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

康健

月刊

1005-2194

journalnk@sohu.com

024-23866530

110001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京南街9号五层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Internal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的发行量位居同类杂志首位。本刊已被评为全国内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微移植的前世和今生

    艾辉胜蔡博
    265-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造血干细胞微移植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在恶性血液病特别是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疗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文章阐述微移植诞生的背景、提出的理念及植入模式,结合微移植研究现状,总结并期待微移植技术在恶性血液病、实体肿瘤及感染性疾病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微移植新理念研究现状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年第5期重点内容预告

    269页

    微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及前景

    郭梅蔡博余长林
    270-274,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移植是一种在有效抗白血病治疗(靶向治疗或化疗等)基础上,将异体干细胞移植和细胞治疗有机结合的新的治疗理念和概念.其研发和应用具有里程碑意义,改变了恶性血液病尤其是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疗理念.文章从微移植技术介绍、临床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处理等方面阐述微移植技术的应用.

    微移植恶性血液病临床应用

    微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机制

    郑涵雪李莉娟张连生
    275-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微移植(microtransplantation,MST)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等血液肿瘤引起广泛关注和应用.该技术不仅有效提高了 AML患者的生存率,还具有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raft-versus-leukemia effect,GVL)轻微、临床显示出高效微毒的优点,是一种在保存受者正常免疫功能的条件下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模式.但MST有效的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文章对MST治疗AML的可能免疫机制进行综述,为MST技术的优化和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微移植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机制

    造血干细胞微移植治疗的现状与挑战

    杨园园李菲
    280-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造血干细胞微移植(MST)是在尽量避免损害受者免疫功能的前提下,将化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同细胞免疫治疗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移植术.MST通过输注供者干细胞使供体植入形成微嵌合体,发挥抗肿瘤效应并避免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MST被用于血液恶性肿瘤治疗,显著提高疾病完全缓解(CR)率、总生存(OS)率和疾病无进展生存(DFS)率,促进造血恢复、降低感染风险、避免GVHD发生.为使MST更好应用于临床,文章就MST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现状及目前所面临挑战进行综述.

    微移植造血干细胞细胞免疫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

    硼替佐米同类转换为伊沙佐米治疗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周晨阳丁凯阳宋浩吴国林...
    286-290,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真实世界研究中,评估从蛋白酶体抑制剂(PI)硼替佐米同类药物转换(iCT)为伊沙佐米治疗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7月在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在诱导巩固阶段,早期由硼替佐米iCT为伊沙佐米的50例NDMM患者,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中,伊沙佐米和PI治疗的中位周期数分别为10.5(1.0~39.0)和14.5(3.0~45.0)个.转换后总体反应率(ORR)从90%(45/50)提升至98%(49/50),完全缓解(CR)率从46%(23/50)提升至72%(36/50).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9.0(6.0~56.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4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未达到,2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78%和94%.亚组分析中,1q21扩增阳性患者iCT后2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75%和88.9%.使用伊沙佐米≥12周期的患者较<12周期者OS显著改善(2年OS率100%比89.3%,4年OS率88.8%比52.3%,P=0.0337).伊沙佐米治疗期间总体不良事件(AEs)发生率为90%,主要为1~2级AEs,3级AEs的发生率为8%,无4级AEs发生.非血液学AEs最常见为周围神经病变(56%)和腹泻(36%).结论 通过早期iCT伊沙佐米可以改善NDMM患者的缓解情况,减少不良反应,从而实现持续治疗,并获得长期生存获益.

    伊沙佐米同类药物转换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

    老年住院患者认知衰弱与肌少症相关性研究

    李航任丹于蕾温瑶...
    291-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住院老年人群中认知衰弱与肌少症各诊断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筛选2023年5月至7月于大连市友谊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年龄≥60岁老年患者108例,采用FRAIL量表评估衰弱、简易神经量表(MMSE)评估认知障碍,将患者分为正常组(n=16)、单纯衰弱组(n=42)、单纯认知下降组(n=11)、认知衰弱组(n=39).通过生物电阻抗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四肢骨骼肌指数(ASMI)评估肌肉质量;使用握力、5次起坐用时评估肌肉力量;使用6 m步速、起立-行走计时(TUG)、简易机体功能评估(SPPB)、Morse跌倒风险评分评估肌肉运动功能.通过比较4组人群肌少症指标,评价不同肌少症诊断指标与认知衰弱的相关性.结果 以上4组人群比较,认知衰弱组肌少症发生率最高(P<0.05);各人体成分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单纯衰弱组、单纯认知功能下降组以及认知衰弱组的握力差、5次起坐用时延长、6 m步速慢的比例升高,TUG用时增加,SPPB评分下降,Morse跌倒风险评分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认知衰弱相关FRAIL量表及MMSE量表均与肌少症运动相关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老年住院患者认知衰弱人群中肌少症发生率高,认知衰弱与肌少症肌肉力量、运动功能指标显著相关,与人体成分分析测量的肌肉质量指标无显著相关性.

    认知衰弱肌少症人体成分分析老年综合评估

    CD15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表达及预后意义

    陈惠娟曹阳缪颖洁周怡芳...
    296-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CD15在初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和预后意义,探讨其与白血病靶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1日 至2022年4月30日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初诊的186例AML患者(除外M3亚型)的临床资料,比较CD15阳性(CD15+)组和CD15阴性(CD15-)组患者之间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结果 与CD15组相比,CD15+组AML患者相对年轻(61.0岁比67.0岁,P=0.012),初诊时白细胞计数(13.1×109/L比6.3×109/L,P=0.027)和乳酸脱氢酶水平(442.0 U/L比287.0 U/L,P=0.023)更高,具有更高比例的M5亚型(31.0%比12.8%,P=0.003).CD 15+组 CEBPA 突变比率(24.0%比 10.7%,P=0.020)高于 CD 15-组,IDH2 突变比率(8.3%比 28.6%,P<0.001)低于CD15组.CD15+组和CD15-组1~2个疗程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54.0%和34.9%(P=0.009).CD15+组患者中位数总生存期(mOS)为418d,明显长于CD15组223d(P=0.027).结论 CD15阳性表达提示预后良好,CD 15+组和CD 15-组之间CEBPA突变和IDH2突变存在差异.

    CD15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基因突变

    本期广告目次

    301页

    阿伐曲泊帕联合环孢素治疗输血依赖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

    张婷徐丹陈小玉宫跃敏...
    302-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阿伐曲泊帕联合环孢素(Cyclosporin A,CsA)治疗在输血依赖型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transfusion-dependent 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TD-NSAA)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登记分析从2020年10月到2023年10月,CsA联合阿伐曲泊帕治疗的21例TD-NSAA患者.结果 中位治疗时间7.5(1.0~27.0)个月,9例(42.86%)患者脱离输血,18例(85.71%)获得三系血液学反应(HR)[完全治疗反应(CR)3例(14.29%)、良好治疗反应(GPR)4例(19.05%)、部分治疗反应(PR)11例(52.38%)],无治疗反应(NR)3例(14.29%),中位起效时间1.6(0.1~7.4)个月,在第6、12个月分别17例(80.90%)、18例(85.71%)获得疗效.白细胞计数(2.21×109/L比3.82×109/L,P=0.029)、中性粒细胞计数(0.92×109/L 比 1.96×109/L,P=0.001)、血小板计数(13×109/L 比57×109/L,P=0.002)、网织红计数(1.84%比2.63%,P=0.011)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未发生与阿伐曲泊帕相关的2级或以上的不良事件.结论 阿伐曲泊帕联合CsA治疗TD-NSAA起效快,且安全性较好.

    再生障碍性贫血输血依赖阿伐曲泊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