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兽医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兽医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中国兽医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殷宏

月刊

1673-4696

zgsykx@zgsykx.com

0931-8342195

730046

甘肃省兰州盐场堡徐家坪1号

中国兽医科学/Journal Chinese Veterinary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兽医科学》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主办的兽医专业学术性期刊。继1999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003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之后,2005年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为全国百余种畜牧兽医类期刊中唯一获得国家期刊奖的期刊。 《中国兽医科学》办刊宗旨是:报道国内外兽医科学的研究进展和水平,推广兽医科学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兽医科学研究动态,探讨新的兽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微生物学、寄生虫学、流行病学、药物学、中兽医学、普通病学、基础兽医学、综述专论、研究简报等。适于兽医科学研究人员、农业院校动物医学、动物科学专业师生阅读,也适合各级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和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人员参考。热忱欢迎广大兽医科研、教学及其他学科科技工作者踊跃投稿。本刊对所有来稿均采取双盲审稿,即将严格筛选的稿件送有关专家评审,作者不知审稿专家,审稿专家不知作者,以公平、公正地择优录用。经评审录用的文稿本刊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刊出。投稿者请登陆本刊网站参阅本刊投稿指南,投稿电子信箱:zgsykx@zgsykx.co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宿主蛋白BST-2抑制非洲猪瘟病毒体外复制的研究

    赵美玉杨行史喜绢张大俊...
    14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引起的高致死率传染病.骨髓基质细胞抗原2(BST-2,也称为Tetherin/HM1.24/CD317)被鉴定为一种抑制包膜病毒释放的新型宿主限制因子,它可以将病毒颗粒结合到细胞表面,随后在溶酶体中进行内化和降解,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因此,它对宿主的抗病毒作用十分重要.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怀孕猪血清会促进ASFV的复制.ITRAQ分析表明,BST-2蛋白属于下调前十的蛋白之一.为探究宿主蛋白BST-2与ASFV复制之间的关系,本试验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了 ASFV感染对BST-2表达的影响;构建并合成了 BST-2真核表达质粒以及siRNA干扰序列,通过RT-qPCR、Western-blot去探究外源过表达BST-2及敲低BST-2对ASFV体外复制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外源过表达BST-2显著抑制了 ASFV的复制,敲低BST-2促进了 ASFV的复制.本研究通过对BST-2进行过表达和敲低,证实了BST-2作为一种宿主抗病毒分子能抑制ASFV的体外复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宿主蛋白抗ASFV功能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ASF的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非洲猪瘟病毒BST-2天然免疫宿主蛋白抑制体外复制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微滴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吴顺商金源闫曼平王春霞...
    15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微滴式数字PCR(ddPCR)方法,本研究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方法基础上,设计IBRV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同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进行评估,最后进行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特异性检测只检测出IBRV,没有检测出其他对照的牛病病原;最低检测下限为4copies/μL;变异系数为0.70%,重复性好.采用ddPCR方法对本单位收集保存的37份牛血清、肝、肺、脾、肠道、气管、粪拭子等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与临床检验结果相符.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微滴式数字PCR方法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早期检测,以及牛血清、牛肉食品安全的定性与定量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微滴式数字PCR定性定量检测

    N1亚型猪流感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张傲王佳慧王文佳谭斌...
    157-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一种灵敏准确检测N1亚型猪流感病毒(SIV)的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本研究靶向N1亚型SIV NA基因的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并构建质粒标准品,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real-time PCR检测方法,对其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进行评估,与常规PCR方法进行对比并应用于临床检测.结果显示,优化后所建方法的标准曲线为y=-3.329 7x+36.881,R2=0.999 5,E=99.6%,质粒标准品的拷贝数与Ct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特异性良好,与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瘟病毒(CSFV)、伪狂犬病病毒(PR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无交叉反应.最低检测量为1.03×101copies/μL,灵敏度为常规PCR的100倍.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组内与组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3.0%.所建方法对临床样品的检出率与鸡胚分离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符合率.上述结果表明,所建方法灵敏度高且特异性强,可应用于N1亚型SIV的临床样品检测与鉴定.

    猪流感病毒N1亚型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别诊断

    猪轮状病毒TaqMan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柳佳佳梁海英曾智勇汤德元...
    162-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猪轮状病毒VP6基因序列保守区设计特异性探针和引物,建立一种特异、灵敏、通用、高效检测PoRV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扩增目的片段为173 bp,以构建的重组质粒pMD19-T-VP6为模板进行反应程序的优化.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标准曲线为y=-3.113 9x+39.298,R2=0.993 7,E=109.5%;用该方法检测猪常发传染病病原时结果均为阴性;对标准品质粒的最低检测限为1.32 copies/μL;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小于0.600%、1.300%,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利用该方法检测114份临床腹泻病料,阳性检出率(39/114)优于常规RT-PCR(22/114),39份阳性样品经测序鉴定均为PoRV,扩增VP7基因后成功构建22份阳性质粒,测序结果显示共检出6种G型PoRV,检出率依次为9.09%(G3)、22.72%(G4)、18.18%(G5)、31.82%(G9)、4.54%(G11)、9.09%(G26).上述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了一种快捷、准确检出PoRV的TaqMan探针通用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该病的诊断、病原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猪轮状病毒TaqMan探针荧光定量RT-PCR

    鸽圆环病毒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郭学波赵承锋吴瑶吴琼...
    169-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快速灵敏检测鸽圆环病毒(PiCV)的方法,参考GenBank上给出的中国流行PiCV毒株序列(登录号:OL901205.1),合成了 PiCV的全基因组重组质粒,并依据PiCV的Rep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多组引物、探针,从中优选出1组扩增效果最佳的引物、探针,建立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性,使用合成的标准重组质粒进行试验,最低检测限为21 copies/μL,且在标准质粒浓度2.1 × 108~2.1 × 10 copies/μ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 R2=0.999 1;该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仅与PiCV发生特异性反应,不与鸽疱疹病毒1型、鸽腺病毒、新城疫病毒及鸽轮状病毒发生交叉反应;该方法的重复性亦佳,批间变异系数小于2%,批内变异系数低于1%.使用本方法检测50份疑似病料咽拭子样本,样本阳性检出率为94%,高于普通PCR的82%,两者符合率为100%.综上所述,建立的PiCV 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可用于PiCV的临床检测.

    鸽圆环病毒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应用

    产气荚膜梭菌多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王景松郭亚男王健霖李继东...
    174-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一种可以对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ns)5种毒素基因cpa、cpb、etx、itx和cpe进行快速检测并分型的方法,根据NCBI数据库中公布的产气荚膜梭菌cpa、cpb、etx、itx和cpe毒素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通过构建标准阳性质粒、优化反应条件、构建标准曲线,并进行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试验以及临床样本检测,建立可同时检测5种毒素基因的多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建立的多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扩增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0%<E<110%;特异性强,与不同病原之间无交叉反应;灵敏度高,其5种阳性质粒的检测下限均为102 copies/μL;重复性好,变异系数均小于2%;使用该方法对30份产气荚膜梭菌菌液样品进行检测,共检出30份阳性样品,其中产气荚膜梭菌A型11株,C型1株,D型18株.上述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产气荚膜梭菌多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为产气荚膜梭菌病的诊断、防控以及净化提供了便捷、快速高效的技术支持.

    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基因多重TaqMan荧光定量PCR

    四株水貂肠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孟祥书陈汉郭杰姚梦凡...
    185-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调查我国水貂肠炎病毒(mink enteritis virus,MEV)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以山东某水貂养殖场疑似发生水貂病毒性肠炎的病貂为材料,对其进行剖检以及病原检测.将PCR检测为MEV阳性的水貂肠道内容物处理后用F8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通过电镜形态学观察、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证实,分离出的4株病毒为MEV毒株,分别将其命名为MEV SD-1、MEV SD-4、MEV SD-5和MEV SD-6.完成了这4株病毒的近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分析,对分离株之间以及与参考毒株的主要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分离株之间VP2和NS1蛋白的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9.5%~99.7%和99%~99.9%,而分离株与GenBank的32株参考序列之间VP2和NS1蛋白的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6.5%~99.7%和98.4%~99.6%.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MEV的流行病学调查、疫苗研制以及诊断方法研究奠定了基础.

    水貂肠炎病毒分离鉴定遗传进化分析

    云南库蠓源蓝舌病毒血清5型的分离与鉴定

    李苏胜杨清荣何于雯杨振兴...
    193-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库蠓中蓝舌病毒(BTV)的流行情况,于2022年7~8月在西双版纳勐海和景洪采集库蠓,进行了蓝舌病毒的分离和鉴定.本研究采用qRT-PCR检测库蠓中的蓝舌病毒,127份检测样品中,BTV阳性样品为3份,阳性率2.36%.阳性样品接种到C6/36细胞连续传代,第三代分离培养物接种的细胞均出现明显病变.分离培养物经qRT-PCR鉴定含有BTV,基于L2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分离毒株均为BTV-5型.三株分离株L2基因序列与BTV-5参考毒株(AJ585126.1)的相似性超过93%,与云南师宗BTV-5(KT945045.1)的相似性超过98%;L3基因序列与云南芒市BTV-4(JX560415.1)的相似性大于96.8%.结果表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库蠓中存在BTV-5型流行.本研究为蓝舌病毒传播媒介的研究以及开展蓝舌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了数据资料.

    库蠓蓝舌病毒血清5型分离鉴定

    PRRSV BZ4-19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全基因序列分析

    李思琪刘莹刘濮毓任晓祥...
    200-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山东滨州某猪场PRRSV的流行及变异情况,将该猪场采集的疑似PRRSV阳性病料进行RT-PCR检测,检测出的阳性样品用Marc-145细胞进行分离,设计了 9对扩增引物用于分离株(BZ4-19)的全基因扩增,将扩增出的全基因序列进行核苷酸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析.最终成功在Marc-145细胞上分离到1株RespPRRS MLV-like毒株,全基因扩增结果显示其全长为15 412 bp(不含polyA尾);核苷酸同源性分析说明,其与美洲经典株VR2332及RespPRRS MLV(疫苗株)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4%和99.8%.将BZ4-19分离株与VR2332、RespPRRS MLV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揭示,VR2332与RespPRRS MLV共有30处氨基酸差异,在这30处差异中,分离株与VR2332有7处一致,与RespPRRS MLV有23处一致.在鉴别VR2332与RespPRRS MLV的9处可能与毒力相关的氨基酸位点时,分离株有7处与VR2332相同,由此推测本研究分离到的毒株属于疫苗株RespPRRS MLV返强毒株,我国具有上述分子变化的PRRSV的流行应被关注.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经典美洲株RespPRRSMLV株病毒分离鉴定流行病学

    黄热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的鉴定

    刘纪茹胡潇予李春缘刘炅...
    208-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备黄热病毒单克隆抗体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进而筛选出具有杀伤力的中和抗体,为黄热病毒临床检测方法及特效药的研发提供实验室基础.使用乳鼠脑进行黄热病毒的传代扩增,通过常规方法对6~8周龄的BALB/c小鼠进行动物免疫,经细胞融合、免疫荧光检测及有限稀释克隆后,筛选制备黄热病毒单克隆抗体共14株.经ELISA鉴定单抗亚型,发现有2株单抗为IgG2b亚型,1株为IgM亚型,1株为IgG2a亚型,其余均为IgG1亚型;经免疫荧光法鉴定单抗特异性,发现有12株单抗与所检测的病毒株均无交叉反应;经qRT-PCR方法及免疫荧光法评估单抗细胞上清液及其腹水对黄热病毒的中和作用,发现有3株单抗的中和效果较佳.本研究获得了 12株特异性较高的单克隆抗体,其中有3株单抗对黄热病毒具有良好的中和作用.

    黄热病毒单克隆抗体中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