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输血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王憬惺

月刊

1004-549X

cjbt@cjbt.cn

028-61648584

610052

成都市东三环路二段龙潭总部经济城华彩路26号

中国输血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主管,中国输血协会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主办的国内输血医学专业唯一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刊物,中文临床、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报道有关输血的临床实践、基础研究、献血与健康,以及血液制品的开发与生产等方面的最新成就,多角度地客观反映国内输血医学及输血科学的进展与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构建诱导型永生化基因整合载体与功能验证

    岳伟杨玥钱宝华李彦欣...
    1341-1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诱导型永生化基因载体,并将其转染入原代细胞,从而建立条件永生化细胞系,实现原代细胞在体外的持续培养和增殖。方法 本研究应用基因同源重组技术,将永生化基因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猴病毒40大T抗原(SV40LT)、急性髓系白血病融合基因NUP98-KDM5A(N/K)和CBFA2T3-GLIS2(C/G),以及原癌基因KRAS的编码序列(CDS)定向插入到四环素(Tet)诱导型真核表达的慢病毒载体pLV2-TRE3GS-EGFP-MCS-3×FLAG-hPGK-Tet-On-SV40-Neo和转座子系统PB-TRE3G-3×FLAG-T2A-Puro-SV40-PA中。通过慢病毒包装及生产、细胞转染、基因mRNA表达检测、Western blotting蛋白表达检测、绿色荧光蛋白观测、细胞增殖检测等实验方法,分别在293T细胞和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中验证载体的转染效率和Tet诱导表达功能。结果 本研究成功构建Tet诱导型慢病毒载体pLV2-Tet-SV40LT、pLV2-Tet-N/K、pLV2-Tet-C/G以及转座子载体PB-Tet-hTERT、PB-Tet-SV40LT、PB-Tet-N/K、PB-Tet-C/G和PB-Tet-KRAS。通过在293T细胞中的转染验证所有目标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在MEF细胞进一步验证了SV40LT和N/K基因具有较强的永生化功能,并通过调节Tet诱导剂的添加控制了细胞的增殖水平。最终,成功构建条件永生化的pLV2-SV40LT-MEF和pLV2-N/K-MEF细胞系。结论 Tet诱导型永生化基因整合载体的构建为制备条件永生化原代细胞系和实现体外大量扩增血细胞(如红细胞和血小板)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永生化四环素调控系统慢病毒转座子

    PRP联合GPs治疗小鼠银屑病样皮肤炎症

    李丹丹王冰葛羽程红...
    1350-1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皮下注射联合绞股蓝总皂苷(gypenosides,GPs)灌胃给药对BALB/c小鼠银屑病样皮肤炎症的治疗效果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6~8周雌性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PRP组、GPs组和PRP+GPs组,每组5只。除对照组外,各组小鼠在背部构建咪喹莫特(imiquimod,IMQ)诱导的银屑病样皮肤炎症模型。通过不同处理后银屑病小鼠的皮损观察、皮肤厚度测量、PASI评分等评估不同治疗组银屑病样炎症的严重程度;皮肤组织HE染色、Ki67染色等判断皮损的病理学改变和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血细胞计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探究循环白细胞数量、细胞因子IL-17A和TNF-α 和相关信号通路蛋白p-STAT3和p-P38的变化。结果 试验结束时模型组、PRP组、GPs组和PRP+GPs组的鳞屑评分分别为3。6±0。49,1。8±0。75,1。8±0。75,1。2±0。40;皮肤厚度(μm)变化比为0。86±0。18,0。59±0。10,0。56±0。07和0。42±0。09;PASI评分为10。6±1。02,4。0±0。63,4。0±1。10和3。2±0。75;相比于模型组,各治疗组在鳞屑数量(P<0。01),斑块厚度(P<0。01),PASI评分降低(P<0。0001)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治疗效果,PRP+GPs组效果最佳;病理学检查显示各治疗组表皮层厚度降低(P<0。01),表皮细胞增殖减少(P<0。05);各组皮肤组织IL-17A表达量分别为9。02±2。54,16。56±3。49,10。01±1。83,11。12±2。48和10。50±2。16,TNF-α表达量分别为223。36±70。34,377。36±58。47,265。42±45。14,262。94±33。29和268。94±26。80,皮肤组织IL-17A(P<0。05)和TNF-α(P<0。05)表达降低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p-STAT3和p-P38表达降低。结论 PRP联合GPs可通过STAT3和P38信号通路降低IL-17A和TNF-α表达,从而减轻炎症和抑制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改善BALB/c小鼠银屑病样皮肤炎症。

    富血小板血浆绞股蓝总皂苷银屑病细胞增殖炎症反应

    基于机器学习预测模型探究单纯性颅脑创伤患者临床输血的风险因素

    刘威熊紫清吴承高乐爱平...
    1358-1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多种机器学习方法探讨单纯性颅脑创伤(isolat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iTBI)患者临床输血的风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为单纯性颅脑创伤患者临床输血提供合理的指导思路。方法 纳入2015年1月1日到2021年6月30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iTBI患者2273例,比较分析输血与未输血患者间生命体征、临床指标和实验室检测指标等变量差异;进而建立6种机器学习模型,通过交叉验证、准确度、特异性、召回率、f1值及ROC曲线下面积比较不同模型的性能,SHAP图用于解释影响iTBI患者临床输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273例iTBI患者,共有301例患者接受了输血。输血和未输血患者在性别、年龄、心率(HR)、临床诊断、颅骨骨折、治疗方法、失血性休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钾(K)、钙(C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计数(Plt)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输血患者的LOS、并发症发生率、机械通气率、ICU入住率、90d内再次住院率和住院死亡率均高于非输血组(P<0。05)。6种机器学习算法用于模型构建,测试集中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CatBoost模型,表现最好,AUC为0。911。进一步使用SHAP框架对最佳模型CatBoost进行了解释及可视化,结果显示手术治疗、GCS较低、INR较高、Hct较低、低K、低Ca、年龄≥60岁、颅骨骨折以及失血性休克会增加患者输血风险。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用于预测iTBI患者输血的机器学习模型,CatBoost模型表现最佳。该模型对于识别该人群中输血风险、做出临床输血决策以及监测进展可能是有用且有益的。

    单纯性颅脑创伤临床输血机器学习风险因素SHAP图

    离心-膜杂合式血浆置换和离心式治疗性血浆置换在高脂血症中的应用对比

    张彬吴春曦周渝萌周芳...
    1365-1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1种全新的离心-膜杂合式血浆置换(centrifugal-membrane hybrid plasmapheresis,CMHP)模式,通过与离心式治疗性血浆置换(centrifugation therapeutic plasma exchange,cTPE)比较,观察其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及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3年9月在本科治疗的47例高脂血症患者,共60次治疗。分为2组:CMHP组37例患者,46次治疗;cTPE组10例患者,14次治疗。CMHP组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血浆+二级膜血浆成分分离器分离血浆成分的脂蛋白单采技术,cTPE组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血浆进行治疗性血浆置换。对比2组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及优势。结果 CMHP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率分别为68。56%[59。81%,73。42%]、65。80%[55。55%,75。98%]、46。57%[36。02%,54。83%]及66。67%[43。48%,76。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TPE组治疗前后TC、TG及HDL-C下降率分别为42。52%[29。67%,49。85%]、52。32%[38。43%,67。07%]及22。36%[8。51%,33。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MHP组血浆处理倍数1。48(0。29)[均数(标准差)]明显高于cTPE组0。87(0。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导致CMHP组的TC及HDL-C下降率均高于cTP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2组的TG下降率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cTPE组需输入血浆1520。00 mL[1462。50 mL,2000。00 mL],而CMHP组实现了血液的零输入。CMHP组不良反应率6。52%(3/46),cTPE组为7。14%(1/14),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HP较cTPE能够更好地降低血脂水平,且无需任何血液制品,避免了血液传染病的传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离心-膜杂合式血浆置换治疗性血浆置换离心式高脂血症

    离心式治疗性血浆置换对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高青梅朱鑫方王苑钟瑶...
    1371-1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离心式血细胞分离机实施治疗性血浆置换(therapeutic plasma exchange,TPE)时/后对神经系统免疫介导疾病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2021年3月到2022年3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89例患者(108例女性,81例男性),共进行820次TPE治疗。每例患者接受2~5次血浆置换,每次置换量为患者1倍血浆容量。对TPE前和TPE治疗2~5次后患者的外周血细胞计数进行评估。结果 单次TPE时长为94(84,107)min,单次TPE实际置换量为2456(2142,2785)mL。TPE治疗2、3、4、5次的患者例数分别是17、28、18和126。TPE前后患者PLT计数分别是195(150,245)×109/L vs 220(170,270)×109/L(P<0。05)。故TPE后PLT计数总体较基线显著下降,然而TPE后血小板计数仍在正常范围内。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小板损失与TPE时长(ρ=0。037)、患者年龄(ρ=0。015)、单次置换液容量(ρ=0。034)无相关性(P均>0。05),与TPE次数(ρ=0。017)弱相关,与TPE前血小板计数(ρ=0。446)中等相关。结论 TPE对患者血小板有一定的影响,但TPE后患者血小板计数仍在正常范围,不会影响患者后续的治疗。TPE后血小板下降水平与治疗前基础血小板水平和TPE治疗次数之间存在相关性。

    治疗性血浆置换血小板计数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

    富血小板血浆宫腔灌注浓度对薄型子宫内膜疗效的分析

    赵欢周妍阳许首芳刘志伟...
    1376-1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宫腔灌注不同浓度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2022年1月至2024年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自体PRP宫内灌注以改善薄型子宫内膜的35例不孕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浓度PRP灌注前后排卵期子宫内膜厚度的差异,评价PRP宫内灌注对增厚子宫内膜的效果;根据妊娠结局评价PRP对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的治疗效果;通过受孕组和未孕组在自体PRP灌注后子宫内膜厚度的组间差异评价子宫内膜厚度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并分析各指标相关性。结果 在35例不孕患者中,自体PRP宫内灌注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4。77±0。87)mm、(6。13±0。85)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自体PRP宫内灌注后,患者子宫内膜增高厚度为(1。03±0。31)mm,中浓度自体PRP宫内灌注患者子宫内膜增高厚度为(1。31±0。47)mm,高浓度自体PRP宫内灌注患者子宫内膜增高厚度为(1。70±0。85)mm;35例患者的妊娠结局显示临床妊娠率为31。4%(11/35)、早期流产率为0。对PRP灌注后排卵期子宫内膜厚度进行统计分析,受孕组子宫内膜厚度为(6。64±0。91)mm,未孕组子宫内膜厚度为(5。86±0。69)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进行自体PRP宫内灌注治疗有助于增厚子宫内膜,且高浓度血小板的PRP效果更佳,能更好地改善妊娠结局,提示PRP对治疗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有临床意义。

    富血小板血浆薄型子宫内膜不孕不孕不育治疗

    不同治疗量血小板的输注疗效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朱建玲程婷婷马春娅付丽辉...
    1383-1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患者输注不同治疗量血小板的输注疗效,并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在本院输注血小板患者5827例作为研究对象。输注1治疗量血小板4780例,输注0。5治疗量血小板1047例,比较2组血小板输注疗效。采用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患者性别、疾病种类、输注前白细胞计数、发热、血小板输注次数、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再进一步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输注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4780例患者输注1治疗量血小板有效3553例(74。3%),无效1227例(25。7%)。1047例患者输注0。5治疗量血小板有效755例(72。1%),无效292例(27。9%)。2组患者输注血小板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均发现2组血小板输注疗效与年龄、血小板输注次数、疾病种类、血小板抗体、输注前白细胞计数有关(P<0。05),而性别、发热、血型与血小板输注疗效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年龄、白细胞计数>50×109/L、血小板输注次数、疾病种类以及血小板抗体是输注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患者输注0。5治疗量或者1治疗量血小板的输注疗效无明显差异。此外,年龄、白细胞计数>50×109/L、血小板输注次数、疾病种类以及血小板抗体是2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

    0.5治疗量1治疗量血小板输注疗效多因素分析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小板抗体导致凝血功能异常与血小板功能减弱的研究

    甄自达付晓艳张慧敏刘禹...
    1388-1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情况,检测抗体类型,并探讨其对血小板数量、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4年6月于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3504例无输血史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研究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通过固相凝集法检测抗体类型,分析患儿血小板计数与凝血功能,使用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评估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结果 无输血史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9。7%(341/3504),高于整体患儿群体的6。6%(2657/40311)。血小板抗体阳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血小板抗体主要为自身抗体。血小板抗体阳性患儿与阴性患儿血小板计数差异不显著,但阳性患儿凝血酶原时间(12。19±1。07)s显著长于阴性患儿(11。32±0。77)s。与未致敏血小板相比,血小板抗体致敏的血小板功能明显降低。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自身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较高,血小板抗体与凝血功能异常有关,并可导致血小板功能降低。

    先天性心脏病血小板抗体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

    西安地区人群红细胞血型抗原免疫原性的研究

    张良子左琴琴徐华张泳...
    1394-1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西安地区人群红细胞血型抗原的免疫原性。方法 分析2019年1月—2024年5月陕西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血型抗原与临床送检病例检出意外抗体数据,采用Giblett血型抗原免疫原性计算公式,根据意外抗体频率和抗原阴性的患者接受抗原阳性红细胞的概率得到血型抗原相对K抗原免疫原性,乘以K抗原免疫原性0。095计算每个血型抗原的免疫原性。结果 共纳入30921人红细胞血型抗原,511例意外抗体鉴定结果,红细胞血型抗原免疫原性的排序为:整体人群Wra>E>Dib>Fya>K>C>e>c>Dia>Jka>M>Lea>Jkb>Leb>Fyb>S,男性Dib>Wra>E>K>Fya>C>e>c>M>Dia>Jka>Fyb>Lea>Leb>Jkb>S。结论 根据中国西安地区人群免疫原性由强到弱排序,为红细胞抗原拓展匹配抗原选择提供理论支持,为实现红细胞精准输注,提高输注疗效和安全性提供技术支撑。

    免疫原性同种异体免疫血型输血医学

    肺结核患者血型抗原频率分布特征及其易感性研究

    居敏刘斌宫晓燕林国跃...
    1399-1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肺结核患者ABO和Rh血型抗原频率分布特征及其易感性,为结核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和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2020年不同民族肺结核住院患者(n=32508,感染组)和健康体检/献血人群(n=15442,对照组)的相关信息,回顾性分析2组的ABO血型和Rh血型抗原频率分布特征。结果 1)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肺结核患病率构成比分别为51。11%、33。66%、9。09%、6。13%(P<0。05),女性的肺结核患病率(52。65%)高于男性(47。35%)(P<0。05);2)感染组B型抗原频率最高30。10%,AB型最低10。09%,频率分布特征:B型>O型>A型>AB型;对照组血型频率分布为O型>A型>B型>AB型;2组比较,维吾尔族为B型、哈萨克族为O型、回族和汉族A型频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3)不同民族肺结核病患者血型频率分布:维吾尔族为B型>A型>O型>AB型,哈萨克族为O型>B型>A型>AB型,回族为A型>O型=B型>AB型,汉族为A型>B型>O型>AB型,且不同民族间比较有差异(P<0。05);4)肺结核患者RhD血型阳性总频率97。26%、阴性2。74%,其中RhD阴性为维吾尔族4。44%>哈萨克族2。13%>回族1。26%>汉族0。58%(P<0。05)。结论 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肺结核患病率构成比分别为51。11%,33。66%,9。09%,6。13%,其血型频率分布特征为B型>O型>A型>AB型,且维吾尔族B型、哈萨克族O型、回族A型和汉族A型的结核病发生频率较高,可能是肺结核发生的易感危险因素,为肺结核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肺结核血型抗原频率易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