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循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胡盛寿

双月刊

1000-3614

xunhuanzazhishe@sina.com

010-68331758

100037

北京市北礼士路167号(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

中国循环杂志/Journal 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3月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心血管病学术刊物。以从事心血管病专业预防、医疗、科研及教学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自创刊以来,期刊质量不断提高。1993年开始被中国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列为统计源期刊、2004年被确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94年被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为来源期刊。1995年以来一直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定为“内科学类核心期刊”。1997年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列为来源期刊及统计源。 1999年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中心列为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2002年被万方数据库的《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2001年被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确定为“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2005年本刊获得卫生部首届医药卫生优秀期刊奖一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他汀不耐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李建军窦克非
    105-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他汀不耐受是指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出现一种或多种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减量或停用他汀类药物可改善,重启后再次出现的临床现象.他汀不耐受的相关报道并非少见,但真实世界中他汀不耐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存在一定的困惑或误区,包括缺乏统一的定义和诊断标准、诊断的把握度偏宽、处理策略欠科学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汀类药物的科学、合理地使用.据此,本共识全面复习全球他汀不耐受相关研究数据,参考国外他汀不耐受相关指南与共识,提出适合我国人群的他汀不耐受的基本定义,并推荐相应的诊断标准及处理策略,以期改善我国人群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而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

    血脂他汀不耐受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膝下动脉血运重建的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下肢动脉疾病学组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纪东华
    116-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膝下动脉粥样硬化常累及多支膝下动脉,且多为多节段性病变,临床上多表现为肢体慢性威胁性缺血,最终导致截肢事件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随着腔内血管外科技术和器械的发展,其治疗理念和技术有了很大的改变,本共识根据国内近年来的临床实践经验,结合最新循证资料以及国外相关指南,提出适合中国人群特点的临床实践推荐意见,旨在为国内血管外科及相关领域医师提供最新的临床实践依据.

    膝下动脉足弓肢体慢性威胁性缺血血运重建临床实践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原发冠状动脉小血管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刘蓉乔树宾崔锦刚管浩...
    123-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原发冠状动脉小血管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3 月仅使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原发冠状动脉小血管CTO病变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病史和手术信息,并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记录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靶血管血运重建)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 160 例患者,开口病变 26 例(16.3%),分叉病变 42 例(26.3%),弥漫性病变 117 例(73.1%),钙化病变 87 例(54.4%).参考血管直径为(2.3±0.4)mm.住院期间,无MACE,无CABG,无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随访(15.7±5.5)个月,1 例(0.6%)发生心原性死亡,6 例(3.8%)发生靶血管血运重建.MACE发生率为 4.4%,无CABG.结论: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原发冠状动脉小血管CTO病变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药物涂层球囊原发病变慢性完全闭塞

    桡动脉桥使用策略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桥血流及早期通畅性的影响

    韩增强范桄溥赵舟史艺...
    127-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桡动脉桥的不同使用策略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桥血流及早期通畅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我院使用桡动脉桥行CABG的 99 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 92例(92.9%),平均年龄(57.2±8.7)岁.按桡动脉桥近端吻合部位不同分为升主动脉组(n=79,吻合在升主动脉)和复合桥组(n=20,吻合在其他桥血管上).应用瞬时流量测定技术测量桥血流各项参数,围术期及术后 1 年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评价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全部患者无围术期死亡.与升主动脉组比,复合桥组行微创CABG比例更高,桡动脉桥平均血流量更高(P均<0.05).围术期冠状动脉CTA显示桡动脉桥失败 24 例(24.2%);与升主动脉组比,复合桥组桡动脉桥失败率更低,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8%vs.10.0%,P=0.096).术后 1 年桡动脉桥失败改善至 16 例(16.1%).与桡动脉桥通畅患者比,围术期桡动脉桥失败患者术中桡动脉桥搏动指数较高,桡动脉桥平均血流量较低(P均<0.05);术后1年桡动脉桥失败患者术中桡动脉桥搏动指数较高,桡动脉桥远端吻合在右冠状动脉患者占比较高(P均<0.05).结论:桡动脉桥近端吻合在升主动脉或其他桥血管上并不影响其围术期通畅性.围术期失败的桡动脉桥术后 1年有再通现象.术后 1 年失败患者术中桡动脉桥搏动指数较高,桡动脉桥远端吻合在右冠状动脉患者占比较高.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桡动脉瞬时血流测定

    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即刻管腔获益及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下不同内膜组织特征间的关系

    何攀杨俊杰陈海威邓安平...
    13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ELC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即刻管腔获益及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下不同内膜组织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入选 2019 年 1 月至 2023 年 5 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DCB治疗的ISR患者86 例,共 96 处ISR病变,所有病变均行OCT评估.根据是否使用ELCA,将病变分为ELCA+DCB组(n=30)和DCB组(n=66);并根据OCT评估的ISR病变内膜组织特征分为均质模式和非均质模式,比较两种不同模式对即刻管腔获益的影响.即刻管腔获益定义为治疗前后的OCT下最小管腔面积变化值(ΔMLA).结果:ELCA+DCB组与DCB组相比获得更大的ΔMLA[(3.2±0.8)mm2 vs.(2.6±1.4)mm2,P=0.015].在均质模式的ISR病变中,ELCA+DCB组的ΔMLA大于DCB组[(3.0±0.9)mm2 vs.(2.2±1.1)mm2,P=0.030],但在非均质模式的ISR病变中,两组ΔML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0.7)mm2 vs.(3.2±1.5)mm2,P=0.533].术后随访 6 个月期间,病变接受DCB治疗的患者(n=60)与ELCA+DCB治疗的患者(n=26)均无死亡,靶病变血运重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vs.4.2%,P>0.05).结论:ELCA联合DCB是治疗ISR的有效策略,较单独DCB治疗能够实现更大的术后即刻管腔获益,尤其对于OCT显示病变内膜组织均质模式ISR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支架内再狭窄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药物涂层球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

    刘士贺韩旭刘倩刘红敏...
    140-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从2006~2020年开滦研究队列中纳入3 645例超高危ASCVD[采用《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的定义]患者,排除 602 例静息心率数据缺失者后,最终分析纳入 3 043 例患者,根据确诊ASCVD后首次健康体检时的静息心率四分位水平,将其分为<68 次/min组(n=744)、68~74 次/min组(n=786)、75~80 次/min组(n=760)、≥81 次/min组(n=753).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比较不同静息心率水平及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对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探讨静息心率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寿命表法计算四组患者中的累积全因死亡率,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中位随访 5.81(3.46,9.64)年期间,772 例(25.37%)患者死亡.控制主要混杂因素后,分析结果显示:与静息心率<68 次/min组患者相比,75~80 次/min组、≥81 次/min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增加 24%(HR=1.24,95%CI:1.01~1.52,P=0.047)和 47%(HR=1.47,95%CI:1.20~1.81,P<0.001),而 68~74 次/min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06,95%CI:0.86~1.31,P=0.625).此外,静息心率每升高 10 次/min,全因死亡风险增加 13%(HR=1.13,95%CI:1.07~1.19,P<0.001).分层分析显示,静息心率每升高 10 次/min时,女性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男性患者,<65 岁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65 岁患者.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也显示,静息心率与全因死亡风险呈线性关联(Poverall<0.001,Pnon-linear=0.933),且静息心率>70 次/min时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结论:静息心率升高与超高危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且二者呈线性关联.超高危ASCVD患者静息心率的合适干预切点可能为>75 次/min.

    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静息心率全因死亡队列研究

    三步标准化儿童二尖瓣成形手术在儿童容量负荷型二尖瓣反流中的应用

    窦铮毛凤群马凯逄坤静...
    148-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儿童容量负荷型二尖瓣反流的最佳外科成形策略.方法:回顾 2020 年 4 月至 2022 年 3 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初次二尖瓣成形术的 110 例容量负荷型二尖瓣反流患者,平均年龄(14.5±15.1)个月,男性 42 例(38.2%).其中 69 例患者接受三步标准化儿童二尖瓣成形手术(标准化组),41 例患者接受单纯瓣环环缩术(单纯环缩组).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纳入 38 对患者.比较两组主要终点事件(二尖瓣功能衰竭和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率.结果:在 26.3(19.8,32.9)个月的电话随访及 11.9(7.5,14.8)个月的超声心动图随访期间未发生全因死亡,共有 1 例(0.8%)患者发生院内计划外的二次成形手术,7 例患者(单纯环缩组:标准化组=3:4)在术后 6 个月及以后的超声心动图随访提示中到大量二尖瓣反流复发,9 例患者(单纯环缩组:标准化组=5:4)出院 1 个月后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力衰竭,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标准化组体外循环时间[113(90,132)min vs.90(77,114)min]和主动脉阻断时间[80(61,92)min vs.62(49,83)min]均显著长于单纯环缩组(P均<0.05),其余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基于年龄进行亚组分析,<1 岁患者标准化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8.2%vs.26.9%P=0.041)和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率(4.1%vs.19.2%,P=0.045)均显著低于单纯环缩组,且单纯环缩组术后末次超声心动图随访提示平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标准分数(LVEDD Z值)仍>2.结论:三步标准化儿童二尖瓣成形手术患者围术期恢复和术后转归并不劣于单纯瓣环环缩术患者;而对于<1 岁的容量负荷型二尖瓣反流患者,该术式术后心力衰竭和主要终点发生率更低,更具推广意义.

    二尖瓣反流瓣膜修复容量负荷标准化策略先天性心脏病

    清醒时不同时间血压水平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价值

    欧阳欢黄丽云陈舒玲林金秀...
    15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清醒时不同时间血压水平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价值.方法:连续入选 2023 年 4 月至 7 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的 204 例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的诊室血压和诊室外血压测量.诊室外血压测量使用动态血压监测装置及血压日志记录,具体包括傍晚血压、睡前血压、清晨血压及清晨平均血压.夜间高血压定义为夜间平均血压≥120/70 mmHg(1 mmHg=0.133 kPa).采用ROC曲线分析不同时间血压水平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价值,并采用联合序列试验评价两个指标联合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夜间高血压的预测因素.结果:204 例高血压患者中,104 例(51.0%)有夜间高血压.夜间平均收缩压与睡前收缩压最接近(P=0.641).睡前收缩压≥120 mmHg的患者中有 75.7%(84/111)存在夜间高血压,睡前收缩压≥135 mmHg患者中有 94.2%(49/52)存在夜间高血压;清晨平均收缩压≥135 mmHg患者中有 88.2%(75/85)存在夜间高血压.ROC曲线分析表明,清晨平均收缩压(AUC:0.903,P<0.05)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价值明显优于诊室收缩压、傍晚收缩压、睡前收缩压、清晨收缩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前收缩压 125~134 mmHg(OR=2.95,95%CI:1.02~8.49,P=0.045)、睡前收缩压≥135 mmHg(OR=17.55,95%CI:3.61~85.38,P<0.001)、清晨平均收缩压 125~134 mmHg(OR=6.08,95%CI:1.73~21.41,P=0.005)、清晨平均收缩压≥135 mmHg(OR=25.41,95%CI:6.02~107.32,P<0.001)对夜间高血压有预测价值.ROC曲线分析显示,睡前收缩压和清晨平均收缩压联合预测夜间高血压价值更高(AUC:0.929,P<0.05).进一步行联合序列试验表明,当睡前收缩压≥130 mmHg且清晨平均收缩压≥135 mmHg灵敏度最高,患者中有 98.0%(49/50)存在夜间高血压.结论:清晨血压和睡前血压是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两个有效指标,联合这两个指标预测价值更高,可为夜间高血压的识别诊断提供临床指导.

    清晨血压睡前血压夜间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

    40岁及以下青年高血压人群臂间收缩压差异的影响因素

    曹启环苏亦男朱颖董文丽...
    164-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 40 岁及以下青年高血压人群臂间收缩压差异(sIAD)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参加 2010~2020 年体检的 40 岁及以下青年开滦职工 12 895 例,均获取卧位同步测量四肢血压值,按照性别、年龄(±1 岁)1∶1 匹配高血压组(n=3 584)和非高血压组(n=3 584),每组再进一步根据sIAD分为sIAD<10 mmHg(1 mmHg=0.133 kPa)者和sIAD≥10 mmHg者.采用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两组sIAD≥10 mmHg的影响因素.结果:高血压组的sIAD≥10 mmHg检出率高于非高血压组(31.72%vs.27.76%,P<0.001).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血压人群中,踝臂指数(ABI)<0.9、男性、肥胖、超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收缩压升高均与sIAD≥10 mmHg呈正相关(P均<0.05);大学及以上学历、体育锻炼均与sIAD≥10 mmHg呈负相关(P均<0.05).非高血压人群中,ABI<0.9、收缩压升高均与sIAD≥10 mmHg呈正相关(P均<0.05);年龄增长与sIAD≥10 mmHg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青年高血压人群sIAD≥10 mmHg检出率高于青年非高血压人群.ABI降低、男性、肥胖、超重、LDL-C水平升高、收缩压升高、大学及以上学历和体育锻炼是青年高血压人群sIAD≥10 mmHg的影响因素.

    青年高血压臂间收缩压差异检出率影响因素

    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估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三尖瓣几何构型的价值

    王亚文牛丽莉刘冰洋陆敏杰...
    171-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评估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患者的三尖瓣几何构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入选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诊的IPAH患者30例(为IPAH组),健康志愿者 15 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经胸二维及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使用四维自动三尖瓣定量(4D Auto-TVQ)在聚焦右心室切面分析三尖瓣结构.肺动脉高压患者均在超声心动图检查后48 h内采用右心导管检查确诊.结果:IPAH组的三尖瓣形态学参数瓣环面积、瓣环周长、四腔心直径、瓣叶结合点高度、幕状区最大高度和幕状区容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IPAH组瓣环收缩期位移明显更小(P<0.05).两组的瓣环面积变化率和两腔心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PAH患者的三尖瓣幕状区最大高度和瓣叶接合点高度均与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具有良好相关性(r=0.710、0.515,P均<0.05);瓣环周长、四腔心直径和瓣环面积均与右心房收缩末期容积具有良好相关性(r=0.712、0.558、0.545,P均<0.05).结论:IPAH患者三尖瓣幕状区最大高度、瓣叶接合点高度和幕状区容积明显增大,三尖瓣环扩张主要体现在四腔心切面直径.三尖瓣幕状区高度与右心室容积相关,而三尖瓣环尺寸与右心房容积相关.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三维超声心动图三尖瓣环三尖瓣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