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输血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王憬惺

月刊

1004-549X

cjbt@cjbt.cn

028-61648584

610052

成都市东三环路二段龙潭总部经济城华彩路26号

中国输血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主管,中国输血协会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主办的国内输血医学专业唯一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刊物,中文临床、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报道有关输血的临床实践、基础研究、献血与健康,以及血液制品的开发与生产等方面的最新成就,多角度地客观反映国内输血医学及输血科学的进展与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的献血者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冯凡凡谢桂芸邓学成欧阳剑...
    1281-1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广州市无偿献血者群体生活行为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特点,并探讨献血次数与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以在2020年5—8月在本中心17个街头献血点的13042名全血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来描述广州市无偿献血者群体生活行为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特点;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献血次数与其相关性。结果 对13042名献血者的调查发现部分献血者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如6。8%(698/10214,有2828个缺失值)重度烟草依赖、30。6%(3997/13042)运动水平低、38。8%(5056/13042)睡眠质量差、2。2%(271/12159,有883个缺失值)酒精依赖。此外,2。8%(364/13042)和1。3%(172/13042)的献血者可能分别存在中度及以上程度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运动水平与献血者的抑郁和焦虑程度显著负相关,随着运动水平的降低,献血者出现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显著增加;BMI、家庭收入、教育水平、婚姻状况、献血次数、饮酒和吸烟等因素与献血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改善献血者的运动习惯可能有助于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建议血站工作人员在对献血者做健康宣教时加强运动方面的宣教内容,以促进献血者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提示在献血前健康征询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漏诊,建议对献血者进行更全面、有效的心理健康评估。

    无偿献血者心理健康生活方式广州

    广东省脐血库HLA-A、HLA-B、HLA-DRB1、HLA-C、HLA-DQB1、HLA-DPB1高分辨等位基因频率分析

    芮德蓉邹海荣冯浩欣张静...
    1288-1292,1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广东地区脐带血捐献人群HLA-A、HLA-B、HLA-DRB1、HLA-C、HLA-DQB1、HLA-DPB1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征。方法 根据2009年1月—2023年12月,32717份广东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脐带血捐献者标本HLA高分辨基因分型数据,计算得到等位基因频率,使用Arlequin软件(3。5。2。2版本)估算单体型频率。结果 32717份标本中,共检出102个HLA-A、160个HLA-B、96个HLA-DRB1等位基因;其中的5377份标本检出46个HLA-DPB1等位基因,13310份标本检出66个HLA-C和35个HLA-DQB1等位基因。各位点频率最高的等位基因是:HLA-A*11:01(28。96%)、HLA-B*40:01(15。23%)、HLA-DRB1*09:01(15。72%)、HLA-C*01:02(19。40%)、HLA-DQB1*03:01(20。85%)、HLA-DPB1*05:01(40。79%)。最常见的三位点、六位点单体型分别是:HLA-A*02:07-B*46:01-DRB1*09:01(1。55%)、HLA-C*07:02-DQB1*03:01-DPB1*05:01(1。77%)、HLA-DRB1*09:01-DQB1*03:03-DPB1*05:01(3。31%)、HLA-A*02:07-B*46:01-C*01:02-DRB1*09:01-DQB1*03:03-DPB1*05:01(0。30%)。结论 本研究获得了广东地区脐带血捐献人群HLA-A、HLA-B、HLA-DRB1、HLA-C、HLA-DQB1、HLA-DPB16个位点基因频率和单体型数据,为HLA基因的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供者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HLA高分辨基因分型等位基因频率单体型脐带血

    全层析法在由低温乙醇法组分Ⅲ沉淀制备人纤维蛋白溶酶原中的应用

    张金岳胜兰朱晨彭焱...
    1293-1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确定以低温乙醇工艺的组分Ⅲ沉淀(以下简称FⅢ-P)为原料,用全层析工艺制备人纤维蛋白溶酶原(plasminogen,Pg)(以下简称FⅢ-P工艺)的可行性。方法 用溶解缓冲液以不同稀释倍数和搅拌时间溶解FⅢ-P沉淀,检测溶解物中Pg的效价和抗原浓度,确定FⅢ-P的溶解和澄清条件;对FⅢ-P的溶解物进行前处理和亲和层析的预实验,通过观察层析过程判断FⅢ-P原料对亲和层析进行是否有影响,通过检测过程样品的血浆蛋白抗原浓度和Pg效价并计算Pg抗原回收率来评估亲和层析能否达到纯化Pg的目的。进行2批FⅢ-P全层析工艺(Pg亲和层析+SP层析,以下简称FⅢ-P工艺)的逐级放大研究,计算Pg比活性、步骤及总回收率、每吨血浆Pg产出量,通过与以血浆为原料的全层析工艺(以下简称血浆工艺)的数据进行比较来评估FⅢ-P工艺制备Pg的可行性。结果 FⅢ-P用溶解缓冲液稀释10倍,搅拌1 h,室温10000×g离心15 min,上清用筛网初滤后再用8/0。8μm滤器澄清,最后用0。45/0。2μm滤器过滤后上样。预实验显示,以澄清过滤为起点到Pg亲和层析,Pg活性和抗原的步骤回收率分别为39。51%和108。64%,亲和层析后Pg的抗原浓度提高31。16倍,活性提高11。39倍,达到亲和层析纯化Pg的效果。两批逐级放大FⅢ-P工艺结果显示FⅢ-P工艺从血浆到SP层析的Pg抗原和活性总回收率分别为(45。76±1。10)%和(24。15±0。59)%,与血浆工艺相比总计损失了约1/3的抗原和约2/3的活性;SP层析洗脱液的Pg比活性为(4。68±0。25)U/mg,约为血浆工艺的一半,但是达到>4 U/mg的企业内部标准。FⅢ-P工艺的每吨血浆Pg抗原产出量为血浆工艺的68。73%,每吨血浆Pg活性产出量为血浆工艺的29。82%,基本达到FⅢ-P废物利用的目的。结论 用全层析工艺从FⅢ-P中制备Pg的技术路线可行。

    纤维蛋白溶酶原组分Ⅲ沉淀活性回收率抗原回收率比活性

    不同检测周期对HBsAg ELISA检测结果的影响

    邓燕清万芷婷黄伯泉梁浩坚...
    1301-1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考察献血者HBsAg ELISA阳性标本采样后检测周期长短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广州血液中心2023年8月10日—12月9日的献血者血液标本127044份,采用2种ELISA试剂进行HBsAg检测,通过对HBsAg双试剂阳性且S/CO值均<10的标本进行连续7 d检测,观察其S/CO值的变化。结果 共检测出HBsAg ELISA双试剂阳性标本505份,其中S/CO值<10的有52份,对其连续7 d不间断检测,万泰(中位数5降低到3)和新创(中位数5降低到3)S/CO值总体呈下降趋势,HBsAg ELISA漏检率呈上升趋势(从d10上升至d7万分之1),共有13份标本在7 d检测周期内ELISA双试剂检测结果变成阴性。结论 随着检测周期的延长,HBsAg ELISA检测的S/CO值呈下降趋势,HBsAg ELISA漏检率呈上升趋势。用于HBsAg ELISA检测的标本,应于采样后及时进行检测,提高血液检测质量。

    HBsAg检测时间漏检率

    采供血机构信息化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以北京市采供血机构为例

    王岩王勇袁曜万艳丽...
    1307-1312,1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北京市采供血机构信息化建设现状、需求和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为进一步完善北京市采供血系统信息化建设提供策略建议。方法 采用序贯访谈法,收集北京市血液中心相关科室、中心血站、中心血库和临床用血机构等的信息系统相关定性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北京市采供血机构目前运行有6个信息系统,涵盖了采供血服务管理、献血信息查询和上报、采供血机构业务管理、献血者信息管理以及血液信息宣传、信息公示等功能,但仍存在系统信息化程度较低、缺乏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数据标准不统一、系统分析统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结论 北京市采供血机构在信息化发展上需要进一步开展网络设施建设,重构系统架构,完善血液管理信息化平台功能,统一数据、接口实现信息共享,利用新兴技术实现采供血服务和管理的智能化和精准化。

    采供血信息化系统建设新兴技术策略研究

    一例类抗-Ec的鉴定分析附文献回顾

    余占娟范亮峰李婧薇向东...
    1313-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1例类同种自身抗体的鉴定,分析其血清学特点、抗体特异性,探讨类抗体的输血策略。方法 通过直抗试验、抗体鉴定、效价检测及吸收放散试验对患者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对以往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稀释后的血清和放散液均检出抗-Ec格局。患者抗体对应抗原阴性的献血者红细胞(O型,CCDee)吸收血清后放散出抗-Ec。血清与放散液中,用E阳性细胞检测效价均强于E阴性细胞,血清效价相差5~6管;放散液相差2管。回顾分析国内外30篇文献,发现类抗体分布以Rh血型系统为主,占86。4%;其次为Kidd、MNS、Duffy等血型系统。结论 患者血清中存在类抗-Ec。该类抗体中有特异性明显的类抗-E以及特异性不明显的类抗-E,合理利用效价、吸收放散等方法,有助于类抗体特异性的鉴定,为临床输血提供输血策略。

    类抗体类抗体效价交叉配血

    输血传播寄生虫感染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方法研究进展

    张雅路杨春晖
    1318-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寄生虫感染兼具地方病与传染病的特点,其发病呈现一定地域性,并有传播属性。虽然输血导致寄生虫感染的发生率较低,大多数分布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多见于一些个案和病例报道,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献血者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旅行增加,受血者暴露于寄生虫感染的机会亦增加。相较于输血传播的病毒和细菌,对输血传播寄生虫的研究较为有限。目前大部分国家也还没有开展血清学检测来筛查献血者是否感染可经输血传播的疟原虫,巴贝西虫,克氏锥虫,利什曼原虫,弓形虫,微丝蚴等寄生虫。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输血传播寄生虫,本文从输血传播寄生虫的流行特点、检测技术、防控方法等角度,对输血传播寄生虫的现状进行了综述。

    寄生虫感染输血安全输血传播传染病

    献血者安全监测的回顾与展望

    杨俊鸿徐永柱黄霞曾嘉...
    1324-1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献血者安全监测(donor haemovigilance,DHV)是血液安全监测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在完善DHV法规标准体系、建设监测系统和推进献血者安全工作实践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我们对WHO推进全球血液安全监测体系建设与发展的贡献、国际输血医学伦理规范的献血者安全伦理原则、献血不良反应标准、国内外开展DHV的系统和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回顾,并提出我国进一步加强献血者安全保障工作的展望和建议。

    血液安全监测献血者安全献血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