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体育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体育科技
中国体育科技

田野

双月刊

1002-9826

bjb@ciss.cn

010-87182588

100061

北京市崇文区北京体育馆路11号

中国体育科技/Journal China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竞技体育治理体系建设逻辑、困境与突破路径

    马博威王家宏
    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制度变迁理论,从主体、动因、方式、路径4个方面,总结分析了我国竞技体育治理体系建设逻辑。历史实践表明,受社会、经济变革等外部诱因和内在发展需求影响,我国竞技体育治理体系是在多元主体协同下,采用强制辅以诱致方式,沿着渐进式路径演变而来。该逻辑对竞技体育治理体系建设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为推进竞技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要以实现"善治"为目标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结果导向,沿着"社会化指导体制调整、科学化促进机制优化、法治化保障主体权利"路径,创建枢纽型组织,完善监督、评价和法制机构;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增效组织管理、赋能人才培养和训练、升级竞赛服务供给;坚持公正司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净化组织管理生态环境,保障人才权益和培养质量,打造体育竞赛公平场景。

    竞技体育治理体系制度变迁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不同水平短道速滑裁判员判罚决策过程中的视觉搜索特征

    刘阳郭丽敏潘成业陈丽霞...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水平短道速滑裁判员在判罚决策任务中的视觉搜索特征。方法:采用2(组别:专家组、新手组)×3(犯规区域:直道区域、弯进直区域、直进弯区域)混合实验设计,结合眼动技术,对比分析不同水平短道速滑裁判员在不同犯规区域判罚决策任务中的行为绩效与眼动差异。结果:1)专家组正确率显著高于新手组,反应时显著低于新手组;两组被试在直道区域判罚决策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弯进直区域和直进弯区域,反应时显著低于弯进直区域和直进弯区域;2)不同犯规区域判罚决策任务中,专家组注视时间显著高于新手组,注视次数、瞳孔直径显著低于新手组;专家组与新手组在直道区域判罚决策的注视时间、注视次数、瞳孔直径均显著低于弯进直区域和直进弯区域;3)专家组裁判员注视热点更加集中和精准,注视轨迹简洁高效。结论:高水平短道速滑裁判员在判罚决策过程中具有运动专长优势,采用综合型决策,能够根据不同犯规区域的特点调整视觉搜索策略,表现出注视时间长、注视次数少、瞳孔直径变化小、注视集中且简洁的视觉搜索特征。

    短道速滑裁判员判罚决策犯规区域视觉搜索

    经颅交流电刺激与α波音乐对篮球裁判员工作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

    陈言硕徐建华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篮球裁判员在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tACS)和α波音乐刺激下工作记忆水平的变化,探讨2种刺激干预在实际执裁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选取30名篮球一级裁判员,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在α波音乐刺激和tACS电刺激条件下进行2-back任务测试,对照组接受假刺激,采集受试行为数据的准确率(accuracy,ACC)和反应时(reaction time,RT),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在α波音乐刺激下,与基线阶段相比,仅在线刺激阶段ACC显著提升(P<0。001);RT水平在线刺激阶段未呈现显著变化,在刺激后显著下降(P=0。015);2)在tACS电刺激下,在线刺激阶段ACC无显著变化,刺激后阶段显著提升(P=0。003);RT水平同样在在线刺激阶段无显著变化(P=0。395),刺激后阶段显著下降(P=0。001);3)不同测量阶段和不同刺激条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基线阶段-在线刺激阶段的α波音乐刺激与tACS电刺激的ACC阶段差值差异不显著(P=0。114),在线刺激-刺激后阶段的差异显著(P=0。011);tACS电刺激下的RT降幅略大于α波音乐刺激下的RT样本,但差异不显著(P=0。311);刺激后阶段,α波音乐刺激下的ACC停止升高,tACS电刺激下ACC显著提升,并且超过α波音乐刺激下的样本,其在线刺激-刺激后阶段差值差异显著(P=0。011),tACS电刺激后的RT降幅更大,但与α波音乐刺激后的RT降幅相比不显著(P=0。511)。结论:α波音乐和tACS都具有提升篮球裁判员的工作记忆ACC和RT的效果,且两者对ACC和RT的提升程度基本相同,但tACS的见效时间相对α波音乐而言具有一定滞后性。

    裁判员篮球工作记忆α波音乐经颅交流电刺激

    艺术体操交换难度中的视觉搜索特征

    孟祥仪项明强杜熙茹张弛誉...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艺术体操运动员在不同情况下完成高质量交换难度时的视觉搜索特征。方法:以27名艺术体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选择圈作为器械,在4种不同情况下完成有效交换难度,共计108次。使用便携眼动仪记录运动员在实际完成交换难度时的眼动数据。裁判员通过观看录制的实验视频打出完成扣分,用以评估交换难度的完成质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索可以预测交换难度的指标的完成质量。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对纳入的眼动指标及完成扣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不同情况下交换难度的视觉搜索特征差异。结果: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空中圈的注视次数和平均瞳孔直径2个注视指标,以及眼跳次数、平均眼跳峰值、最大眼跳峰值、最小眼跳峰值和平均眼跳幅度5个眼跳指标,在4组回归方程中均可显著预测交换难度的完成质量(P<0。05)。H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情况下交换难度的完成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眼跳次数、平均眼跳峰值、最大眼跳峰值在3个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空中圈的注视次数、平均瞳孔直径2个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在交换难度中,艺术体操运动员对空中圈的注视次数和平均瞳孔直径,以及眼跳次数、平均眼跳峰值、最大眼跳峰值、最小眼跳峰值和平均眼跳幅度,可以在大部分情况下有效预测交换难度的完成质量。2)眼跳次数、平均眼跳峰值、最大眼跳峰值的变化,可以有效反映运动员在完成交换难度前后衔接动作时的工作负荷,以及判断其难易程度。运动员在完成大幅度位移后进行交换难度,眼跳次数和平均眼跳峰值会相对增加。随着接住器械时的工作负荷加大,其平均眼跳幅度也会相应增加。

    艺术体操集体项目交换难度视觉搜索特征眼动

    2013-2024年中国优秀运动员贫血流行特征分析

    杨星雅张建丽李鹏飞张卫英...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2013-2024年中国优秀运动员贫血流行特征,分析不同项群运动员的贫血率和贫血类型特征。方法:2013-2024年,共收集15岁及以上国家队运动员血常规检测数据26 221例,计算中国优秀运动员的总体贫血率,分析不同性别、年份、奥运周期及项群的贫血率变化特点及贫血类型构成特点。结果:1)运动员总体贫血率为4。9%,男运动员为2。4%,女运动员为7。0%。2)2013-2024年的3个奥运周期中,运动员贫血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分别在2016年和2020年前后出现两个高峰。3)4种贫血类型中,正常细胞性贫血在3个奥运周期内占比最高,其次为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极少。4)8个项群中,格斗对抗性项群运动员贫血率最高(9。6%),其次为隔网对抗性(6。4%)、表现准确性(5。5%)和同场对抗性项群(4。6%)。5)除了快速力量性项群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占比最高以外,其余项群的正常细胞性贫血和单纯小细胞性贫血的比例最高。结论:1)中国优秀运动员贫血率在3个奥运周期内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2)8个项群中,格斗对抗性项群的运动员贫血率最高,其次为隔网对抗性项群、表现准确性项群和同场对抗性项群;3)大强度训练是导致运动员贫血的主要因素。

    运动员贫血流行特征

    中国儿童青少年屏幕时间的变化趋势研究(2016-2020年)

    胡小清陈思同唐炎陈佩杰...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2016-2020年中国儿童青少年屏幕时间推荐量达标率、总屏幕时间及不同类型屏幕时间的变化趋势。方法:选取全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与健康行为调查项目数据库(2016-2020年)中的522 080名9~17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二元逻辑和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对其屏幕时间推荐量达标率、总屏幕时间和不同类型屏幕时间的年际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2016-2020年,1)中国儿童青少年的屏幕时间推荐量达标率整体呈线性上升趋势,由65。4%(2016年)上升至68。9%(2020年);2)中国儿童青少年的总屏幕时间和电视屏幕时间呈线性下降趋势,但手机和电脑屏幕时间未发生显著线性变化,总体趋于稳定;3)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儿童青少年的屏幕时间推荐量达标率、总屏幕时间、不同类型屏幕时间呈现出多样性的变化趋势。结论:2016-2020年,中国儿童青少年屏幕时间整体上呈现出稳中下降的积极趋势,但手机和电脑屏幕时间仍未出现明显好转,甚至部分社会人口学特征儿童青少年的手机和电脑屏幕时间呈上升趋势。未来要继续加强对儿童青少年屏幕时间,尤其是对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新媒体设备的屏幕时间变化趋势进行重点监测,以期为儿童青少年养成积极的屏幕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助力。

    儿童青少年屏幕时间屏幕时间推荐量达标率变化趋势

    体育活动对青少年健康状况的影响:学业压力和睡眠质量的链式中介作用

    刘爽周璇李志华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于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依据较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数据,运用链式中介分析法,探讨青少年体育活动与健康状况的关系,以及学业压力和睡眠质量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体育活动、健康状况、学业压力与睡眠质量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2)体育活动既能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状况,也可以通过学业压力和睡眠质量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健康状况;3)学业压力和睡眠质量在体育活动和健康状况之间发挥链式中介效应。研究结果揭示了青少年学业压力和睡眠质量对青少年健康状况的作用机制,提示要更科学、准确地理解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的内涵。

    体育活动学业压力睡眠质量健康状况青少年高质量发展

    体育运动改善焦虑的潜在机制——注意偏向的中介与调节

    王志锋薛海红王逢云蒋兵...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注意偏向在体育运动改善个体焦虑的中介作用,以及注意偏向成分对这一中介作用的调节机制。方法:以50名焦虑个体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运动干预组和对照组,运动干预组进行每周3次、每次1 h、共计12周的有氧运动,对照组不进行运动干预。采用点探测任务测评运动干预前后被试的注意偏向,以及两种注意偏向成分(注意定向和注意解除)的变化;通过建立有调节的中介过程模型,分析注意偏向在体育运动与个体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注意定向和注意解除对这一中介过程的调节机制。结果:1)体育运动可以降低个体焦虑和点探测任务中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间(P<0。01),对一致条件和非注意分配条件下的反应时间影响不显著(P>0。05);2)体育运动可以降低焦虑个体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P<0。01)和注意解除困难(P<0。01),对注意定向没有显著影响(P>0。05);3)注意偏向在体育运动和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注意定向调节这一中介过程的后半部分路径和直接路径,注意解除调节这一中介过程的全部路径。结论:体育运动可以降低焦虑个体的负性注意偏向,且主要降低了注意解除这一注意偏向成分;注意偏向在体育运动和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且这一中介过程受注意定向和注意解除这两种注意偏向成分的调节。

    体育运动焦虑注意偏向注意定向注意解除

    超低温冷疗对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后人体体温调节及心血管系统机能恢复的影响

    胡晓越Takashi Kawabata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超低温冷疗对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后人体体温调节及心血管系统机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交叉自身对照设计,对13名受试者分别进行3次实验;为确定本次实验中的运动强度,事先进行最大摄氧量测试((V)O2max test),后分别在高温高湿环境室(温度35℃,相对湿度60%)中以70%(V)O2max强度进行30 min恒定负荷功率自行车运动;运动结束后,受试者分别在被动休息(CON)、局部超低温冷疗(PBC,-120℃)和全身性超低温冷疗(WBC,-120℃)3种条件下进行超低温冷疗实验(2 min);实验过程中,对不同条件及时间点的食管温度(Tes)、皮肤温度(Tsk)、大腿肌肉深部温度(TMT)、前臂血流量(FBF)、心率(HR)、每搏输出量(SV)和心输出量(CO)进行监测,并采用双因素(条件×时间)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Bonferroni法进行事后检验。结果:实验期间,超低温冷疗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对Tes(P<0。01,η2p=0。68)、Tsk(P<0。01,η2p=0。47)、TMT(P<0。01,η2p=0。79)、HR(P=0。03,η2p=0。19)、SV(P<0。01,η2p=0。12)和FBF(P<0。01,η2p=0。59)具有显著性差异,对CO无显著性差异(P=0。96,η2p=0。01);与CON条件相比,经过超低温冷疗的PBC条件与WBC条件在运动后静息期间,Tes、Tsk、TMT和FBF均显著降低(P<0。05),PBC条件和WBC条件下SV显著增加(P<0。05),HR显著降低(P<0。05);CO在各条件之间并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后实施全身或半身局部超低温冷疗,能够有效降低核心温度(Tes),减轻心血管系统的负担,有望对运动后的初期生理机能恢复产生积极影响。

    超低温冷疗高温高湿环境体温调节心血管

    基于人体核心温度的传热学视角建立户外热环境下运动负荷标准的探索性研究

    季泰张煜哲王坤郭正茂...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户外热环境是夏季奥运会等重大赛事需要应对的一个严峻问题。本研究基于人体核心温度,从传热学的视角定量模拟了户外热环境因素对劳力型热射病(exertional heat stroke,EHS)的影响程度以及户外不同热环境下不同强度运动中的合理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表明,在户外热环境下运动:1)人体吸收的热量中,最大来源为运动本身产生的热量,占94。46%,其次为与外界的辐射换热。2)人体散失的热量中,皮肤表面汗液的蒸发散热占比最大,为60。41%;其次为人体通过皮肤的对流换热,占25。40%;最后为呼吸散热,占14。19%。3)对EHS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运动负荷、环境温度、太阳辐射、相对湿度以及环境风速。4)当在环境温度35℃、相对湿度80%、太阳辐射强度1 000 W/m2、风速2 m/s的户外热环境下以12 METs的高强度运动,发生运动性中暑的运动持续时间最短,为13。7 min。5)当在环境温度25℃、相对湿度60%、太阳辐射强度800 W/m2、风速4 m/s的条件下,运动强度为6 METs时,发生运动性中暑的运动持续时间最长,为89。8 min。本研究给出了162种不同户外热环境下不同强度运动中的运动持续时间推荐值,在比赛和训练实践中,教练员可以根据当天的热环境参数以及具体项目运动强度的经验值,选择合适的运动持续时间。

    户外热环境运动负荷人体核心温度劳力型热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