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软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软科学
中国软科学

贺德方

月刊

1002-9753

zgrkx@cssm.com.cn

010-68598270,68598287

100045

北京市三里河路54号270室

中国软科学/Journal China Soft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刊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管的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和国家一级学术期刊。本刊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成思危先生担任名誉社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院士任本刊总顾问,18位领导同志及国内外知名专家任本刊顾问,国家科技部原副部长惠永正任社长。本刊致力于推进决策科学化,及时反映国家宏观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政策、重大理论动向、国内外软科学领域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是经济、科技研究及管理人员、专家学者、高校师生、政府官员、企业家等社会各界人士的交流论坛和工作指南。创刊十余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全国性理论刊物中信息量多,覆盖面广,时效性强,刊中内容的转载率高(2000年,我刊在121条检索途径及2588种期刊上的转载排名为全国第二),深受高校、企业界、研究机构和各级经济、科技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能源崛起对中国新能源产业战略的影响

    张娜米倩玉邓嘉纬赵晓军...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新能源加速发展的时代已经来到,传统能源消费的绝对量、占比和成本将开始下降,围绕能源而开展的竞争将逐步转移到新能源领域.新能源的崛起将导致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部出现利益分化和政治关系重组.中国要利用在新能源设备制造业领域的绝对优势,选择适合的产业战略,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全球碳减排,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现能源自给和能源清洁化,并降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成本.

    新能源地缘政治产业安全产业战略

    碳中和背景下北极低温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挑战

    李振福李杭蔚齐芯莉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性气候问题攸关世界经济发展,实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全球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新的碳减排路径至关重要.全球性气候变暖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已有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低温地区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经济发展最适宜区域正逐渐向高纬度地区转移.同时,低温地区特别是北极地区的碳减排潜力越发凸显,这一新形势也为碳中和目标实现和缓解气候变暖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在阐释低温经济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聚焦北极航运、建筑能耗、全球能源与信息互联网络、数据中心等在北极地区具有碳减排潜力的产业,分析北极低温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挑战.

    低温经济碳中和北极地区气候变化潜力和挑战

    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中的安全风险研究

    杨晓昕董支晓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中国加快国防和军事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路径,在当前中美大国战略竞争加剧且国际政治环境动荡的背景下,一体化国家战略能力建设中的国防科技产业安全面临新的风险与挑战.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在国际政治互动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大国竞争状态下的非公主体低可靠性,以及一体化实践中的信息扩散与泄密,共同组成了国防科技工业一体化战略能力建设的核心风险要素.通过新兴领域科技主体培育优化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组织形态,基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措施管控非公主体风险,构建系统、完善的信息化保密管理体系,提升关于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国际话语权,是当前化解和治理一体化国家战略能力建设的安全风险的重要方式.

    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工业风险治理

    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逻辑解构与政策启示

    张明喜苏牧张俊芳周代数...
    2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在梳理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理论源流和研究文献基础上,基于创新经济学基本原理,对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内在逻辑进行研究.在理论逻辑层面,研究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基本范畴和核心要义.在历史逻辑层面,从国际实践中提炼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价值匹配与互动规律,总结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关系的新变化.在现实逻辑层面,挖掘制约我国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主要堵点与原因.基于此,面向建设金融强国,从深化改革、制度设计、资源支持、平台建设、创新服务、全球生态等方面提出启示建议.

    科技—产业—金融逻辑解构创新经济学经济循环

    AI时代:城市数智化转型与企业创新

    刘华珂李旭超聂禾宋敏...
    3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AI)加速了城市数智化转型的进程.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城市数智化转型已成为带动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以及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部署.基于上述事实,利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设计准自然试验,借助交错双重差分模型(DID),从理论逻辑和经验证据两个方面考察城市数智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试验区的设立显著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具体表现为,与非试点城市相比,试点城市内企业的研发投入、专利数量、专利被引用量及专利原创性和一般性均得到了显著提升.机制检验发现,城市数智化转型主要通过"知识溢出"和"创新环境优化"两条路径为企业创新赋能.一方面,城市数智化转型提升了企业信息可得性、打破了创新合作的地理限制等,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城市数智化转型为企业提供了更便捷、更高效、更安全的创新环境,增强了企业的创新"意愿",这两种力量共同推动了企业创新水平的提升.进一步研究显示,城市数智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受到来自企业层面、行业层面以及市场层面等异质性因素干扰,城市数智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的助推作用对中小民营企业、竞争激烈的行业以及市场化水平较低的地区更有效.研究结论对探索AI时代城市数智化转型和促进企业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人工智能城市数智化转型企业创新知识溢出创新环境

    我国国内大循环的测度、解构及内生动力研究:基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视角

    王振华代瑞婕白冰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准确测度、分解并动态描述我国国内大循环及区域间和产业间循环的水平、结构及时空演变趋势,找到畅通国内大循环发展的内生动力有重要意义.运用价值链循环分解方法对中国国内大循环水平进行测度,并从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的视角揭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研究发现:中国各产业增加值主要依赖于国内循环,国内区域间循环占比远高于国内产业间循环占比,省外循环水平也略高于省内循环;国内大循环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和地域差异,水平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经济带;我国国内大循环发展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国内大循环在各区域(省份)的差异逐渐增加;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可有效抑制各省份的国内循环水平差异,提升整体的国内大循环水平,作用路径体现在通过消除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 4 个环节的堵点提升区域间循环水平.研究结论有利于从定量的角度深入理解国内大循环的现状与趋势,对于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国内大循环新发展格局价值链循环分解投入产出表全国统一大市场

    农户数字素养对化学农药减量使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张鹏李小红吴雨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农药减量化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立足于我国农业绿色转型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背景,探讨分析了农户数字素养对其化学农药减量使用的影响.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构建了农户数字素养指数,发现农户数字素养提升会显著促使其农药使用减量.从农药使用的三个重要环节施药者、施药机械选择和施药技术出发,探索了这种影响的内在机制,发现了数字素养提升可以帮助农户树立绿色生产理念、选择高效施药机械、学习科学施药技术.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素养对小规模种植户、未转入耕地的农户、所在村没有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农户的农药使用减量边际效应更显著.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提供了数字技术介入对农户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效果,揭示了农户数字素养对农药使用决策的重要性.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微观基础和有益启示.

    农药减量数字素养绿色农业粮食安全

    平台与密度的互补:本地即时电商如何赋能城市生活服务业?

    黄维晨陆铭王越
    7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迈入新发展阶段,服务业在经济和就业中"稳定器作用"将愈发凸显,但是经济的负面冲击加速了服务业数字化的进程,使得人们认为城市服务业不再依赖于人口密度.利用饿了么消费大数据,证实本地即时电商等数字平台与人口密度存在互补作用,城市生活服务业能够借助于平台实现规模性、多样性、便利性以及适配性.具体而言:平台经济扩大城市内人口密度对于生活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在本地市场上实现规模化;生活服务业在平台上供给内容的拓展,提高低密度地区居民的消费选择,缩小城市内消费选择的差异,带来福利的改进;生活服务业数字化给予消费者更合意的消费选择,提升了居民的生活便利度;更加精准的投放服务带来消费适配性的提高,同时人口密度能放大消费服务生产与需求的匹配效率,降低了消费的距离和出行成本.通过以上4 个机制,线上平台经济赋能于生活服务业,推动城市实现高品质生活.

    平台经济人口密度生活服务业线上消费

    "蓝碳"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规范化适用

    刘琳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蓝碳"在中国环境公益诉讼中实则有着诉讼缘由、保护法益、责任承担方式这3 种不同的角色与定位,应给予不同的规范化建议.应明晰"蓝碳"行政监管机制、明确将"蓝碳"纳入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转变环境司法范式,开启"蓝碳"环境司法机制,保护"蓝碳"法益;从适用范围、条件、程序等方面来规范作为责任承担方式的"蓝碳".

    蓝碳环境公益诉讼生态修复现代化

    长江经济带国家高新区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基于TOE框架的组态研究

    李婧婧徐珂欣付轼辉庞鹏沙...
    94-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TOE分析框架探讨多个要素协同影响长江经济带国家高新区绿色低碳绩效的作用机制,并采用fsQCA方法对其绿色低碳发展路径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国家高新区绿色低碳绩效受到多个条件变量的共同影响,且存在5 条有效驱动路径,分别为政府高度支持下高新技术产业驱动型,政府高度支持下技术与产业驱动型,创新资源集聚下的技术驱动型,政府高度支持下的技术、产业与经济发展共同驱动型,以及创新资源集聚下的技术、产业与开放创新共同驱动型.其中,政府高度支持下的技术、产业与经济发展共同驱动型路径最为普遍,其次是创新资源集聚下的技术、产业与开放创新共同驱动型.产业结构和政府支持是有效促进高新区绿色低碳绩效提升的核心条件.研究拓展了TOE理论研究范畴,为长江经济带国家高新区差异化绿色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长江经济带国家高新区绿色低碳发展TOE框架模糊集定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