生长及生物膜形成的作用及其机制,为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23年3月—10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临床非重复分离HMKP菌株,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菌种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拉丝试验检测菌株黏液特性,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菌株对白藜芦醇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通过细菌生长曲线法观察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对HMKP生长的影响;使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对HMKP生物膜的影响;应用实时荧光定量(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白藜芦醇对HMKP毒力形成相关基因(aerobactin、rmpA和mrkD)的表达量;用GraphPad Prism 9.0绘图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收集122株肺炎克雷伯菌,拉丝实验阳性株(HMKP)29株,其中26株对头孢类及其酶抑制剂、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常用抗菌药物全部敏感,3株为高粘液型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hy-permucinous Klebsiella pneumoniae,HM-CRKP);白藜芦醇对HMKP的MIC均>512 μg/mL;不同浓度 256 μg/mL,128 μg/mL的白藜芦醇均能明显降低HMKP的生长能力及生物膜形成能力(P<0.05),且可以降低菌株毒力相关基因rmpA和mrkD的表达量.结论 白藜芦醇能抑制HMKP生长及生物膜形成,其机制可能与通过降低菌株毒力相关基因rmpA和mrkD的表达量有关.

    白藜芦醇高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毒力基因

    Ⅳ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特征与生存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盛佳丽张慧慧毕小慢郑少江...
    571-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探讨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特征与生存预后情况,为NSCLC预后评价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呼吸内科2016-2020年收治的经病理学确诊且可供分析研究的195例Ⅳ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及随访资料,统计随访截止时患者的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利用Log-rank法进行分层变量对生存情况的影响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7.05(95%CI:12.64~21.45)个月,1年、2年和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70.7%、41.5%和22.0%.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性别(HR=0.697,95%CI:0.486~0.999,P=0.049),功能状态评分标准(Karnofsky,KPS)(HR=1.535,95%CI:1.038~2.270,P=0.032),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肿瘤位置(HR=1.481,95%CI:1.003~2.186,P=0.036),病理类型(HR=1.181,95%CI:0.715~1.950,P=0.019),转移部位(HR=1.710,95%CI:1.214~2.409,P=0.002),N分期(HR=2.094,95%CI:0.973~4.509,P=0.006),基因突变(HR=2.387,95%CI:1.590~3.584,P<0.001),含化疗方案治疗(HR=1.713,95%CI:1.094~2.683,P=0.019),综合治疗(HR=1.874,95%CI:1.253~2.802,P=0.002)是影响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亚组分析中,转移部位、含化疗治疗方案是影响Ⅳ期NSCLC基因突变阳性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生存期较长.Ⅳ期NSCLC基因突变阴性或未知患者中,转移部位、含化疗治疗方案、综合治疗是影响Ⅳ期NSCLC患者生存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本研究中性别、KPS评分、CT肿瘤位置、病理类型、转移部位、N分期、基因突变、含化疗方案治疗、综合治疗是影响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重要因素;在治疗方案上,化疗仍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治疗方案,另外,综合治疗相比较单一治疗方案能够延长生存期,存在基因突变阳性、服用靶向药物的患者生存时间较长.因此,在Ⅳ期NSCLC的治疗中应检测基因突变状态,选择对应的靶向药物延长生存期.

    非小细胞肺癌Ⅳ期临床特征预后因素

    广西2021-2022年外环境禽流感病毒监测结果分析

    闭福银康宁黄航何为涛...
    579-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监测、分析广西禽相关场所外环境禽流感病毒污染状况,评估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风险,为广西禽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2022年,在广西14个市每月采集5种禽相关场所外环境标本,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进行甲型通用流感病毒核酸,H5、H7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收集广西禽相关场所外环境中禽流感病毒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021-2022年14个市共采集禽相关场所外环境标本5960份,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3 918份,阳性率为65.74%,H5亚型281份,占比为7.17%;H9亚型阳性2 508份,占比为64.01%;H5+H9亚型混合阳性552份,占比为14.09%;甲型非H5/H7/H9阳性577份,占比为14.73%;未检出H7亚型.全年外环境存在较高水平的禽流感病毒污染;除梧州市为H5、H9、甲型非H5/H7/H9亚型混合流行外,其他市主要以H9亚型为主.不同地区之间的阳性率差异较大,最高为贺州市(90.32%,653/723),最低为玉林市(28.96%,75/259).不同标本类型的阳性率在50.32%~74.94%.不同类型标本(χ2=163.08,P<0.001)和不同月份(χ2=172.69,P<0.001)、不同地区(χ2=498.86,P<0.001)、不同监测场所(χ2=370.01,P<0.001)来源的标本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广西禽相关场所外环境存在较严重的禽流感病毒污染,其中污染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以H9和H5亚型为主.因此,广西相关部门应加强涉禽场所的监测、管理和消毒.

    禽流感病毒外环境监测

    海南地区糖尿病足坏疽的风险因素分析

    麦惠盈张德昊潘南芳覃颖鲜...
    584-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糖尿病足是海南地区最常见慢性创面类型,旨在明确海南糖尿病足患者的严重程度和糖尿病足坏疽的风险因素,为降低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研究采用现况调查设计,于2022年7月—2023年6月对海南省11个市县19家医院就诊的457名糖尿病足患者进行深入调查.收集的数据包括人口学特征、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相关信息等.计数资料采用频数与百分比描述,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并在回归中设置2组递增模型以检验潜在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结果 海南地区糖尿病足患者中坏疽发生的占比为56.01%(95%CI:51.21%~61.49%)高于其他地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行为习惯、药物治疗、合并症/并发症、家族史和创面细菌感染情况等因素与发生糖尿病足坏疽的风险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确认,未接受糖尿病药物治疗、有糖尿病合并症/并发症、未每日检查双足等是糖尿病足坏疽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亚组分析中未发现性别与上述因素之间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 海南地区糖尿病足患者中发生坏疽的占比高于其他地区,发生的风险因素与缺乏规范、及时的救治和患者对糖尿病和糖尿病足的知识缺乏有关,建议加快基层医院创面治疗中心建设,提升糖尿病足的救治水平,并重视糖尿病和糖尿病足的宣教,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依从性,以做到早发现、及时诊治,降低糖尿病足的严重程度和坏疽的发生风险.

    海南地区糖尿病足坏疽风险因素

    SCCLG-ALL-2016方案治疗伴CD20阳性儿童B细胞起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丘家鹏田川廖柳华黎巧茹...
    591-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华南地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协作组2016治疗方案(2016 program of the South China children's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treatment cooperation group,SCCLG-ALL-2016)治疗B细胞起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CD20表达对儿童B-ALL预后的影响,为B-ALL临床个性化和精准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华南地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协作组6个中心2016年10月—2023年5月期间接受SCCLG-ALL-2016治疗的273例初诊B-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染色体核型、融合基因、临床危险度分层、早期和远期疗效,并通过绘制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273例初诊B-ALL患儿CD20阳性表达率26.9%,与CD20阴性组比较在白血病基因融合及突变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初诊年龄、性别、初诊白细胞计数、肝脾情况、染色体核型、诱导第15天和第33天骨髓白血病残留以及复发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20阳性组总生存率为(71.9±10.1)%,低于CD20阴性组(86.8±4.0)%,3年无病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EFS)为(81.2±5.6)%,低于CD20阴性组(89.5±2.2)%,但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20合并与不合并IKZF1基因片段缺失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3年E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EFS、OS相关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与3年EFS相关的单因素为脾脏情况、危险度分层;多因素分析显示脾脏情况及危险度分层是影响3年EFS的预后独立因素.与OS相关的单因素为脾脏情况、第15天骨髓情况、危险度分层及复发情况,多因素分析显示复发情况是影响OS的预后独立因素.结论 儿童B-ALL的CD20表达与基因融合及突变表达相关,但CD20不是预后影响因素.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CD20IKZF1生存分析

    陕西省铜川市HIV感染者/AIDS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生存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马龙邓文升时洁巩娟芳...
    598-6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陕西省铜川市HIV感染者/AIDS患者(HIV/AIDS)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生存影响因素,为铜川市实行精准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05-2023年铜川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一般人口学特征和生存相关信息,利用寿命表分析累计生存率,Cox回归模型分析生存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抗病毒治疗预后.结果 410例HIV/AIDS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生存时间最短观察期0个月,最长222个月,M(P25,P75)为71(64,106)个月;随访362例,艾滋病相关死亡39例.抗病毒治疗1年、5年和10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2%、91.3%和83.0%;多因素Cox分析显示抗病毒治疗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HR=0.349,95%CI:0.159~0.769)和无临床症状(HR=0.357,95%CI:0.178~0.715)的HIV/AIDS死亡风险较低,CD4细胞计数<200 cells/μL组(HR=9.383,95%CI:2.879~30.578)死亡风险较高.基于以上3个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内部验证显示模型区分度C-index=0.859(95%CI:0.762~0.956),校准曲线提示模型一致性良好,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结论 铜川市应扩大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加强HIV监测,在HIV/AIDS中进行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教育,及时进行CD4细胞计数检测,利用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辅助临床进行精准化诊疗.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生存分析预测模型

    广东省潮州市2022年某中学1起札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调查

    陈晓彬陈少雄李登峰文金洲...
    603-6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22年潮州市某中学1起札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为学校感染性腹泻疫情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借鉴.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该起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开展1∶3的病例对照研究,了解可能的关联因素;采集学生和厨工肛拭子标本、食堂的食品留样和环境涂抹样进行札如病毒、诺如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5种致泻大肠菌群、沙门菌、蜡样芽胞杆菌核酸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随机选取1份SaV阳性的核酸进行VP1衣壳蛋白测序.结果 本次疫情共报告札如病例148例,无症状感染者6例.临床表现以呕吐(83.1%)、恶心(38.5%)、头晕(24.3%)为主,未出现发热症状;发病时间集中在3月20日,呈增殖+点源暴露模式;全校83.3%的班级有病例分布,其中311班罹患率最高,达到32.69%;病例对照研究表明18日在校内吃午餐是发病的关联因素(OR=4.17,95%CI:1.58~11.00).共采集学生肛拭子标本43份、厨工肛拭子标本23份、食品留样7份、食堂环境涂抹样9份,经检测结果20名学生、6名厨工的肛拭子标本札如病毒核酸阳性,其余标本均为阴性.毒株基因测序结果为GI.6基因型;卫生学调查发现部分厨工食品安全操作不规范.结论 本起疫情是由GI.6型SaV感染导致的暴发疫情,18日中午的食堂暴露是本次疫情暴发及扩散的主要危险因素.

    学校札如病毒暴发

    病原体感染诱导的训练免疫及其研究进展

    叶升玉潘卫庆
    608-61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认为,免疫记忆是属于适应性免疫的主要特征,但近来研究显示,固有免疫也具有类似免疫记忆特征.固有免疫细胞在受到病原体如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β-葡聚糖(β-glucan)等免疫原刺激后能产生免疫记忆,当二次遭遇刺激时,固有免疫细胞能产生更强的免疫应答,发挥非特异性保护作用,此免疫现象称为"训练免疫".训练免疫产生的机制主要涉及固有免疫细胞表观遗传重编程(epigenetic reprogramming)和代谢重编程(metabolic reprogramming)及其两者间的交互作用.本文综述了病原体感染介导的训练免疫的主要研究进展及其机制.

    训练免疫病原体感染表观遗传重编程代谢重编程

    1例不明原因多器官受损患者中毒原因多策略质谱技术确证

    赵凌国甄珍杨莹雷蕾...
    612-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1例不明原因导致多器官受损的中毒的原因,确证致病因子种类和暴露量,查明致病因子来源,为患者临床救治以及此类事件预防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从患者长期服用的不明中药入手,首先用靶向策略进行筛查,考察是否为生物碱中毒,然后采用非靶向策略信息依赖采集模式(IDA)筛查患者血液、尿液和药物,结合可疑化合物的毒理作用和患者临床表现,确定致病因子.根据标准品建立定量方法,对全部样品中致病因子进行定量检测.流行病学调查获得患者服药史,结合药物规格及含量检测结果,确定各致病因子暴露量.最后采用数据非依赖序列窗口采集模式(SWATH)筛查全部样品,无偏采集化合物二级质谱信息,对已确证的致病因子进行验证和补充.结果 靶向筛查排除常见生物碱中毒.患者血液、尿液均筛查出他达拉非,不明中成药检出他达拉非、西地那非、他达拉非甲基氯化物、扑热息痛和双氯芬酸,上述化合物副作用与患者临床表现相符.他达拉非、西地那非、他达拉非甲基氯化物、双氯芬酸和扑热息痛的长期日均暴露剂量最高分别为30.5、15.8、0.05、45.6和3.2 mg,严重过量.序列窗口采集模式同样筛查出上述5种药物,并检出盐酸巴马汀.结论 本研究综合采用靶向筛查、非靶向筛查和靶向定量策略、数据依赖和数据非依赖采集模式,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与流行病学资料,确定本例是由长期过量服用添加化学成分的中成药引起的药物中毒.本研究可为临床不明原因中毒患者诊断和调查提供思路,为相关中毒事件的应急检测和处置提供参考.

    中毒非靶向筛查靶向筛查质谱他达拉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