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王炳护

半月刊

1673-9523

zgxdywyy@yahoo.com.cn

010-84254812,87081080(主编室)

100013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8号楼南门207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Drug Appli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替罗非班配合介入取栓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分析

    周芳贵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替罗非班配合介入取栓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神经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AIS患者 8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0 例.对照组行介入取栓治疗,观察组在介入取栓基础上加以替罗非班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生活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92.50%较对照组的 75.00%高(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S100β较治疗前降低,BDNF、NGF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NIHSS评分(6.59±0.97)分、S100β(0.31±0.02)μg/L较对照组的(9.41±1.25)分、(0.47±0.05)μg/L低,BDNF(46.56±4.21)ng/ml、NGF(12.41±2.57)pg/ml较对照组的(36.75±3.41)ng/ml、(8.83±2.26)pg/ml高(P<0.05).治疗后,两组PT、APTT、TT较治疗前延长,FIB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PT(12.83±2.35)s、APTT(30.48±3.71)s、TT(17.98±2.84)s较对照组的(11.27±1.95)、(26.84±3.05)、(15.39±2.18)s长,FIB(2.98±0.35)g/L较对照组的(3.53±0.61)g/L低(P<0.05).治疗后,两组IL-6、CRP、TNF-α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IL-6(67.54±8.97)pg/ml、CRP(4.69±1.05)mg/L、TNF-α(5.35±1.16)ng/ml较对照组的(86.71±11.35)pg/ml、(7.53±1.67)mg/L、(8.71±1.53)ng/ml低(P<0.05).治疗后,两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 替罗非班配合介入取栓治疗可保护AIS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凝血功能,控制炎症反应,提高生活质量,且无严重不良事件,临床可推广应用.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替罗非班介入取栓神经功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凝血酶时间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分析

    王文侠
    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采取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 120 例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0,采取常规药物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和对照组(n=60,采取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营养状态[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 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0.00%(P<0.05).治疗后,两组LVEF、LVEDd、NT-proBNP水平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LVEF、LVEDd、NT-proBNP水平分别为(52.96±4.18)%、(51.20±4.63)mm、(1045.33±218.91)pg/ml,均优于对照组的(48.50±4.06)%、(55.82±4.16)mm、(2561.27±308.96)pg/ml(P<0.05).治疗后,两组ALB、PA水平均提升,且观察组ALB(38.11±2.04)g/L、PA(190.52±11.17)mg/L高于对照组的(36.76±2.30)g/L、(185.30±12.59)mg/L(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并未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取得的效果更为理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营养状态,对预后改善起到促进作用.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效果

    外周血IFN-γ、PCT及OPN水平对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价值及其与抗结核治疗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王若涛吴敏校杨虹陈宗云...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γ-干扰素(IFN-γ)、降钙素原(PCT)及骨桥蛋白(OPN)水平对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价值及其与抗结核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 210 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作为活动性肺结核组,选择同期 60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予以 2HRZE/4HR方案进行抗结核治疗.根据患者是否治愈将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分为治愈组(161 例)和未治愈组(49 例).比较活动性肺结核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血清IFN-γ、PCT及OPN水平,基于IFN-γ、PCT及OPN构建活动性肺结核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及联合诊断模型,分析IFN-γ、PCT、OPN单独及联合诊断模型的预测效能,比较治愈组和未治愈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FN-γ、PCT及OPN水平,分析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前血清IFN-γ、PCT及OPN水平与治疗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活动性肺结核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FN-γ、PCT及OPN水平分别为(23.20±10.01)pg/ml、(1.46±0.60)ng/ml、(721.79±303.62)n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5.69±2.74)pg/ml、(0.25±0.11)ng/ml、(171.99±68.53)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研究对象血清IFN-γ、PCT及OPN水平作为自变量,以是否为活动性肺结核为因变量,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表明,血清IFN-γ[OR=2.000,95%CI=(1.215,3.294)]、PCT[OR=1.023,95%CI=(1.005,1.042)]及OPN[OR=1.049,95%CI=(1.008,1.092)]水平升高是活动性肺结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最终模型公式为P=1/[1+e(-19.197+0.693×IFN-γ+0.0230×PCT+0.048×OPN].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IFN-γ、PCT及OPN预测活动性肺结核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7、0.637和0.756,IFN-γ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62.9%和 93.3%,OPN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53.3%和 91.7%,PC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51.0%和 85.0%.联合上述指标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活动性肺结核的AUC为 0.89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76.2%和 98.3%,模型整体的诊断效能优于单独指标.组内比较,相较于治疗前,治愈组和未治愈组患者治疗 6 个月后血清IFN-γ、PCT及OPN水平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愈组和未治愈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FN-γ、PCT及OP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6 个月后,治愈组患者血清IFN-γ、PCT及OPN水平明显低于未治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前血清IFN-γ、PCT及OPN水平与抗结核治愈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外周血IFN-γ、PCT及OPN水平升高不仅与活动性肺结核的发病密切相关,且可能是患者抗结核治疗疗效和预后评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活动性肺结核γ-干扰素降钙素原骨桥蛋白诊断价值预后

    加味小柴胡汤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效果及对患儿中医证候积分、炎症反应的影响

    廖贞球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加味小柴胡汤联合阿奇霉素应用于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中的临床效果及对中医证候积分、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102 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51 例.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味小柴胡汤治疗.对比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发热、咳嗽、气喘、咯痰痰鸣、痰黄粘稠、痰涎壅盛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发热、咳嗽、气喘、咯痰痰鸣、痰黄粘稠、痰涎壅盛积分分别为(1.13±0.17)、(1.12±0.20)、(0.93±0.15)、(1.05±0.19)、(0.83±0.11)、(1.16±0.12)分,较对照组的(1.89±0.26)、(1.93±0.31)、(1.62±0.19)、(1.68±0.22)、(1.58±0.24)、(1.83±0.15)分低(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96.08%较对照组的 82.35%高(P<0.05).治疗后,两组CRP、IL-10、IL-6、TNF-α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CRP、IL-10、IL-6、TNF-α水平分别为(5.69±0.73)mg/L、(13.19±2.56)ng/L、(20.06±1.35)ng/L、(10.75±1.42)μg/L,较对照组的(7.51±0.92)mg/L、(21.06±3.85)ng/L、(23.51±1.87)ng/L、(13.62±1.88)μg/L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 加味小柴胡汤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炎症反应,且安全性高.

    小儿支原体肺炎加味小柴胡汤阿奇霉素中医证候积分炎症反应

    根治性近端胃切除联合双通道重建术对胃癌患者围术期指标及营养指标的影响

    朱金荣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根治性近端胃切除联合双通道重建术对胃癌患者围术期指标及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胃癌患者 6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Roux-en-Y消化道重建术,观察组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联合双通道重建术.对比两组的围术期指标、术后恢复情况、营养指标、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89.65±10.21)ml少于对照组的(105.31±17.45)ml,手术时间(116.27±13.34)min、消化道重建时间(32.25±3.71)min、住院时间(8.35±1.36)d、肠鸣音恢复时间(25.36±2.59)h、肛门排气时间(43.26±5.46)h、进流食时间(84.36±6.87)h、下床活动时间(52.43±5.24)h均短于对照组的(139.84±16.25)min、(39.87±5.31)min、(10.69±1.87)d、(31.48±3.37)h、(54.89±7.58)h、(98.57±8.33)h、(59.67±6.57)h(P<0.05).术后,两组血红蛋白(Hb)、总蛋白(TP)、白蛋白(ALB)均较术前降低,但观察组Hb(116.57±11.69)g/L、TP(67.35±4.89)g/L、ALB(40.56±4.71)g/L均高于对照组的(101.35±9.75)、(61.26±3.67)、(33.48±3.69)g/L(P<0.05).术后,两组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机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6.67%(2/30),低于对照组的26.67%(8/30)(P<0.05).结论 对胃癌患者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联合双通道重建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还可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且无严重并发症,临床可推行应用.

    胃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术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

    经产妇产后发生SUI的高危因素及其处理措施分析

    许艺凤林娜红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经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处理措施.方法 选取101 例经产妇,统计其产后半年SUI发生情况;另收集其一般资料,比较产后发生SUI与产后未发生SUI经产妇的一般资料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经产妇产后发生SUI的高危因素.结果 101例经产妇中,产后发生SUI 26例,占比25.74%(26/101).产后发生SUI与产后未发生SUI经产妇的文化水平、职业、吸烟史、饮酒史、流产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发生SUI经产妇年龄>35 岁18 例(69.23%)、孕前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 20 例(76.92%)、产次≥2 次 15 例(57.69%)、第二产程延长(>2 h)17 例(65.38%)、阴道分娩 15 例(57.69%)、有妊娠期糖尿病 18 例(69.23%)、有便秘 19 例(73.08%)、新生儿体重≥4 kg 16 例(61.54%),产后未发生SUI经产妇年龄>35 岁 23 例(30.67%)、孕前BMI≥24 kg/m2 30 例(40.00%)、产次≥2 次 18 例(24.00%)、第二产程延长(>2 h)14 例(18.67%)、阴道分娩 19 例(25.33%)、有妊娠期糖尿病 22 例(29.33%)、有便秘 27 例(36.00%)、新生儿体重≥4 kg 21 例(28.00%).产后发生SUI经产妇年龄>35 岁、孕前BMI≥24 kg/m2、产次≥2 次、第二产程延长(>2 h)、阴道分娩、有妊娠期糖尿病、有便秘、新生儿体重≥4 kg占比均高于产后未发生SUI经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 岁[OR=5.087,95%CI=(1.935,13.375)]、孕前BMI≥24 kg/m2[OR=5.000,95%CI=(1.798,13.902)]、产次≥2 次[OR=4.318,95%CI=(1.685,11.069)]、第二产程延长(>2 h)[OR=8.230,95%CI=(3.043,22.262)]、阴道分娩[OR=4.019,95%CI=(1.576,10.248)]、有妊娠期糖尿病[OR=5.420,95%CI=(2.055,14.297)]、有便秘[OR=4.825,95%CI=(1.799,12.941)]、新生儿体重≥4 kg[OR=4.114,95%CI=(1.612,10.503)]为经产妇产后发生SU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35 岁、孕前BMI≥24 kg/m2、产次≥2 次、第二产程延长(>2 h)、阴道分娩、有妊娠期糖尿病、有便秘、新生儿体重≥4 kg为经产妇产后发生SUI的独立危险因素.

    经产妇压力性尿失禁妊娠期糖尿病便秘

    高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调查及其干预策略分析

    沈小晓陈秋园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高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干预策略.方法 选取 98 例分娩的高龄产妇为对象,统计其产后出血发生率;另以自制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收集患者信息,分析高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98 例产妇中,共有 19 例发生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发生率为 19.39%(19/98).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产后出血与未发生产后出血产妇的年龄、孕周、孕次、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产妇类型、吸烟史、饮酒史、妊娠期糖尿病、胎儿数量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生产后出血与未发生产后出血产妇的前置胎盘、宫缩乏力、新生儿体重、分娩方式、妊娠期高血压、血小板计数、宫腔手术史、精神心理状态、无痛分娩情况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单因素中有统计学差异的项目为自变量,以是否发生产后出血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剖宫产[OR=12.708,95%CI=(3.745,43.124)]、新生儿体重>4 kg[OR=14.950,95%CI=(4.627,48.306)]、有妊娠期高血压[OR=10.212,95%CI=(3.222,32.368)]、前置胎盘[OR=12.708,95%CI=(3.745,43.124)]、有宫缩乏力[OR=6.817,95%CI=(2.201,21.117)]、有宫腔手术史[OR=6.392,95%CI=(2.144,19.053)]、血小板计数<100×109/L[OR=24.391,95%CI=(5.228,113.791)]、精神心理状态差[OR=6.830,95%CI=(2.067,22.573)]、无痛分娩[OR=3.047,95%CI=(1.047,8.867)]是高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剖宫产、新生儿体重>4 kg、有妊娠期高血压、前置胎盘、有宫缩乏力、有宫腔手术史、血小板计数<100×109/L、精神心理状态差、无痛分娩是高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龄产妇产后出血危险因素

    CT与MRI鉴别诊断骨质疏松性与非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的临床价值研究

    张文坦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骨质疏松性与非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96 例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骨质疏松的诊断金标准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骨密度T值≤-2.5 SD,38 例,43 个受累椎体)和非骨质疏松组(骨密度T值>-2.5 SD,58 例,67 个受累椎体).所有患者均进行腰椎MRI检查和腰椎CT多平面重建扫描检查.比较两组患者CT特征(压缩性骨折程度、合并爆裂性骨折、椎体内低密度影、骨折累及附件、椎体松质骨CT值)、MRI特征(腰椎T1 加权成像、腰椎T2 加权成像、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合并脊髓或马尾损伤)、椎旁肌肉MRI指标(双侧椎旁肌横截面积、椎体横截面积、腰椎肌肉程度、脂肪变性比例).结果 骨质疏松组中重度压缩性骨折比例为 86.05%(37/43)、合并爆裂性骨折比例 41.86%(18/43)、椎体内低密度影比例 72.09%(31/43)、骨折累及附件比例 41.86%(18/43)均明显高于非骨质疏松组的 53.73%(36/67)、13.43%(9/67)、10.45%(7/67)、10.45%(7/67),椎体松质骨CT值(74.36±15.10)HU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组的(113.24±16.20)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扫描多表现为高信号(74.42%),非骨质疏松组多表现为混合信号(50.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63,P<0.05);两组腰椎T1 加权成像和腰椎T2 加权成像扫描信号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合并脊髓或马尾损伤的比例为 88.37%(38/43),明显高于非骨质疏松组 4.48%(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844,P<0.05).骨质疏松组双侧椎旁肌横截面积(3001.25±635.10)mm2、腰椎肌肉程度(225.43±40.30)%、脂肪变性比例(10.02±1.02)%均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组的(3378.46±608.65)mm2、(272.85±42.46)%、(10.88±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体横截面积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质疏松性与非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的CT与MRI影像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患者中重度压缩性骨折、爆裂性骨折、椎体内低密度影、骨折累及附件、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高信号的比例更高,腰椎椎体松质骨CT值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患者,并且存在腰椎椎旁肌肉退变,据此可以鉴别诊断骨质疏松性与非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二者联合能够进一步提高腰椎骨折的诊断效能.

    腰椎骨折骨质疏松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

    F8单腔导尿管联合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膀胱结石的临床效果研究

    连乐林黄志雄蔡庆华张育周...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F8 单腔导尿管联合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膀胱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60 例膀胱结石(直径≤3 cm且数量≤5 个)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n=20)和观察组(n=40),观察组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B组(n=20)和C组(n=20).A组采取肾镜+钬激光碎石术(钬激光功率设置为 1.2~1.5 J/15~20 Hz)治疗,B组采取肾镜+电切镜鞘+钬激光碎石术(钬激光功率设置为 1.2~1.5 J/15~20 Hz)治疗,C组采取肾镜+F8 单腔导尿管+钬激光碎石术(钬激光功率设置为 1.0~1.2 J/20~25 Hz)治疗.比较三组术中及术后情况(一次性碎石成功率、碎石时间、清石时间、尿道或膀胱黏膜损伤评分及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一次性碎石成功率均为100%,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碎石时间、清石时间、尿道或膀胱黏膜损伤评分及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碎石时间分别为(18.32±5.32)、(17.84±6.52)min,均短于A组的(25.42±7.30)min(P<0.05);B组、C组碎石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清石时间(17.12±6.67)min、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2.30±0.21)d均短于A组的(24.38±8.10)min、(3.42±0.15)d(P<0.05);C组无需清石,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短于A组、B组(P<0.05).C组尿道或膀胱黏膜损伤评分(0.23±0.07)分均低于A组的(2.05±0.23)分、B组的(2.01±0.19)分(P<0.05);A组、B组尿道或膀胱黏膜损伤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 6 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为 0,低于B组的 20%及A组的 25%(P<0.05);A组、B组术后 6 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8 单腔导尿管联合肾镜、钬激光碎石术(钬激光功率设置为1.0~1.2 J/20~25 Hz)治疗膀胱结石一次性碎石成功率高,且无需清石,手术时间更短,副损伤少,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该技术安全有效,是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的一项技术.

    F8单腔导尿管肾镜钬激光碎石术膀胱结石

    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Ⅲ型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价值

    彭川伟郑建伟杨凤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析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Ⅲ型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 92 例Ⅲ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46 例,行传统经阴道病灶切除手术结合子宫瘢痕修复治疗)与实验组(46 例,行宫腹腔镜病灶切除术结合子宫瘢痕修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常规组,术中阴道出血量少于常规组,术后的唤醒睁眼时间、清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月经恢复时间、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0.87%低于常规组的 28.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 95.65%,高于常规组的 73.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Ⅲ型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手术时间虽然较长,但术中阴道出血量少、手术安全性更高,并在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同时促进患者术后身体各项机能的恢复,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与普及.

    宫腹腔镜手术治疗Ⅲ型剖宫产瘢痕妊娠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