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沙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沙漠
中国沙漠

王涛

双月刊

1000-694X

caiedit@lzb.ac.cn

0931-4967253 4967256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中国沙漠/Journal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唯一的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力图准确、迅速、快捷地报道我国在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水平、进展、热点、动态与专项研究的全貌与流派。努力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反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追踪报道具有荣获国家、省部级研究成果潜力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组织文稿,系统地报道本学科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项目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科尔沁沙地地表沉积物特征及其气候意义

    张悦仪迟云平谢远云康春国...
    22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漠作为干旱气候的产物,记录着气候与环境变迁的丰富信息,在不同区域条件下沙漠风成沉积物特征指示的气候环境存在差异.本研究在科尔沁沙地自东向西共选取25个样点,进行色度、漫反射光谱和磁化率分析,探讨沙地地表风成沉积物的空间变化特征,并结合区域的现代气候因子探讨各代用指标的气候意义.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地表风成沉积物的色度特征与区域降水关系密切,亮度(L*)、红度(a*)与黄度红度比(b*/a*)能够作为指示区域气候的代用指标;地表沉积物中针铁矿(Gt)和赤铁矿(Hm)的相对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Gt/Hm的变化能够指示气候干湿条件的总体趋向;地表风成沉积物的xfd%值能够作为区域降水情况的代用指标,沉积物的磁性增强主要源于降水强度增加导致的风化成壤作用加强,进而产生大量细颗粒亚铁磁性矿物.总体而言,科尔沁沙地地表风成沉积物色度、磁化率和Gt/Hm能够有效指示区域气候环境.

    地表沉积物色度针铁矿赤铁矿比值(Gt/Hm)磁化率气候意义

    阿拉善沙漠物源和输沙带研究进展及其对"三北"工程风沙口治理的启示

    孔维远崔桂鹏高攀周尚哲...
    236-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位于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分布着中国面积第二、第四大的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是中国北方粉尘的重要源区,也是西北路风沙进京的重要通道.这两大沙漠目前已被纳入新"三北"工程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点治理区域,斩断两大沙漠"握手"、锁边固沙是本区的治理难点.为了给"三北"工程风沙口治理和相关基础研究提供全面深入的参考,回顾了对两大沙漠物源和围绕雅布赖山形成的"握手"输沙带的重要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应围绕风沙源区和传输机制、锁边林草建设和防护林退化机制以及发挥风能资源优势等方面开展科研创新,以科技攻关带动"三北"工程攻坚,为打赢"三北"工程三大战役提供支撑.

    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输沙带"三北"工程

    多元共治模式下企业参与荒漠化治理的理论逻辑、商业模式与经验启示

    余吉安刘思彤史晓蓉祁云云...
    24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元共治模式是荒漠化治理的重要途径.然而,荒漠化治理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征,企业在参与荒漠化治理时可能面临一定的经济风险和挑战.因此,本研究以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为案例,探究企业参与荒漠化治理的理论逻辑和商业模式,总结商业模式的经验和不足,对构建多元共治环境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生态产业化、环境政策的激励约束以及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策略的影响是企业参与荒漠化治理的理论依据;政府支持+企业拉动+农牧民参与是企业在荒漠化治理中形成的商业模式.尽管该商业模式对荒漠化治理具有明显的外部性效应,但模式推广存在局限,基于此提出对策建议.该研究为激活企业参与多元共治体系提供了新思路及"中国方案".

    多元共治理论逻辑荒漠化治理商业模式库布其沙漠

    "三北"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皮""毛"兼治的生态治理新理念

    高攀崔桂鹏孔维远周尚哲...
    253-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去10年来,中国创造性提出并发展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全域治理等生态治理新理念,实现了从单一要素治理到多要素一体化治理、从九龙治水到流域统筹的转变.在"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践中,如何统筹土地要素(生态用地)和植被要素(生产力)的生态治理仍然存在困难.分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7类要素特征的独特性,提出"三北"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皮""毛"兼治的理念,介绍了"皮""毛"兼治的典型区和典型案例,为未来沙区开展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考.

    山水林田湖草沙"皮""毛"兼治荒漠化防治系统治理

    生态生计双赢的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空间选择和补偿方式

    邓晓红王雪晴毛锦凰李宗省...
    262-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选择和补偿方式是解决生态补偿核心内容"补给谁、怎么补"的关键.为实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生计双赢的生态补偿,提出了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测算和生计资本评估的生态补偿研究框架,设计了考虑双因素的生态补偿空间选择方法——综合指数法;提出结合可持续生计框架,遵循发挥优势、弥补短板的原则,制定生态补偿方式.以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且入选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的迭部县为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高生态系统服务水平且低生计资本水平宜为双赢生态补偿的优先区;基于综合指数排序和聚类分析,可将迭部县各乡镇分为3类区域,匹配不同优先级,实施双赢的生态补偿政策,其中达拉乡是双赢生态补偿的优先区;迭部县属于自然资本丰富、其余四维生计资本缺乏的典型区,适度开发自然资本、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林草经济可作为生态补偿方式的重要方向.本文提出的研究框架、设计的综合指数法和差异补偿模式可推广到不同尺度不同区域以促进生态补偿实现生态生计双赢.

    生态补偿双赢综合指数法空间选择补偿方式

    黄河流域技术创新与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及影响因素

    邱娟陈钦萍王波刘振滨...
    275-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农业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协同,基于黄河流域9省(区)2009-202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Tobit模型,深入探讨黄河流域技术创新与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对影响二者耦合协调的主要因素进行剖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技术创新与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提升缓慢,且呈现出明显的下游>中游>上游的阶梯式特征.(2)二者之间耦合关系差异经历了扩大—平稳—增大的过程,缩小地区间差异和地区内差异是解决耦合协调发展不平衡的关键.(3)农村信息化、劳动力集聚、财政支农和种植业水平对整体耦合协调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农业地位和产业结构则对二者协调关系产生显著负向影响.不同流域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异质性.

    黄河流域技术创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半干旱区典型沙地生态环境演变特征及沙漠化防治建议

    卢建男李玉强赵学勇李宝成...
    284-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中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区的农牧交错带沙地生态环境经历了快速的人类活动正负向干扰过程,集中体现在"破坏利用"和"保护恢复利用"两个阶段.粗放式发展漠式引发了一系列诸如土地沙漠化、水资源过度利用及生态失衡等问题.选取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及呼伦贝尔沙地(四大沙地)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半干旱区典型沙地自然要素的地域分异特征、沙漠化土地时空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力、植被-土壤特征协同演变等方面的文献和研究成果;根据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脆弱生态系统土地沙漠化态势及其治理现状认为,未来亟须在政策主导下的沙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和基于区域水量平衡的生态恢复及植被稳定性等方面加强研究,科学推进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促进半干旱沙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半干旱区沙地自然要素沙漠化生态治理

    甘肃省乡村振兴组态路径和发展模式

    庞卫华魏斌陈彦芳张文斌...
    293-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是实现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打破城乡二元差异的重大战略部署.甘肃省乡村振兴受多维条件影响,为明晰影响其机制的核心条件与边缘条件,依据TOE(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深入探究甘肃省14个市州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因素组合,对影响乡村振兴的5条组态路径展开分析,归纳出2种发展模式——TOE框架下数字技术引领型模式和TOE框架下政府引领型模式.为加快构建甘肃省乡村振兴发展新引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应以数字技术嵌入乡村发展,打造和美甘肃乡村名片.应运用规制与激励手段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尤其要强化村民委员会主任书记兼任政策,优化组织利益链条,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TOE框架条件组态甘肃省

    科尔沁沙地防沙治沙实践与生态可持续修复浅议

    李玉强王旭洋郑成卓连杰...
    302-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南端的科尔沁沙地,本应是水草丰美的疏林草地景观,然而脆弱的生态环境基质条件叠加气候变化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使其成为现代沙漠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在中国防沙治沙的实践进程中,科尔沁沙地率先实现了沙漠化逆转,但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该区的防沙治沙形势依然严峻.本文重点梳理了科尔沁沙地在过去几十年防沙治沙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治理模式及成效,归纳了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攻坚行动启动以来各省区的行动方案,探讨分析了新时代防沙治沙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生态可持续修复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修复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北方风沙区沙地生态系统沙漠化防治治沙模式生态修复

    生物炭在沙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向宇李玉强郑成卓袁梦琪...
    315-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面临着沙地扩张及土壤沙化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进行生态修复与土壤保护.生物炭是一种由不同来源物质热解得到的富碳材料,常作为改良剂用于土壤修复,对干旱区沙质土壤改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收集和梳理文献,总结了生物炭对沙质土壤的理化性质、固碳能力以及作物生长的影响.该综述有利于了解生物炭在沙质土壤中的应用现状,提升对生物炭改良土壤机理的认识和理解,为生物炭在沙质土壤中的实际应用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生物炭沙地修复土壤改良土壤固碳土壤改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