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输血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王憬惺

月刊

1004-549X

cjbt@cjbt.cn

028-61648584

610052

成都市东三环路二段龙潭总部经济城华彩路26号

中国输血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主管,中国输血协会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主办的国内输血医学专业唯一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刊物,中文临床、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报道有关输血的临床实践、基础研究、献血与健康,以及血液制品的开发与生产等方面的最新成就,多角度地客观反映国内输血医学及输血科学的进展与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血液核酸筛查系统在不同检测筛查模式下的乙肝检测结果分析及评价

    胡一钦黄纪红王敏丰芳君...
    1030-1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罗氏Cobas s 201 的血液核酸检测(NAT)结果评估其对HBV的检测效果。方法 将检测结果根据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 NAT混合检测(MP)、NAT单样本检测(ID)以及重复 NAT 单样本检测(rID)分组,分为ELISA+/NAT(ID)+、ELISA+/NAT(rID)+、ELISA-/NAT(ID)+、ELISA-/NAT(rID)+4 组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重复NAT对反应性结果的检出是否存在差异,对于不同ELISA结果的NAT反应性标本的循环阈值(cy-cle threshold,Ct)与核酸检出率的关联性。再通过补充试验,包括其他方法学的NAT系统和化学发光血清学标志物检测,进一步分析献血者的真实感染情况。结果 766 293 份献血者标本中共有 1 691 组HBV NAT(MP)+,其中1 418组(83。86%)检出反应性结果(1 418 份HBV NAT+,7 090 份NAT-),仍有 273 组(16。14%)经重复检测仍未检出[共计 1 638 份NAT-,Ct(MP):39。49±3。62]。HBV NAT+中,881 份(62。13%)ELISA+/NAT(ID)+,19 份(1。34%)ELISA+/NAT(rID)+,451 份(31。81%)ELISA-/NAT(ID)+,67 份(4。72%)ELISA-/NAT(rID)+。对于不同ELISA结果的标本,重复NAT对HBV的检出存在差异(P<0。05)。各组间Ct(ID)值仅ELISA+/NAT(rID)+和 ELISA-/NAT(ID)+、ELISA+/NAT(rID)+和 ELISA-/NAT(rID)+2 组比较无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5)。对 228 份ELISA-/NAT(MP)+(ID)-进行补充试验,有 56 份(24。56%)经化学发光检测HBsAg+和 7 份(3。07%)经其他NAT系统检出反应性。剩余 221 份(96。93%)NAT-标本中,53 份(23。98%)HBsAg+的献血者可能存在慢性感染,40 份(18。10%)抗-HBe+和(或)抗-HBc+的献血者可能存在既往感染,其余 128 份(57。92%)均无反应性的献血者为NAT(MP)假反应性,且各组间抗-HBs含量差异较大(P<0。05)。结论 重复NAT对不同反应性类别或不同血清学结果的献血者标本存在差异性检出,尤其在一定区间范围内,对于ELISA-标本进行重复NAT可明显提高检出率。Ct值可辅助评估NAT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对于ELISA-/NAT(MP)+(ID)-献血者,结合其他高灵敏度的检测手段可降低病毒残余风险,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血液筛查核酸检测血液安全

    2016-2022年湖州市无偿献血人群HIV-1新发感染特征研究

    吴利英李娇娇
    1036-1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 2016-2022 年湖州市无偿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 新发感染特征情况。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 年1 月—2022 年12 月湖州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标本233 552 份。经健康检查合格的献血者,献血时通过旁路留取EDTA-K2抗凝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分别进行HIV抗原/抗体的初检和复检,严格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5 年修订版)中标准判定结果,将HIV-1 抗体阳性的标本使用HIV-1新发感染酶免疫检测试剂盒,采用限制性抗原亲和力法检测标本是否为新发感染,若标本CD4 细胞>200 个/L且病毒载量>1 000 拷贝/mL则定义为新发感染。比较各年度的HIV-1 抗体阳性情况,以HIV-1 抗体阳性作为基数,采用卡方检验,比较HIV-1 抗体阳性患者不同类型(性别、年龄、职业等)亚组HIV-1 新发感染率。结果 2016-2022 年湖州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标本233 552 份,其中HIV-1 抗体阳性标本共15 份,感染率为6。42/10 万,其中新发感染和既往感染占比分别为 40。00%和 60。00%。2016-2022 年,HIV-1 感染率逐年下降(1。62%、1。24%、0。63%、0。31%、0。30%、0。28%和 0。27%)。比较HIV-1 抗体阳性 15 名患者不同类型(性别、年龄、职业等)亚组HIV-1 新发感染率发现:重复献血亚组HIV-1 新发感染率高于初次献血亚组,但组间比较统计学无差异(P>0。05);男性HIV-1 新发感染率高于女性,但组间比较统计学无差异(P>0。05);在不同学历HIV-1 抗体阳性献血者中,初中及以下新发感染占比较高,但与其他学历亚组人群比较无差异(P>0。05);不同职业亚组的HIV-1 新发感染率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湖州地区近年来HIV-1 新发感染率逐年下降,且新发感染的发生在初次献血与重复献血亚组及不同性别、学历、职业等亚组中无明显分布特征。

    无偿献血HIV-1新发感染特征

    西安地区去白悬浮红细胞容量参考区间的确定与分析

    曹鑫平娜娜丁谨彭鹏...
    1042-1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建立本中心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容量内部质量控制标准,以指导成分制备,加强内部质控,提高血液制剂的质量。方法 抽取本中心 2023 年 3-8 月使用 2 个厂家去白细胞型塑料血袋采集的全血1 523袋,分别称取过滤前及过滤后的重量,依据公式及测定的比重计算全血采集量、过滤损耗容量及产品容量。依据数据分布特征确定去白悬浮红细胞容量参考范围,分析全血采集量、过滤损耗容量及产品容量在两个厂家之间的差异。比较近一年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质控容量数据及另抽取的 100 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与参考区间的差异,验证参考区间的有效性。结果 样本总体全血采集量中位数为 402。0 mL,过滤损耗容量中位数为 41。4 mL;去白悬浮红细胞容量均数为 322。5 mL,其中使用厂家A去白细胞型塑料血袋的全血采集量(A:中位数 404。4 mL;B:中位数397。7 mL,P<0。01)及去白悬浮红细胞产品容量(A:均值 331。4 mL;B:均值 312。0 mL,P<0。01)均更高,且过滤损耗容量更低(A:中位数 39。5 mL;B:中位数 46。6 mL,P<0。01);去白悬浮红细胞容量数据标准差为 19。6,则去白悬浮红细胞容量参考区间为284。1~360。9 mL。验证样本及质控抽检数据均与区间样本无差异(P>0。05)。结论 根据实际情况,将本中心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容量标准确定为 284。1~360。9 mL。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合理用血容量参考区间

    融化后的FFP、新鲜液体血浆在2~6℃环境中储存凝血功能等指标的变化

    潘洁颜香云卢智勇王丹虹...
    1047-1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融化后新鲜冰冻血浆、新鲜液体血浆在 2~6℃储存过程中部分凝血因子活性和蛋白含量的变化,为探索FFP解冻后 2~6℃储存的合适时间提供参考。方法 小包装/大包装冻融组新鲜冰冻血浆分别于融化后d1、2、3、4、5、6、7 检测凝血因子FⅤ活性(FⅤ∶C)、凝血因子FⅧ活性(FⅧ∶C)、纤维蛋白原(Fib)、总蛋白(TP)、白蛋白(Alb)的含量;新鲜液体血浆分别于制备后d1、2、3、4、5、6、7 及制备后d1、6、11、16、21、26、31 检测FⅤ∶C、FⅧ∶C、Fib、TP、Alb的含量。结果 FFP组FⅧ∶C随着融化后储存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P<0。05),两组在d7 分别下降了37。4%和 47。6%;FⅤ∶C、Fib、TP、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液体血浆组FⅧ∶C随着融化后储存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P<0。05);FⅤ∶C储存7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储存 31d组逐渐下降(P<0。05);Fib、TP、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6℃储存 7d的融化FFP 虽然FⅧ∶C有所下降,但稳定在52。4%,符合临床需求。

    新鲜冰冻血浆新鲜液体血浆储存时间FⅤFⅧ

    血站实验室ELISA检测质量监测指标的应用与分析

    刘晶王晶晶赵艳梅
    1052-1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抗-HIV ELISA检测为例,应用实验室质量监测指标对实验室检测质量进行评估,持续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方法 对本中心血液检测实验室 2020 年 7 月 1 日—2022 年 12 月 31 日的检测数据应用实验室质量监测指标(初试反应数、初试反应率、复试反应数和复检符合率)进行分析,统计上述时间段内 2 种抗-HIV ELISA试剂(新创和万泰)室内质控数据,绘制成折线图或散点箱型图,监控长期变化趋势并查找原因。和同期国家卫健委临检中心,全国血站血液检测实验室质量监测指标评价报告的数据进行实验室间能力比对和评价。结果 2020 年 7月 1 日—2022 年12 月31 日,新创和万泰抗-HIV ELISA试剂的初试反应率分别为0。052%和0。080%(P<0。05),复检符合率分别为 43。97%和 73。39%(P<0。05)。新创试剂复检符合率的线性均值趋势与全国同组复检符合率均值接近,万泰试剂复检符合率高于全国同组试剂复检符合率均值。2 种试剂的试剂使用率均低于全国同组试剂使用平均值。新创试剂不同批次间室内质控均值离散程度大于万泰试剂,但 2 者不同批次试剂间室内质控CV离散程度相似。结论 通过实验室质量监测指标对本实验室长期检测数据的纵向分析,和对全国同试剂实验室进行横向比较。能及时发现实验室存在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从而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持续改进,进一步提升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血站实验室质量监测指标ELISA抗-HIV

    供体血浆回冲LRS室防止CD4+和CD8+T淋巴细胞减少的研究

    李繁海陈晓文周林枫黄杰庭...
    1058-1062,1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Trima Accel自动化采血系统最后回输时使用供体血浆回冲白细胞减少系统(LRS)室对预防CD4+、CD8+T淋巴细胞减少效果。方法 本实验设计了纵向随访和横断面研究。我们选择CD4+计数<200 个细胞/μL、CD8+计数<125 个细胞/μL作为缺乏的判断标准。对 18 名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随访,并于最近300 d内献血者第 0 次、3~6 次、7~14 次献血前检测淋巴细胞计数。以 170 名未献过血的健康献血者为对照组。按回输模式调整为使用供体血浆回冲的时间(2021 年 10 月)为分界点,将 88 名最近 365 d内(中位献血次数 17。5 次以上)主要使用自动化采血系统采集捐献单采血小板的既往频繁献血者分为 3 组并获血液样本:A、B、C各组开始捐献单采血小板的时间分别为 2019 年 10 月前、2019 年 10 月至 2021 年 9 月、2021 年 10 月后。对血液样本进行分析,以获取包含CD4+、CD8+T淋巴细胞在内的血细胞计数。通过对比分析,随访组不同献血次数时检测指标和对照组与A、B、C各组检测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从而推断供体血浆回冲白细胞减少系统(LRS)室对预防CD4+、CD8+T淋巴细胞减少效果。结果 调整回输模式后,18 名初次献血者转化的频繁单采献血者,在第 5、11 次(中位献血次数)献血时没有出现CD4+和CD8+T淋巴细胞减少的情况,且上述指标与其 0 次献血时无统计学差异。既往频繁献血者中,B、C组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判断标准值,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A组CD4+T淋巴细胞正常,仅A组 1 人CD8+T淋巴细胞低于 125 个细胞/μL,其累计捐献单采血小板 281 次,其所在的组在回输模式调整前 2~21 年(中位数为 5 年)已经开始献血。A组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与对照组差异明显,其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A组/对照组)分别为 359/521、257/372,P<0。001。A组 0%(0/35)CD4+计数<200 个细胞/μL,2。85%(1/35)的献血者CD8+<125 个细胞/μL,远低于John M。Gansner和Mahboubeh Rahmani研究发现的频繁单采献血者CD4+、CD8+T细胞缺乏的比例。研究表明,回输模式调整后捐献单采血小板不但没有使献血者T淋巴细胞进一步降低,反而频繁献血者T淋巴细胞得到进一步恢复。这表明回输模式调整后献血者献血时可能没有CD4+、CD8+T淋巴细胞的损失,或者只有少量损失且献血者即使频繁捐献单采血小板也可以恢复。结论 Trima Accel自动化采血系统使用供体血浆回冲白细胞减少系统(LRS)室对预防CD4+、CD8+T淋巴细胞减少有很好的效果。

    供体血浆回冲白细胞减少系统(LRS)室预防CD4+T/CD8+T淋巴细胞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献血者应急招募方案的建立及应用分析

    宁理张艳艳邬旭群庄乃保...
    1063-1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献血者应急招募方案并验证其成效。方法 制定平时、急时、平急结合三种状态下的献血者招募策略,并根据需要有层次启动献血者应急招募方案。将 2017-2019 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发生前血液采集数据作为对组照,以 2020-2022 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发生后血液采集数据作为实践组,对血液采供关键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确认该应急招募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结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用这套献血者应急招募方案,实践组较对照组全血采集量同比增长 14。11%(73 647。25/521 855。5),血小板采集量同比增长42。33%(28 891。47/68 250。95),初次献血者同比增长 0。33%(529/161 033),重复献血者同比增长 33。25%(3 154/9 487),400 mL献血人数增长 16。78%(32 585/194 149),各型红细胞血液库存量始终保持在 6~18 d。应急招募方案实施后,献血人群呈现年轻化、本地化、重复性、大专以上学历增多等特征和趋势。结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无偿献血者应急招募方案可行且有效,能迅速有效提升血液招募采集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供血机构无偿献血者应急招募深圳

    基于数据建模的浙江省稀有血型信息共享系统构建与应用

    裘君娜孔长虹许先国徐烨彪...
    1068-1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省级稀有血型库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稀有血型的种类、献血者资料、血液库存等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提升稀有血型血液保障能力。方法 采用鱼骨图,分析我省稀有血型管理在血站内部各业务环节以及血站间存在的信息壁垒。基于全省统一的采供血业务系统和血液云平台,引入数据建模技术,通过需求分析和模型设计,构建稀有血型献血者、稀有血型血液数据库视图,并开发统一的查询平台,实现稀有血型信息的共享。结果 系统对稀有血型信息进行了集成、检索和展示,实现在血站内部各业务环节、血站间信息的互联互通。截止目前,除RhD阴性血型外,已入库的红细胞稀有血型种类 8 种,覆盖 7 个血型系统,稀有血型献血者 289 人,稀有血液血液实体冻存红细胞 216 单位。结论 基于数据建模开发的信息系统,提高了系统整体效率和协同性,同时也降低了系统开发运维的工作量,为数据的标准化管理和应用发展提供技术借鉴,也为建立健全全国性的稀有血型信息网络提供模式参考和示范应用。

    稀有血型数据建模数据共享互联互通浙江

    基层医院对罕见意外抗体的鉴定思路与试验方法探讨

    李勋宋栀娴艾红梅李俊立...
    1073-1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输血科如何利用现有资源,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对罕见意外抗体进行鉴定提供思路。方法 选择本院就诊的 1 名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抗体初筛阳性、常规配血不合的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人源O细胞吸收法进行血型鉴定,使用常规 10 系谱细胞抗体鉴定、凝聚胺法抗体鉴定、2-巯基乙醇(2-ME)试验、盲配、家系调查等方法了解抗体特性。结果 患者血清学试验结果:1)血型为B型、RhD阳性,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呈阴性;2)抗体性质为IgM型;3)抗-s、抗-Fya、抗-k可能性小,复合抗体不能排除;4)患者血液标本与 20名供者的血液标本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合,与同系 3 个姐妹的血液标本交叉配血试验主侧均相合。结论 倾向推断患者血浆中含有高频抗原系列抗体,无法鉴定时,可经家系调查寻找到相合血源进行辐照、输注。

    意外抗体家系调查高频抗原系列辐照

    IgG型自身抗体Fab段遮断红细胞自身抗原的探索研究

    黄海涛温学红
    1077-1080,1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自身抗体的Fab段结合红细胞上的自身抗原,以遮断完整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的结合。方法 含自身抗体的患者血清,通过吸收放散试验获得成分单一的自身抗体,再应用木瓜酶 37℃过夜水解自身抗体IgG分子获得Fab段,用Fab段特异性结合相对应的自身抗原,从而遮断完整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的结合。结果 3 例含自身抗体的患者血浆标本,经过吸收放散试验获得的组分单一的自身抗体,均经过木瓜酶水解处理生成Fab段,此Fab段与各自放散液中的完整自身抗体混合后,均能遮断完整自身抗体与红细胞自身抗原的结合。同时 3 例标本之间,1 号标本与 2 号标本的有相互遮断效应,而 2 号标本和 3 号标本之间未见相互遮断效应。结论 自身抗体Fab段能消除完整自身抗体与红细胞自身抗原的凝集,此方法可以应用到临床实践中,解决多种临床问题。

    自身抗体Fab片段遮断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