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微生物学会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微生物学会

严延生

月刊

1002-2694

rsghb@fjcdc.com.cn

0591-87552018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津泰路76号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性科技期刊,是国内医学、兽医学专业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探讨和交流同类微生物在人畜间感染、发病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的理论;总结和介绍人兽共患病专业的研究成果和防制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交叉置换扩增结合纳米生物传感器检测伊氏李斯特菌的方法建立

    李慧王毅王艳叶长芸...
    605-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多交叉置换扩增技术结合纳米生物传感器(multiple cross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 coupled with gold nanoparticle-based lateral flow biosensor,MCDA-LFB)建立一种快速、特异和灵敏的伊氏李斯特菌(Listeria ivanovii,L.ivanovii)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评价.方法 以L.ivanovii种特异性基因smcl为靶标设计引物,对引物进行最佳反应温度、灵敏度和特异性测试,并用模拟样本和实际样本进行评估.结果 L.ivanovii-MCDA-LFB的最佳反应温度为64 ℃.在L.ivanovii和non-L.ivanovii菌种鉴定中,该方法特异性为100%.此外,L.ivanovii-MCDA-LFB在纯培养物和模拟污染粪便样本的灵敏度分别为10 fg/反应和6.8×102 CFU/g.在195份野鼠粪便样本增菌培养物检测中,L.ivanoviiMCDA LFB检测结果和传统培养法(ISO 11290-1)结果相同,且只需二次增菌液水煮模板即可检出.结论 L.ivanovii-MCDA-LFB方法作为一种快速、灵敏和特异的诊断方法可应用于食品、医疗和科研领域.

    伊氏李斯特菌多交叉置换扩增纳米生物传感器smcl基因最低检测限

    2022年贵州省食品及病人来源单增李斯特菌的抗生素敏感性及分子特征分析

    周倩郑联向婧姝黄靖宇...
    613-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22年贵州省29株食品及病人来源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的血清型、基因型、耐药及毒力基因等遗传特征.方法 对贵州省2022年食品微生物及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分离的29株单增李斯特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8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并哌全基因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谱系、血清群、序列分析(ST型)、克隆群(CC型)、耐药基因、毒力基因等.结果 29株单增李斯特菌对8种抗生素均不耐药;对耐药基因分析发现在29株菌中检出6种耐药基因,全部菌株均携带fosX、mprE、lin、norB;29株菌分属于2个谱系(Ⅰ、Ⅱ),17株菌属于谱系Ⅱ,12株菌属于谱系Ⅰ;分为13种ST型,其中ST8为优势型别,占31.03%(9/29株),其次为ST619、ST121型别各3株;分为4个血清群,血清群1/2a、3a有15株,血清群1/2b、3b、7有11株,血清群1/2c、3c有2株,血清群4b、4d、4e有1株;分为12个CC型,以及1个未分CC型的ST2348,其中CC8为优势CC型,有9株菌占27.59%(8/29株),分属于23种cgMLST型,每型包括1~3株菌.共发现25种毒力基因,29株菌均携带毒力岛LIPI-1,其中3株菌未携带actA基因,缺失率10.34%;有7株菌均携带毒力岛LIPI-3的8个基因,其余22株菌未携带;所有菌株携带多种内化素毒力基因.结论 贵州省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耐药水平低,携带较多的毒力基因,血清群与分子型别表现出遗传多样性,应加强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持续监测.

    单增李斯特菌全基因组测序贵州省毒力基因

    sRNA 00085对单增李斯特菌环境适应性的影响

    邓静芝吉范子秋赵学慧...
    620-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被膜相关非编码小RNA 00085(sRNA00085)对该菌生存及环境适应能力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sRNA 00085靶基因的缺失株△sRNA 00085及回补株C△sRNA00085,并对比标准株、缺失株及回补株生长能力、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抗生素敏感性方面的差异.结果 与标准株相比,△sRNA00085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对青霉素、哌拉西林、强力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复方新诺明的敏感性显著降低,其中仅对四环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表现出显著降低,而C△sRNA00085株在这些特性上与标准株无显著差异.进一步检测发现,敲除sRNA 00085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四环素耐药相关基因tetS转录水平显著升高,但对tetA的转录无影响.结论 sRNA00085通过调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多种抗生素耐药性,从而影响其环境适应性.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非编码小RNA生物被膜耐药性环境适应性

    单增李斯特菌感染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张云怡张政张俊彦陈鸿鹄...
    628-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感染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HTR-8/Svneo过程中引起的细胞蛋白质组变化.从宿主细胞分子水平对单增李斯特菌感染胎盘的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TMT(Tandem Mass Tags)蛋白质组学技术对HTR-8/Svneo感染组和非感染组蛋白质组进行定量分析,运用GO(Gene Ontology)、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子功能、生物过程及代谢途径富集分析.结果 共鉴定肽段76 285个,可定量蛋白6 979个.HTR-8/Svneo感染过程中356个蛋白发生了显著性差异表达.153个表达量上调,203个表达量下调.差异表达量倍数最高的蛋白为微管马达蛋白(B4DYE2),最低为翻译起始因子1(Q6IAV3).GO功能富集和KEGG代谢途径富集结果表明,上调蛋白参与的生物过程和代谢途径集中在微管、微丝运动,细胞自噬等方面,下调蛋白集中在碳代谢、氮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核酸代谢等初级代谢途径和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等方面.结论 单增李斯特菌侵袭HTR-8/Svneo过程中,宿主细胞的基础代谢可能发生了显著降低,并处于较高的自噬水平.细胞迁移诱导透明质酸酶CEMIP(Q8WUJ3)的显著上调说明该蛋白可能在调节滋养层细胞迁移、侵袭能力进而造成不良妊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单增李斯特菌感染胎盘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单增李斯特菌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HTR-8/Svneo蛋白质组TMT蛋白质组学技术

    关于著作权事项

    635页

    中美李斯特菌病流行特点和食品溯源及对我国的启示

    张智芳刘雪杰吴生根李曲文...
    636-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美国和中国李斯特菌病(Listeriosis)的流行特点,为我国李斯特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美国2009-2021年李斯特菌病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根据美国疫情监测数据进行食品归因估计.国内数据来源:搜集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维普等数据库报道的李斯特菌病病例,并对散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同时对食品溯源成功的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美国2009-2021年共报告1 037例李斯特菌病病例,住院902人,死亡165人.因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onocytogenes)污染食品引起的发病高峰在7月份,其发病人数、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18.4%(191/1 037)、20.5%(185/902)和22.4%(37/165).大多数李斯特菌病的暴发被归因于3类食物:乳制品、行作蔬菜和水果,归因百分比的范围在73.8%~89.6%.中国李斯特菌病的总体发病数量不高,2009-2021年共报告619例,有详细发病年份记载的仅177例,其中2018年最多为26例.有详细发病月份报道的病例有220例,其中4月份发病人数最多为30例.中国的李斯特菌病病例资料不完善,且多散在发生,仅7例病例成功追溯到原因食品.结论 美国对Lm的监测资料比较完善,食源性暴发病例较多,乳制品、行作蔬菜和水果是最容易引起疾病暴发的原因食品,中国仅有散发病例报道.中国应逐步完善多部门协作机制,实现数据共享并加深对数据的挖掘,加快推进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技术的进步,防止Lm污染食品引起疾病的暴发,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

    食源性疾病单增李斯特菌归因估计全基因组测序李斯特菌病食品召回

    从新生儿分离到1株ST5型单增李斯特菌的药敏及基因组特征分析

    刘增宾刘力李志荣许彩红...
    64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1株新生儿感染ST5型单增李斯特菌LK100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耐药分析.方法 从新生儿感染患者胃液标本中分离到1株疑似单增李斯特菌,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和16S RNA序列测定进行鉴定,对鉴定的菌株应用E-test法进行5种药物敏感性试验,同时利用三代测序平台对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获得菌株基因组序列.基于基因组序列利用CARD抗生素耐药基因数据库获得菌株的耐药元件.基因组序列与巴斯德数据库中的单增李斯特菌的数据进行比对,获得菌株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血清分型;同时利用毒力分析网站对菌株的毒力基因分布进行分析.利用前噬菌体数据库,在线进行菌株噬菌体的预测和注释.结果 从新生儿患者分离到的菌株(LK100)鉴定为单增李斯特菌,该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美罗培南、红霉素及复方新诺明等5种抗生素均敏感,其MLST分型为ST5型,血清型为1/2b-3b,染色体基因组全长为3 032 582 bp,GC含量为37.91%,包含一条完整的环状质粒,序列长度为52 822 bp,携带LIPI-1毒力岛,且具有完整的InlA蛋白.固有耐药相关基因主要在染色体,1个SSI-1压力生存岛和1个LGI2基因组岛;LK100基因组中共预测到5个前噬菌体序列.结论 本研究综合分析说明了 ST5型临床单增李斯特菌的基因组特征和抗生素敏感性特点,为后期临床单增李斯特菌的感染治疗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新生儿单增李斯特菌表型药敏全基因组测序

    32例单增李斯特菌菌血症临床和实验室特征

    杨铭白蕊艳台锦阁郭鹏娟...
    652-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血症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22年4月唐都医院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血症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其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治疗和预后等资料.并统计分析其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等指标变化.结果 32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血症病例中,患者平均年龄为31.9岁,其中65岁以上3例,占9.4%.患者发病时间夏季最多(11例,34.4%),其次为春季(9例,28.1%).24例(75.0%)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29例患者治疗方案调整为以青霉素类(17例,53.1%)和碳青霉烯类(12例,37.5%)为主的目标性抗菌治疗,治疗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29例(90.6%)患者好转出院,1例死亡,2例预后不良.结论 自身免疫病、肿瘤、妊娠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的高危因素.青霉素类药物是李斯特菌病有效的经验治疗首选药物,明确病原诊断,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抗感染治疗尤为重要.

    单增李斯特菌菌血症临床特征

    李斯特菌感染对人和反刍动物母体妊娠影响的研究进展

    李康莉刘犇周伟华
    656-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一种兼性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阳性短杆菌,可引起人及动物李斯特菌病,是全球四大食源性致病菌之一.由于妊娠相关免疫缺陷及LM对生殖器官的趋向性,导致孕期易感.妊娠合并LM感染与妊娠期流产、早产和新生儿并发症密切相关.本文介绍国内外妊娠合并LM感染的相关事件,详细讨论李斯特菌病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并着重分析妊娠合并LM感染的产科结局,以期为今后防控人类及反刍动物妊娠期LM感染及食品安全提供参考.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妊娠期流产新生儿

    牦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马弘财秦浩峰曾江勇金美多吉...
    662-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拉萨市和那曲市部分地区牦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及耐药性,为拉萨市和那曲市牦牛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从55份牦牛鼻拭子样品中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并采用PCR法、人工感染小鼠及K-B药敏纸片法对所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开展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 55份牦牛鼻拭子样品中分离到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为12.73%,分离菌株对小鼠均具有致病性,致死率60%以上,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3种耐药基因(tetM、tetK和mecA)和6种毒力基因(seb、sec、clfA、hla、hlb和nuc),3种耐药基因检出率为100%,6种毒力基因的检出率在83.33%~100%,分离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达85.71%~100%,且对四环素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均为28.57%.结论 拉萨市和那曲市的牦牛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且感染菌株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并具有较强致病性,对大部分抗菌药敏感.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鉴定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药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