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在界限清晰的现代学科体系中,阐释学有着独特的价值.它创造性地以理解为中心,最大程度保持同人类精神世界的整体性联系,成为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发展阐释学学科,有利于打破现代学科体系的人为割裂和学科偏见,对于建设和创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学界的阐释学研究取得了引入瞩目的成果,但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许多方面仍处于搜寻立足之地阶段.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西阐释学传统没能进行充分的交融对话,尤其是中国古典阐释传统的资源和特色没有得到充分激活则是最主要的.近年来,随着学术界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学者意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的阐释学,必须立足中国文化,强调中国传统,呵护中国价值.为此,我们特组织本专题"中国古典阐释传统再思考".其中,李春青《"经义"的生成——关于经学阐释学的目标与方法问题》一文以中国传统经学为研究对象,围绕阐释对象、阐释目的、阐释目标和阐释方法展开论述,以"微言大义""曲折成义""依经立义"到"求义理之当"贯穿中国经学阐释学史,勾勒出经学阐释学从先秦到宋的不断拓展和新变,为中国当代阐释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孟琢《"训诂通义理"的现代之路:论中国训诂学的阐释学方向》一文,围绕"训诂通义理"这一论题,梳理了我国传统汉学和宋学的相关讨论,分析了训诂学现代转型过程中因语言学化而导致的与传统的断裂,并在这一背景下展示了现代训诂学向阐释学拓展的路径.这一讨论对中国传统训诂学具有返本开新的意义.李清良《孔子的诠释自觉及其历史影响》一文认为,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中的诠释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学以成人"的活动,即诠释是和人生紧密联系的一体实践,而不是一种可剥离的理论思维活动.文章试图在中西阐释学传统的"对话"和"互阐"中,彰显"中国阐释学"的普遍性与"中国性".我们期待,三篇文章的发表对于总结、反思相关问题,在古今融通基础上建构当代中国阐释学的学理和方法体系,具有一定的推进、深化和参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