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沙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沙漠
中国沙漠

王涛

双月刊

1000-694X

caiedit@lzb.ac.cn

0931-4967253 4967256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中国沙漠/Journal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唯一的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力图准确、迅速、快捷地报道我国在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水平、进展、热点、动态与专项研究的全貌与流派。努力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反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追踪报道具有荣获国家、省部级研究成果潜力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组织文稿,系统地报道本学科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项目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流域城市产业结构生态化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张明斗杨雨欣
    108-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黄河流域5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以及可持续性3个维度对其2010-2019年的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进行测度,明确其时空演变格局,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揭示城市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的空间差异来源及贡献,在此基础上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剖析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19年,城市产业结构生态化发展整体向好,年均增速为1.55%,上中下游地区城市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的波动趋势与整体基本保持一致.(2)城市空间分异特征明显,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下游地区,低值区多位于中上游地区,总体呈下游—上游梯度递减的演变特征.(3)城市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的空间差异逐渐缩小,年均下降率为2.47%,超变密度是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年均贡献率为46.45%.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相近地区空间相关性降低,空间聚集现象减弱.(4)金融发展水平和消费结构升级水平对城市产业结构生态化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政府调控水平、工业集聚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具有负向阻碍作用.同时,消费结构升级水平正向溢出效应明显,政府调控水平和工业集聚水平具有负向溢出效应.

    产业结构生态化时空格局影响因素黄河流域

    2000-2020年河西内陆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

    申子傲吴静李纯斌
    119-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西内陆河流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脆弱,研究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理解植被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生长季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植被覆盖指标,利用Slope趋势分析和变异系数对2000-2020年河西内陆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了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对植被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河西内陆河流域植被覆盖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NDVI年增长速率为0.001,呈西北低东南高、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2)2000-2020年流域内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基本不变,植被覆盖增加的区域占比35.27%,植被覆盖减少的区域占比10.91%.(3)河西内陆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异性强,变异系数为0.011~1.530,大部分地区变化表现为高稳定性,低稳定性区域主要集中在流域中上游地区.(4)驱动因素中自然因素占主导地位,蒸散发量、植被类型、降水量、土壤类型影响力较大,人为因素中土地利用类型为主要影响因素.

    河西内陆河流域植被覆盖地理探测器驱动因子时空变化

    黄河流域重要地质遗迹空间格局及地质旅游开发潜力评价

    解智涵刘敏闫旭纲任亚鹏...
    128-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质遗迹是黄河流域旅游资源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平均最近邻、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黄河流域1481处重要地质遗迹的空间分布格局,建立黄河流域地质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TOPSIS模型深入探究黄河流域各市州盟的地质旅游开发潜力.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重要地质遗迹为集聚型分布,但不同类型和等级的地质遗迹集聚程度差异显著;(2)黄河流域地质遗迹整体呈中游稠密、上下游稀疏,一主双副、带状延伸的格局,黄河中下游晋豫交界地带是绝对的地质遗迹核心分布区;(3)全局尺度上正相关的集聚分布态势明显,但局部空间上不同类型、等级的地质遗迹空间关联特征差异显著;(4)黄河流域地质旅游开发潜力的空间分异和极化分布趋势明显,潜力高和较高的市州盟数量较少,潜力低和较低的市州盟约占46.09%,空间上呈现由黄河下游向上游梯度递减的格局.

    重要地质遗迹空间格局地质旅游潜力评价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重心演化及优化路径

    邬超周成杨兆丰刘亚玲...
    140-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熵权TOPSIS法、标准差椭圆、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等方法对2017-2021年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演化及优化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7-2021年,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相对贴近度)处于0.026~0.867,区域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现不平衡、不均匀的空间分布态势,东北-西南方向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西南部地区对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2017-2021年,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空间重心向西南向移动,空间重心处于111.75°-111.16°E、36.02°-35.53°N,空间重心均呈集聚分布,移动距离较小,5年间共移动91.47 km.旅游生态治理是实现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市场—生态治理、资源—服务—生态治理、资源—服务—生态治理—市场3种条件组态.

    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黄河流域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的预计效应

    雒天峰陈克恭
    150-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为背景,以优化水土关系为基底,以协调人地关系为目标,针对变"水低地高"为"高水高用,洮水东用"用水方案,从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清洁能源、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等方面,对该方案下生态-经济-社会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天然河道与人工自流河道相互配合,可改善黄河中上游区域的水土关系,在甘青宁蒙四省(区)交接区生发出一个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为一体的超过10万km2的生态经济功能区,为进一步巩固西北生态安全屏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区域社会经济稳健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起到"壮骨丰腰"作用.

    南水北调西线生态经济社会效应水-生态-经济廊道

    戈壁沙漠沙尘向青藏高原传输路径和传输机制:以2020年4月一次沙尘事件为例

    陈俊言贯雅雯张越陈渔...
    158-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戈壁沙漠是沙尘天气频发区域,也是东亚沙尘暴的关键源地.青藏高原毗邻东亚和南亚两大沙源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然而戈壁沙漠沙尘向青藏高原传输路径以及传输机制尚不清晰.基于区域空气质量模式WRF-Chem、FNL再分析资料并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以2020年4月戈壁沙漠一次强沙尘事件为例,探讨了戈壁沙漠沙尘向青藏高原传输路径以及传输机制.结果表明:在此次沙尘事件期间,青藏高原东坡和北坡是戈壁沙漠沙尘传输至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受环流形势和高大地形的影响,青藏高原北坡沙尘传输效率大于东坡,而东坡沙尘垂直运动较北坡旺盛.500hPa乌拉尔山以东的气旋系统和蒙古气旋共同控制中高纬度带,影响沙尘输送过程.随着中高纬气旋系统的东移,500 hPa新疆脊被破坏,青藏高原上空短波槽开始建立.短波槽前低层辐合的环流场有利于700 hPa闭合低压的维持,促使青藏高原北坡的偏北大风产生,有利于北坡沙尘向青藏高原输送.200 hPa高空急流动量下传引起河西走廊近地东风盛行,有利于戈壁沙漠沙尘从东坡向青藏高原输送.此环流形势构成了戈壁沙漠沙尘向青藏高原传输的有利风场.该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了戈壁沙漠沙尘的传输路径,为研究沙尘影响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天气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支撑.

    沙尘气溶胶远距离输送戈壁沙漠青藏高原WRF-ChemHYSPLIT

    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水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张胜武葛宇梦李小胜宋马林...
    172-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城镇化与水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对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揭示新型城镇化与水生态环境耦合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及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二者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和水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趋好但总体水平低,总体由濒临失调逐步发展到初级协调,下游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高于中上游.(2)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和水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强度下游>中游>上游.(3)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和水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方面,政府能力正向推动本地但对邻近地区产生负向溢出效应,环境规制、人口集聚抑制本地耦合协调发展,资本积累通过正向溢出效应对全流域产生正向影响但对下游产生负向影响,工业化通过负向溢出效应阻碍全流域耦合协调发展,开放型、创新型经济仅对中游产生正向带动和外溢效应.

    新型城镇化水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空间杜宾模型黄河流域

    兰州-西宁城市群国土空间演化特征及分区优化

    罗君张学斌石培基
    182-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国土空间分异规律及演化特征,是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构建国土均衡发展格局的基础和前提.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理论,采用1995-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国土空间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比较优势指数等方法对兰(州)西(宁)城市群国土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兰西城市群国土空间水平地域差异及垂直梯度分异特征明显,生态空间占主导地位,人类生产、生活空间具有中海拔集聚性.(2)兰西城市群国土空间转换加快,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转换比重大,兰州和西宁两市中心城区、兰州新区和临夏市是国土空间转换热点区.(3)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呈西北-东南向分布格局,生态用地东-西向均衡分布.三类空间的分布形态及扩展模式差异较大,生活空间重心偏移距离最大,生产空间多核扩散,生态空间极核多、破碎化趋势增强.基于乡镇尺度,识别出6种国土空间优化分区,并提出分区引导策略,以期推动兰西城市群国土空间均衡协调发展.

    国土空间格局"三生"空间分区优化兰西城市群黄河上游

    戈壁风沙运动及其对下垫面砾石盖度影响的风洞模拟

    李悦王海兵廖承贤张雪...
    194-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风沙环境风洞模拟测定不同风速、不同砾石盖度下戈壁近地表风沙流输沙量、风沙流结构和粒度特征,分析床面砾石盖度在不同风速下的变化规律,揭示戈壁地表风沙运动及其对下垫面砾石盖度变化影响.结果表明:(1)将床面砾石盖度以12%为界分为低、高盖度,低砾石盖度高风速下(18~24 m·s-1)戈壁地表输沙量随风速变化明显,输沙量曲线出现拐点,呈"象鼻效应",随风速增加拐点上移,砾石盖度越小输沙廓线曲率越大,相较于高风速,低风速下(6~18m·s-1)戈壁地表输沙量大小变化不明显,说明低砾石盖度下输沙量变化主要受风速调控,高砾石盖度对风沙流有抑制作用.(2)随床面砾石盖度增加,输沙粒度频率分布曲线有下移趋势,砾石盖度对输沙颗粒频率分布规律影响较小,均表现为单峰分布,只对曲线峰值粒径所占质量百分含量有所影响,说明风速一定时,风沙流中输沙颗粒粒度分布受砾石盖度影响较小.(3)在风沙运动过程中,随作用风速增大,戈壁床面砾石盖度呈线性增加,且二者呈线性强相关,高风速下不同盖度变化量大于低风速下盖度变化量.

    风洞模拟戈壁风沙运动下垫面砾石盖度

    青海湖流域蒸散发对土壤水分的时空响应特征

    陈链璇曹生奎曹广超雷义珍...
    202-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蒸散发对土壤水分的时空响应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区域水文循环过程.利用2016-2020年青海湖流域蒸散量和土壤含水量遥感数据,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青海湖流域蒸散发和土壤水分在8 d、月和年尺度的变化特点及两者的对应关系,揭示了青海湖流域蒸散发对土壤水分的时空响应特征.结果显示:(1)2016-2020年,青海湖流域平均蒸散量和土壤含水量分别为494.45 mm和0.34 m3·m-3,8d、月和年尺度蒸散量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特点,土壤含水量分别呈增大—减小—增大—减小、增大—平稳—减小和较稳定的特点.(2)空间上,各时间尺度青海湖流域平均蒸散量总体呈流域东北向西南方向减小的特点,平均土壤含水量总体由湖滨向流域四周递增、由河谷向两侧递增.(3)时间协同性上,青海湖流域蒸散量和土壤含水量在第1~185天(1-6月)和第241~365天(9-12月)强于第185~241 天(7-8月),非生长季强于生长季,2016-2018年强于2018-2020年;空间协同性上,流域东北部的沙柳河和哈尔盖河流域及湖东岸强于其他地区.(4)8d、月、非生长季和生长季尺度,青海湖流域蒸散量与土壤含水量的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61、0.69、0.36和0.24,两者以显著正相关关系为主,说明青海湖流域蒸散量对土壤含水量的时间响应在月尺度和8 d尺度较强,不同时间阶段流域蒸散量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认识青海湖流域水文循环过程、水量平衡及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蒸散发土壤水分时空响应特征青海湖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