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

刘梦溪

半年刊

1003-0190

010-64813409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中国文化/Journal Chinese CultureCSSCICHSSCD
查看更多>>《中国文化》杂志是目前唯一的一家北京、香港、台湾同时出版的大型学术刊物。以“深研中华文化,阐扬传统专学,探究学术真知,重视人文关怀”为办刊宗旨;确信文化与传统政治更永久,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愿成为海内外学人发表高质量论文、交流学术讯息的公开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點校本《陳書》修訂所用早期版本的校勘價值

    景蜀慧
    9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陳書》原點校本以百衲本爲底本,主要選擇了明清時期版本如南監本、北監本、汲古閣本、武英殿本和金陵書局本作爲通校和參校本.這些版本的優長之處是經過了明清以來學者的訂補校勘,令一般讀者的閲讀更爲方便價暢.但明清版本常根據《南史》《册府》《通志》等他書對早期版本進行改補增删,若有文義不明,甚至直接改動前人文本.因此《陳書》早期宋元版與後出的明清版之間,字義差異往往有之,很多異文與史家原義頗有背離.在相關學術理念和研究成果都有很大發展的今天,學界對典籍校勘中的版本選擇問題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故根據典籍的早期版本對明清以後版本的歧異處進行清理訂正,極有必要.此次《陳書》修訂,經深入版本調查,將存世的全部早期版本,包括兩種宋刊本全本和四種殘本,以及兩卷日本平安時期鈔本列入通校.在修訂中,充分利用版本條件,對原點校本中用明清版本改動宋本的地方,逐一覈校清理,凡有疑問,都反復參酌各早期刊本及他書中旁證,并輔以傳統的文字音韻訓話等方法,考訂正誤,探究某些後期版本致譌之因,證據不足者則盡量保持底本原貌以存疑義.在此過程中,通過對原刻版葉和宋元明清不同時代補版葉的鑒别比對,確認了《陳書》早期版本對於正確理解史文、還原史籍原貌方面不可替代的價值.

    《陳書》南北七史宋刊宋元遞修本明清版本點校本修訂本

    梅邊讀易:文學的跨學科研究

    龔鵬程
    102-108页

    書道生生:蔡邕書論中的生命工夫

    柯小剛
    109-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國書法源遠流長,但書法思想的自覺反思和系統論述卻要到漢末蔡邕才始肇其端.在實證歷史意義上,蔡邕不必是第一個;但在筆法傳承譜系或書法道統意義上,蔡邕無疑是漢魏六朝書法思想史的開端.唐代以來,中國書法史的每一個階段都會不斷回到蔡邕肇端的漢魏六朝書論思想淵源,并在此返回步伐中反本開新.所以,回到蔡邕就是回到書畫思想的本源;回到蔡邕就是通過本源之思來打開更多可能性,朝向更新的未來.傳世蔡邕書論文獻主要有《筆論》《九勢》《篆勢》三篇名作,可惜不見古人疏解.本文試爲逐篇解之,疏解方法係由漢魏六朝義疏體獲得啓發:疏其文,觀其象,會其意.具體操作將自始至終矚目於道,希望通過一種"與古爲徒"的對話來疏通一條道路,通過這條道路來通達中國書法的大本大源.《易·繫辭上》云:"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之謂易",觀乎蔡邕書論可知矣.

    蔡邕書論生命工夫本源義疏觀象會意

    戊戌后唐才常一派入湘舉辦"學、報二事"之底蘊新見林圭致重田友介手劄考釋

    戴海斌
    120-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見西泠印社拍品"唐才常、林圭致梁啓超等有關戊戌政變及籌備自立軍的重要信札二通",寫作時間介於戊戌政變與庚子自立軍之役之間,所載信息對維新派人士當時"尋求新出路"努力和挫折有相當紀實且生動的反映,多可補既有認識之不足.唐才常致梁啓超手札内述戊戌政變后"湘省近來大不安静"各情事及其本人自日本返國后"周歷吴楚"經過.林圭致重田友介手札寫作時間與唐札銜接,所言入湘舉辦"學、報二事"與唐才常在滬"廣糾氣類,期有大功"密切關聯,而唐才常周邊宗方小太郎、白岩龍平、田野橘次等不同背景的日本人均牽涉其中,且各有表現.所謂"湖南起義計劃"稍縱即逝,折射的不僅是清朝維新派醖釀、發起運動的一個片段,也可謂當時日本人介入和干預中國"革命"之形態的一個縮影.

    唐才常林圭湖南起義計劃宗方小太郎白岩龍平

    鋼和泰藏書在北京大學

    欒偉平
    13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著名東方學家鋼和泰於1937年去世後,其藏書於1939年7月售於哈佛燕京學社,供中印研究所使用.1951年3月,中印研究所的後身亞洲學研究所停辦,該研究所的藏書由哈佛燕京學社贈予燕京大學圖書館.筆者在北京大學圖書館陸績發現379册有大寫字母序號標志的藏書,認爲即鋼和泰藏書.本文分三部分展開:一,判定這批書爲鋼和泰藏書的理由.二,目前所見的鋼和泰藏書目録.三,鋼和泰藏書來到北京大學圖書館的來龍去脉.

    鋼和泰藏書中印研究所哈佛燕京學社燕京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東方學印度佛學

    《明文海》:集一代文學淵藪

    黄靈庚
    187-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從明代三百餘年文學演變角度,論述《明文海》選文標準、文獻價值及黄宗羲的文學主張.指出明代文學分三個階段,初期以浙東文人爲代表,以"傳道"爲宗旨,不受制藝束縛,無所顧忌,肆意爲文,但是最後都無善終.中期指嘉靖前後,明文爲之一變.從選文看,深受陽明心學影響,傳道與爲文緊密相合.時文制藝創作達到高峰,以吴中、江右文人爲最盛.萬曆末至崇禎明亡,文人在異代交替中面臨決擇,《明文海》較多地遴選直接或曲折表現復明抗清、民族主義傾向的文章.黄宗羲菲薄前、後七子,選文較少,甚至一篇不選,表達對明代復古傾向及形式主義傾向的不滿.118條評語,體現其文學觀念,在乎經世致用,重内容而輕形式.

    明文海明初嘉萬崇禎遺民意識

    中國文化的創造性與開放性特質方以智的哲學世界及文化理想

    張昭煒
    202-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傳統中國之中常被詮釋爲中心、中央、中間、内,引入方以智創發的均,更能表現中國文化的創造性與開放性特質.均的創造性與開放性由五個含義支撑:其一是制作陶器的工具,在旋轉中創造;其二是制作樂器的樂均,由中宫旋轉制樂,并由此關聯中國語言創作的旋韻;其三是匀,調和不均,歸於中和;其四是天均,是日新生生的道;其五是超越對待的絕待,在融合異質事物中顯示其優越性.以均展開中國哲學思想,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文化政治的中均模型,中均混合雙旋,在旋入中開放吸收四方的優秀文化,集成創造,在旋出中影響四方;二是哲學思想體系,將中國哲學的重要概念統合,尤其是中與旁、統與辨,以此展現中國文化與四方文化的關係;三是引入公均,形成"一分爲三"與"一分爲五"的辯證體系,展現"環四中五"或"中五四破"的開放性與創造性.以均考察中國哲學文化發展,先秦哲學主要表現爲孔子大成均與老子混成均的相互作用;漢唐哲學主要表現爲引入佛教的空均與禪宗的别均;宋明哲學主要表現爲濂洛關閩的獨均,以及獨均與空均、别均的相互作用;明代中後期,遠西均(質測之學、西方自然科學)傳入,爲中國文化進一步創造提供了新資源,融合遠西均成爲中國文化發展的重要方向.

    中國之中方以智中國文化創造性與開放性

    走進胡適的文化世界《胡適年譜新編》前言

    歐陽哲生
    211-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適是20世紀中國文化巨子,他的工作領域涉及文學、歷史、哲學、教育、宗教、社會政治等,因其卓越的工作成就,享有崇高的國際聲譽,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代表.胡適提倡實驗主義、民主政治、循序漸進,向往中國的文藝復興,這些思想主張頗具現代意義,對我們時代仍然具有其難以磨滅的價值.編撰《胡適年譜新編》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它將爲我們了解胡適生平事迹、思想發展和著作成就提供翔實可靠的材料依據,爲譜就20世紀中國文化史打下新的文獻基礎.

    胡適文化世界年譜新編

    顧起潜與胡適之

    許全勝
    225-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討論1932年至1949年顧廷龍(字起潜)與胡適(字適之)交往經過.

    顧廷龍胡適《水經注》

    梁漱溟問題的探索:儒佛會通如何可能?

    黄俊傑
    241-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爲探討梁漱溟先生畢生最關懷的儒佛會通問題,將此一問題置於時間深度之中加以分析,而對中朝日各國儒者與佛門人士千餘年來的論諍,進行歷史回顧,指出將近2千年來儒佛論辯聚焦5大問題:(1)"孝"與"出家"的家庭倫理問題,(2)沙門與王者之關係的政治倫理問題,(3)以文化民族主義爲中心的華夷之辨問題,(4)"神""形"之離合問題,(5)因果與輪廻問題.本文從"孝"、"忠"、"中國"、"神不滅"、"輪廻"等關鍵字詞切入,分析儒佛論辯之發展.本文結論指出:梁漱溟先生所説儒佛"相通",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儒佛都從解釋世界邁向改變世界;(2)儒佛都肯定生命的"本來性"與"現實性"之間有其辯證統一之關係.本文認爲在以上所説儒佛"相通"這兩項思想基礎上,儒家與佛教雙方人士,可以采取本文所説的(1)由儒顯佛以及(2)在佛攝儒這兩種論述方法,以達到雙方的溝通與融合,這是東漢末年佛教來華之后,在中、朝、日三地與儒學互動的歷史經驗之深刻啓示.梁漱溟先生以全幅生命所努力以赴的"儒佛會通",不僅是東亞歷史上的事實,而且也可以在個人的生命中實踐,從16、17世紀明末四大高僧,到20世紀的梁漱溟先生,都是致力於儒佛會通的典範人物.

    梁漱溟沙門不敬王者論華夷之辨"神""形"之離合因果與輪廻由儒顯佛在佛攝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