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中心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山东师范大学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中心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山东师范大学

刘燕华

月刊

1002-2104

cpre@sdnu.edu.cn

0531-86182969;86182968

250014

济南市文化东路88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Journal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目前国内少有的以可持续发展为办刊宗旨的政策指导性学术期刊。贴近决策层,贴近学术前沿,贴近社会现实,形成了“首发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前沿性”的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协议司法确认的学理考察与规则设计

    殷爱民
    116-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环境损害作为典型的公共风险,决定了对该风险的规制需要公法监管与私法救济的协同合作。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协议司法确认程序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迈向公私法合作治理结构的重要一环,旨在经由司法审查确保磋商协议的合法性并赋予其强制执行力。基于此,该研究采取实证研究方法,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适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适用效能不足,原因在于磋商协议的法律属性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本质属性存在认知误区。研究认为,单纯的民事合同说或者行政契约说因理论缺陷无法与磋商协议的法律属性相契合。磋商协议具有公私法双重属性。但其私法属性更为凸显,属于特殊的和解协议,与调解协议不可混同。同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协议司法确认程序与非讼程序的基本特征不符,不可适用非讼程序法理进行司法审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协议司法确认程序性质与略式程序更为适配,应当设置特殊的程序规则。具体而言,赔偿权利人与赔偿义务人启动该程序应当共同申请并提交证明力高的表面证据。该类案件可以根据行政级别和案件影响程度设置级别管辖,并由各地法院设立专门法庭集中管辖。法院在对申请书和证据材料进行形式审查时,应当秉持实质尊重原则,以磋商程序正当性和磋商协议合法性为审查重点,以不损害公共利益和案外利害关系人利益为底线要求。一旦磋商协议内容存在实质争议,法院应当终结该程序,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该程序应当保障案外利害关系人的程序参与权,并适用"异议-撤销"的事后救济路径。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协议公私法合作理论司法确认程序略式程序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效应评估——基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供给与生态环境治理视角

    陈帅王智鹏侯孟阳刘烁华...
    125-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旨在改善区域民生、治理生态环境,目前多数研究将其视为准自然实验来探究政策的有效性,却忽视了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规模产生的效应进行深入研究。该研究基于2010—2020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分析了其生态转移支付规模对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与生态环境的影响,识别地方政府在其自身要素禀赋和发展理念驱动下的策略选择。研究发现:①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作为一种激励性政策,具有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水平以及环境质量的效应,对于生态资源质量的提升未能产生显著影响,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定性检验后仍旧成立。②随着东部地区人口规模增加与城镇化进程加快,其转移支付规模对于提升东部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的效应强于中西部,但改善环境质量的效应要弱于中西部区域。生态转移支付规模越大,改善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效应越强。③对于财政缺口较大与工业发展缓慢的地区,地方政府加速自身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更强,生态转移支付更倾向用于经济发展或公共设施上,而在高度工业化地区,其转移支付规模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更为显著。当生态保护所获得的收益不足以弥补因经济开发所产生的成本,这可能诱致地方政府对于生态转移支付的"反向激励",生态环境治理将陷入"杯水车薪"的局面。

    生态转移支付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制度属性

    环境规制对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的影响

    潘子纯朱玉春
    137-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不足是导致村域河湖环境治理面临"最后一公里"困境的重要原因,给村域河湖环境治理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作为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的有益补充,环境规制已成为影响村级河长行为选择的关键变量,并对其政策执行力产生重要影响。该研究利用苏浙冀鄂皖陕宁7省141村的微观调查数据,以村级河长为研究对象,尝试从村级河长感知视角测度环境规制强度,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环境规制对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的影响。研究发现:①环境规制及其分维度均对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②村庄层面的异质性结果显示,在河长制设立时长较短、民间河长数量较多的村庄,环境规制对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的影响更为明显;个体层面的异质性结果显示,在低学历组的村级河长群体中,环境规制对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的影响更为明显,此外,在人大代表组的村级河长群体中,环境规制对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的影响也更明显。③机制分析发现,环境素养、合作水平在环境规制与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之间发挥中介效应。④非线性检验结果显示,环境规制与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呈倒"U"形关系,表明当环境规制超过一定水平时,进一步加强环境规制将会削弱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基于研究结论,从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制要求、赋予村级河长更为完善的治理资源,关注环境素养、合作水平的中介作用,保持适度原则、避免"养尊处优""望而却步"型环境规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增强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提供启示,更为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管理目标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环境规制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河长制

    韧性与效率协同视角下旅游生态系统评估

    李志远冯学钢何静左文俊...
    150-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韧性与效率的协同关系是评估旅游生态系统迈向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的重要表征。该研究以2006—2020年中国31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哈肯模型、标准差椭圆、克里金差值及障碍度模型等方法,测度并分析了旅游生态韧性与效率的协同水平、时空演化特征及障碍因子。结果表明:①旅游生态韧性是主导系统协同演化的序参量,中国整体旅游生态韧性及效率水平有所提升。②东部旅游生态系统富有发展活力,韧性与效率呈现优质协同;中部协同水平有所提升,但旅游产业对生态环境胁迫效应明显;西部及东北协同水平滞后,存在韧性与效率错配现象。③优质及中等协同地区数量增加且集聚化增强,初级协同及系统失调地区数量减少;规模要素不断向中、西部聚集,协同水平呈现从"东部极核突出"到"东、中、西连片崛起"再到"东南向西北逐层降低"的空间演化格局。④产业发展及绿色环境是核心障碍因素,旅游发展动能的阻滞影响逐渐显现。东部亟待加强旅游产业地位;中部需提升旅游发展效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西部及东北应协调旅游业推进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旅游生态系统旅游生态韧性旅游生态效率协同水平哈肯模型障碍因子

    两阶段视角下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效率测度、演进特征及空间溢出效应

    田云廖华
    160-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强国建设要求实现"增长、保供、降碳、减污、扩绿"协同发展,基于社会经济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测算农业绿色发展效率能够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策略的构建提供新视角。据此,该研究基于网络DEA模型对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及两阶段效率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基本格局、动态演进与空间差异,而后探究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各类潜在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①2005—2021年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及两阶段效率均未达到最佳前沿面,仍存在进一步提升空间,农业社会经济产出效率总体高于生态环境补偿效率。②仅5个省份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及两阶段效率在考察期内达到最佳水平,30个省份农业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幅度以山东居第一而广西排在最后;农业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东北地区整体协调水平最优、东部地区其次、西部和中部地区依次排在第三和第四位。③考察期内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及两阶段效率均处于波动上升态势但演进状态却各不相同,其中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的省际差异程度有所降低,社会经济产出效率的极化现象逐渐减弱,生态环境补偿效率则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④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及两阶段效率空间差异显著且以缩小趋势为主,其贡献源主要为组间差异。⑤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受到经济、制度、社会和自然等各类因素的综合影响。具体而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直接效应不明显但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环境规制水平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效率且表现出了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农村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虽有助于农业绿色效率提升但各自的空间溢出效应却为负,农业受灾率对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一定的负向影响却无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两阶段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社会经济产出效率生态环境补偿效率空间溢出效应

    湖北省耕地"大占补"数量-质量平衡及其对粮食产能的影响

    宋敏彭竞毅易路平傅健惠...
    173-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守好耕地数量、质量"双红线",将各类耕地占用统一纳入占补平衡管理,即由"小占补"拓展至"大占补",是中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重大变革,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民族永续发展。该研究提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以揭示"大占补"视阈下耕地在数量与质量双重维度上的占补平衡及其对粮食产能的影响;进而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基于2015—2020年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①在数量维度,3个耕地亚类中水田被占用的比重最高,且"非粮化"已超过"非农化",成为耕地占用的主要诱因;在质量维度,在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3个分等维度下,优等地与高等地的占用量占总占用量的比例均达75%以上,存在优质耕地占用量大的问题。②"小占补"实现了平衡,但"大占补"未能达到平衡。在数量维度,补充耕地面积与占用耕地面积间的缺口为1298。60 hm2,且存在占用水田而补充旱地现象;在质量维度,优等耕地在3个分等维度下均未能实现占补平衡。③相比占用耕地的重心而言,补充耕地的重心呈现向坡度更陡、高程更高的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耕地存在一定的边际化利用风险。④在数量-质量复合维度下测度耕地占补平衡对粮食产能的影响揭示了"数量"单一维度占补平衡对粮食产能影响的低估,数量-质量复合维度损失的粮食产能比"数量"单一维度多660。62 t,数量-质量复合维度损失的粮食产能达到4302。27 t。研究提出,应通过强化耕地"非粮化"管控、确保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充足和质量有保障、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倒逼机制等措施,推动落实面向"大占补"的耕地数量-质量双维平衡。

    "大占补"耕地占补平衡数量质量粮食产能

    中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绩效及其要素源泉

    杨骞寇相涛祝辰辉
    187-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背景下,揭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绩效演进规律并深入挖掘粮食生产绩效的要素源泉,对于确保粮食产量可持续增长和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聚焦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在数据包络分析框架下构建SBM方向距离函数模型,利用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测度了2002—2021年中国粮食生产绩效,并从要素分解角度探究中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绩效的源泉。研究结果表明:①样本期内,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绩效均呈现显著提升态势,主产区的粮食生产绩效改善最为明显。稻谷、小麦和玉米生产率分别累积增长21。86%、24。35%和18。68%。②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绩效的增长主要源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是生产绩效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③技术进步是推动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绩效改善的主要动力,样本期内稻谷生产的技术进步始终依赖于劳动,小麦生产的技术进步源泉由土地转向劳动,玉米生产的技术进步源泉由劳动转向资本。面向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目标,通过激发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耕地质量等措施,切实提升生产要素绩效及总体绩效,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提供重要支撑。

    粮食安全产能提升生产绩效Luenberger生产率

    基于规范激活理论的农村"流动宴席"食物浪费研究

    郭帅辰钟帅李德龙郭鸿鹏...
    196-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减少食物浪费是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的内在要求,对于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和农业食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筹办流动宴席的食物浪费问题,但相关研究的匮乏限制了有效治理机制的建立与科学防控政策的制定。鉴于此,该研究基于规范激活理论框架(NAM),构建了针对中国农村居民筹办农村流动宴席场景下的食物浪费行为的概念模型,该模型融合结果意识、责任归属、个人规范及参与意愿等关键要素,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设。基于中国北方3个省份的12个市农村地区的调查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和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法(DEMATEL),分析了影响农村居民筹办流动宴席过程中减少食物浪费意愿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①样本统计分析显示农村居民的个体及家庭特征是影响其筹办流动宴席中食物浪费的重要因素,女性、干部家庭、未外出务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更倾向于在筹办流动宴席时减少食物浪费。②SEM分析揭示了减少农村居民流动宴席食物浪费的关键路径和影响因素,发现责任归属是农村流动宴席食物浪费的核心激活变量,个人规范是决定流动宴席食物浪费行为的关键因素,同时具有最强的路径效用。③DEMATEL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各因素在整个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性和中心性,发现个人规范是促使结果意识、责任归属和参与意愿关联的关键因素,对减少流动宴席食物浪费意愿影响最为显著;结果意识在整体系统中具有最高原因度,是减少食物浪费行为的核心驱动因素,与责任归属相比,其干预成本较低。基于以上研究结果,该研究从样本特征层面、驱动因素层面、模型中心性层面分别提出了减少农村流动宴席食物浪费的政策启示。

    农村居民流动宴席食物浪费行为规范激活理论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