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特殊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特殊教育
中国特殊教育

陈云英

月刊

1007-3728

zgtsjy@yahoo.com.cn

010-62003367

100088

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国特殊教育/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特殊需要人群为服务对象,以展示我国特殊教育研究领域最高水平学术成果为宗旨,保持学术刊物的权威性和指导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特殊教育评价相关政策的演变与话语分析

    郭志云张瑶邓猛
    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部印发的《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是关系我国特殊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指挥棒。本研究借鉴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方法,基于16份相关政策文本,从纵向历史比较和横向普特对比的视角,对我国特殊教育评价政策的宏观演变和微观话语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特殊教育评价相关政策体现出从注重普及走向普惠化、从经验判断走向专业化、从缺少依据走向标准化、从相互隔离走向融合化的演变趋势,并建构了包括"办学""履行职责"等共同话语以及"适宜""爱""心""衔接""互补"等特色话语的政策话语体系。

    特殊教育评价特殊教育政策政策话语

    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经费投入保障格局与政策展望

    杜媛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为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水平的经费投入保障是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前提条件,本文以特殊教育经费的需求关系为基本分析框架,从总量、结构、变化趋势和区域分布四个方面综合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保障的总体格局,并从国家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和学龄特殊人口变化的视角,阐述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教育经费需求。"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特殊教育经费投入需要坚持政府投入主体地位,完善特殊教育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关注"中部塌陷"现象,增强特殊教育生均经费成本意识,不断提升经费投入效能。

    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普惠发展

    特殊教育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生成逻辑、内涵要义及推进路径

    潘中多郭文斌吴仕韬王芬萍...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殊教育学校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特殊教育向职业段的延伸和深化,又是解决残疾学生就业问题和提高其社会融入度的重要手段。特殊教育学校发展职业教育实现了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呈现出多样性、互补性、实用性三大基本特征,并将教育思想、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实施、考试考核五大融合内容作为关键要素。在未来,特殊中职学校(班)可将人才培养定位从原来"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为"一核两翼"联动发展,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特色就业与对口升学为两翼,并着重从制度建设、资源配置、师资培养等方面,推动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朝着系统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特殊教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殊教育职业化

    核心素养导向的韩国特殊教育课程改革与实施困境研究——基于2015版韩国特殊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分析

    吴春玉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现行的特殊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课程标准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对特殊学校课程建设指明新方向。韩国2015年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引入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凝练适宜特殊学生的学科素养,围绕学科核心概念重构课程内容。基于2015版韩国特殊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分析发现,核心素养导向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得到韩国特教界的普遍认可,但课程理念、课程运行、改革落地遭遇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基于此,建议我国特殊教育课程改革从普特双轨运行迈向一体化设计,着力开发核心素养导向的特殊教育课程,持续提升特殊学校和特教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

    韩国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素养课程标准

    融合教育背景下残障儿童家庭教育服务的社会协同研究

    李方璐蔡连玉杨福义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融合教育背景下,服务供给与资源统筹的社会协同是解决当前残障儿童家庭教育服务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基于残障儿童家庭教育服务社会协同的理论分析框架,当前残障儿童家庭教育服务工作面临对社会协同的功能期待重视不够、系统统筹规划缺失、主体间互联合作不足和功能目标转化阻滞的现实困境。存在上述困境的原因分别为社会协同目标确立的政策局限性、家庭教育治理体制不协调、合作互联机制不完善以及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所以,应从增强社会协同的功能目标认同、理顺家庭教育治理体制、创新合作互联机制和建设支持保障系统着手,构建完整的残障儿童家庭教育服务的社会协同实现路径。

    融合教育残障儿童家庭教育服务社会协同

    孤独症儿童平稳入学的困境与需求——基于元人种志方法的考察

    曹漱芹赵靖赵勇帅张文秀...
    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稳入学是孤独症儿童融入社会的一次重大转折和挑战,厘清孤独症儿童的入学困境及支持需求,对促进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家庭—教育—社会"的综合性视角,采用元人种志方法,对9篇代表性文献进行深度集成和建构,发现孤独症儿童平稳入学存在"断层、污名化、权力失衡和支持缺失"四大困境,具有"多方协作、信息共享、提前规划和提供支持"四项需求。进而形成了以"入学支持"为核心,涵盖公共态度、制度设计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的概念框架,系统揭示了为何孤独症儿童难以平稳入学,并构建了全过程的孤独症儿童平稳入学支持实践路径。

    孤独症儿童平稳入学困境需求元人种志

    听障中学生自我污名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歧视知觉的中介作用和希望感的调节作用

    刘天碧王娟王艳丽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听障中学生自我污名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内在机制,采用残疾自我污名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听觉障碍学生歧视知觉问卷和儿童希望量表对494名听障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自我污名负向预测听障中学生的心理健康;(2)歧视知觉负向预测听障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且在自我污名和心理健康间起中介作用;(3)希望感调节歧视知觉对听障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即随着希望感的提升,歧视知觉对听障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逐渐减小。本研究揭示了自我污名影响听障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内部机制,对提升听障中学生以及其他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听障中学生自我污名心理健康歧视知觉希望感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听觉感知异常的研究进展及其教育干预启示

    周爱然赵航瞿璐刘巧云...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ASD儿童的早期识别及早期干预对其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本研究分析了 2000-2023年的83篇相关文献,结果表明,听觉感知异常是ASD儿童的潜在识别标志,并在婴幼儿时期就已显现。早期异常行为表现主要有听觉反应过度、听觉性言语失认、对言语声的视听整合能力弱等;早期异常生理指标主要有脑干结构异常、脑干功能异常、听觉皮层功能异常等。随着年龄增长,ASD儿童易出现听感觉寻求、对非言语声敏感、噪声下听取困难等异常行为。目前,孤独症筛查和诊断已将听觉感知异常作为重要指标,且其过高的出现率对教育干预具有极为重要的提示作用。建议在未来教育干预中:(1)明确ASD儿童听觉反应过度的声音,给予系统脱敏训练,或帮助儿童建立主动阻断或隔离引发不适声音的能力;(2)充分利用ASD儿童的偏好,引导其对语音形成关注并积极加工;(3)利用适宜的视听游戏,增强ASD儿童视听整合能力以及噪声下的选择性听取能力。

    孤独症谱系障碍听觉感知异常行为指标生理指标

    面部表情对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注视追随的影响

    王磊祝欣月刘春玲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注视追随对人际交往的顺利开展和个体一系列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作为一类核心技能,注视追随往往受到面部表情的调节。现有研究采用目标刺激定位的空间线索任务进行,结果发现,面部表情对典型发育个体注视追随的影响受到实验材料呈现方式的调节,而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个体的注视追随不管在任何呈现方式下均不受他人面部表情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ASD个体先天的皮下通路过度激活而后天形成的皮层通路发展异常所致。未来研究应关注线索-目标时间间隔、性别因素在面部表情调节作用中的影响,开展多模态神经影像学技术,综合探究面部表情对ASD个体注视追随影响的神经机制。教育实践应加强ASD个体对情绪面孔注视追随能力的提升,深化ASD个体对面孔情绪和注视线索社会性含义的理解。

    孤独症谱系障碍注视追随面部表情皮下通路皮层通路

    人工智能辅助孤独症早期诊断和干预的技术路径与未来图景

    谢超香姚宇航杜燕凡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孤独症的早诊断和早干预有助于改善症状,帮助患者尽早融入社会。传统的诊断和干预方法依赖于相关人士的专业性,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人工智能方法有助于早期诊断并提高干预效率。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孤独症的行为诊断、放射组学和基因诊断及社区筛查服务,也应用于孤独症的教育干预、社交干预,帮助提高该群体的社区生活质量,但目前还存在信息安全缺少保障,干预效果难以迁移和应用范围有限,机器人设计有待提高等问题。未来研究需要建立大型安全可共享的孤独症数据库,增强习得技能的迁移和泛化,提升辅助机器人的外观和性能。

    人工智能孤独症诊断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