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陶瓷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陶瓷
中国陶瓷

李川

月刊

1001-9642

China_ceramics@vip.163.com

0798-8439006;8439093;8439008

333000

江西景德镇市新厂西路556号

中国陶瓷/Journal China Ceram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其在金属陶瓷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现状

    魏翔宇张快孙腾飞李运刚...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述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应用现状,主要对分子动力学模拟在界面、晶面缺陷、材料力学性能三个方面的研究做了介绍,对分子动力学模拟在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制备和研究中的应用做了总结,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金属陶瓷分子动力学第一性原理计算机模拟

    Si3N4和BN对铕掺杂硼硅酸盐玻璃发光性能的影响

    崔久治孙心瑗陈润川杜文浩...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铕离子在自然界中通常以Eu3+存在,然而,铕离子单掺发光材料只有当Eu2+和Eu3+以合适浓度共存时才能实现白光发射。在还原气氛中制备铕掺杂硼硅酸盐玻璃时,很容易使得Eu3+全部还原为Eu2+,因而很难获得Eu2+和Eu3+共存的发光材料。在空气氛围的烧成条件下对比研究了还原剂Si3N4和BN对铕掺杂硼硅酸盐玻璃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3N4和BN都能够在空气氛围下实现硼硅酸盐玻璃中铕离子的部分还原,且Si3N4的还原能力比BN更强。当Si3N4替代达到5 mol%,铕掺杂硼硅酸盐玻璃样品中Eu2+浓度占优势,其CIE坐标为(x=0。29,y=0。34),表明以Si3N4还原铕掺杂硼硅酸盐玻璃在白光照明用荧光材料领域具有显著的应用潜力。

    Si3N4BNEu硼硅酸盐玻璃白光

    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对制备硅灰石微晶玻璃的影响

    巢文正王锐孙志林吕凡...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水淬玻璃料为原料,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了单一晶相的硅灰石微晶玻璃,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维氏硬度计等测试手段,研究了烧结温度、烧结压力对微晶玻璃的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烧结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微晶玻璃析晶,微晶玻璃的结晶度、体积密度、硬度增大,吸水率减小。烧结压力的增大会抑制微晶玻璃晶粒的长大,降低其结晶度,同时也有利于排除孔隙,增大体积密度、硬度,减小吸水率。烧结温度为900 ℃、烧结压力为20 MPa时制备出性能最佳的微晶玻璃,其结晶度、体积密度、吸水率、硬度分别为 60。60%、2。96 g/cm3、0。009%、614 HV。

    放电等离子烧结微晶玻璃烧结温度烧结压力物理性能

    水热法制备ZnIn2S4材料及其可见光降解四环素的性能研究

    彭阳刘人源梁博宇周雨晴...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具有花瓣型的ZnIn2S4光催化剂,通过XRD、SEM、EDS和XPS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合成单一ZnIn2S4样品,为花瓣型微球状,其化学价态为Zn2+、In3+和S2-。在可见光下,研究了不同前驱体pH值、水热反应时间、合成温度下ZnIn2S4光催化材料对盐酸四环素的降解效果,试验表明在合成温度为160 ℃、未调pH值、保温时间为12 h条件下合成的花瓣型ZnIn2S4样品对盐酸四环素具有最佳降解效果,其降解效率为76。30%。

    水热法光催化ZnIn2S4四环素

    Zn-Al-Zr LDH/氧化石墨烯对水中草甘膦的去除研究

    任建辉熊昆李冬梅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氯化锌、六水合氯化铝、八水合氧氯化锆和氧化石墨烯为原料,氢氧化钠和一水合碳酸钠为碱溶液,通过共沉淀法合成Zn-Al-Zr LDH/G0纳米复合材料(LDH/GO)。XRD、SEM、BET和UV-Vis分光光度计,分别用于表征Zn-Al-Zr LDH/G0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孔隙结构和吸附过程。结果表明:GO的掺入可以改善LDH的形貌结构,当温度在303 K,pH=7,投料量为0。5g/L,LDH/GO对草甘膦的吸附容量可达10。707 mg/g;其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LDH/GO对草甘膦的去除机理为静电吸引和表面络合;其草甘膦吸附性能优于当前商业磷吸附产品Phoslock。因此,Zn-Al-Zr LDH/GO可作为一种有前景的草甘膦去除剂。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石墨烯去除草甘膦

    V、Nb和Mn掺杂α-Bi2O3的光电性质研究

    于镇李海侠张善祥黄上分...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氧化铋(Bi2O3)作为光催化剂,在废水处理方面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分析了钒(V)、铌(Nb)以及锰(Mn)掺杂Bi2O3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根据计算结果,半导体在离子掺杂后其禁带宽度明显缩小,此外在费米能级附近产生新的杂质能级,电子跃迁所需能量减少,导电性增加;光学性质表明掺杂体系吸收边发生红移,增强了可见光的吸收范围,为Bi203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Mn掺杂Bi2O3电子结构可见光催化,第一性原理

    正交试验法降低陶瓷坯体烧结温度的研究

    王金凤徐平徐瑜江彬轩...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今严峻的能源形势及我国"双碳双减"的政策背景下,建筑陶瓷企业亟须降低生产能耗。通过以降低建筑陶瓷产品坯体烧结温度为目的,利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不同种类原料及配比对建筑陶瓷坯体烧结温度的影响。同时,实验结果表明:将硼镁粉引入瓷质砖坯体的原料配方中,可以形成K20-Na20-MgO-B203的四元复合熔剂,能有效降低坯体的烧成温度、拓宽其烧成温度范围及缩短其烧成周期,以实现瓷质砖坯体的超低温烧成,从而有效降低瓷质砖坯体的生产能耗,降低陶瓷产品的生产成本。

    正交试验硼镁矿低温烧成瓷质砖坯料

    镁铝尖晶石对全抛釉陶瓷釉面性能的影响

    张松竹杨元东杨倩杨晓峰...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全抛釉陶瓷产品的耐磨性能,在全抛釉中引入耐磨强化组元—镁铝尖晶石,探究了镁铝尖晶石掺量对全抛釉陶瓷光泽度、硬度、耐磨性、物相与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全抛釉陶瓷产品制造工况下(低温快烧,辊道窑烧成温度1220 ℃,烧成周期40 min),随着镁铝尖晶石掺量的增加,全抛釉层中镁铝尖晶石含量逐渐提升,继而可有效提升全抛釉的硬度与耐磨性;但是镁铝尖晶石的引入,会增大全抛釉的烧成温度,导致全抛釉层中气孔含量与尺寸增加,不利于提升全抛釉的光泽度、发色性能以及防污性能;此外,控制适宜的镁铝尖晶石掺量可制得综合性能优异的全抛釉产品:当镁铝尖晶石的添加量为12wt%时,釉层综合性能最优,产品维氏硬度达到7。42 GPa,莫氏硬度5级,耐磨性达到4级(6000转),同时抛光后产品具有较高的光泽度(94°)和优良的发色(蓝黄黑色差值<3。2)与防污性能(5级),完全能够满足全抛釉陶瓷产品的使用需求。

    耐磨全抛釉镁铝尖晶石高硬度

    唐代长沙窑陶瓷形制规律探究

    旷宇欣
    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于长沙窑陶瓷遗存,从设计学角度,通过对比研究、图像分析等方法,对长沙窑陶瓷造型的来源、流变进行梳理,得出长沙窑陶瓷造型从"以仿为基"到"仿创并兼,多元新型"的纵向发展历程。再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重点论证长沙窑陶瓷造型的三个衍生途径:增减构件、局部变异和意象模拟,以此丰富我国传统民间造物规律,也为当代日用陶瓷设计提供平和质朴的参考。

    长沙窑陶瓷造型创新模仿规律

    Fe2O3对建窑黄兔毫釉纹路及结构的影响

    方圆李豪江财水包启富...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建阳当地原料红土、建瓯石、草木灰等为主要原料,研究不同Fe2O3含量对建窑兔毫釉黄色纹路及显微结构的影响规律,解析毫纹的变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Fe2O3含量影响着釉中ε-Fe2O3晶体析出的数量、形态及尺寸,使得毫纹呈现不同形态。Fe2O3含量为0。11 mol,釉中主要为玻璃相,析出晶体较少,形态为不规则块状,尺寸约50~100 nm,釉面呈灰青色而未出现毫纹。Fe2O3含量增至0。13~0。15 mol,ε-Fe2O3晶体析出较多,形态为短柱状,尺寸约50~150 nm,釉面形成细短蓝白色毫纹。当Fe2O3含量增至0。17~0。19 mol,ε-Fe2O3晶体发育形成单层和多层枝状晶花,尺寸约250~450 nm,釉面形成较长拉丝状黄色兔毫纹。Fe2O3含量增至0。21~0。23 mol,ε-Fe2O3晶体发育成树叶状大晶花,尺寸约1~2 μm,釉面形成柿红。釉中Fe2O3含量处于0。15~0。21 mol,釉面形成的黄色毫纹数量适中,形态纤细,呈较好的拉丝状。

    建窑黄兔毫Fe2O3含量ε-Fe2O3晶体毫纹形态显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