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韩济生

月刊

1006-9852

pain1712@126.com

010-82801705、82801712

100191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8号 北京大学医学部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ain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本刊的方针及任务是贯彻临床与基础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交流有关疼痛研究的新进展、新理论及新的预防治疗方法,以便促进我国疼痛医学的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同时也可使国际疼痛医学界通过每篇论文的英文摘要及时了解中国疼痛医学方面的最新进展,促进国际交流。读者对象为国内临床各科医务工作者和研究疼痛原理的科研、教学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抗阻训练通过激活雄性和雌性小鼠的雄激素受体抑制肌肉疼痛

    刘婧媛郑拥军Helton A
    481-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抗阻训练的运动通常用于治疗慢性疼痛.有氧运动的镇痛机制经常被报道,而关于抗阻训练机制知之甚少.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小鼠抗阻训练模型,并假设抗阻训练可以通过激活雄激素受体来防止肌肉疼痛的发展.活动诱导的肌肉痛觉过敏通过2次注射pH 5.0的刺激物引起肌肉收缩疲劳产生.通过让小鼠负重爬梯,每周3次,来进行抗阻训练.在诱导疼痛模型之前进行8周的抗阻训练,阻止两性小鼠肌肉痛觉过敏的进展.在诱导疼痛模型后开始的抗阻训练仅逆转了雄性小鼠的肌肉痛觉过敏,一次抗阻训练会急剧增加雄性小鼠的睾酮.在为期8周的训练计划中,雄激素受体拮抗剂氟他胺(200 mg)的给药阻断了在两性小鼠中运动对肌肉疼痛的保护作用.然而,对抗阻训练的小鼠单次给予氟他胺(1、3、10 mg/kg)对已有的运动诱导的肌肉疼痛保护没有影响.因此,抗阻训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迅速增加乳酸和睾酮以及力量.8周的抗阻训练通过激活肌肉疼痛动物模型中的雄激素受体来防止痛觉过敏的发展.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研究进展

    姬宁宁夏明
    485-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的带状疱疹的最常见并发症.PHN主要由外周传入神经损坏引发的神经系统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造成,通过接种疫苗避免带状疱疹仍然是目前预防PHN的最有效手段.在带状疱疹急性期及时的镇痛和抗病毒治疗能有效预防PHN的发生.PHN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和微创介入式治疗为主.本文将从PHN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预防、预测和治疗角度,详细阐述近年来在PHN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病机制预防预测治疗

    国内首部《疼痛外科学》正式出版

    493页

    早期脊髓电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疼痛的镇痛机制研究

    尹晶孙思思蔡猛刘红军...
    494-5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早期脊髓电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和脊髓背角内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 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和C-C趋化因子配体2(C-C chemok-ine ligand 2,CCL2)表达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6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脊髓损伤+电刺激组,每组16只.观察术前、术后7、14天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的变化,采用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TRPV1和CCL2 mRNA及其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IL-6、IL-1β和TNF-α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术后7、14天脊髓损伤组大鼠50%MWT和TWL降低、TRPV1和CCL2转录和表达升高(P<0.05)、IL-6、IL-1β和TNF-α表达升高(P<0.001);与脊髓损伤组相比,脊髓损伤+电刺激组大鼠50%MWT和TWL均上升、TRPV1和CCL2转录和表达下降(P<0.05)、IL-6、IL-1β和TNF-α表达下降(P<0.05).结论:脊髓电刺激可能通过抑制TRPV1和CCL2表达、减轻炎症反应,缓解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脊髓电刺激脊髓损伤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C-C趋化因子配体2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枳实-白芍药对镇痛的作用机制

    刘春华樊碧发张媛婧胡慧敏...
    501-508,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枳实-白芍药对镇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检索枳实、白芍的有效成分及对应靶点,GeneCards、DisGeNet以及OMIM数据库检索疼痛相关基因靶点,取两者交集靶点,借助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应用Cytoscape3.9.1软件筛选核心靶点,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通过DAVID数据库对共同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 1.5.7对主要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经筛选获得药物有效成分16个,药物与疾病共同靶点75个,其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1(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 1,AK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等17个核心靶点可能是枳实-白芍药对镇痛的关键靶点.GO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基因表达正调控、对外源性刺激的反应、脂多糖介导的信号通路等,KEGG信号通路主要涉及TNF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 kinase,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Akt)信号通路、癌症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主要成分与核心靶点结合较好.结论:枳实-白芍药对中的木犀草素、山柰酚、柚皮素等有效成分可能通过作用于TNF、IL-6、AKT1、VEGFA、TP53等靶点来调节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癌症通路等通路发挥镇痛作用.

    枳实白芍疼痛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三氧自体血疗法联合三氧皮下注射辅助治疗老年急性带状疱疹的疗效分析

    秦佳文高伊丽李娜张永庆...
    509-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三氧自体血疗法联合三氧皮下注射在辅助治疗老年急性期带状疱疹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0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疼痛科收治的老年急性期带状疱疹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和药物联合三氧治疗组(三氧组),每组各30例.药物治疗组采用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甲钴胺、普瑞巴林等常规药物治疗;药物联合三氧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三氧自体血疗法联合三氧皮下注射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1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SRSS)、抑郁-焦虑-压力评分量表(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DASS),并记录两组病人的疱疹愈合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率.结果:60例病人全部完成试验,与对照组相比,三氧组治疗后1周、2周和1个月的VAS评分下降更为显著(P<0.05),三氧组病人治疗后SRSS和DASS量表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0.05),三氧组的疱疹愈合时间(天数)明显缩短(P<0.01),三氧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率更低(P<0.05),治疗期间两组病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氧自体血疗法联合三氧皮下注射在辅助治疗老年急性期带状疱疹中可显著减轻病人疼痛,提高睡眠质量,改善情绪状态,加速疱疹愈合并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率,可为老年急性带状疱疹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案.

    三氧自体血疗法三氧皮下注射老年带状疱疹

    3D-CT指导单孔分体脊柱内镜精准切除钩状突减压颈神经的安全性研究

    刘昌震王红艳孙兆忠孙宁...
    515-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测钩状突尖端(uncinate process tip,UPT)、椎弓根峡部和颈神经之间的位置关系,为单孔分体脊柱内镜辅助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钩状突精准切除实现颈神经彻底减压提供临床数据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21年1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2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资料,并在Mimics21.0上观测C3~4 至C7~T1 相关参数:UPT分别至UPT所在矢状面的颈神经前缘前后距离(a)、UPT所在矢状面的颈神经下缘垂直距离(b)、颈神经起点上缘左右距离(c)、颈神经起点上缘垂直距离(d)、颈神经起点下缘垂直距离(e)、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前后距离(f)、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左右距离(g)、颈神经外展角(∠A)、前倾角(∠B).结果:C3~4 至C7~T1,同节段不同性别、不同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节段b、e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减压UPT所在矢状面的颈神经下缘即可实现颈神经起点下缘减压;随着C3~4 至C7~T1 节段降低,a逐渐减小;b、d、e、g、∠A、∠B逐渐增加;c、f先增加后减小(P<0.05).结论:以UPT作为重要骨性标志点,明确颈神经减压范围并精准切除钩状突.UPT向前(0.9±0.5)mm至(2.3±1.3)mm至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向外磨透钩状突,可完成UPT至椎弓根区出口处颈神经腹侧减压;向上(5.5±2.1)mm至(8.0±3.0)mm、向内(1.1±0.5)mm至(1.9±0.9)mm分别磨除部分上位椎体和钩状突后外侧壁增生骨赘,可显露硬脊膜外侧缘和颈神经起点上缘,完成UPT至颈神经起点减压,为手术精准切除钩状突安全减压颈神经提供理论依据.

    3D-CT单孔分体脊柱内镜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钩状突尖端

    从"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互动角度探讨慢性疼痛的发生与维持机制

    王雨岩孙铭声刘路孙诗琪...
    52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经元的可塑性变化是介导痛觉敏化的主要机制之一,痛觉敏化导致的慢性疼痛持续状态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大量研究揭示了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之间的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参与慢性疼痛的调节.既往的研究多集中于激活的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对慢性疼痛的调控作用,而两种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在之后逐渐受到关注.近年来研究提示,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通过多种神经递质、趋化因子、促炎症细胞因子作用于相应受体参与慢性疼痛的发生与维持.本文以细胞因子为切入点,对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交互参与慢性疼痛的发生与维持机制进行综述,期望为神经炎症介导慢性疼痛的细胞分子治疗策略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理论参考.

    慢性疼痛神经炎症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趋化因子促炎症细胞因子

    快速康复理念下剖宫产术后多模式镇痛的研究进展

    丁维思张红张冉冯艺...
    529-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减少产妇术后疼痛、促进产妇术后快速恢复以及保障婴儿健康,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方案一直在不断完善.其中多模式镇痛是剖宫产术后快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cesarean,ERAC)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剖宫产术后的多模式镇痛是十分必要的.为尽量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非阿片类药物与区域阻滞的应用逐渐增多,多模式镇痛方案也在逐步完善.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剖宫产术后的多模式镇痛方案仍存在争议,尚无最佳方案出现.本文总结了目前剖宫产术后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并为多模式镇痛方案的发展提供思路.

    剖宫产术多模式镇痛术后康复阿片类药物疼痛

    电流感觉阈值测定对射频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三叉神经眼支带状疱疹的疗效评估和预测

    孙运中郭晓丽赵雷王晓川...
    534-538,5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