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文化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文化研究
中国文化研究

韩经太

季刊

1005-3247

zgwhyj@blcu.edu.cn

010-82303701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中国文化研究/Journal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CHS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学术性刊物。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史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跨越本事考证,寻求象外义理——秦可卿与北静王事象新解

    李柏林许建平
    95-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提出"义理红学"概念,以求超越陷于本事层面而难见《红楼梦》真精神的传统分析方法(如索隐、考证诸派),通过寻求象外义理,以见该书所揭示的中国文化根本矛盾及其运行规律.《周易》的以象见义思维具有普遍意义,本文利用《周易》的义理和象数的分析方法对《红楼梦》文本的内在意义进行分析提取,以求由事象而终超越事象层次以求其潜在的义理.认为《红楼梦》一书在对儒家的礼教思想进行批判的同时也蕴藉着对原始儒家思想肯定、复归的倾向.义理红学阐释的方法论依据在于由卦义和人物形象义的"合义相通"而导发的"以象衍义"的思维方法.《红楼梦》中的人物秦可卿在义理层面合于《周易》中《始》卦,北静王在义理层面合于《复》卦;《始》《复》二卦的旁通关系在《红楼梦》文本中也体现为两个人物的实际关联,为解开一部书义理结构的钥匙,从而进一步论证从义理方法来探寻《红楼梦》文本内部意义层面的实用价值.由义理红学而导源出的人物形象义理,对理解《红楼梦》的书旨以及与儒家思想的深层联系具有助益.

    义理红学象外义理秦可卿北静王《周易》

    拗怒之中自饶和婉的周邦彦词——仄声韵的妙用

    张进萍
    109-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宋词人周邦彦,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自度曲,格律谨严,用韵独特,尤善用仄声韵调和阴阳,在四声跌宕起伏之际、摇筋转骨之间顿生流美之致.仄声韵的妙用使其词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打破平仄规范,多用拗口的仄声求其和谐美听),平仄相宜,抑扬妥贴.周邦彦词用语丰容宛转,要渺幽约,深静和雅,呈现出声情和文情的高度融合.由此观之,集北宋之大成、开南宋之先声的周邦彦词,充分体现了宋词由浑雅到精能的风云之变,开启了南宋风雅派词之风范.

    周邦彦词仄声韵拗怒和婉声韵美

    "笔说"《聊斋》系列小说之通俗教育功能

    王金花
    118-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聊斋志异》自问世以来,一度被"精英文化圈"的士子们奉为"研文之助",而到了清末民初的北京,借由新兴媒介——报刊之功,其受众扩展至"平民文化圈".当时的有识之士从形式到内容等多方面对《聊斋志异》进行了改编,努力使之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通俗教育蓝本,以期实现此系列小说"消愁破闷的心理疗愈功能""破除迷信、启牖民智之功能""隐恶扬善、有功名教之功能"和"讥刺时弊与'达民隐'功能".

    《聊斋志异》"笔说"通俗教育功能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玉娇梨》在西方早期译介研究——版本、历史、价值与译者身份

    李晋肖维青
    128-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玉娇梨》被译介到西方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由于目前对其译介研究主要关注雷慕沙译本,而对其他早期译本缺乏关注,跨版本的系统性研究更鲜有开展,导致这部古典小说的早期西译研究还存在较大的空白.本研究通过历史梳理,对历史上四个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早期译本进行挖掘和研究,从版本、历史、价值与译者身份等方面再现早期西方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译介图景,为中国古典小说在西方早期译介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明清小说《玉娇梨》西方早期译介

    早期汉文大藏经域外阅读——以英国为中心

    闫莉平任东升
    140-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域外学者获取汉文佛典比较困难,关于汉文大藏经的认知也因此极其有限.这种情况在1875年汉文大藏经传入英国之后才有了改观,此部汉文大藏经虽不是西传的第一部,但却产生了重大影响.本研究拟揭示以英国为中心的早期汉文大藏经域外阅读的历史语境、入英路径与本质原因以及影响,发现该过程是文本跨国跨语转换的过程,从中可窥见中、日、英三国之间复杂的文明冲突与交流.英国国家翻译实践所产生的汉文大藏经英文目录之毕尔目录和南条目录,影响广泛而深远,被后世学者批判性接受,促进了汉文佛典域外阅读的进一步发展.

    汉文大藏经域外阅读毕尔目录南条目录国家翻译实践

    从《茉莉花》的跨文化传播看民族音乐的文化转译问题

    姚紫津郑佳雯
    152-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歌《茉莉花》的音乐前身从元末明初开始,在全国广泛流传,几经嬗变,并于18世纪末被传至欧洲.音乐学者钱仁康认为《茉莉花》是最早走出国门的第一首中国民歌,同时它也是受学者和作曲家关注最多、衍生版本最多、国际影响力最大的中国传统曲目,是研究音乐跨文化传播所绕不过的一个经典案例.对其跨文化传播机制的研究于当下中国音乐文化的海外传播,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从传播学及文化研究的角度阐述《茉莉花》在跨文化环境中传播的始末,分析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从音乐文本到文化内涵的流变情况与内在原因,丰富了本雅明对可译性与文化转译理论界定的音乐外延,并试图以《茉莉花》实现文化转译的案例建构出音乐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模块,促进中国文化的海外形象建设,打造更多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中国音乐走向世界舞台.

    跨文化传播可译性文化转译《茉莉花》

    推广汉学,沟通中外——一战后海外中国学院的创办与启示

    孙慧
    164-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1918年一战宣告结束,西方国家开始反思带来残酷战争的科技的弊害,并将目光转移到历来讲求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文化上来.同时,在战后国际秩序重建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有意借此时机在海外推广中国文化.因此,在中外政府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作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国学院在海外各国应时而生.巴黎大学中国学院、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等大量海外中国学院的创设,不仅在当时大力推广了中国文化,也发挥了进一步促进中外互动交流、激发海外汉学研究兴趣的成效.作为海外汉学传播的典型经验,中国学院的创办过程与办学经历对当今孔子学院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一战中国学院中外交流孔子学院

    稿约

    《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