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吴永宁

双月刊

1004-8456

spws462@163.com

010-52165441/5456;010-52165556;010-52165449

100021

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37号院2号楼501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Food Hygie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华预防医学系列杂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内容包括:论著、实验技术与方法、调查研究、综述、CAC和SPS等国际专栏以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政府公告、文件和批示。内容涉及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是我国的食品安全专业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2年上海市生禽肉和调理肉制品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

    王志伟张清平曲勤凤
    5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上海市市售生禽肉和调理肉制品中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及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等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方法 2022年1~8月,从上海市农贸市场、超市、餐饮店等环节采集样品348份,其中生禽肉240份,调理肉制品108份.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分别对样品中的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检测.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可疑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并对沙门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学分型.结果 生禽肉中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8.33%(68/240)、5.00%(12/240)和0.83%(2/240);调理肉制品中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56%(6/108)、28.70%(31/108)和1.85%(2/108);血清学分型结果显示,生禽肉中68株沙门菌分布于14种不同血清型,其中科瓦利斯沙门菌(35.29%)、鼠伤寒沙门菌(16.18%)和肠炎沙门菌(13.24%)占比较高,调理肉制品中6株沙门菌分布于3种不同血清型,分别为肠炎沙门菌(66.67%)、肯塔基沙门菌(16.67%)和鼠伤寒沙门菌(16.67%).结论 上海市市售生禽肉和调理肉制品中沙门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率较高,存在引发食源性疾病的风险,在后续的监管中应予以重点关注.

    生禽肉调理肉制品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监测食源性致病菌

    2022年我国食品企业标准备案管理现状及分析

    吕学莉莫利敏朱蕾于航宇...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我国食品企业标准备案现状及已备案食品企业标准的"严于"指标,系统了解我国食品企业标准管理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企业标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查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务服务网、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以及食品企业标准备案信息平台,收集整理分析全国食品企业标准备案工作开展情况及"严于"指标备案情况.结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企业标准备案制度、范围、机构、办理方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2022年12月我国共备案食品企业标准4 380例,普通食品类最多为91.44%(4 005/4 380);从备案的指标类别上来看,污染物指标占比最高为93.16%(3 707/3 979),铅占所有备案指标的比例最高为83.66%(3 329/3 979);83.55%(3 195/3 824)的食品企业标准备案指标"严于"百分比为0%~20%.结论 各省份工作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已备案的企业标准质量不高,大部分备案标准将铅作为"严于"指标,且绝大部分"严于"百分比低于20%,对提升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的作用不明显.建议优化食品企业标准备案制度,探索建设全国企业标准备案信息化平台的可行性.

    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现状分析

    我国婴幼儿辅助食品标准现状和存在问题及修订建议

    屈鹏峰刘爱东
    6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预包装婴幼儿辅助食品是婴幼儿食品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要介绍国际组织、部分发达国家及我国婴幼儿辅助食品标准框架,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GB 10770-2010)存在的主要问题,初步探讨了标准修订方向,以期为我国婴幼儿辅助食品标准修订提供参考.

    婴幼儿辅助食品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食品安全标准

    2010-2020年中国大陆副溶血性弧菌引发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

    吴鹏刘继开戴月陈莉莉...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0-2020年中国大陆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获得其发生时间和地区的分布特点以及引发事件的场所、高危食品和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0-2020年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20年共上报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772起,累计发病27 212人,住院5 944人,死亡2人.发生高峰时间是7~9月.发达地区发病率(28.8例/百万人)高于不发达地区(8.2例/百万人),沿海地区发病率(31.7例/百万人)高于内陆地区(9.2例/百万人).病因食品以水产食品(61.2%)、肉类食品(25.3%)为主.发生场所以宾馆饭店占比最高,占49.6%.污染环节主要是烹饪水产食品时未充分烧熟煮透,加工即食肉类食品和蔬菜类食品时生熟交叉污染.结论 应重点加强餐饮服务场所中水产食品和肉类食品的加工、储存等环节监管,降低副溶血性弧菌导致食源性疾病发病的风险.

    食源性疾病暴发副溶血性弧菌归因分析

    2021年江苏省张家港市一起因防锈液混入自来水导致亚硝酸盐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

    于颖慧施惠军陈祝军王波...
    7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一起因企业自来水受污染导致食源性亚硝酸盐中毒事件的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预防控制措施,防范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追溯中毒原因,分析可能的污染环节.结果 共搜索到病例9名,临床症状以口唇紫绀(100.00%)、乏力(66.67%)、恶心(55.56%)为主.流行病学曲线显示为点源暴露模式,首末病例发病时间间隔50 min,平均潜伏期20 min.患者呕吐物、剩余食物和自来水中均检出不同浓度的亚硝酸盐.患者呕吐物亚硝酸盐浓度与舒张压值存在负相关关系(r,=0.798,P<0.05).所有患者经特异性治疗后,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结论 本次事件是酸洗池内含高浓度亚硝酸盐的防锈液在虹吸作用下返流入自来水管道后,通过食用被污染自来水加工后的食物导致的亚硝酸盐中毒,因此企业生产用水应与生活用水分路设置,关键位置安装止回阀,避免类似中毒事件的发生.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防锈液虹吸作用江苏省张家港市

    云南省一起热带紫褐裸伞中毒事件调查及毒素鉴定

    陈汝梅黄小芹阮燕明孙明月...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一起热带紫褐裸伞中毒事件进行快速毒素筛查和对患者临床症状及治疗进行讨论,以期为此类事件的处置及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对中毒事件剩余的毒蘑菇进行检测,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病例资料,并结合调查结果和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从中毒患者食用的热带紫褐裸伞中检测出裸盖菇素及毒蝇碱,患者症状与裸盖菇素和毒蝇碱中毒症状相似,表现为幻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肝肾功能指标正常.结论 此次中毒事件是由热带紫褐裸伞中的裸盖菇素及毒蝇碱引起.

    热带紫褐裸伞裸盖菇素毒蝇碱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毒蘑菇云南

    2017-2021年安徽省食源性腹泻病例病原学分析

    樊勇徐粒子孟灿王志强...
    8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安徽省2017-2021年食源性腹泻病例病原学特征,为制定相关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7-2021年安徽省22家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医院上报被采集肛拭子/粪便的腹泻病例信息,并按要求对采集的患者标本开展病原学检测.分类资料采用x2趋势或x2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2017-2021年共采集标本15 484份,病原体总检出率为23.75%(3 678/15 484).其中,诺如病毒检出率最高,为10.01%(1 550/15 484);其次是沙门菌(6.16%,954/15 484)、致泻大肠埃希菌(6.10%,944/15 484)、副溶血性弧菌(1.66%,257/15 484)、志贺菌(1.00%,155/15 484).不同年份(x2趋势=11.249,P<0.05)和不同季度(x2趋势=146.119,P<0.05)病原体的检出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年龄段人群中,年龄<11岁患者的病原体检出率最高(30.29%,1 123/3 708);学生的病原体检出率较高.可疑暴露食品前3位分别是肉类及其制品(17.62%,648/3 678)、粮食及其制品(15.17%,558/3 678)和多种食品(13.78%,507/3 678).可疑暴露场所主要是家庭(69.93%,2 572/3 678).结论 安徽省食源性腹泻病例病原体主要为诺如病毒和沙门菌,总检出率呈逐季度上升趋势,主要可疑暴露食品和场所分别为肉类及其制品和家庭.需要针对不同人群、季节、暴露食品和场所,制定不同的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

    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例病原体诺如病毒家庭食源性致病菌

    北京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和非O1/O139霍乱弧菌共感染导致急性胃肠炎暴发事件病原检测分析

    康颖乔胜鑫闫爱霞赵文轩...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和非O1/O139霍乱弧菌共感染导致急性胃肠炎暴发事件进行实验室病原学分析.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4个病例肛拭子、12件可疑污染食品和8件环境涂抹的增菌液进行多种腹泻病原检测,将副溶血性弧菌和霍乱弧菌分离培养,并对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获取菌株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基于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构建聚类树.结果 4件病例肛拭子增菌液荧光PCR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结果均为toxRVP+/tdh+/trh-,其中2件肛拭子荧光PCR检测霍乱弧菌结果为阳性.病例肛拭子副溶血性弧菌培养法检出率为100%(4/4),分离株均为toxRVP+/tdh+/trh-,血清型均为O4:KUT;病例肛拭子霍乱弧菌培养法检出率为50%(2/4),均为非O1/O139血清型,其中1分离株为toxRvc+/ctx-/t3ss+.可疑污染食品副溶血性弧菌培养法检出率为66.67%(8/12),环境涂抹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12.50%(1/8),可疑污染食品和环境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均为toxRvp+/tdh-/trh-;可疑污染食品霍乱弧菌检出率为25.00%(3/12),分离株均为toxRvc+/ctx-/t3ss-.基于病例、可疑污染食品和环境分离副溶血性弧菌形成10个相互独立且遗传距离较远的分支,全部病例分离株处在同一分支,为高度克隆化分支.分离 自2个病例和3件可疑污染食品的霍乱弧菌分离株形成5个相互独立且遗传距离较远的分支.结论 本次暴发事件由副溶血性弧菌和非O1/O139霍乱弧菌共感染导致;弧菌共感染暴发事件中应加强多病原荧光PCR的辅助检测和菌株基因组特征分析,优化弧菌优化培养路径.

    急性胃肠炎暴发副溶血性弧菌非O1/O139霍乱弧菌实时荧光PCR基因组测序食源性致病菌

    链格孢毒素危害及防控措施的研究进展

    于松朱怡平邹连蓬汪国权...
    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链格孢毒素主要是由链格孢霉(Alternaria)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世界各地的食品中广泛存在,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解析其毒性和发现危害防控措施已成为 目前的研究重点.本文主要概述了食品中常见4种链格孢毒素的毒性、暴露风险、污染控制和毒性干预方法等,旨在为链格孢毒素的风险评估、安全限量标准和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对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链格孢毒素毒性减毒措施食品安全霉菌毒素食品污染物

    侧流层析技术在大肠杆菌O157∶H7检测中的应用

    田歌蒋亦佳张赟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肠杆菌O157∶H7作为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在低感染剂量下即可导致人类患严重疾病.侧流层析技术(LFCA)由于其具有高效分离的特性,能够满足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的快速检测需求.然而,目前广泛应用的LFCA方法,信号强度较弱,检测灵敏度较低,难以实现样本中低浓度大肠杆菌O157∶H7的检出.因此,本文重点整理了近年来出现的新型侧流层析技术,围绕检测效率、灵敏度进行了系统性归纳,比较各方法的优势与短板,为大肠杆菌O157∶H7侧流层析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结论性指导.

    侧流层析技术食源性致病菌大肠杆菌O157∶H7检测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