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畜牧兽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李琍

月刊

1671-7236

zgxmsy@caas.cn

010-62811226,62810371,6281602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畜牧兽医/Journal China Animal Husbandry & Veterinary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中国畜牧兽医》于1974年2月创刊,是国家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2014年第一批资质认定的学术期刊,前身为《国外畜牧科技》,2002年更名为《中国畜牧兽医》,是“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农林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收录期刊。本刊设有营养与饲料、生理生化、生物技术、遗传繁育、基础兽医、预防兽医、临床兽医、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雷州山羊TBX15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体尺性状的关联分析

    周光现谭嘉泳杨健刘艳芬...
    3930-3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筛查雷州山羊T盒子转录因子15(TBX15)基因潜在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并分析其与体尺性状的关联性,为雷州山羊分子选育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集78只雷州山羊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利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法检测TBX15基因SNP位点,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TBX15基因多态性与雷州山羊体高、体长和胸围等体尺性状的关联性;利用HaploView软件进行TBX15基因SNP位点的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结果]在雷州山羊TBX15基因内含子上发现3个SNPs位点:g。96346139 A>G、g。96345894 T>C和g。96330058 G>A,均存在3种基因型,优势基因型分别为GG、CC和AA;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其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309、0。285及0。294,均为中度多态(0。25<PIC<0。50)。关联分析结果发现,雷州山羊TBX15基因g。96346139 A>G位点GG基因型个体的体高、十字部高和体斜长均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g。96345894 T>C位点CC基因型个体的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和胸深均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g。96330058 G>A位点GG基因型个体的胸深显著低于其他2种基因型(P<0。05)。在单倍型和连锁不平衡分析中发现,3个SNPs位点间存在强连锁关系(R2>0。33),有5种主要单倍型,其中优势单倍型是ACG,其概率为0。716。[结论]雷州山羊TBX15基因3个SNPs位点对体高、体斜长等体尺指标具有显著影响,且该3个位点间具有强连锁关系,单倍型ACG可作为雷州山羊选育的候选标记。

    雷州山羊TBX15基因体尺性状多态性关联性

    北京鸭和连城白鸭腿肌肉品质及感官评价差异研究

    李姝楠刘大鹏李智楠李雅婷...
    3939-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42日龄北京鸭和连城白鸭腿肌肉品质和感官指纹图谱等差异,为进一步解析北京鸭与连城白鸭腿肌风味特征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分别选取8只42日龄北京鸭和连城白鸭,采集腿肌检测其肉品质,包括pH、肉色、剪切力及失水率,同时运用电子舌、电子鼻进行仿生感官评价,并对其进行人的感官评价。[结果]在肉品质指标上,42日龄连城白鸭腿肌肉色亮度(L*)和红度(a*)值均显著高于北京鸭(P<0。01),连城白鸭腿肌失水率和剪切力显著低于北京鸭(P<0。01)。电子舌结果显示,北京鸭腿肌在苦味、苦味回味、鲜味、咸味、甜味上的响应值极显著或显著高于连城白鸭(P<0。01;P<0。05),但两者在丰富性上无显著差异(P>0。05)。电子鼻结果显示,连城白鸭腿肌中含更多的甲烷,两个品种之间在无机硫化物和乙醇上存在明差异,北京鸭腿肌含有更多芳香成分、氨水、氢气、烷烃、甲烷、有机硫化物等。在人的感官评价中,连城白鸭腿肌在咸味、甜味、腥味上的得分极显著高于北京鸭(P<0。01),北京鸭腿肌香味得分极显著高于连城白鸭(P<0。01)。[结论]42日龄北京鸭腿肌整体风味比连城白鸭更丰富,连城白鸭腿肌在口感上更加多汁。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两品种鸭腿肌的风味特征提供基础数据。

    北京鸭连城白鸭腿肌感官评价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4个牦牛群体父系遗传分子评估

    曹萍李瑞哲陈生梅薛斌...
    3948-3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牦牛的父系起源、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水平以及分化状况。[方法]通过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和测序分型,利用5个Y染色体单核苷酸多态性(Y-SNPs)标记(SRY4、USP9Y、UTY19、AMELY3和OFD1Y10)和1个Y染色体微卫星(Y-STR)标记(INRA189)对玛多、久治、甘德、班玛4个牦牛群体共144头牦牛个体进行父系遗传分析。通过软件计算单倍型多样度(Hd)和群体间固定分化指数(Fst),评估各牦牛群体的父系遗传多样性水平、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利用Mega 5。05和Network 10。1软件分别构建UPGMA树状图和网络中介图,探究各牦牛群体间的父系遗传关系和群体结构组成。[结果]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4个牦牛群体中共鉴定出7种Y染色体单倍型。玛多、久治、甘德、班玛牦牛群体分别鉴定出6、4、4、4种单倍型。玛多、班玛牦牛群体中分别检测到2种(H2Y1和H3Y1)和1种(H7Y1)特有单倍型。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4个牦牛群体的父系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Hd=0。506),其中玛多牦牛的单倍型多样度最高(Hd=0。632),甘德牦牛的单倍型多样度最低(Hd=0。324)。遗传分化分析结果显示,除班玛牦牛与甘德、玛多牦牛群体间均呈中等遗传分化外(0。05<Fst<0。15),其他牦牛群体间分化程度均较弱(0<Fst<0。0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个牦牛群体明显地聚为2类,其中久治、玛多牦牛群体最先聚在一起,再与甘德牦牛群体聚为一类,而班玛牦牛群体单独为一类。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除班玛牦牛群体由1个父系支系(Y1)组成外,其他3个牦牛群体均由2个父系支系(Y1和Y2)组成。[结论]本研究基于Y染色体分子标记初步揭示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4个牦牛群体的父系遗传多样性、分化程度和群体遗传结构,4个牦牛群体拥有较为丰富的父系遗传多样性,存在2个父系起源;群体间父系遗传分化程度较弱,但父系遗传结构存在一定差异。研究结果为当地牦牛遗传资源的保种选育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牦牛遗传多样性父系起源群体结构Y染色体单核苷酸多态性Y染色体微卫星

    2株重组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基因组序列分析

    李峰谢宾张帅
    3958-3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的遗传变异情况。[方法]采集山东地区部分养殖场中疑似IBV感染鸡病料组织,接种SPF鸡胚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利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鉴定,并基于全基因组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和关键氨基酸位点分析。[结果]感染鸡剖检可见气管环出血,管腔内有黄色或黑黄色栓塞物等。从病料中共分离获得2株IBV,分别命名为SDJN和SDLY。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SDJN和SDLY与GⅠ-19基因型参考毒株相似性较高,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6。0%~97。3%,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4。9%~100%。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2株IBV分离株与其他毒株相比存在多个氨基酸变异位点。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分离株SDJN和SDLY与IBV GⅠ-19基因型参考毒株位于同一分支。重组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SDJN和SDLY为多种基因型毒株的重组毒株,均以ck/CH/LDL/091022株为主要亲本毒株。[结论]本研究从山东地区分离得到2株IBV,2株分离株与GⅠ-19基因型毒株密切相关,是一种新型重组IBV毒株。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IBV流行与进化及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奠定基础。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鉴定全基因组遗传进化分析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鸡呼吸道应答模式研究

    池周颖李天旭吴亚鑫瞿孝云...
    3970-3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建立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感染鸡上呼吸道炎症模型,探索其感染鸡上呼吸道引起的炎症反应。[方法]将H9N2亚型AIV流行毒株GD10142,按照100 μL/只(108 EID50/100 μL)的剂量通过滴鼻点眼方法感染SPF鸡,并在感染后观察鸡的临床特征,采集感染后0、1、3、5、7、9 d的咽拭子和血清样品;感染后5和9 d剖检观察鸡的呼吸道和肺脏病理变化,收集气管灌洗液、气管和肺脏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咽拭子、气管灌洗液、气管和肺脏组织中的病毒载量;应用ELISA方法检测感染后血清总IgG和H9N2亚型AIV特异性IgG的变化规律,通过血清中和试验分析血清中和抗体的活性;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清和气管灌洗液中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0、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水平。[结果]H9N2亚型AIV感染后鸡没有出现典型的临床特征,但感染后1~5 d在咽拭子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且感染3 d后病毒载量最高,感染5 d后检测不到病毒核酸;感染5 d时,在气管灌洗液、气管和肺脏检测到病毒核酸,其中前两者载量高于肺脏;血清总IgG和H9N2亚型AIV特异性IgG在感染后3 d增多,感染后5~9 d维持较高水平,且具有较强的病毒中和活性;血清IL-10、IL-1β、TNF-α和NF-κB也在感染后3 d开始呈上升趋势;但气管灌洗液中IL-6、IL-10、IL-1β、TNF-α和NF-κB含量很低,且感染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 H9N2亚型AIV感染鸡呼吸道模型,确定上呼吸道是H9N2亚型AIV主要感染和增殖部位,H9N2亚型AIV感染诱导机体产生促炎和抑炎细胞因子,可能是感染动物维持免疫稳态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为深入探索H9N2亚型AIV的致病机制和宿主防御机制奠定了基础。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呼吸道感染免疫应答模型评价

    非洲猪瘟病毒B602L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郭晨云宋金星王梦翔孙俊如...
    3980-3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是对生猪养殖业危害极大的一种病原体,B602L蛋白作为其重要的非结构蛋白,是衣壳蛋白p72折叠为正确的三级结构的伴侣分子之一,在病毒组装成二十面体结构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特异性抗体对于抗非洲猪瘟免疫应答机制及血清学检测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获取ASFV B602L蛋白,并制备抗ASFV B602L蛋白的多克隆抗体,为ASFV B602L蛋白功能研究及相关诊断试剂的研发提供材料。[方法]以ASFV China/2018/AnhuiXCGQ株的B602L基因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B602L蛋白的理化性质、信号肽、跨膜结构、抗原性和蛋白结构进行分析后,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后经诱导表达获得B602L重组蛋白,利用镍柱亲和层析进行蛋白纯化,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对B602L蛋白纯化效果进行验证。将纯化后的B602L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ELISA方法测定多克隆抗体效价,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Dot blotting检测多克隆抗体特异性。[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B602L蛋白属于稳定性亲水蛋白,无跨膜区和信号肽。二级结构主要含有α-螺旋(54。91%)、延伸链(9。81%)和无规则卷曲(32。08%)。成功构建了ASFV B602L 重组质粒,SDS-PAGE 和 Western blotting 结果显示,重组菌 pET-28a-B602L-BL21 在16 ℃、0。5 mmol/L IPTG诱导下高效表达,获得的重组蛋白主要表达在BL21菌株上清中,大小约为70 ku,且能与ASFV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间接ELISA检测结果显示,制备的抗B602L鼠源多克隆抗体效价达1∶40 9600,Western blotting和Dot blotting试验结果表明,抗B602L鼠源多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B602L蛋白。[结论]原核表达的B602L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够与ASFV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制备的鼠抗ASFV B602L蛋白多克隆抗体具备较好的生物学活性。本试验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ASFV B602L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和非洲猪瘟诊断方法的建立提供生物材料和理论支撑。

    非洲猪瘟病毒(ASFV)B602L蛋白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

    1株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kp6的生物学特性及全基因组分析

    荣睿璠郭海悦胡鹏程左君豪...
    3990-40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从污水样品中分离到的1株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全基因组特征,为临床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防控和开发噬菌体相关新型替抗产品提供基础。[方法]以肺炎克雷伯菌TJAU-K11为宿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从污水样品中分离纯化获得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测定噬菌体宿主谱、最佳感染复数(MOI)、一步生长曲线,评估噬菌体稳定性,探究其对肺炎克雷伯菌TJAU-K11的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以及裂解效果,同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了解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全基因组特征。[结果]从污水样品中成功分离获得3株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分别命名为kp4、kp5和kp6,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噬菌体kp6是具有正二十面体形态的短尾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噬菌体kp6的潜伏期为20 min,爆发期为30 min。该噬菌体在-20~50 ℃、pH 4。0~10。0和紫外照射12 min内噬菌体效价保持稳定。单一噬菌体的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不同MOI噬菌体kp6组的D600 nm值在7 h内始终<0。4;噬菌体鸡尾酒制剂的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MOI为1、100时,噬菌体kp6在12 h内的D600 nm值<0。1。不同MOI噬菌体kp6组宿主菌生物被膜形成量均极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P<0。01),单一噬菌体kp6与噬菌体鸡尾酒制剂均能裂解宿主菌生物被膜。全基因组测序表明噬菌体kp6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全长40 971 bp,GC含量为53。13%,49个编码序列中有23个编码已知功能的蛋白,其中包括短尾噬菌体吸附和注入作用的尾纤蛋白gp12、裂解功能蛋白内溶酶等。[结论]本研究分离获得的肺炎克雷伯菌裂解性噬菌体kp6,其基因组中存在1个内溶酶,以其制备的噬菌体鸡尾酒制剂在12 h内能完全抑制宿主菌生长,试验结果为后续裂解酶和噬菌体制剂的开发奠定基础。

    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全基因组

    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及其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陈翔宇黄元刘宝玲罗琴...
    4002-4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是一种能引起猪和人感染,危害较大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猪链球菌在自然状态下具有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是其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已知猪链球菌是在感染的黏附、集结和分散3个阶段形成生物被膜,其中毒力因子(荚膜多糖、溶菌酶释放蛋白和溶血素)起到主要作用,整个形成过程由细菌细胞的信号转导系统进行调控。细菌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QS)系统是细菌胞内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它对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并通过调控水平基因转移、复制、生物被膜形成等方式增强细菌耐药性,同时在增加细菌密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够增强猪链球菌的耐药性,其耐药机制主要涉及QS系统调控、胞外聚合物的形成、细胞外DNA作用、外排泵作用、生物被膜结构和水平基因转移。明确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调控及生物被膜引起耐药的机制,对猪链球菌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化学消毒剂、高温、紫外线和臭氧均能破坏猪链球菌的生物被膜并杀灭细菌;使用抗生素或抗菌剂等化学合成药物能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或破坏生物被膜,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的作用,实现治疗猪链球菌感染的目的。此外,部分中药对猪链球菌的生物被膜有抑制和破坏作用,其活性成分具有抗耐药的特性,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笔者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调控机制及其引起的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目前的防治策略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猪链球菌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

    猪链球菌生物被膜调控机制耐药机制药物防治

    牛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单克隆抗体制备

    程晶陈沛霖郭禹崔锦蔷...
    4014-4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牛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promyelocytic leukemia protein,PMIL)是细胞核亚结构PML核体(nuclear bodies,NBs)的骨架蛋白,在抗病毒内源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制备牛PML单克隆抗体,为研究PML NBs结构和功能准备物质材料。[方法]构建表达bPML基因截短体的重组质粒pET-32a-bPML,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Transetta(DE3)感受态细胞,IPTG诱导表达,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对表达产物进行分析。将经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应用ELISA方法鉴定单克隆抗体类/亚类和型,进一步鉴定该单克隆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通过检测不同种属来源的细胞检测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利用该单克隆抗体对外源转染牛PML的细胞进行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利用该单克隆抗体建立的IFA检测不同的牛源细胞内源PML定位情况。[结果]牛PML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分子质量大小为50 ku;以此纯化蛋白为免疫原制备出1株抗牛PML单克隆抗体bPML-2G5,其为IgG1亚类,轻链为Kappa型,识别表位位于牛PML结构域78 EQPRPSTSRA88;Western blotting和IFA分析结果显示,bPML-2G5不仅可特异性识别外源转染的牛PML,而且还能特异性识别牛肾细胞、牛鼻甲骨细胞、牛胚气管细胞的胞核内核体结构中的PML。[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1株分泌牛PML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其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检测外源性及内源性表达的牛PML。

    牛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原核表达蛋白纯化单克隆抗体

    昆明尖音库蚊复合组种类的调查与鉴定

    李苏胜杨振兴何于雯王静林...
    4025-4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云南昆明尖音库蚊复合组蚊虫的种类进行调查和鉴定,为蚊媒传染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于2022年6月和2023年5月采集于昆明金殿青龙山和黄土坡的尖音库蚊复合组雄虫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蚊虫的形态特征,并切下雄蚊尾器进行观察,根据形态特征鉴定蚊虫种类;扩增蚊虫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 Ⅰ)基因和乙酰胆碱酯酶基因2(AChE2),对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金殿青龙山采集的蚊虫阳茎中叶末端尖削,内叶外伸部分呈宽叶状;黄土坡采集的蚊虫阳茎中叶末端平齐,阳茎内叶呈刀叶状。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采集蚊虫的COⅠ基因无显著差异;AChE2基因将蚊虫区分为两种,金殿青龙山采集蚊虫与致倦库蚊相似性较高,相似性最高为98。1%~100%,黄土坡采集蚊虫与尖音库蚊指名亚种相似性较高,相似性最高为99。7%。COⅠ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6只蚊虫与致倦库蚊、尖音库蚊、骚扰库蚊和淡色库蚊处于同一进化分支,没有明显的遗传进化差异;AChE2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金殿青龙山采集的蚊虫与致倦库蚊聚为一簇,黄土坡采集的蚊虫与尖音库蚊聚为一簇,分别处于不同进化分支。[结论]本研究采集到2种尖音库蚊复合组蚊虫。金殿青龙山采集蚊虫为致倦库蚊,黄土坡采集蚊虫为尖音库蚊指名亚种。研究表明中国昆明等南方地区存在尖音库蚊指名亚种,应加强西尼罗病毒等有关病毒的监测。

    昆明尖音库蚊复合组致倦库蚊尖音库蚊指名亚种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