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畜牧兽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李琍

月刊

1671-7236

zgxmsy@caas.cn

010-62811226,62810371,6281602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畜牧兽医/Journal China Animal Husbandry & Veterinary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中国畜牧兽医》于1974年2月创刊,是国家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2014年第一批资质认定的学术期刊,前身为《国外畜牧科技》,2002年更名为《中国畜牧兽医》,是“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农林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收录期刊。本刊设有营养与饲料、生理生化、生物技术、遗传繁育、基础兽医、预防兽医、临床兽医、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饲养方式、去势对短角牛育肥、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戴思凡张瑞云王梓蓓志莉...
    3817-3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去势对短角牛生长育肥、屠宰性能、肉品质的影响。[方法]选取17月龄左右体重相近的18头短角牛,其中公牛12头(分为2组:放牧公牛组和育肥公牛组,每组6头)、阉割牛6头(育肥阉牛组)。放牧公牛组采用放牧饲养;育肥公牛组和育肥阉牛组围栏式育肥,均自由采食全混合饲粮(TMR)。3组均饲养育肥至24月龄进行屠宰,测定短角牛的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结果]在不同饲养方式下,育肥公牛组短角牛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ADG)、体斜长,胸围和腹围,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肉骨比、胴体产肉率、背膘厚、眼肌面积、大理石花纹,总肉重,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重量,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的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放牧公牛组(P<0。01或P<0。05),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的剪切力和水分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放牧公牛组(P<0。05或P<0。01)。在相同饲养方式下,育肥公牛组短角牛ADG、眼肌面积、特级肉块和高档肉块重量、心脏和肝脏重量,背最长肌剪切力、股二头肌和背最长肌的水分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阉牛(P<0。05或P<0。01),大理石花纹、股二头肌和背最长肌粗脂肪含量、股二头肌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育肥阉牛组(P<0。05或P<0。01)。[结论]通过舍饲育肥可提高短角牛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改善牛肉嫩度、提高牛肉营养水平;去势降低了短角牛的育肥和屠宰性能,提高了短角牛牛肉大理石花纹等级、嫩度,并改善了牛肉品质。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是否去势。

    短角牛饲养方式去势育肥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

    硒代蛋氨酸对黄曲霉毒素B1致兔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

    刘世洋张自强王诗诗牛冰玉...
    3828-3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探究硒代蛋氨酸(selenomethionine,SeMet)对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致家兔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50只35日龄家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基础饲粮)、模型组(0。3 mg/kg BW AFB1+基础饲粮)、Se-1 组(0。2 mg/kg SeMet+0。3 mg/kg BW AFB1+基础饲粮)、Se-2 组(0。4 mg/kg SeMet+0。3 mg/kg BW AFB1+基础饲粮)、Se-3 组(0。6 mg/kg SeMet+0。3 mg/kg BW AFB1+基础饲粮),试验期共21 d。试验结束后取脾脏,通过HE染色观察脾脏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CNA蛋白表达量和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率,并检测脾脏组织中氧化应激水平和炎性因子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家兔脾脏可见红髓与白髓排列紊乱,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CNA蛋白的表达降低并出现大量凋亡细胞。与模型组相比,饲料中添加SeMet可明显改善家兔AFB1中毒引起的脾脏病理损伤;同时提高了脾脏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P<0。01),降低了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β含量(P<0。01),有效缓解了 AFB1中毒引起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结论]饲料中添加SeMet可以通过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炎性因子的表达,有效改善AFB1引起的家兔脾脏损伤。其中以0。2 mg/kg SeMet的缓解效果最佳。

    硒代蛋氨酸黄曲霉毒素B1家兔脾损伤

    复合菌和纤维素酶对花棒微贮营养价值的影响

    杨双鸣田梅沈艳赵晓清...
    3837-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添加植物乳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纤维素酶对花棒微贮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试验以花棒为原料,设置4个组,分别为对照组(不添加任何微贮添加剂)、J组(地衣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M组(纤维素酶)和JM组(地衣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纤维素酶),混匀后装入透明聚乙烯袋中,密封后于室温避光发酵。在发酵第7、14、30、60天取样,测定花棒微贮饲料的营养价值、微贮发酵品质及酚类物质含量。[结果]植物乳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纤维素酶协同发酵能够减少花棒的干物质损失,并保存营养成分,在花棒微贮发酵第60天时,3个处理组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J和JM组(P<0。05)。在花棒微贮发酵第30、60天时,J和JM组乳酸、乙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处理组微贮pH均在4。2以下,发酵品质优良。随着发酵时间的增长,各处理组中单宁含量呈递减趋势,在花棒微贮发酵第60天时,JM组单宁、植物原花青素、植物总酚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上所述,各微贮添加剂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花棒微贮的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添加植物乳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纤维素酶协同发酵60天对花棒微贮效果最佳。

    花棒微贮植物乳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纤维素酶

    巴戟天多糖对文昌鸡生长性能、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标及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

    吴蔚孙瑞萍刘杰刘圈炜...
    3847-3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试验通过研究饲粮中添加巴戟天多糖(Morinda officinalis polysaccharide,MOP)对文昌鸡生长性能、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标及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旨在为MOP在肉鸡生产中得到深入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6日龄体重相近、健康的雌性文昌鸡6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对照组鸡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鸡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0、500、1 000和2 000 mg/kg的MOP,试验期40 d。在试验第1、40天分别称重,试验期间以重复为单位记录采食量和剩料量,计算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F/G);在试验第40天每重复选取1只试验鸡采血,屠宰后采集胸腺、脾脏、法氏囊并称重,测定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和免疫指标,并测定免疫器官指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①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MOP对文昌鸡的终末体重、ADG和ADFI无显著影响(P>0。05),但250 mg/kg MOP组的F/G显著提高(P<0。05),其余试验组F/G无显著变化(P>0。05)。②250 mg/kg MOP组文昌鸡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500 mg/kg MOP组血清IgM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500和1 000 mg/kg MOP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2 000 mg/kg MOP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提高(P<0。05)。③500、1 000和2 000 mg/kg MOP组文昌鸡法氏囊指数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饲粮中添加250及500 mg/kg MOP可提高文昌鸡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添加500、1 000和2 000 mg/kg MOP可改善文昌鸡血清抗氧化指标,促进免疫器官法氏囊的生长发育。本试验中,MOP添加量以500 mg/kg为宜。

    巴戟天多糖文昌鸡生长性能免疫抗氧化

    ROS积聚在黄曲霉毒素B1诱导仔猪空肠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张曼王艳慧李寒笑刘恩赐...
    3857-3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诱导细胞内活性氧(ROS)的产生对猪空肠上皮细胞(IPEC-J2)凋亡的影响,为AFB1致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0、20、40、60、80和100 μg/mL AFB1刺激细胞12 h,使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存活率,以确定AFB1对IPEC-J2细胞的毒性作用;使用0、10、20、30 μg/mL AFB1刺激细胞后采用ROS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细胞内ROS产生情况;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细胞内凋亡通路相关的关键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并采用ROS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处理细胞后检测AFB1对细胞内凋亡因子表达的影响情况。[结果]0~20 μg/mL AFB,对细胞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但随着AFB1浓度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PEC-J2细胞活性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P<0。01)。ROS免疫荧光分析结果显示,ROS含量与AFB1浓度呈高度依赖性,且随着AFB1浓度的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细胞内ROS含量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05;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当AFB1浓度为20 μg/mL时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当AFB1浓度为30 μg/mL时Caspase-3和Bax/Bcl-2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Bax和Bcl-2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与AFB1单独处理组相比,使用ROS抑制剂NAC预处理细胞后加入AFB1,凋亡因子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显著下降趋势(P<0。05)。[结论]AFB1可促进IPEC-J2细胞凋亡因子Bax、Bcl-2和Caspase-3的上调,并且这一过程与细胞内ROS的积累有关。

    黄曲霉毒素B1活性氧细胞凋亡猪空肠上皮细胞

    棉籽蛋白的营养价值及其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敏吕旦陈冰曹俊明...
    3867-3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畜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优质饲料蛋白面临需求量快速增加、原料价格上涨和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寻找优质的替代蛋白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棉籽蛋白作为一种优质蛋白在动物饲料中广泛使用,蛋白质含量可以达到40%以上,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但其存在的抗营养因子限制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随着棉籽蛋白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通过合理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去除棉籽蛋白的抗营养因子并进一步优化其营养组成,其营养价值和适口性不断提高。合理利用棉籽蛋白能在保证动物生长性能的同时可以大幅降低动物饲料成本,但关于棉籽蛋白在不同养殖动物和生长阶段的适宜添加量和添加形式,对动物吸收、代谢、生理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尚未明确。作者阐述了棉籽蛋白的营养价值、生产工艺、替代饲料蛋白源的研究现状以及影响棉籽蛋白利用价值的因素,为棉籽蛋白的合理使用和进一步提高棉籽蛋白利用价值提供参考。

    棉籽蛋白营养价值游离棉酚蛋白替代

    不同世代肉用褐牛生长性能与屠宰性能比较及部位肉品质差异研究

    马桢叶治兵崔繁荣闫向民...
    3878-3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3个世代肉用褐牛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差异,并进行外脊、小黄瓜条和辣椒条部位的肉品质差异分析,为肉用褐牛品质育种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对育肥200 d后达到24(24m)、30(30m)月龄的第一(G1)、二(G2)、三(G3)世代共计313头肉用褐牛公牛进行体尺测定。随机从G1-24m(n=101)、G2-24m(n=75)、G3-24m(n=20)、G1-30m(n=53)、G2-30m(n=44)、G3-30m(n=20)组各选取8头牛进行屠宰性能测定,并对肉用褐牛外脊、小黄瓜条、辣椒条3个部位肉进行理化性质、营养成分及质构参数分析。[结果]G3-30m组公牛胸宽、髋宽、坐骨端宽、胴体重、净肉重、骨重均显著高于G1-30m和G2-30m组(P<0。05)。与《新疆褐牛肉用新类型评定标准》(DB65/T 3791-2015)相比,除G1-24m组公牛体高、腰角宽相对增长率为-0。53%和-0。64%,以及G2-24m组公牛腰角宽相对增长率为-1。18%之外,其余指标均超出《新疆褐牛肉用新类型评定标准》中指标要求。在肉品质方面,外脊嫩度优于小黄瓜条和辣椒条,但保水性较差;3个部位肉适口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过改良和选育,肉用褐牛的体格增大、胸围增长、体躯紧凑、肉用性能提高。

    肉用褐牛生长性能肉用性能肉品质

    梅花鹿早期妊娠不同时期血液转录组分析

    孙慧敏范冰峰张旭林邵静...
    3892-39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梅花鹿早期妊娠不同时期的血液转录组数据,筛选参与梅花鹿早期妊娠的关键基因。[方法]分别采集人工授精后0、7、15和20 d的雌性梅花鹿血液样品,利用Illumina HiSeq™3000C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分析。对不同时期的血液样本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组间表达相关性分析,鉴定梅花鹿早期妊娠的关键阶段,利用DESeq筛选各时期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GO和KEGG功能分析以及蛋白互作网络构建。[结果]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妊娠第15天时梅花鹿血液出现了转录高峰,比较组D7 vs D0、D15 vs D7、D20 vs D15分别筛选到181、996、265个DEGs。其中比较组D7 vs D0共筛选到ERAS、MET、KDR等7个关键基因。综合GO和KEGG功能富集结果显示,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对刺激的响应、信号转导等生物过程,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通路中;比较组D15 vs D7共筛选到HRAS、HIF1A、MAPK1、JAK1等10个关键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系统进程、免疫反应、趋化因子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中;比较组D20 vs D15共筛选到MAPK1、MMP2等4个关键基因,主要富集在雌激素信号通路和松弛素信号通路中。[结论]本研究分析了梅花鹿早期妊娠关键时间点血液转录组的动态表达,筛选到KDR、HRAS、MAPK1、JAK1等关键基因,为梅花鹿早期妊娠诊断标志物的挖掘提供参考。

    梅花鹿转录组妊娠标志物胚胎发育妊娠识别

    猪精液保存技术研究进展

    赵艺嘉李栋胡建宏杨公社...
    3909-3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养猪业逐渐趋向规模化、集约化及高效化养殖。人工授精(AI)作为现代化猪养殖过程中最有效的一种生物技术被广泛应用,其中保存优质种猪精液是人工授精的关键步骤。经保存后的猪精液品质直接影响到母猪的受胎率及仔猪的成活率,在精液保存过程中其质量会受到温度、pH、微生物及精液稀释剂等因素影响。目前生产实践中对猪精液保存主要采用常温保存、低温保存、冷冻保存3种方法。常温保存为利用猪精液在15~25 ℃下产生酸性代谢产物形成酸抑制达到短期保存目的。低温保存为在抗冷剂的保护下将精液缓慢降温至0~5 ℃,使精子处于半休眠状态从而进行保存。冷冻保存为利用液氮等冷源使猪精液进行快速降温至-196 79 ℃,从而抑制精子的生理代谢活动,以达到长期保存猪精液的目的。作者旨在对3种猪精液保存方法进行综述,对影响猪精液保存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简要介绍,并提出了针对不同猪精液保存方法的改进策略,从而为中国生猪产业的人工授精技术相关研究及其应用和猪种质资源保存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助推中国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精液保存常温保存低温保存冷冻保存

    鸽F3卵泡转录组构建及卵泡闭锁相关基因分析

    王莹陈静苗冬枝张弛...
    3921-3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鸽F3卵泡颗粒细胞进行高通量测序筛选出与卵泡闭锁相关的关键基因。[方法]选择产蛋间隔第5(LI5)和7(LI7)天的白羽王鸽各3只,构建F3卵泡颗粒细胞转录文库,利用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并对DEGs进行功能注释,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随机选择的5个DEGs进行表达量验证。[结果]LI5和LI7期鸽F3卵泡颗粒细胞的6个cDNA文库中获得41。96~43。62 Mb clean reads,Q30>92%,比对率为82。21%~85。94%。筛选出LI5和LI7期F3卵泡颗粒细胞DEGs共6 587个,其中2 318个基因上调,4 269个基因下调。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DEGs主要富集在细胞过程、代谢过程、连接和催化活性功能等条目。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DEGs主要显著富集到聚焦黏附、内质网加工蛋白、卵巢类固醇合成和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等信号通路。结合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和关键通路的DGEs发现,StAR、HSD3B1、MARCH6、BCL2、BOK、CDCA7等基因在鸽卵泡闭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5个基因在LI5和LI7期鸽F3卵泡颗粒细胞中表达变化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结论]试验获得的6个差异表达基因(StAR、HSD3B1、MARCH6、BCL2、BOK、CDCA7)在鸽卵泡闭锁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了解鸽卵泡闭锁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并为抑制鸽卵泡闭锁、提高鸽产蛋量提供理论基础。

    产蛋间隔颗粒细胞卵泡闭锁转录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