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比较冷沉淀凝血因子融化后不同的储存温度和时间对凝血因子的影响,为行业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1 年6 月—2023 年5 月,每月抽检4 袋共96 袋冷沉淀凝血因子,当月抽检并及时检测.冷沉淀凝血因子 37℃水浴融化后对轻中度脂血予以标记,每袋冷沉淀凝血因子和 2 个 50 mL转移袋用无菌接驳机分装成 2 袋 2 组各20 mL,1 组放置4℃冰箱,另1 组放置22℃水浴箱中,放置时间均为0h、4h、8h、12h、24h、48 h,然后再各自时间无菌取样 2mL放入试管中,用加样枪在另 1 试管中加入样品 1mL和缓冲液 3mL混匀上机进行检测.随机选取60 袋无轻中度脂血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实验数据,采用SPSS21.0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融化后的冷沉淀凝血因子贮放 0h、4h、8h、12h、24h、48h检测 2 组凝血因子平均含量及增长率:①储存 4℃,Ⅷ因子含量依次为118.62、111.57(-5.95%)、105.51(-11.05%)、103.30(-12.92%)、94.35(-20.46%)、83.25(-29.82%)IU/袋;储存22℃,Ⅷ因子含量依次为 118.62、112.69(-5.00%)、111.41(-6.08%)、109.01(-8.10%)、101.55(-14.39%)、92.75(-21.81%)IU/袋,2 组储存结果比较,在 4℃24 h和 22℃48 h,Ⅷ因子含量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在22℃储存,Ⅷ因子衰减速度更慢;②储存 4℃,Ⅴ因子含量依次为 41.19、41.31(0.29%)、40.52(-1.64%)、40.27(-2.23%)、39.05(-5.19%)、36.99(-10.21%)IU/袋;储存 22℃,Ⅴ因子含量依次为 41.19、41.71(1.25%)、42.54(3.28%)、41.94(1.80%)、39.21(-4.80%)、35.64(-13.48%)IU/袋,2 组储存结果比较,在 4℃48 h和 22℃48 hⅤ因子含量分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在 22℃储存,Ⅴ因子衰减速度更快;③储存4℃,Fbg含量依次为 268.86、268.17(-0.26%)、262.46(-2.38%)、270.50(0.61%)、267.52(-0.50%)、261.92(-2.58%)mg/袋;储存 22℃,Fbg含量依次为 268.86、265.86(-1.12%)、264.12(-1.77%)、265.89(-1.11%)、266.04(-1.05%)、261.04(-2.91%)mg/袋,2 组各时间段与 0h含量比对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冷沉淀凝血因子融化后,凝血因子随储存时间延长而下降,尤其Ⅷ因子含量下降最明显,Ⅴ因子次之,Fbg基本不变.2 组储存比较,22℃储存Ⅷ因子衰减速度更慢,Ⅴ因子衰减速度更快.冷沉淀凝血因子融化后应尽快输注;如果延迟不可避免,若延迟时间<12 h,采用 4℃保存;若延迟时间介于 12~24 h,采用 22℃保存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