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韩济生

月刊

1006-9852

pain1712@126.com

010-82801705、82801712

100191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8号 北京大学医学部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ain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本刊的方针及任务是贯彻临床与基础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交流有关疼痛研究的新进展、新理论及新的预防治疗方法,以便促进我国疼痛医学的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同时也可使国际疼痛医学界通过每篇论文的英文摘要及时了解中国疼痛医学方面的最新进展,促进国际交流。读者对象为国内临床各科医务工作者和研究疼痛原理的科研、教学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诊治指南(第一版)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于生元
    881-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是慢性头痛中的一种常见类型.长期头痛及药物过度使用可导致病人失能,给病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疾病负担.目前国内仍存在诊断正确率低、治疗不规范等问题.本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组织制订,对国内外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高质量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并评价,综合国内相关领域专家意见,针对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提高我国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的规范化诊疗水平,使得更多病人获益.

    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规范化诊治临床循证实践指南

    前边缘皮质调控自发性疼痛的神经元机制

    Ma LYYue LPLiu ST马龙雨...
    897-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疼痛的神经机制研究不足限制了慢性疼痛治疗方法的发展.本研究报告了大鼠慢性炎症性疼痛中前边缘皮质内的一个独特的神经元群体,该群体特异性编码自发性疼痛相关的信号.该神经元群体专门编码与自发性疼痛相关的行为,不受其他运动和诱发行为的影响.激活该神经元群体会引发明显的自发性疼痛样行为,增强疼痛反应,而长时间抑制其活动则会减轻自发性疼痛,促进炎症性疼痛的整体恢复.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初级躯体感觉皮质和边缘下皮质的传入纤维双向调节自发性疼痛响应神经元群的活动和疼痛行为.这些发现揭示了疼痛在神经水平上的大脑皮质基础,突出了前边缘皮质中一个独特的神经元群及其相关的疼痛调节神经环路.

    慢性疼痛合并认知障碍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徐骊驰徐淑香黄宇光
    900-9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疼痛是指持续超过3个月的疼痛,常合并认知障碍.50%的慢性疼痛病人存在认知障碍现象,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慢性疼痛合并认知障碍的机制可能包括以下方面:慢性疼痛挤占脑内"认知脑区资源"导致认知障碍的发生;慢性疼痛引发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功能障碍导致认知行为异常;慢性疼痛引起脑内促炎细胞因子的过度产生与小胶质细胞促炎表型转变,通过中枢神经炎症反应引起认知障碍.然而,虽然有关慢性疼痛合并认知障碍的相关研究数目繁多,但相关研究者以及临床医师对此仍缺乏系统认识.目前,以慢性疼痛合并认知障碍的相关机制为依据的药物靶点开发已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但仍缺乏对相关机制的总结.因此,本文旨在总结慢性疼痛合并认知障碍的相关机制,为相关研究者以及临床医师提供系统认识,也为未来开发相关治疗药物靶点、更新增强镇痛效果与改善认知能力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慢性疼痛认知障碍神经炎症反应小胶质细胞

    2025年《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征稿与征订

    906页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策略探究银质针导热疗法干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机制

    沈昌玉孟钰杰黄鹏盛端阳...
    907-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探讨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局部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式建立MPS大鼠模型,于造模、治疗期间检测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局部肌组织病理形态改变,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LC-MS/MS)对局部肌组织进行代谢图谱检测,通过mzCloud、mzVault、Masslist数据库比对进行定量鉴定,KEGG、HMDB、LIPIDMaps数据库对代谢物进行注释,使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并进行差异代谢物筛选,通过KEGG数据库富集与代谢物相关的代谢通路,探索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MPS可能的机制.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机械痛阈显著下降,病理形态改善明显.LC-MS/MS检测统计分析发现银质针导热治疗后MPS大鼠局部肌组织代谢谱较前明显改变,正负离子模式下共统计筛选出40种差异代谢物,其中有10种差异代谢物参与富集代谢通路,与银质针导热治疗MPS大鼠相关的代谢通路可能包括胆碱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及色氨酸代谢,其中主要涉及的差异代谢物包括LPC 20∶0、LPC 16∶1、LPC 16∶0、L-犬尿氨酸、吲哚、3-吲哚乙腈.结论: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MPS机制涉及局部肌组织胆碱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和色氨酸代谢.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银质针导热疗法疼痛非靶向代谢组学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2024年疼痛医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召开

    李水清
    918页

    模拟热带海岛环境对炎性疼痛大鼠口服塞来昔布疗效的影响

    林徐苗刘洪桥王童孙莉...
    919-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模拟热带海岛环境对炎性疼痛大鼠口服塞来昔布(celecoxib,CXB)药代动力学和疗效的影响.方法:6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拟海岛环境组和对照组,分别在相应环境中饲养3天.36只大鼠口服CXB后测定血清药物浓度;30只大鼠构建炎性疼痛模型并测定痛阈.结果:模拟海岛环境改变了CXB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在中高剂量下,模拟海岛环境组大鼠的末端消除半衰期(t1/2)降低,AUC(0-t)和AUC(0-∞)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痛阈检测显示,模拟海岛环境组炎性疼痛大鼠在注射CXB后3~5天的痛阈显著低于对照组;模拟海岛环境增加了大鼠肝脏CXB代谢关键酶CYP2C9的表达,并导致血清炎症因子升高.结论:模拟热带海岛环境可加快CXB的代谢速度,降低其抗炎镇痛效果.

    热带海岛环境高温高湿塞来昔布药代动力学痛阈炎症因子大鼠

    双靶点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高鑫黄运健倪兵卢光...
    928-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双靶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craniofacial postherpetic neuralgia,C-PHN)的疗效.方法:选取2024年2月至2024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C-PHN病人40例,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方式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M1)和前额叶背外侧部(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双靶点tDCS交替刺激,对照组采用假刺激,两组均刺激10天.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刺激前后的变化值,评价两组病人疼痛、抑郁和睡眠的改善情况,分析影响疼痛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从第6次刺激后,治疗组VAS评分改善情况开始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第10次刺激后即刻和刺激后1个月,治疗组VAS评分、HAMD评分和PSQI评分的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病程≤2个月是影响病人疗效的保护因素(OR=30.881,P=0.047).结论:M1和DLPFC双靶点tDCS是治疗C-PHN的有效方法,病程≤2个月者治疗效果更佳.

    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经颅直流电刺激运动皮质前额叶背外侧部

    交感神经系统参与骨质疏松发病的研究进展

    张孝谱陈辉张欣
    934-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质疏松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骨骼健康问题,且骨的神经调控是当前研究领域的重点关注.交感神经系统对骨代谢具有影响作用这一观点已得到大量研究结果的支持,有望为骨质疏松的治疗带来突破性的进展.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对骨质量以及骨小梁的微结构和功能有害,这一点也已得到证实.然而,交感神经系统参与骨质疏松发病的详细机制尚不明确,其影响骨代谢的具体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对交感神经系统在骨质疏松发病机制中扮演的角色作一综述,总结交感神经影响骨质疏松的多种分子机制,并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交感神经在不同类型骨质疏松中的作用,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骨质疏松交感神经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上腹下丛阻滞治疗慢性盆腔痛的研究进展

    张庆玉金星闫清华刘彦群...
    941-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盆腔痛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疼痛,病因复杂,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加重其经济和心理负担.治疗方法多样,疗效各异,尚无统一治疗方案.上腹下丛阻滞是一种微创介入性方法,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的各种盆腔痛.目前,国内外已有多项研究报道了其在治疗慢性盆腔痛中的益处,但仍缺乏相关主题高质量临床证据.本文旨在综述上腹下丛阻滞治疗慢性盆腔痛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寻求进一步临床支持提供思路.

    上腹下丛阻滞慢性盆腔痛穿刺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