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韩济生

月刊

1006-9852

pain1712@126.com

010-82801705、82801712

100191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8号 北京大学医学部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ain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本刊的方针及任务是贯彻临床与基础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交流有关疼痛研究的新进展、新理论及新的预防治疗方法,以便促进我国疼痛医学的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同时也可使国际疼痛医学界通过每篇论文的英文摘要及时了解中国疼痛医学方面的最新进展,促进国际交流。读者对象为国内临床各科医务工作者和研究疼痛原理的科研、教学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神经元中STING通过诱导抗病毒干扰素刺激基因促进小鼠疼痛的消退

    Defaye MBradaia AAbdullah NS凌月娟...
    641-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炎症和疼痛是损伤、感染或慢性疾病常见的病理反应.虽然急性炎症对疼痛缓解和阿片类镇痛至关重要,但其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可能导致向慢性疼痛的转变.该研究发现,炎症激活了背根神经节伤害性感受器中干扰素(interferon,IFN)基因的胞质DNA感应蛋白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STING在神经元激活通过TANK结合激酶1(TANK binding kinase 1,TBK1)促进信号传导,并触发IFN-β反应,介导疼痛消退.该研究还发现,在伤害感受器特异性获得性STING突变的小鼠表现出IFN基因特征,并通过KChIP1-Kv4.3降低伤害感受器的兴奋性和炎症性痛觉过敏.研究结果揭示了IFN调节基因和STING下游的KChIP1在炎症性疼痛消退中的作用.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与疼痛共病的机制-下行抑制性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功能障碍

    Suto TKato DKoibuchi I郭怀瑾...
    644页

    内脏疾病背根神经节交感-感觉偶联参与穴位敏化并放大针刺效应

    李霞吕涛奚晗清崔翔...
    645-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最初,在神经病理痛模型中观察到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交感神经末梢异常芽生的现象.芽生的交感末梢围绕在DRG神经元周围,形成"篮状结构",即交感-感觉偶联,可以激活感觉神经元,导致疼痛的发生.近年来,学者注意到内脏病变(如心肌缺血)情况下,DRG及相应交感节神经间亦发生交感-感觉偶联,伴随心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本团队既往的研究发现内脏疾病会引起体表痛觉过敏或牵涉痛,参与穴位敏化.交感神经系统通过异常交感功能或者通过影响传入神经异常活动参与上述的病理性变化.而针刺这些敏化穴位放大了穴位本身的生物学效应.本文将阐述交感-感觉偶联与穴位敏化之间的联系以及针刺是否可以通过交感-感觉偶联对内脏疾病产生调控作用.

    交感-感觉偶联针刺穴位敏化自主神经

    PGC-1α介导线粒体生物发生对骨癌痛伴发镜像痛的影响

    刘佳霖张钰段柯杨王敬萱...
    653-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 coactivator-1α,PGC-1α)调控线粒体生物发生对骨癌痛伴发镜像痛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实验:成年雌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假手术组(Sham组)与骨癌痛组(bone cancer pain,BCP组),每组10只.第二部分实验: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Sham+vehicle 组、BCP+vehicle 组、BCP+ZLN(ZLN005,PGC-1α 激活剂组),每组 25 只.将MRMT-1 大鼠乳腺癌细胞注入左胫骨髓腔建立BCP大鼠模型,Sham组大鼠注射等体积Hank's平衡盐溶液.第二部分实验中,BCP+ZLN组大鼠鞘内注射ZLN005(单次单剂量100 μg/30 μl),Sham+vehicle组与BCP+vehicle组注射等体积溶剂.Western blot用于分析大鼠脊髓中PGC-1α、Nrf1 和Tfam蛋白表达量.qPCR用于分析mtDNA相对拷贝数.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分析PGC-1α 的分布与细胞定位.结果:单侧癌细胞接种诱导BCP大鼠双侧后爪出现机械性痛觉过敏.ZLN005鞘内注射可减轻BCP大鼠双侧后爪的机械性痛觉过敏.在BCP大鼠的脊髓中观察到PGC-1α、Nrf1、Tfam和mtDNA相对拷贝数水平下降.鞘内注射ZLN005后,PGC-1α、Nrf1、Tfam和mtDNA相对拷贝数的水平升高.PGC-1α 在同侧和对侧脊髓背角均有分布.PGC-1α 的荧光强度在BCP大鼠双侧脊髓中出现下降.PGC-1α 主要与神经元共定位.结论:脊髓中的线粒体生物发生的损伤促进了骨癌痛伴发镜像痛的发生发展.PGC-1α 激活介导线粒体生物发生缓解骨癌痛及其伴发的镜像痛.

    骨癌痛镜像痛线粒体质量控制线粒体生物发生PGC-1α

    短时程脊髓电刺激与双极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陈嘉芳何龙林鹏莫海兵...
    664-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短时程脊髓电刺激(short-term spinal cord stimulation,stSCS)和双极脉冲射频(bipolar pulse radiofrequency,bPRF)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8例PHN病人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分为stSCS组(40例)和bPRF组(68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等指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人术后各时间点VAS、PSQI、SAS和SDS评分均较术前(T0)显著降低(P<0.05).术后 6 个月(T7)、9 个月(T8)、12个月(T9)时stSCS组VAS评分显著低于bPRF组(P<0.05),术后 1天(T1)、7天(T2)、14 天(T3)、28天(T4)、2个月(T5)、3个月(T6)两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T8和T9时stSCS组病人PSQI、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bPRF组(P<0.05),但T1至T7时,这些评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SCS组和bPRF组在近期疗效上相当,均可安全有效地治疗PHN.在远期疗效上stSCS组显示出更明显的优势.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短时程脊髓电刺激双极脉冲射频临床疗效

    经椎间孔硬膜外联合双侧L2神经根阻滞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研究

    李丽楠刘巍樊永冠方叶...
    671-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经椎间孔硬膜外联合双侧L2 神经根阻滞治疗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LB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盘源性腰痛病人,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病变间盘节段硬膜外阻滞联合L2 神经根阻滞,对照组采用病变间盘节段硬膜外阻滞.评价两组治疗后第1、3、6个月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DLBP病人共92例,研究组(n=46)和对照组(n=46).治疗后第1、3个月研究组和对照组NRS评分分别为1.7±0.6 vs.2.7±0.4和2.2±0.4 vs.3.2±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3个月研究组和对照组ODI评分分别为12.2±1.7 vs.17.4±2.1和16.1±2.1 vs.20.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6个月研究组和对照组NRS评分分别为3.0±0.5 vs.3.2±0.6,ODI评分分别为21.4±2.0 vs.23.1±1.7,两组NRS、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基础值相比,两组在治疗后第 1、3、6个月NRS、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01).结论:经椎间孔硬膜外阻滞能够有效减轻DLBP,改善运动障碍.联合L2神经根通路治疗较单纯硬膜外阻滞更有效.

    盘源性腰痛经椎间孔硬膜外阻滞窦椎神经

    中国失能老年人疼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刘洋刘亚洋
    678-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中国失能老年人的疼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数据来源于2020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选取其中≥65岁的2591名失能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老年人失能和疼痛的关系,分析比较不同特征的失能老年人是否罹患疼痛,探讨失能老年人罹患疼痛的影响因素.结果:老年人罹患疼痛与失能密切相关,失能老年人疼痛罹患率远高于非失能老年人(80.08%vs.50.91%).失能老年人是否罹患疼痛在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居住地、健康自评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抑郁情况、每年医疗支出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健康自评为不健康、存在慢性病、存在抑郁、每年医疗支出1000~4999元是失能老年人罹患疼痛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国失能老年人疼痛现况不容乐观,性别、健康自评情况、慢性病、抑郁、每年医疗费用支出金额是失能老年人是否罹患疼痛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尽早识别和干预相关影响因素,加强失能老年人的疼痛管理,制定相关公共卫生政策,以推动健康老龄化的实现.

    老年人失能疼痛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2024年《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征稿与征订

    685页

    慢性疼痛中内质网应激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彩霞于尚辰张咸伟
    686-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疼痛作为公共卫生难题,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脊髓神经元兴奋、胶质细胞激活及受体活化等.药物治疗虽能缓解疼痛,但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应用.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在慢性疼痛中扮演关键角色,通过影响疼痛感受器敏感性、调控伤害信号传递、触发炎症反应及神经可塑性改变,加剧疼痛并促进其发展.本文综述了内质网蛋白激酶样内切割酶(PKR-like endoplasmic reticulum kinase,PERK)、内质网应激调节因子1α(inositol-requiring enzyme 1α,IRE1α)和激活转录因子6(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6,ATF6)等通路在内质网应激与慢性疼痛中的具体机制,旨在为其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支撑,并探讨尚未解决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慢性疼痛内质网应激内质网蛋白激酶样内切割酶内质网应激调节因子1α激活转录因子6未折叠蛋白反应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带状疱疹疾病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高翔宇陈泽豪李陈广肖礼祖...
    691-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是利用人体热辐射成像原理,反映体表温度分布情况的一种新型检测技术.近年来,红外热成像技术已逐渐应用于医疗领域,在肿瘤、炎症和疼痛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和疗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疾病的早期预测和疗效评估中提供更深入的理论参考,以辅助临床更好地把握病人的病情和制订治疗方案.

    红外热成像技术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断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