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软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软科学
中国软科学

贺德方

月刊

1002-9753

zgrkx@cssm.com.cn

010-68598270,68598287

100045

北京市三里河路54号270室

中国软科学/Journal China Soft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刊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管的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和国家一级学术期刊。本刊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成思危先生担任名誉社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院士任本刊总顾问,18位领导同志及国内外知名专家任本刊顾问,国家科技部原副部长惠永正任社长。本刊致力于推进决策科学化,及时反映国家宏观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政策、重大理论动向、国内外软科学领域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是经济、科技研究及管理人员、专家学者、高校师生、政府官员、企业家等社会各界人士的交流论坛和工作指南。创刊十余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全国性理论刊物中信息量多,覆盖面广,时效性强,刊中内容的转载率高(2000年,我刊在121条检索途径及2588种期刊上的转载排名为全国第二),深受高校、企业界、研究机构和各级经济、科技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创新生态进化研究:基于中美创新韧性比较

    娄伟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原始性创新的驱动,不确定性强的原始性创新活动的大幅度增加将导致技术创新陷阱风险升级,经济下行压力下的市场需求疲软与逆全球化思潮背景下的科技脱钩等挑战又加剧了风险.要应对创新方向错误及低研发等技术创新陷阱问题,需要提升新质生产力创新生态的韧性.美国的创新生态更为成熟,自组织、自适应能力较强,采用比较中美国家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方法进行研究,有利于深刻认知中国的优势及劣势.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创新生态系统进行适应性进化,需要在遵循韧性进化规律及国内外现实情况的基础上,采用平行进化模式,通过科学处理规模与质量、同质化与异质化、收益与风险等核心问题,并以"打破创新惯性,扩大新科技需求"为抓手,深化科技政策体系.

    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陷阱创新生态系统韧性

    中国式创新现代化与科技自立自强:自主性引进的视角

    程文银李兆辰陈劲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创新现代化不同于西方传统技术发展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自立自强基础上的对外开放.基于"技术—产业—制度"协同演化分析框架,提出"自主性引进"的核心概念,并以此为视角提出中国式创新现代化的分析框架,调和了创新发展模式的"自主"与"引进"之争.自主性引进包含两个命题:第一,自主开发始终是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第二,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的相对重要性,以及无形技术引进与有形技术引进的相对重要性,都呈现U型变化.基于此,对中国式创新现代化进行实证分析,阐述中国在技术起飞和技术爬升阶段如何发挥自主性引进的作用,以及相应的产业载体和制度保障如何协同演化,并分析中国在技术巡航阶段面临的主要挑战.在此基础上,从技术、产业和制度维度提出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路径与对策.

    中国式创新现代化科技自立自强自主性引进新质生产力协同演化

    大国博弈下国际合作网络对学者科研绩效的影响:来自材料科学领域的经验证据

    顾露露韦佳嘉
    2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开始向国际化方向迈进.但在大国博弈背景下,地缘政治开始向科技政治时代转变.基于2012—2021年学者—文献—年维度的合作网络数据,运用文献计量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等分析材料科学领域中国学者国际科研合作网络结构,实证检验国际合作网络广度、深度及强度对中国材料科学领域学者科研绩效的影响,讨论中国学者关系资本的强弱、合作双方多维邻近性等对科研绩效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国际合作网络对中国学者的科研绩效形成倒U型影响,即先促进后抑制;相较于强关系,由弱关系构成的国际合作网络对学者科研绩效的作用更明显;与强国学者合作有利于提升科研绩效.进一步分析发现扩大国际科研合作网络圈子对一区论文和顶刊发表有负面影响.国际深度合作和小范围、多频次合作更能提升科研绩效,也暗示着在高精尖核心科技领域中国学者应建立充分科研自信,开展自主创新.

    国际合作网络科研绩效社会网络分析关系资本多维邻近性

    中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视角

    张少华木鑫陈鑫黎美玲...
    3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中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客观上要求建立一个能够研判两者融合情况的分析框架.对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中国数字经济再生产过程投入产出表,在一个统一框架下纳入数字经济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量化分析两者的融合基础和融合程度.研究发现:(1)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占GDP的比重从14.35%增长到17.76%,样本期增长幅度为同期GDP的两倍多,说明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存在坚实的赋能力量和融合基础;(2)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说明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赋能和融合在加速;(3)数字经济内部各部门之间的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作用均以间接作用为主,直接作用效果不强,说明数字经济产业内部融合需要加强.研究结果对深刻理解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关系、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学理支持.

    数实融合数字经济投入产出表社会再生产过程前后向关联效应

    多负责人模式对科研项目产出绩效的影响: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为例

    汪舒雯黄柯境郑知敏吴登生...
    4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科学问题复杂化和科研合作日益频繁,多负责人模式的科研项目应运而生.然而,目前中国的科学基金资助机构在多负责人项目的实施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决策过程缺乏实证研究支撑.基于2006~2022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的项目,结合产出论文和专利绩效指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评估了多负责人项目与单一负责人项目的产出绩效差异,且对多负责人模式在不同经费额度项目中的异质性影响进行研究探讨.研究表明,多负责人项目在论文数量、专利数量、引用次数和创新性上优于单一负责人项目.同时,项目负责人数量与产出绩效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且在经费额度较高的项目中,多负责人模式对产出绩效的正面影响更加明显.研究结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推广和实施科研项目多负责人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多负责人科研合作科研资助产出绩效

    场景视域下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发展模式与优化策略

    延书宁陈波
    5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高水平发展关系到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与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实现.基于文化场景框架,运用案例归纳法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究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必需要素及其耦合模式.研究发现,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受到服务设施、多样人群、特色活动、开放属性和地方政策的影响,表现出开放共建型与设施驱动型两种基本模式.基于对实践案例的深入考察,能够在空间建设要素与良性发展效果之间建立逻辑关联,从而助力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长效良性发展.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城市文化空间场景理论公共文化服务

    社会规范导向与政策工具类型:数字技术赋能社会行为引导的机制解释

    张勤汝鹏秦晓阳苏竣...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社会下,如何借助数字技术有效引导个体的良好社会行为,成为优化社会治理的重要理论命题.数字身份码被广泛应用于规范社会行为,其本质是数字化表征治理对象的社会规范合规行为,进而叠加政策工具,实现社会行为引导的过程.社会规范导向和政策工具类型的适配情况对码治理成效产生影响.通过苏州、嵊州、缙云、温州四地案例研究发现,价值导向规范适配于倡导型政策,遵从导向规范适配于强制型政策.规范导向与政策工具未能适配,则数字技术并不能提升原先治理成效,甚至可能面临治理失效;两者适配良好,则可"锦上添花"提升治理效能.

    数字治理社会规范政策工具社会行为数字身份码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问题与推进思路

    苏红键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当前,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城镇化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各地各类城镇发挥不同功能、城乡两栖人口长期大规模存在、村庄减少和集聚搬迁大势所趋.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要坚持系统推进、渐进推进、人本推进、分类推进,重点要适应人口变化促进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各类群体福祉增进和均等化,分类发展各类城市、县城、村庄,建立完善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同时要落实部门合作、试点推进、政策配套等保障措施.

    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中国式现代化

    迈向消费品统一大市场:基于价格溢出视角的消费品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与分析

    陈明华史楠王山张边秀...
    8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6年1月—2022年7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及细分消费价格指数,采用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滚动窗口技术、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首次从空间和结构双重视角测度并分析中国消费品市场一体化水平.研究发现:第一,消费价格的省份间溢出关系普遍存在,呈现先减小再增加最后趋于稳定的演进趋势,最终形成了"全国消费价格一张网"的空间一体化联动特征,然而由于价格信息空间传递存在时滞,形成市场空间一体化具有时间滞后性,就细分消费品市场而言,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市场空间一体化水平较高,居住和教育文化娱乐市场较低,不同消费品市场的价格传递时滞存在异质特征;第二,全国消费价格的部门间溢出关系普遍存在,呈现先减小再增加最后减小的演进趋势,最终形成了八个消费部门间价格一体化联动网络,由于价格信息部门间横向传递存在时滞,形成市场结构一体化同样具有时间滞后性,而东西中部消费品市场结构一体化水平依次递减,南方高于北方,省际消费品市场呈现不同程度的结构一体化特征.

    消费品市场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社会网络分析滚动窗口技术

    碳排放规制与制造业企业新质生产力研究:基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准自然实验

    叶云岭张其仔
    100-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本质是绿色生产力,在此背景下揭示碳排放规制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以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表征新质生产力,基于2009—2022年中国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考察碳排放权交易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及渠道.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显著提升了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渠道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通过激励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强化企业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实践进而提升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高利润企业、高税负企业而言,碳排放权交易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带动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讨论表明,各国碳交易机制实施路径、碳配额分配方式、碳市场调节机制有所异同.以上结论为完善碳排放交易机制与培育制造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碳排放交易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绿色技术创新ESG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