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糖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糖料
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
中国糖料

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

陈连江

季刊

1007-2624

sugarcrop@163.com

0451-86609497

150080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

中国糖料/Journal Sugar Crops of China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糖料科技期刊。办刊宗旨始终为繁荣我国糖料作物科学研究,促进我国制糖工业和糖料作物(甘蔗、甜菜、甜叶菊、甜高粱等)的育种、良种繁育、耕作栽培、病虫害防治、生物技术、生理生化、土壤肥料等方面的科研成果、高产栽培技术及国内外糖料作物科研、生产动态等。读者对象为糖料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糖厂的技术人员及糖料作物种植户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糖新品种云蔗1640花叶病原的检测与脱毒种苗生产

    吴转娣赵培方杨洪昌昝逢刚...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甘蔗花叶病是导致甘蔗品种减产的重要病害,通过应用甘蔗健康种苗可以有效提高甘蔗种苗的抗病能力。'云蔗1640'是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所培育的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适宜在我国热区推广种植。[方法]本研究通过田间采样调查结合RT-PCR检测的方法,完成了'云蔗1640'甘蔗品种的花叶病毒带病情况调查,开展了'云蔗 1640'健康种苗的脱毒处理与品种的快繁。[结果]确认'云蔗1640'携带有甘蔗花叶病毒,其主要的病原以甘蔗线条花叶病毒为主,甘蔗花叶病毒次之,不带有高粱花叶病毒。通过温水处理结合茎尖脱毒的方法培养获得了'云蔗1640'健康种苗。研究表明经RT-PCR的方法检测线条花叶病毒和甘蔗花叶病毒的脱毒效率分别为10。12%和90。62%。经筛选出不带病原的脱毒种苗作为原种开展健康种苗的组培快繁。[结论]糖料蔗健康种苗的繁育是一种有效的良种繁育技术,可加快优异甘蔗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为我国蔗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优异种质,是我国蔗区老品种提纯复壮的新来源。

    甘蔗'云蔗1640'花叶病脱毒种苗种苗繁育与推广

    甜菜BvPCNA基因RNAi载体构建

    王希张西宁陶艳昵张琦...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植物中广泛存在,但是其在植物中的功能研究较少。本研究可以为BvPCNA-like基因的功能分析奠定基础。[方法]课题组前期在甜菜基因组中克隆获得一个基因位点,命名为BvPCNA-like基因,本研究以BvPCNA-like基因的克隆载体为初始材料,选取适宜的靶序列,利用植物表达载体pFGC5941 作为基础载体,使靶序列上游启动子为35 S,植物筛选标记为抗除草剂基因BlpR,设计靶序列特异性引物,采取PCR-酶切-连接方法,构建BvPCNA-RNAi载体。[结果]通过RCR鉴定表明已获得了预期目标载体,插入片段由正向靶序列BvPCNA-F、中间片段、反向靶序列BvPCNA-R组成,靶序列长度为320 bp。[结论]本研究所得载体适用于对双子叶植物进行遗传转化,可以作为BvPCNA-like基因理论研究或应用研究的载体材料。

    甜菜BvPCNA-likeRNAi载体构建

    24份农艺性状优异割手密黑穗病抗性鉴定及Bru1基因分子检测

    黄玉新黄冬梅陆衫羽颜梅新...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抗黑穗病和褐锈病的割手密种质,为甘蔗黑穗病和褐锈病抗病亲本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人工浸渍接种法及与褐锈病基因Bru1 紧密连锁的 2 个分子标记,分别对24 份割手密进行甘蔗黑穗病和褐锈病抗性鉴定。[结果]结果表明,试验的割手密材料表现出较强的抗黑穗病能力,有16 份材料表现1 级高抗,5 份材料表现2 级抗病,3 份材料表现3 级抗病;分子检测结果显示,有7 份材料含有Bru1 基因,占参试材料的 29。17%。[结论]本研究筛选出的高抗黑穗病且兼含Bru1 基因的种质,是培育抗黑穗病和抗褐锈病的甘蔗品种(亲本)的良好抗源材料。

    割手密黑穗病褐锈病抗性鉴定

    高产抗逆甘蔗新品种云蔗102768的选育

    任生林覃伟陈学宽黄应昆...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甘蔗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问题,选育高产、高糖、抗旱、抗病的甘蔗新品种,为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方法]以'新台糖26 号'为母本、'新台糖11 号'为父本进行甘蔗有性杂交,采用甘蔗"五圃制"选育程序,经过各级圃筛选、区试试验评比分析,选育出优良甘蔗新品种'云蔗102768'。[结果]'云蔗102768'中晚熟、高产、高糖、中-中大茎,脱叶性好、抗旱性强,高抗黑穗病、中抗条纹花叶病、抗高粱花叶病。在云南省第十五轮甘蔗新品种区域化试验中,平均蔗产量122。17 t/hm2,比对照'新台糖22 号'(下同)增产 13。3%;全期(11 月—次年 3 月)平均蔗糖分14。70%,与对照相当;平均含糖量 16。26 t/hm2,比对照增产 12。4%。[结论]该品种于2022 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 甘蔗(2022)530004],适宜在云南省临沧、德宏、保山、红河等蔗区中等以上肥力的水田、坝地和有灌溉条件的坡地、台地种植。

    甘蔗新品种'云蔗102768'抗逆性选育

    甘蔗种茎发芽过程中生理指标动态变化研究

    周慧文闫海锋丘立杭周忠凤...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深入探究甘蔗发芽阶段的生理变化规律。[方法]研究甘蔗在不同发芽阶段中营养物质和激素含量等重要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甘蔗的发芽阶段一般需要 11 d的时间来完成。在这一过程中,甘蔗的发芽速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发芽阶段,甘蔗内部的多种激素如脱落酸(ABA)、水杨酸(SA)、赤霉素(GA7)和吲哚乙酸(IAA)等与发芽时期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这表明这些激素在甘蔗发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细胞分裂素类激素与发芽速度呈极显著或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它们在发芽阶段的不同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研究还发现蔗糖和淀粉的含量随着发芽时期的推进而下降,而还原糖的含量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多种相关酶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表明在甘蔗发芽过程中,糖类的代谢和积累可能受到精细地调控,以满足发芽阶段不同时期的需求。[结论]甘蔗发芽需要 11 d,在此期间,多种激素、糖代谢相关酶类和生理指标与甘蔗发芽进程和发芽速度呈显著相关性。

    甘蔗发芽激素糖类酶活性

    青贮甜菊叶内甜菊糖苷提取行为研究

    罗庆云郭可馨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促进甜菊叶收储方式革新,打造低成本甜菊糖原料叶生产体系。[方法]本研究对不同青贮时长甜菊叶内甜菊糖苷提取行为进行分析。[结果]当青贮时间为 3、7、15、21、30、60 d,甜菊叶所含各甜菊糖苷的常温水浸泡压榨提取效率随青贮时间延长逐渐增高,提取后各甜菊糖苷残余量随青贮时间延长而下降;70℃水浴浸泡提取4 次后,日晒干叶中甜菊苷(Stevioside,STV)和瑞鲍迪苷(Rebaudiosides)系列(RA、RF、RC和RB等)甜菊糖苷残余量为 2。7%~6。3%,青贮 6月后直接浸提的各甜菊糖苷残余量为8。2%~13。3%,青贮6 月烘干后再浸提的各甜菊糖苷残余量为12。2%~30。8%。[结论]本文除对影响青贮甜菊叶内各甜菊糖苷提取效率因素进行了探讨外,还基于研究结果对甜菊湿法收贮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为建立甜菊低成本收储方式提供参考。

    甜菊青贮甜菊糖苷提取

    基于无人机甜菜叶片氮素积累量的反演

    吴啟贤汪旭刘智鑫邓裕帅...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试验研究不同播期甜菜氮素积累量(LNA)与植被指数的相关性,为后期精准施肥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共设置 8 个播期(3 月 27 日、4 月 6 日、4 月 16 日、4 月26 日、5 月6 日、5 月16 日、5 月26 日、6 月5 日),利用大疆精灵4 多光谱无人机观测获得甜菜多光谱遥感影像和田间实测冠层氮素积累量(LNA)数据,通过数据计算获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绿色归一化植被指数(GNDVI)、归一化差异红边指数(NDRE)、叶片叶绿素指数(LCI)、优化土壤调整植被指数(OSAVI)。采用无人机航拍对甜菜不同播期生长状态进行监测,建立氮素积累量(LNA)的反演模型。[结果]随着生长时期的增加叶片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随着播期的延后叶片氮素积累量逐渐下降,在4 月6 日叶片氮素积累量最高。将田间实测LNA分别与5 种植被指数相拟合,决定系数(R2)均在 0。7 以上,其中NDRE拟合效果最好,NDRE决定系数(R2)为 0。885,均方根误差(RMSE)为4。54,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为 8。22%,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结论]表明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甜菜LNA的预测上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为探究合理播期、精准施肥、增产增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甜菜无人机遥感多光谱氮素植被指数

    莠去津降解菌Y204的分离鉴定及其对甜菜莠去津药害缓解作用研究

    郝永丽乌仁图雅高博李泽霖...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研究莠去津降解菌对甜菜莠去津药害缓解作用。[方法]本研究从长期施用莠去津的玉米田中取土样,通过富集分离法获取生长能力较强真菌8 株,利用液相色谱法筛选莠去津降解能力最强菌株Y204,降解率为31。1%。[结果]通过形态学观察与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式,初步将该菌株归类为植物内生真菌篮状菌(Talaromyces purpureogenus)。并将该菌株发酵液以浸种和叶面喷施相结合的方式施用于具有莠去津残留的甜菜上,发现发酵液处理过的甜菜含糖率、产量及产糖量较对照均有明显增加。在提产增糖方面,浸种+有叶面喷施(T4)和浸种+无叶面喷施(T3)效果均显著,T4 处理的产量和产糖量分别为74864。08 kg/hm2、11749。23 kg/hm2,较对照分别增加18。85%、35。01%;T3 处理的产量和产糖量分别为76691。66 kg/hm2、10787。90 kg/hm2,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1。74%、23。97%。在含糖率方面,T4 处理达到15。69%,较对照提高了 1。89 个百分点。[结论]该莠去津降解菌株在甜菜产业中应用前景广阔。

    甜菜莠去津降解菌分离鉴定药害缓解作用

    生物炭与氮肥共施对甘蔗产量和糖分质量的影响

    廖芬桂杰秦翠鲜李傲梅...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求生物炭对大田新植甘蔗生长的效应,从而为甘蔗生产上应用生物炭和制定氮肥高效管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试验以甘蔗品种'GT11'和'B8'为材料,设置低氮 N 120 kg/hm2 和高氮N 600 kg/hm22 个氮水平,生物炭C0、C10 和C20 t/hm23 个水平,调查测定炭氮配施对甘蔗农艺生长、氮积累量和氮利用率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生物炭可适当增加甘蔗出苗率、分蘖率和株高,生物炭虽对产量增加无明显效应,但能够提高甘蔗糖分0。19%~0。82%,从而使产糖量增加了 1。93%~10。77%。高炭处理下甘蔗氮累积量增加了0。41%~4。74%,但对氮利用率未起到显著提高作用。[结论]生物炭对新植甘蔗的分蘖、氮累积量及糖度累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效应因品种而异,氮在其中的作用大于生物炭的作用。

    甘蔗生物炭氮利用率产量糖分

    镰刀菌真菌毒素的分类与研究

    林文凤暴怡雪张木清
    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镰刀菌是甘蔗梢腐病的病原菌,它所产生的真菌毒素导致的病害,是当今世界上的一大生产防治难题。其中,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单端孢霉烯族毒素(Trichothecenes)、伏马菌素(Fumonisin)是当前研究中最受关注、影响极为广泛的三种镰刀菌毒素。本文阐述了甘蔗梢腐病病原镰刀菌所产毒素的主要种类、危害及相关研究,并探讨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甘蔗真菌性病害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借鉴。

    镰刀菌属真菌毒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