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兽医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兽医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中国兽医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殷宏

月刊

1673-4696

zgsykx@zgsykx.com

0931-8342195

730046

甘肃省兰州盐场堡徐家坪1号

中国兽医科学/Journal Chinese Veterinary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兽医科学》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主办的兽医专业学术性期刊。继1999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003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之后,2005年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为全国百余种畜牧兽医类期刊中唯一获得国家期刊奖的期刊。 《中国兽医科学》办刊宗旨是:报道国内外兽医科学的研究进展和水平,推广兽医科学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兽医科学研究动态,探讨新的兽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微生物学、寄生虫学、流行病学、药物学、中兽医学、普通病学、基础兽医学、综述专论、研究简报等。适于兽医科学研究人员、农业院校动物医学、动物科学专业师生阅读,也适合各级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和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人员参考。热忱欢迎广大兽医科研、教学及其他学科科技工作者踊跃投稿。本刊对所有来稿均采取双盲审稿,即将严格筛选的稿件送有关专家评审,作者不知审稿专家,审稿专家不知作者,以公平、公正地择优录用。经评审录用的文稿本刊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刊出。投稿者请登陆本刊网站参阅本刊投稿指南,投稿电子信箱:zgsykx@zgsykx.co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宿主蛋白VDAC1抑制口蹄疫病毒复制的机制研究

    马柯薛巧刘鹏飞朱紫祥...
    1563-1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感染偶蹄类动物(如猪、牛和羊)而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其非结构蛋白3Dpol在FMDV复制和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宿主蛋白与3Dpol蛋白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首先利用酵母双杂交和免疫共沉淀试验鉴定出VDAC1与FMDV 3Dpol相互作用,再运用过表达VDAC1和抑制剂试验发现VDAC1通过自噬途径抑制3Dpol蛋白的表达,最后发现下调VDAC1后对FMDV的复制有促进作用,表明VDAC1靶向3Dpol蛋白抑制FMDV复制.本研究揭示了宿主蛋白抑制FMDV复制的新机制,本研究为口蹄疫防控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靶点.

    口蹄疫病毒3Dpol宿主蛋白VDAC1自噬

    新型冠状病毒受体结合域亚单位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原性评价

    崔耀丹宋丽焦新安潘志明...
    1569-1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备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受体结合域(RBD)亚单位疫苗并评价其免疫原性.首先,通过PCR技术构建重组质粒pFastBacl-gp67-RBD,利用bac to bac技术,筛选获得重组杆状病毒P3-RBD.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RBD蛋白的表达情况,经过Ni2+柱亲和层析纯化RBD蛋白,并鉴定其免疫反应性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活性.最后,将RBD与鼠伤寒沙门菌鞭毛蛋白(FliC)混合免疫BALB/c小鼠,设置单独RBD组和混合铝佐剂(Alum)组作为对照,评价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原性.结果显示,在P3-RBD重组杆状病毒感染的Sf9细胞中检测到特异性绿色荧光.RBD蛋白能与Anti-RBD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并与ACE2蛋白具有较高结合力.二免2周后ELISA结果显示,与单独RBD组相比,FliC和Alum佐剂组均可以显著提高血清中IgG抗体水平.此外,FliC佐剂组IgG亚型(IgG1和IgG2a)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单独RBD组,表明FliC能促进RBD疫苗诱导Th1/Th2混合型免疫应答.综上,沙门菌FliC能增强新型冠状病毒RBD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原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进一步研制安全有效的COVID-19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

    新型冠状病毒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RBD蛋白鞭毛蛋白佐剂免疫原性

    圆圈病毒禽源1型实时荧光RAA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余丹赵俊柯喻华英张艳芳...
    1577-1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一种快速检测圆圈病毒禽源1型(GyVg1)的方法,查询比对GenBank中现有GyVg1基因组序列,基于序列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经过筛选和优化,建立GyVg1重组酶介导核酸等温扩增(RAA)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建立的实时荧光RAA方法可在20 min内鉴定GyVg1;该方法仅能检测出GyVg1,与圆圈病毒人源1型(GyH1)、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4型禽腺病毒(FAdV4)、H9亚型禽流感病毒(H9-AIV)、新城疫病毒(NDV)、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IBDV)、鸡细小病毒(ChPV)、禽白血病毒(ALV)、鸡毒支原体(MG)、禽滑液囊支原体(MS)无交叉反应;检测下限可达1×102 copies/μL;批内和批间的变异系数均在6%以下.用建立的实时荧光RAA方法与荧光定量PCR方法同时对231份样品进行检测,两者检测结果相符.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 GyVg1实时荧光RAA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为准确快速检测GyVg1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圆圈病毒禽源1型重组酶介导核酸等温扩增核酸检测

    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3种病菌三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李富祥赵文华高华峰宋建领...
    1586-1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3种常见病原菌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和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的三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根据3种病原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通过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优化,建立了 3种病原菌的三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利用建立的方法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性曼氏杆菌和牛支原体DNA样品的检测为阳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肠道沙门菌等牛常见24种细菌DNA样品的检测为阴性,表明该方法特异性较强;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重组质粒pMD-Past、pMD-Mann和pMD-Myco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38、45和28 copies/μL,表明该方法敏感性较高;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变异系数≤2.15%,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较好.利用建立的三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和文献报道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平行检测43份呼吸道疾病病牛的DNA样品,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检测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性曼氏杆菌和牛支原体的总符合率分别为100%、97.7%和100%.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三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为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3种常见病原菌的高通量快速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性曼氏杆菌牛支原体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TaqMan荧光定量PCR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NM-1株的分离鉴定及基因序列分析

    刘方圆张东亮吕文雪吕爽...
    1595-1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内蒙古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的流行情况及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流行株基因特征,本研究采集了内蒙古某奶牛场腹泻犊牛的粪便样品,经过滤除菌等处理后,接种于牛肾细胞(MDBK),盲传5代后,观察细胞病变并进行RT-PCR鉴定.结果显示,成功分离到1株能致细胞病变的BVDV毒株,命名为BVDV-NM-1株;电镜观察到BVDV-NM-1株具有典型BVDV病毒粒子形态;对BVDV-NM-1株5'-UTR基因序列扩增后进行序列比对,结果显示,BVDV-NM-1株属于BVDV-1型,与BVDV-1v亚型的基因同源性为96%.本研究结果为内蒙古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控奠定了基础.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分离鉴定序列分析

    甘肃某羊场绵羊流产衣原体的分离鉴定

    李赟辉李韦张淮瑜金有顺...
    1601-16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确定导致甘肃省某绵羊养殖场妊娠母羊流产的病原,笔者采集流产母羊的血清和胎水样本,采用ELISA、荧光PCR以及16SrRNA和ompA基因扩增测序,进行流产相关病原检测,并对阳性样本进行病原分离鉴定.结果显示,20份血清流产衣原体抗体均为阳性,而布鲁氏菌抗体和贝氏柯克斯体抗体均为阴性.5份胎水中仅检出流产衣原体特异性核酸.流产衣原体阳性胎水接种SPF鸡胚,成功分离到1株衣原体,经16SrRNA和ompA基因测序、包涵体观察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分离株为流产衣原体.鸡胚半数致死量试验显示,0.4 mL流产衣原体分离菌株的ELD50为10-7.55,表明分离株对鸡胚的毒力较强.结果表明,引起该绵羊养殖场妊娠绵羊流产的病原为流产衣原体,并成功分离到流产衣原体流行菌株,为绵羊流产衣原体病的流行病学和防制提供了参考.

    流产衣原体分离鉴定PCR免疫荧光染色绵羊

    羊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刘志杰杨少华贾烈宏聂帅帅...
    1609-1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确定奶山羊乳房炎发生的原因,从送检的奶样中分离纯化细菌.通过生化鉴定、16SrRNAPCR鉴定、血清型鉴定、药敏试验和致病性试验对病原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革兰染色观察到葡萄状排列的紫色球形革兰阳性菌,经生化鉴定和16S rRNA PCR扩增、测序确定分离到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命名为BJ1和BJ2,血清型鉴定均为荚膜8型.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四环素、左氟沙星、米诺环素、红霉素、苯唑西林、呋喃妥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恶唑、克林霉素、克拉霉素、氯霉素、青霉素敏感,对大观霉素中度敏感,对多粘菌素B耐药.小鼠致病性试验表明,接种分离株细菌的小鼠24 h内全部死亡,剖检死亡小鼠可见各组织器官充血、出血、黏膜粘连等情况,从内脏中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接种的细菌同源性为100%,表明该菌有一定的致病力.综上,造成奶山羊乳房炎的主要病原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给药提供了参考.

    奶山羊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鉴定耐药分析

    江苏省部分地区鸡滑液囊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和耐药性评价

    赵鹿如祁晶晶张开琴王芷洋...
    1617-1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江苏省部分地区鸡滑液囊支原体(MS)的菌株基因分型及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情况,从江苏省部分地区分离鸡滑液囊支原体,通过菌落观察、玻片凝集试验、16S rRNA测序、vlhA基因PRR区分型等方法,对分离的菌株进行种属及分型鉴定,同时进行SPF鸡攻毒试验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所采集样品中分离出3株疑似MS菌株,均可在固体培养基上生成典型的"油煎蛋"样菌落;经16SrRNA序列分析发现各分离株与MS相似性达99.9%;玻片凝集试验显示其与MS标准阳性血清、MS感染血清有凝集反应,与SPF鸡阴性血清无反应,因此将分离株确定为MS.SPF鸡攻毒试验显示,3株分离株均可引起鸡只明显的关节、足垫肿大以及轻微气囊炎症状,其中关节攻毒组症状最为明显.MIC测定结果显示,与标准株MS WVU1853相比,这3株分离株对替米考星和恩诺沙星的敏感性显著降低,对泰乐菌素、吉他霉素、泰妙菌素、林可霉素、氟苯尼考及大观霉素敏感性出现不同程度降低;对盐酸沃尼妙林、多西环素、土霉素和泰万菌素具有较高敏感性.本研究为当地防控MS感染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临床MS的分离鉴定及用药选择提供了方法指导,为MS疫苗评估中攻毒模型的建立奠定了研究基础.

    滑液囊支原体分离鉴定vlhA基因分型致病性药物敏感性

    副猪格拉瑟菌血清8型弱毒菌株生物学特性分析

    王治方徐引弟朱文豪焦文强...
    1627-1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掌握副猪格拉瑟菌临床弱毒菌株的病原特征,试验对猪格拉瑟氏病临床疑似病例无菌采集肺、气管、心包液等样品,通过细菌分离纯化、镜检、生化鉴定、基因扩增测序、豚鼠致病性试验及药敏试验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分型和病原特性研究分析.证实从肺样品中分离获得病原菌为副猪格拉瑟菌血清8型菌株,该菌株携带vta1、vta2、vta3等多个毒力基因,对豚鼠有一定的致病性,但毒力较弱.该菌株携带有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磺胺类药物多个耐药基因;该菌耐药表型有明显的多重耐药性,对复方磺胺甲恶唑、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表现出明显抗性,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型基本吻合.该菌对头孢类、氟苯尼考、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药物表现敏感,临床用药防治效果显著.该研究结果为副猪格拉瑟菌血清8型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防控提供了参考资料.

    格拉瑟菌血清8型毒力基因致病性试验药敏试验耐药基因

    A型塞内卡病毒非结构蛋白的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吴文璇李明珠安满鑫魏子宇...
    1635-1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鉴别诊断猪是否感染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通过分别构建含SVA2C、3AB、3C或3D1基因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将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獭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利用Western-blot、IFA 进行免疫原性评价,ELISA检测血清抗体效价.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均能够分别与对应的重组蛋白SVA2C、3AB、3C或3D1发生特异性反应;ELISA检测SVA2C、3AB、3C和3D1对应的多克隆抗体效价依次分别为1∶1.1×1018、1∶1.67×1010、1∶2.1×1012和1∶4.4×1015;IFA显示,多克隆抗体均可特异性识别SVA病毒蛋白.综上所述,成功表达了 4种SVA非结构蛋白,并制备了具有良好免疫反应性的多克隆抗体,为该病的鉴别诊断奠定了基础.

    A型塞内卡病毒非结构蛋白免疫原性多克隆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