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验诊断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验诊断学
中国实验诊断学

孙荣武;赵吉生;王鸿利

月刊

1007-4287

zszd@chinajournal.net.cn

0431-84995294

130033

长春市仙台大街126号

中国实验诊断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 Diagnosi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实验诊断学》于1997年创刊,现为月刊,刊号为ISSN1007-4287,CN22-1257/R。为国家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共同主办,公开发行的全国性临床实验诊断学和检验医学学术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并于2002年成为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宗旨是促进临床实验诊断学和临床检验学术交流和发展,评价实验检查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帮助临床各科医师提高应用临床检验和实验诊断学的分析能力、理论水平、教学和科研素质。本着面向全国,面向实用,发展学科,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传播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紧密与临床联系,突出临床诊断特点,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提倡科学求实、学术道德和精神文明,依国家出版法规办好本杂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TPD52和TPD52L2在胃癌中异常表达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和相关基因共表达意义研究

    高夏青杨春婷郭双铭韩静...
    379-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探讨肿瘤蛋白D52(tumor protein D52,TPD52)和肿瘤蛋白D52样2(tumor protein D52-like 2,TPD52L2)在胃癌中异常表达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相关基因共表达的意义.方法 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Has,TCGA)获取数据,利用R语言软件包比较TPD52和TPD52L2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差异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探索与免疫细胞浸润水平的情况,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评估TPD52和TPD52L2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利用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分析TPD52和TPD52L2在胃癌组织中的免疫组化染色情况.借助cBioPortal数据库分析TPD52和TPD52L2的共表达基因,并使用SangerBox平台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对共表达基因建立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使用Cyto-scape 3.9筛选核心共表达基因,并进一步验证核心共表达基因的生存期和相关性.结果 胃癌组织中TPD52和TPD52L2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并与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Barretts食管密切相关.TPD52的表达与Th2和NK细胞等细胞的浸润丰度相关,TPD52L2的表达与Th2和肥大细胞等细胞的浸润丰度相关.与TPD52L2高表达组相比,低表达组有更长的总生存期(OS)、首次进展生存期(FP)和再次进展生存期(PPS).单因素Cox分析结果表明,TPD52和TPD52L2的表达与TNM分期、病理分期及胃癌患者的预后不良相关,多因素Cox分析结果表明,M分期是影响胃癌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KEGG富集分析发现TPD52的共表达基因参与了代谢通路和癌症的转录失调等信号通路,TPD52L2的共表达基因参与了癌症通路和剪接体等信号通路.PPI网络中核心基因生存分析结果表明,高表达组的PLCG1、PRKACA、MAPK11、NGFR和HSP90AB1预后较差,相关性分析发现MAPK11、CYCS和NGFR是与TPD52关系最紧密的基因,RUVBL1、NOP56、HSP90AB1和CCT6A是与TPD52L2关系最紧密的基因,可作为探讨TPD52和TPD52L2参与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候选基因.结论 TPD52和TPD52L2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胃癌早期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TPD52TPD52L2胃癌病理特征预后生物信息学

    谷胱甘肽还原酶影响结肠癌代谢及预后:一项基于蛋白组学与微阵列芯片分析的研究

    吴惧常耀元李子群尹家俊...
    389-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SR)对结肠恶性肿瘤代谢的影响及其对结肠癌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 通过蛋白组学差异分析获得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结肠上皮组织的差异蛋白,并通过富集分析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分析鉴定代谢通路中的关键蛋白,进行生存分析和临床信息相关性分析.收集120例结肠癌患者手术病理标本制作组织微阵列芯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蛋白组学差异分析共鉴定出1 209个差异表达蛋白.KEGG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蛋白显著富集于代谢通路,共富集144个蛋白.PPI分析显示ADH1A、ADH1B、ADH1C、ADH5、ALDH18A1、ALDH3A1、GSTA1、GSTA2、HPGDS、GSR 是结肠癌差异蛋白代谢通路中的关键蛋白.GEPIA2生存分析显示,GSR影响结肠癌患者的总生存期(P=0.0 017,HR=0.45).UALCAN数据库分析显示,GSR高表达的结肠癌患者N分期、总分期更低,TP53突变率更低.组织微阵列芯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SR在正常结肠上皮组织中表达水平最高,在合并肝转移的结肠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最低,在未合并肝转移的结肠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居中,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GSR可能影响结肠恶性肿瘤代谢、分期、TP53突变以及结肠癌患者预后.

    GSR结肠癌代谢预后

    结直肠癌患者尿液中20种氨基酸靶向代谢组特征研究

    祁峰孙玉琳刘佳琦郭正光...
    395-4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20种常见氨基酸在结直肠癌(CRC)患者的尿液特征;寻找CRC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物.方法 纳入100名健康对照者和113名CRC患者(Ⅰ期27例,Ⅱ期28例,Ⅲ期34例,Ⅳ期24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尿液中的20种常见氨基酸应用多反应监测技术进行靶向定量分析,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CRC患者与健康对照氨基酸含量差异,并构建CRC诊断模型.结果 CRC患者尿液中 16种氨基酸含量与健康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Ⅱ,Ⅲ和Ⅳ期各自有9种,15种,14种,17种氨基酸含量与健康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异亮氨酸,天冬酰胺,脯氨酸,组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6种氨基酸构建的生物标志物组合用于CRC诊断的AUC值在发现组/验证组分别为0.857/0.851,在Ⅰ,Ⅱ,Ⅲ和Ⅳ期CRC的AUC值分别为0.847,0.843,0.897,0.896.结论 尿液中20种氨基酸含量变化可以用于CRC诊断,为CRC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氨基酸尿液靶向分析结直肠癌

    ST11肺炎克雷伯菌QL5株携带的质粒pQL5-NDM-KPC的研究

    马超越王笑刘真真贾楠...
    401-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肺炎克雷伯菌QL5株携带编码碳青霉烯酶基因的质粒及其特性.方法 基于二代Illumina和三代Nanopore测序技术平台获得菌株的基因组和质粒序列,然后用一系列软件分析菌株的生物学信息.S1核酸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质粒液相接合试验和稳定性试验检测菌株携带的质粒特性.结果 生信分析显示:肺炎克雷伯菌QL5株携带的blaNDM-1和blaKPC-2基因位于同一个IncC/IncFⅡ(PHN7 A8)/IncR杂合质粒上(命名为pQL5-NDM-KPC);QL5株携带的pQL5-NDM-KPC可发生blaNDM-1基因所在区域的片段丢失.结论 经检索,携带blaNDM-1和blaKPC-2基因位于同一个 IncC/IncFⅡ(PHN7A8)/IncR 杂合质粒 pQL5-NDM-KPC(GenBank 序列号:OR253888)上,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肺炎克雷伯菌blaKPC-2blaNDM-1质粒

    PON1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对临床预后的意义和免疫浸润分析

    龙小玲卜昆鹏曹昭黄军强...
    405-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人对氧磷酶-1(PON1)基因在肝细胞癌(HCC)的表达及其对临床预后的意义和免疫浸润分析.方法 首先使用在线数据库TIMER、HCCDB和Kaplan-Meier Plotter,获得HCC患者PON1的基因表达水平及预后价值.并收集2011年4月至2015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0例HCC患者的癌及癌旁肝组织,检测PON1基因表达水平,结合临床相关参数,采用Cox回归分析,筛选与肝癌患者预后有意义的参数并构建预后模型.最后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估免疫细胞浸润特征.结果 PON1的基因表达水平在HCC组织中均显著低于癌旁,且PON1低表达与HCC的预后不良相关(P<0.05).PON1 mRNA水平、BCLC分期、CNLC分期、T分期、微血管侵犯(MVI)数量、血管侵犯、血清AFP水平与HCC预后显著相关(P<0.05).BCLC分期、血清AFP、PON1 mRNA表达水平是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三个指标建立的1、2、3年总生存期预后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及临床实用价值(C-index=0.757).免疫浸润分析显示,PON1与HCC中多种免疫浸润细胞显著相关(P<0.05).结论 低表达的PON1可作为肝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潜在标志物,PON1联合血清AFP水平、BCLC分期构建的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肝癌患者预后.

    PON1预后肝癌免疫炎症生物标志物

    高水平呼气末正压通气联合肺复张在肥胖患者全麻俯卧位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刘思淇金立民宋雪松
    41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高水平呼末正压通气(PEEP)联合肺复张(RM)在肥胖患者全麻俯卧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60例BMI≥28 kg/m2择期拟行全麻下腰骶椎手术的肥胖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每组30例.A组设置PEEP=5 cmH2O,B组设置PEEP=10 cmH2O联合肺复张手法.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气管插管后仰卧位机械通气10 min(T1)、气管插管后俯卧位机械通气10 min(T2)、俯卧位机械通气1 h(T3)和气管拔管后脱氧30 min(T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力学指标、动脉血气分析指标、T0、T4和术后1 d(T5)时肺部超声评分(LUS)总分以及术后5 d内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在T2、T3、T4时刻的氧合指数(OI)均显著高于A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均低于A组(P<0.05);与T1时刻相比,T2、T3时刻两组患者的气道峰压(Ppeak)和驱动压(ΔP)呈上升趋势,肺动态顺应性(Cdyn)呈下降趋势(P<0.05).B组术中的Ppeak、Cdyn相比于A组明显升高,而ΔP均低于A组(P<0.05);B组LUS评分在T4和T5时刻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5 d内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需行全麻俯卧位手术的肥胖患者,高水平PEEP联合肺复张有助于改善肺顺应性和氧合状态,提高患者氧储备和肺功能的恢复能力,但并未发现能够降低患者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

    肥胖呼气末正压通气肺复张俯卧位呼吸系统

    基于多参数MRI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脑膜瘤Ki67表达的研究

    温艳鲁莫展豪程斯文隋赫...
    416-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常规多参数MRI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脑膜瘤的Ki67表达状态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3年3月至2021年11月305例经术后病理结果确诊为脑膜瘤患者的资料.获取所有患者术前轴位T1WI、T2WI、T2-FLAIR及T1WI增强(T1C)图像,手动标注肿瘤实质区作为感兴趣区(EnHROI),并将病灶边缘向周围膨胀3 mm、5 mm分别得到EnH3mmROI、EnH5mmROI.对图像进行灰度归一化后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使用相关系数法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对影像组学特征进行筛选,依次使用二次判别分析和逻辑回归方法建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估各模型预测效能.结果 二次判别分析和逻辑回归方法建立的模型均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其中二次判别分析方法表现更佳,在EnH模型、EnH3mm模型、EnH5mm模型的训练集中的AUC分别为0.806、0.841、0.773,在测试集中的AUC分别为0.776、0.818、0.757.组学模型之间比较显示EnH3mm模型效能最佳,其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特异性分别为0.882、0.857,准确性分别为0.796、0.777.结论 基于术前多序列MRI影像组学模型可有效预测脑膜瘤Ki67表达状态,其中病灶增强区并膨胀3 mm的区域构建模型的效能最佳.

    脑膜瘤磁共振成像影像组学Ki67

    早期喉癌术后吞咽障碍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张蕊曲莉尹昕杨喜科...
    42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预测早期喉癌术后吞咽障碍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54例早期喉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周内是否发生吞咽障碍分成病例组和对照组.开展单因素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吞咽障碍的影响因素,利用R软件并基于预测变量构建预测吞咽障碍发生的列线图模型.以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果,并行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 154例患者术后发生吞咽障碍49例(31.82%);病例组年龄≥60岁、有吸烟史、有咽喉反流性疾病史、手术方式为常规喉裂开术、张口受限程度为3度、术后1周疼痛程度为重度的患者比例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喉癌患者术后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手术方式为常规喉裂开术、咽喉反流史、张口受限程度为3度、术后1周疼痛度为重度等5项(P<0.05);将上述危险因素引入R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显示AUC为0.759(95%CI=0.674~0.844),拟合优度HL检验x2=10.293,P=0.173.结论 基于年龄、咽喉反流病史、手术方式、张口受限程度、术后1周疼痛度等5项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较好地预测早期喉癌患者术后吞咽障碍发生风险.

    早期喉癌吞咽障碍影响因素列线图模型

    进展期肝癌TACE动脉插管:经股动脉/左远桡动脉入路对照评价

    李鹏飞张珈晨郑瑞鹏吕滨...
    426-428页

    T2DM患者外周血氧化应激变化及其与合并NAFLD的关系研究

    孟令华位庚常湛赵永晓...
    429-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检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血氧化应激变化,并分析其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单位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33例T2DM患者,随访5年,统计NAFLD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NAFLD记为发生组(n=98)和未发生组(n=35),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和外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XNIP)水平;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T2DM患者并发NAFLD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SOD、MDA、GSH-PX、TXNIP水平单独与联合对T2DM患者并发NAFLD的预测价值.结果 T2DM患者中NAFLD发生率为73.68%(98/133);NAFLD发生患者外周血MDA、TXNIP水平均高于NAFLD未发生患者(P<0.05),SOD、GSH-PX水平低于NAFLD未发生患者(P<0.05);病程>5年,未进行胰岛素降糖,空腹血糖,外周血SOD、MDA、GSH-PX、TXNIP 水平均是 T2DM 并发 NAFLD 的影响因素(OR=3.062、3.725、4.350、0.649、4.328、0.551、4.697,P<0.05);外周血SOD、MDA、GSH-PX、TXNIP水平联合预测T2DM并发NAFLD的灵敏度均高于单独预测(P<0.01),AUC均高于单独预测(P<0.05),特异度均与单独预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周血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可增加T2DM并发NAFLD的风险,外周血SOD、MDA、GSH-PX、TXNIP水平联合预测并发NAFLD的效能高.

    2型糖尿病氧化应激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