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李连达

月刊

1007-7693

xdyd@chinajournal.net.cn

0571-87297398

310003

杭州市中河中路250号改革月报大楼10楼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Applied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是一份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综合性药学科技期刊创,创刊于1984年,原名《浙江药学》、《现代应用药学》。现由中国药学会主办,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浙江省药学会承办。协办单位先后有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浙江海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康恩贝集团、海南亚洲制药有限公司、浙江康来特药业有限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浙江大德制药有限公司等,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辟有论著、药化、中药与天然物、药剂、药品检验与分析、 医院药学、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综述和综合报导 等栏目,在医院、药检所、制药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各级管理部门拥有读者和作者,尤其注重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和边疆、基层和部队的药学科技人员服务。 杂志连续十年来与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品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多次全国医院药学学术研讨会和医院药学质量监督管理学术研讨会,是近年来药学界学术活动最为活跃的杂志之 一。杂志已纳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及其镜像系统向国内外用户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另外还被纳入了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是一份深受医药学科技人员喜爱的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UPLC-MS/MS测定大鼠血浆中香附烯酮和α-香附酮浓度及其药动学研究

    封传华郭慧玲汤小林赵晓娟...
    3197-3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UPLC-MS/MS测定大鼠血浆中香附烯酮和α-香附酮的方法,并研究其药动学.方法 采用Phenomennex C18(150 mm×2.0 mm,3 μm)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0℃,进样量1μL,蛇床子素为内标,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香附烯酮m/z为219.1/135.1,α-香附酮m/z为219.1/111.0,蛇床子素m/z为245.0/123.0.检测大鼠血浆中香附烯酮、α-香附酮的浓度,应用DAS2.0软件拟合主要的药动学参数.结果 香附烯酮在10~500n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1 0),α-香附酮在2.5~300 n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4 1),日内精密度RSD<9.45%,日间精密度RSD<9.09%,加样回收率>86.79%.SD大鼠灌胃给予香附挥发油提取物(20 mg·kg-1)后,香附烯酮和α-香附酮Cmax、AUC0-∞、MRT(0-∞)分别为(8 862.59±1 106.81)ngL-1,(7 060.94±774.25)ng·L-1·h,(3.21±0.72)h 和(934.69±106.81)ng·L-1,(792.26±74.52)ng·L-1.h,(4.94±0.82)h.结论 建立的方法能够快速、准确测定血浆中香附烯酮和α-香附酮的浓度,可用于香附烯酮和α-香附酮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香附药动学香附烯酮α-香附酮蛇床子素

    多价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mRNA疫苗组分比例dd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验证

    赵丹华刘晶晶刘欣玉曹守春...
    3202-3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多价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mRNA疫苗组分比例ddPCR检测方法并进行验证.方法 以不同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mRNA为靶基因,选取各自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多价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mRNA疫苗组分比例ddPCR检测方法,并进行了线性范围、重复性、准确度、中间精密度、耐用性和适用性等方法学验证.结果 mRNA浓度在1~150 pg·mL-1内时线性良好;重复性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10%;准确度回收率84%~114%,CV<10%;中间精密度和耐用性CV均<5%;并且4种不同二价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组份比例检测结果CV均≤5%.结论 建立的多价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mRNA疫苗组分比例ddPCR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特异性强,适用于多价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进行组分比例和含量检测.

    多价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mRNA疫苗组分比例ddPCR质量控制

    基于斑马鱼整合评价补骨脂粗多糖对补骨脂中香豆素组分的代谢及毒效关系的影响

    吴栩满李佳妍宁青石子琪...
    3208-3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用斑马鱼整合评价探讨补骨脂粗多糖(psoraleae crude polysaccharide,PPS)对补骨脂中香豆素组分(coumarin components of Psoraleae Fructus,CCPF)的代谢及毒效关系影响.方法 用受精后天数(days post fertilization,dpf)1~6 dpf的斑马鱼评价CCPF、PPS及二者组合物的安全性,观察斑马鱼脏器形态,记录死亡数并计算斑马鱼半数死亡浓度(LC50);用l~6dpf斑马鱼暴露于CCPF及其与PPS组合物,分析补骨脂苷和异补骨脂苷及其代谢物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动态变化;用25 μmol·L-1泼尼松龙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模型,采用茜素红对培养至8dpf的各给药组斑马鱼幼鱼骨骼染色,进行显微观察、数码成像,并用图像软件定量分析骨骼染色区域来评价上述样品的抗骨质疏松活性.结果CCPF与PPS组合物对斑马鱼的毒性大于二者单独给药,且组合物PPS的比例增加,毒性增大:PPS能够降低斑马鱼中毒浓度,致斑马鱼脏器形态畸变严重,缩短斑马鱼死亡时间,增加斑马鱼死亡率;PPS能明显加速CCPF中补骨脂苷和异补骨脂苷脱糖基转化为潜在肝损伤代谢产物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CCPF及其与PPS组合物可增加斑马鱼头骨累积光密度值,且组合物具有一定增效作用.结论 用斑马鱼整合评价高效揭示了 PPS对CCPF的代谢与毒效关系的影响,为研究PPS对其他结构类型成分的毒效关系提供高效的方法与思路.

    补骨脂斑马鱼粗多糖香豆素毒性代谢骨质疏松

    金银花水提醇沉工艺过程回收乙醇中杂质的定性及合规分析

    杨子夜侯焕瑶倪力军张立国...
    3217-3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回收乙醇套用次数对金银花水提醇沉工艺过程回收乙醇质量的影响.方法 减压蒸馏回收5个连续批次金银花水提醇沉液中的乙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方法定性分析5批回收乙醇及温度失控产生局部焦化时回收乙醇中的杂质,并对各批回收乙醇进行紫外吸光度分析.结果 第1,2批回收乙醇中杂质仅有苯乙烯;第3,4批回收乙醇杂质为5种;第5批回收乙醇中杂质种类增加到17种;产生局部焦化时回收乙醇中外源性杂质剧增至41种并产生茚类和萘类等有害物质.第3~5批回收乙醇的紫外吸光度超过中国药典2020年版二部规定的乙醇紫外吸光度上限,局部焦化时回收乙醇的紫外吸光度严重超出药典规定的范围.结论 水提醇沉过程回收乙醇连续套用2次后应进行处理,使其紫外吸光度水平与杂质种类达到新鲜乙醇要求,方可再次使用,该方法对回收乙醇的质量监控和合规应用提供了参考.

    金银花回收乙醇杂质定性合规分析

    基于UHPLC-Q-TOF-MS/MS分析猪牙皂中化学成分

    景秀村李军茂冯育林葛菲...
    3225-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液质联用分析方法全面、快速识别猪牙皂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超高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技术(UHPLC-Q-TOF-MS/MS)对猪牙皂提取物进行成分分析;其流动相为0.1%甲酸(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在负离子模式下获得精确的分子离子质量及二级碎片信息,结合数据库及对照品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共筛选出78种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32个,酚酸类化合物15个,木脂素类22个,单萜酸类化学成分9个),潜在新化合物14个.结论 本研究全面分析了猪牙皂的化学成分,为该药物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标准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猪牙皂皂荚化学成分UHPLC-Q-TOF-MS/MS

    HPLC-MS/MS测定化妆品中14种荧光增白剂

    汪霞林丽琴杨直高丽琼...
    3236-3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HPLC-MS/MS定量测定化妆品中14种荧光增白剂的分析方法.方法 样品经N,N-二甲基甲酰胺超声提取,选用Waters ACQUITYUPLC ®BEH C18(2.1 mm×50 mm,1.7 μm)色谱柱,以甲醇-0.1%氨水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3mL·min-1,柱温40℃;质谱法采用三重四级杆质谱,电喷雾离子源,在正/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下进行扫描.结果14种荧光增白剂在定量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0.99,定量限为0.01~20 ug·g-1,检出限为0.004~8 μg·g-1;在3个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85.4%~108.9%,相对标准偏差为0.3%~7.2%.结论 该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操作简单方便,适用于化妆品中14种荧光增白剂的含量测定.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荧光增白剂化妆品

    GC同时测定红花逍遥片中6种挥发性成分含量

    黄华江明胡卫南柴鑫莉...
    3245-3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红花逍遥片中薄荷酮、薄荷脑、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正丁烯基苯肽、苍术酮、藁本内酯6种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HP-5(30m×250 μm,0.25μm)色谱柱,柱温箱程序升温;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为280℃,分流进样,分流比10∶1.结果6种成分完全分离,并与其他成分均能达到良好分离;薄荷酮、薄荷脑、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正丁烯基苯肽、苍术酮、藁本内酯质量浓度分别在1.37~87.38,13.67~874.55,2.05~65.49,3.35~107.20,3.49~111.60,6.95~444.60 μg·mL-1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0);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7.63%,94.25%,97.54%,103.81%,94.30%,98.97%;RSD 分别为 3.27%,1.80%,2.39%,1.75%,2.32%,2.36%,并测定其在39批次红花逍遥片中的含量.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红花逍遥片质量控制.

    红花逍遥片气相色谱薄荷酮薄荷脑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正丁烯基苯肽苍术酮藁本内酯含量测定

    基于戊肝病毒的嵌合病毒样颗粒对人乳头瘤病毒16型肿瘤免疫治疗作用的研究

    张柯欣朱赟马培凯安彤...
    3251-3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基于戊肝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的嵌合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对人乳头瘤病毒l6型(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HPV 16)肿瘤免疫治疗作用.方法 将HPV 16 E7插入HEV的p239蛋白形成重组嵌合蛋白p239-HPV16 E7.所构建的重组蛋白经大肠杆菌表达、纯化、复性后,通过电镜和动态光散射对所得蛋白颗粒大小形态进行表征.将蛋白颗粒免疫C57B/L小鼠,通过流式细胞技术与酶联免疫斑点免疫试验检测脾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细胞分化情况;并且利用TC-1肿瘤细胞在C57B/L小鼠中构建肿瘤模型,以此评价蛋白颗粒在小鼠体内的抗肿瘤免疫效果.结果 体外复性后的嵌合蛋白在电镜下观察到颗粒结构,粒径大小为22.80 nm.所得蛋白颗粒在C57B/L小鼠体内诱导产生良好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脾淋巴细胞的CD3+/CD4+、CD3+/CD8+比例均有明显差异(P<0.05),且分泌IFN-γ干扰素的效应T细胞显著增加.同时,所得蛋白颗粒能有效抑制TC-1荷瘤小鼠体内肿瘤细胞的生长,在实验周期内小鼠未出现死亡,而对照组小鼠体内肿瘤快速生长,且6周后全部死亡.结论 原核表达的嵌合蛋白p239-HPV16 E7形成病毒样颗粒并有效诱导针对HPV 16的抗肿瘤免疫.

    人乳头瘤病毒16型原核表达免疫原性

    基于经典名方的山茱萸本草考证

    南丽丽李富云金月杨锡仓...
    3257-3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茱萸作为临床常用中药,具有补益肝肾,收涩固脱之效.鉴于历代医药学家对山茱萸药用部位颇有争议,笔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学典籍,结合现代相关文献、标准等资料,对山茱萸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及品质、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性味功效、用法用量等内容进行本草学考证,为确保含有山茱萸的经典名方能够精准用药以及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经考证可知,山茱萸从古至今来源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最早产于山东、陕西一带,后延伸至河南、浙江等地大量栽培,现商品多以浙江所产品质为佳.山茱萸最初应是以全果实入药,但由于"核能滑精"说的影响致使山萸肉(去核之果肉)成了历代主流品规,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2种规格均存在,应根据患者类型辨证使用.山茱萸在历代本草、医学典籍中记载的炮制方法也较多,但主流品种为山茱萸生品和酒萸肉.此外,山茱萸性味也从最初"味酸,平、微温无毒"演变为"味酸、涩,性微温",历代用药剂量更是与药典规定的剂量范围出入较大,建议临床医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根据患者及病证类型,选择合适的经方剂量,以最大限度保证山茱萸应有的临床疗效.

    经典名方山茱萸本草考证名称基原药用部位炮制

    正乳贴凝胶贴膏体外透皮特性与皮肤安全性评价研究

    张宇王峰余志芳马瑞瑞...
    3267-3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藏药新药正乳贴凝胶贴膏(以下简称"正乳贴")的体外透皮特性,并采用不同种属动物(豚鼠、新西兰兔)实验对其皮肤用药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立式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试验,以巴马香幼猪皮肤作为透过屏障,分别采用HPLC和GC测定接收介质中山栀苷甲酯+8-O-乙酰山栀苷甲酯、冰片和樟脑的浓度,计算累积透过量及透过率,考察正乳贴的体外透皮特性;采用Buehler试验,研究正乳贴敷于豚鼠皮肤后的致敏情况,并观察正乳贴单次或多次给药敷于新西兰兔完整及破损皮肤处后皮肤的刺激情况.结果 正乳贴在24h内山栀苷甲酯+8-O-乙酰山栀苷甲酯、冰片和樟脑的累积透过量分别为14.14,348.21,490.97 μg·cm-2,累积透过率分别为6.2%,10.2%,15.3%,平均透过速率分别为0.59,14.51,20.46 μg·cm-2·h-1.正乳贴对豚鼠皮肤未发现致敏反应,对新西兰兔完整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作用.结论 正乳贴体外透皮性能良好,各指标成分体外透皮过程均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对豚鼠及新西兰兔皮肤无刺激及致敏作用,皮肤外用安全可靠,具备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正乳贴凝胶贴膏体外透皮特性指标成分累积透过率经皮水分流失皮肤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