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畜牧兽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李琍

月刊

1671-7236

zgxmsy@caas.cn

010-62811226,62810371,6281602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畜牧兽医/Journal China Animal Husbandry & Veterinary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中国畜牧兽医》于1974年2月创刊,是国家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2014年第一批资质认定的学术期刊,前身为《国外畜牧科技》,2002年更名为《中国畜牧兽医》,是“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农林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收录期刊。本刊设有营养与饲料、生理生化、生物技术、遗传繁育、基础兽医、预防兽医、临床兽医、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宁乡猪不同发育阶段肌内脂肪沉积差异表达基因及其调控通路分析

    夏铭隆肖银涛郑塞珍谭碧娥...
    3703-3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日龄宁乡猪背最长肌组织mRNA表达谱,筛选发育过程中与脂肪沉积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其所参与的信号通路,并确定部分关键基因在肌内脂肪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方法]选取30(D30)和250(D250)日龄宁乡猪各3头,采集背最长肌组织样品提取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对测序数据进行比对和处理,筛选参与脂质代谢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KEGG通路及蛋白互作分析,并随机选取6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共筛选出30个与脂质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9个上调,21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脂肪酸氧化、长链脂肪酸代谢等生物过程,线粒体、细胞器膜等细胞组分,酰甘油O-酰基转移酶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等分子功能;参与了脂肪酸降解、甘油酯代谢、PPAR等信号通路。蛋白互作分析筛选出ACSL1、ACAA2、HADHB、LIPG、GPCPD1、ALDH2等关键蛋白基因处于核心位置,通过其mRNA表达量不同参与脂肪沉积调控。ACSL1、CPT1A等6个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结论]ACSL1、ACAA2、HADHB、LIPG、GPCPD1、ALDH2等作为核心基因参与宁乡猪肌内脂肪调控,并通过脂肪酸降解、甘油酯代谢等信号通路发挥调控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猪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宁乡猪肌内脂肪脂质代谢转录组测序

    水牛KLF15基因克隆、分子特征和组织差异表达分析

    周芳廷
    3715-3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试验旨在获取水牛Krüppel样因子15(Krüppel-like factor 15,KLF15)基因,分析其分子特征和组织差异表达,初步揭示该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方法]克隆水牛KLF15基因编码区,对该基因的结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理化特性、基序、保守结构域、生物学功能等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KLF15基因在水牛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克隆得到水牛KLF15基因编码区长为1212bp,编码403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水牛KLF15与其他牛科物种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较高,是核内的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序列及跨膜结构,包含KLF15_N、COG5048和zf-C2H2锌指拮构等保守拮构域。水牛KLF15的主要功能是调控DNA转录、结合DNA、结合锌指结构等。KLF15基因在泌乳期水牛的脂肪中表达量最高,在非泌乳期水牛的肌肉中表达量最高,但在2个时期的水牛中均为在乳腺、心脏、肝脏、脾脏等组织中中度表达,在肺脏、肾脏、瘤胃和小肠等组织中低表达或几乎不表达。[结论]水牛KLF15是细胞核内的蛋白,可结合锌指结构调控DNA的转录,在脂合成旺盛的组织中发挥功能。

    水牛KLF15基因分子特征组织表达生物信息学

    基于转录组数据挖掘不同日龄滩羊毛囊发育关键基因

    马思佳赵正伟王锦马丽娜...
    3726-3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日龄滩羊皮肤组织毛囊形态变化,挖掘影响毛囊发育的关键信号通路和候选基因,对揭示滩羊毛囊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出生后0、35和55日龄的滩羊各3只,采集皮肤组织样品,利用HE染色法进行组织学分析;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采用DESeq2软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并对DEGs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与毛囊发育相关的基因。随机选择10个DEGs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随着滩羊日龄的增加,初级毛囊数量显著或极显著减少(P<0。05;P<0。01),次级毛囊数量极显著增加(P<0。01),且次级毛囊逐渐密集分布在初级毛囊周围,形成了毛囊群结构。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在35和0日龄比较组中共筛选到681个DEGs,其中368个上调,313个下调;在55和0日龄比较组中共筛选到852个DEGs,其中469个上调,383个下调;在55和35日龄比较组中共筛选到194个DEGs,其中99个上调,95个下调。3个比较组DEGs取并集得到1 274个DEGs,可分成4个簇(K1~K4 cluster)。对各簇进行KEGG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基因显著富集在PI3K-Akt和MAPK等与毛囊形态发生相关的信号通路中,其中PDGFRA、PDGFRB、PDGFB、FGFR4和NR4A1基因在毛囊发育和分子调控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所选10个DEGs的表达水平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说明测序结果可靠。[结论]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挖掘到PDGFRA、PDGFRB、PDGFB、FGFR4和NR4A1是毛囊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候选基因,为进一步揭示滩羊裘皮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滩羊毛囊发育差异表达基因转录组测序

    基于线粒体损伤探讨双酚A诱导小鼠睾丸间质细胞凋亡的研究

    杨文哲刘克祥王诗睿赵彤...
    3739-3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线粒体损伤角度探究双酚A(BPA)暴露引起小鼠睾丸间质细胞(TM3)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不同浓度BPA(0、10、30、60、90、120、150 μmol/L)处理TM3细胞24 h后,采用CCK-8法筛选出引起细胞凋亡的最低BPA浓度。将TM3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0 μmol/L BPA)和BPA组(60 μmol/L BPA),每组3个重复,各处理24 h。通过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状态,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再将TM3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0 μmol/L BPA)、BPA 组(60 μmol/L BPA)、BPA 和 N-乙酰-L-半胱氨酸(NAC)共处理组(60 μmol/L BPA+5 mmol/L NAC),每组3个重复,各处理24 h。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丙二醛(MDA)含量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JC-1染色观察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px1)、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修饰剂亚基(Gclm)、过氧化氢酶(Cat)、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clc)、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NAD依赖性蛋白脱乙酰酶Sirtuin3(Sirt3)、半胱天冬酶3(Casp3)、细胞色素C(Cycs)、B淋巴细胞瘤-2(BCL-2)相关X蛋白(Bax)基因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BAX和细胞凋亡调节因子BCL-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TM3细胞在60 μmol/L BPA处理24 h后,细胞相对存活率开始出现极显著下降(P<0。01),细胞凋亡率极显著增高(P<0。01),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60 μmol/L BPA处理24 h后,TM3细胞中MDA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T-SOD活性极显著下降(P<0。01),抗氧化相关基因(Gpx1、Cat、Gclm、Gclc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ROS生成极显著增加(P<0。01);细胞中红/绿荧光强度比值极显著下降(P<0。01),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Mfn2、Sirt3基因)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基因(Casp3、Cycs、Bax基因)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BAX蛋白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BCL-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细胞凋亡率极显著升高(P<0。01)。与BPA处理组相比,BPA+NAC处理组TM3细胞中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T-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抗氧化相关基因(Gpx1、Cat、Gclm、Gclc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ROS生成极显著减少(P<0。01),细胞中绿色荧光极显著减弱,红色荧光极显著增强,红/绿荧光强度比值显著升高(P<0。05),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Mfn2、Sirt3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基因(Casp3、Cycs、Bax基因)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BAX蛋白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细胞凋亡率极显著下降(P<0。01)。[结论]BPA暴露可导致TM3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引起线粒体功能受损,从而诱导细胞凋亡。

    双酚A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凋亡小鼠睾丸间质细胞

    亚洲象不同组织来源成纤维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李晋达彭自伟Muhammad Ameen Jamal角德灵...
    3752-3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不同年龄、不同组织来源的亚洲象成纤维细胞系,并进行冷冻保存和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为实现濒危动物遗传资源保存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采集6岁龄亚洲象耳缘组织(AE00)、新生亚洲象脐带组织(AE01)及死亡16 h后的4岁龄亚洲象耳缘组织(AE02)样品,分别建立成纤维细胞系并进行传代培养和冷冻保存,通过细胞形态学、增殖能力、衰老及凋亡水平分析不同年龄、不同组织来源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并进行绿色荧光蛋白(GFP)转染筛选和核型检测,分析亚洲象成纤维细胞的遗传稳定性。[结果]成功建立了 3头亚洲象成纤维细胞系并进行冷冻保存,复苏后细胞均能保持一定水平的活力,经连续传代培养后,细胞形态均呈梭形;AE02成纤维细胞冻存活力、细胞增殖能力均最佳,细胞凋亡率依次为AE01(16。7%)>AE00(6。4%)>AE02(3。8%),细胞衰老率依次为AE00(35。9%)>AE01(17。2%)>AE02(7。8%);AE02细胞经长达19次传代后,细胞染色体数目稳定,AE00进行GFP转染筛选可获得稳定表达GFP的亚洲象成纤维细胞系。[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不同年龄、不同组织来源的亚洲象成纤维细胞系,细胞形态均为梭形,不同年龄、不同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系增殖能力、细胞衰老及凋亡水平均不同,经连续传代后细胞染色体数目稳定,能实现外源基因的稳定转染和长期筛选,可作为濒危动物遗传资源长期保存和复活个体的重要方法之一。

    亚洲象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

    蒲公英甾醇对AFB1诱导鸡原代肝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于明弘王萌葛冰洁闫可心...
    3762-3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蒲公英甾醇对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导鸡原代肝细胞凋亡、自噬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测定蒲公英甾醇对鸡原代肝细胞的毒性,确定蒲公英甾醇安全作用浓度。将鸡原代肝细胞分为空白组(Normal)、模型组(AFB1,0。05 μg/mL)、水飞蓟宾阳性组(Sil,2μg/mL)以及蒲公英甾醇低(L-dose,5 μg/mL)、中(M-dose,10 μg/mL)、高(H-dose,20 μg/mL)剂量组。各试验组经相应浓度药物处理后收集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和CYTO-ID法检测鸡原代肝细胞凋亡和自噬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鸡原代肝细胞中细胞色素酶、凋亡和自噬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结果]蒲公英甾醇浓度为5~25 μg/mL时对鸡原代肝细胞无明显毒性,因此后续选用蒲公英甾醇低、中、高剂量组给药浓度分别为5、10、20 μg/mL。流式细胞术和CYTO-ID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鸡原代肝细胞中绿色荧光标记的自噬滤泡数量明显增多。与模型组相比,水飞蓟宾组、蒲公英甾醇各剂量组鸡原代肝细胞中绿色荧光标记的自噬滤泡数量明显减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鸡原代肝细胞中细胞色素酶P450 1A5(CYP1A5)、CYP3A37A、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Caspase-9、苄氯素1(Beclin-1)、自噬蛋白5(ATG-5)、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Ⅰ(LC3-Ⅰ)和LC3-Ⅱ基因mRNA表达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水飞蓟宾和蒲公英甾醇各剂量组鸡原代肝细胞中CYP1A5、CYP3A37、Caspase-3、Caspase-9、Beclin-1、ATG-5、LC3-Ⅰ、LC3-Ⅱ基因mRNA表达量均极显著减低(P<0。01)。[结论]蒲公英甾醇通过影响细胞色素酶、凋亡和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对AFB1所致鸡原代肝细胞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蒲公英甾醇AFB1鸡原代肝细胞凋亡自噬

    谷氨酸脱氢酶gdhA基因缺失对单增李斯特菌抗氧化应激的影响

    田篮鑫杨雨婷秦祎张政...
    3771-3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阐明谷氨酸脱氢酶gdhA基因对单增李斯特菌抗氧化应激能力的影响,并探明glnR基因对gdhA基因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单增李斯特菌gdhA基因缺失株;通过生长曲线测定亲本株10403S、缺失株10403S-ΔgdhA和回补株10403S-CΔgdhA菌株的生长能力;利用抗氧化应激存活试验检测gdhA基因缺失对单增李斯特菌抗氧化应激能力的影响。诱导GdhA蛋白表达并纯化,制备兔多克隆抗体,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抗体特异性。通过构建携带gdhA基因启动子区域的GFP报告质粒,测定氧化应激条件下glnR基因缺失对gdhA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使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氧化应激条件下glnR基因缺失对GdhA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并检测glnR基因缺失对菌株存活能力的影响。[结果]生长曲线结果显示,gdhA基因缺失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在正常条件下的生长能力。在20 mmol/L H2O2条件下,缺失株10403S-ΔgdhA存活能力极显著高于亲本株10403S(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GdhA兔多克隆抗体制备成功。GFP荧光分析结果显示,glnR基因缺失后,gdhA基因转录水平极显著上调(P<0。01);在氧化应激条件下glnR基因缺失后GdhA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glnR基因缺失菌株存活能力显著下降(P<0。05)。[结论]谷氨酸脱氢酶编码基因gdhA缺失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10403S正常生长,但显著提高其氧化应激条件下的存活能力,gdhA基因转录水平及GdhA蛋白表达水平受glnR基因负调控。

    单增李斯特菌谷氨酸脱氢酶gdhA基因氧化应激glnR基因

    饲粮中添加沙葱粉对安格斯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浆代谢组特征的影响

    何瑊瑊高会霞孙晨旭姚海博...
    3780-3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沙葱粉对安格斯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浆代谢组特征的影响,为将沙葱作为植物添加剂应用于安格斯牛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4头安格斯肉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其中对照组(CON)肉牛饲喂TMR基础饲粮,各试验组肉牛在基础饲粮基础上分别添加10(LAMR)、15(MAMR)、20(HAMR)g/d沙葱粉。预试期15 d,正试期120 d,其中正试期分2个阶段饲喂,每个阶段各60 d。在正试期第114-120天持续7 d采集饲料样和粪样,用于测定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正试期第113天晨饲前进行血样采集,用于血浆非靶向代谢组学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AMR、MAMR组安格斯肉牛粗蛋白质、钙、酸性洗涤纤维及中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升高(P<0。05),其中LAMR组的效果最佳。血浆代谢组学结果显示,共筛选出62种差异代谢物,其中在正离子模式下11种上调、30种下调;在负离子模式下1种上调、20种下调。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为脂类和类脂类分子、有机酸和衍生物及有机杂环化合物,主要通过上调PC 19∶0_20∶3、PC 18∶0_18∶1、25-羟基胆钙化醇等代谢物调控α-亚麻酸代谢通路,促进安格斯牛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结论]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10 g/d沙葱粉对安格斯牛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效果最佳,沙葱粉中的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上调甘油磷脂类化合物(PC 19:0_20∶3、PC 18∶0_18∶1)、25-羟基胆钙化醇等代谢产物调控α-亚麻酸代谢通路,进而影响肉牛对营养物质的利用。

    沙葱粉安格斯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代谢组学植物活性成分

    青海高寒地区6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产量及营养价值比较分析

    刘金平张楠楠赵鑫盛黄亚宇...
    3794-38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试验旨在对青海高寒地区人工栽培禾本科多年生牧草进行营养价值评价,以期为高原畜牧业的发展和家畜饲草需求提供参考。[方法]以高寒地区常见的冰草、黑麦草、小黑麦、麦宾草、冷地早熟禾和草地早熟禾为研究对象,选用3头成年公牦牛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通过体外产气法结合牧草产草量评定牧草的营养价值。[结果]①小黑麦的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牧草(P<0。05)。小黑麦和麦宾草的干鲜比较低,显著低于其他牧草(P<0。05)。②小黑麦的干物质(DM)和粗蛋白质(CP)含量均显著高于冷地早熟禾和草地早熟禾(P<0。05)。草地早熟禾的粗灰分(Ash)、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最高。冰草的粗脂肪(EE)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牧草(P<0。05)。小黑麦的钙(C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牧草(P<0。05),而磷(P)含量与冰草相同。③小黑麦在24、48和72 h的体外产气量(GP)均显著高于其他牧草(P<0。05),且随时间的推移,各牧草间的产气量呈现上升趋势。④6种栽培牧草体外发酵液的pH范围为6。76~6。98。小黑麦和麦宾草的总挥发性脂肪酸(VFA)、乙酸和丙酸含量与其他牧草间差异显著(P<0。05),小黑麦的丁酸和戊酸含量最高,草地早熟禾的乙丙比显著高于其他牧草(P<0。05)。6种栽培牧草氨态氮(NH3-N)浓度范围为84。70~112。60 mg/L。冷地早熟禾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显著高于其他牧草(P<0。05)。⑤小黑麦各单位面积营养成分产量最高,均显著高于其他牧草(P<0。05)。[结论]小黑麦的综合生产性能最优,营养价值较高,可以作为青海高寒地区适宜栽培牧草。

    高寒地区体外产气禾本科牧草产草量营养价值

    发酵黑水虻对杂交鳢生长性能、体成分及抗氧化和免疫能力的影响

    朱喜锋黄文庆李国立王梦华...
    3807-3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发酵黑水虻对杂交鳢(Channa maculate ♀× Channa argus ♂)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及免疫能力的影响,探讨发酵黑水虻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 920尾初始体重为(5。88±0。01)g的杂交鳢被随机分成6组,每组4个重复,每重复80尾鱼,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2%、4%、6%、8%和10%发酵黑水虻湿物质的6种试验饲料,分别记作G0、G2、G4、G6、G8、G10,试验期56 d。试验结束后统计每个网箱杂交鳢重量、数量、摄食量,计算生长性能;每网箱随机挑选6尾杂交鳢分析体成分;尾静脉取血并分离血清,测定血清生化、抗氧化与免疫指标;取肝脏,测定肝脏抗氧化与免疫指标。[结果]与G0组相比,G2~G8组杂交鳢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有显著提高(P<0。05),G4组摄食量显著升高(P<0。05);G6和G8组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存活率显著提高(P<0。05)。各组间杂交鳢肥满度、脏体比和肠体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G2、G4、G6和G10组肝体比与G0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各组全鱼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钙和总磷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杂交鳢血清总蛋白、葡萄糖、总胆固醇、尿素氮含量及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G2~G10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与G0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与G0组相比,G2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P<0。05),G2~G8组肝脏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G2~G10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结论]发酵黑水虻对杂交鳢生长性能有显著促进作用,可显著降低杂交鳢肝体比和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同时可提高杂交鳢抗氧化和免疫能力;发酵黑水虻在杂交鳢饲料中适宜添加水平为2%~8%。

    发酵黑水虻杂交鳢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