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周晓农

双月刊

1005-6661

xfbjb@sohu.com,xfbjb@yahoo.com.cn

0510-68781021,6878102

214064

江苏省无锡市梅园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chistosomiasis Contr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和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主办的全国血吸虫病(寄生虫病)专业性技术类科技期刊。1989年2月创刊,为双月刊,逢双月15日出版。办刊宗旨为贯彻预防为主方针,面向全国、面向基层、面向防治、促进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防治事业发展,为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展

    张利娟何君逸杨帆党辉...
    221-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全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展、总结防治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对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和监测结果进行了概括分析.截至2023年底,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继续维持血吸虫病消除状态,四川、江苏省继续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省于2020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安徽、江西、湖南省于2023年新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23年,全国共有45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6 250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 7 303.45万人;451个流行县(市、区)中,354个(78.49%)已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97个(21.51%)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23年全国共开展居民血吸虫病免疫学检查4 216 643例,阳性47 794例;开展病原学检查184 216例,阳性4例;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7 768例.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流行村现有存栏牛539 548头,累计开展免疫学检查查病125 440头,阳性124头;病原学检查查病133 508头,未发现阳性.全国累计开展钉螺调查641 339.53 hm2,查出有螺面积184 819.77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51.53 hm2、复现有螺面积642.25 hm2.2023年,全国累计治疗血吸虫病患者20 198例,人群病原学扩大治疗598 183例·次,牛病原学扩大治疗283 954头·次;全国累计开展药物灭螺116 347.95 hm2,实际药物灭螺65 690.89 hm2,环境改造灭螺1 334.62 hm2.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结果显示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23年全国所有流行省份均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疫情趋于稳定,血吸虫病病例以晚期病例为主;但钉螺面积居高不下,部分地区牛复养现象严重.需继续加强血吸虫病监测预警,做好重点地区钉螺控制工作.

    血吸虫病疫情消除监测中国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疟疾防控面临的病原学和媒介生物学挑战

    俞心愉曹俊
    228-232,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疟疾是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蚊媒传染病之一.近年来,全球疟疾防控进展迟缓,重要原因之一是来自疟疾病原疟原虫和传播媒介按蚊的生物学挑战.本文针对抗疟药耐药性、疟疾快速诊断试纸条靶标恶性疟原虫富组氨酸蛋白2/3(Plasmodium falci-parum histidine-rich protein 2/3,Pfhrp2/3)基因缺失、媒介杀虫剂抗性及按蚊入侵等生物学挑战进行概述,从而为当前疟疾及其媒介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亦为疟疾控制和消除策略的制订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疟疾消除疟原虫按蚊生物学挑战

    全球消除疟疾的生物学挑战Ⅰ抗疟药耐药性

    陆凤
    23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疟疾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之一,目前疟疾防控仍以药物治疗为主.然而,抗疟药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给疟疾防控尤其是恶性疟治疗带来了严峻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需推动新型抗疟药物开发和治疗策略创新,并加强抗疟药耐药性监测与研究.本文梳理了当前抗疟药主要类别及使用原则,总结了抗疟药耐药性现状、监测手段及应对策略,旨在为抗疟药使用及耐药性应对提供科学参考、助力全球消除疟疾.

    疟疾消除抗疟药耐药性抗性治理

    全球消除疟疾的生物学挑战Ⅱ疟疾快速诊断试纸条靶标Pfhrp2/3基因缺失

    徐岁唐建霞
    239-242,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疟疾流行依然严峻,疟疾快速诊断试纸条(rapid di-agnostic test,RDT)操作简便、检测快速、结果准确,已成为当前疟疾防控中最重要和最广泛使用的诊断工具.但RDT靶标恶性疟原虫富组氨酸蛋白2/3(Plasmodium falciparum histidine-rich pro-tein 2/3,Pfhrp2/3)基因缺失可导致RDT产生假阴性检测结果,被WHO列为全球消除疟疾的四大生物学挑战之一.本文通过回顾RDT在全球疟疾诊断中的应用,分析Pfhrp2/3基因缺失带来的威胁与挑战、提出Pfhrp2/3基因缺失的监测方法、总结RDT检测阴性的原因与对策,为巩固我国消除疟疾成果、助力全球消除疟疾提供参考.

    疟疾消除快速诊断试纸条富组氨酸蛋白基因缺失

    全球消除疟疾的生物学挑战Ⅲ媒介杀虫剂抗性

    朱国鼎
    243-24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疟媒介杀虫剂抗性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全球消除疟疾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目前,传疟媒介不仅对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类等传统杀虫剂产生了高度抗性,而且对近年来新使用的新烟碱类和吡咯类杀虫剂亦产生了抗性.本文对当前全球传疟媒介杀虫剂抗性现状和相关抗性治理策略进行了梳理,并就杀虫剂抗性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下一步应对措施,旨在为全球传疟媒介杀虫剂抗性治理提供科学参考,助力全球消除疟疾.

    疟疾消除传疟媒介按蚊杀虫剂抗性抗性治理

    全球消除疟疾的生物学挑战Ⅳ媒介按蚊入侵

    刘起勇
    247-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际交流与气候变化的驱动下,媒介按蚊入侵与扩散给全球疟疾消除目标的实现带来了新挑战.本文以斯氏按蚊入侵加重非洲疟疾流行为例,对全球按蚊入侵现状进行了梳理,结合媒介按蚊潜在入侵风险预估,揭示全球疟疾消除的困难与挑战,为各国加强媒介按蚊入侵预警、媒介按蚊入侵的可持续精准防控提供参考.

    疟疾消除按蚊入侵媒介控制

    基于影像组学与临床实验室指标构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分级诊断模型

    郭照宇邵菊萍邹小青赵琴平...
    251-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基于B型超声影像与临床实验室指标构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分级诊断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8-2022年江西省都昌县第二人民医院血吸虫病患者超声影像及临床实验室数据.以血吸虫病肝纤维化Ⅰ级病例为第1组,Ⅱ级和Ⅲ级病例为第2组;选取2018-2021年病例数据为训练集、2022年病例数据为验证集,构建机器学习二分类模型.采用ITK-SNAP软件标记影像特征,采用Python 3.7编程语言和PyRadiomics工具包提取影像特征.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样本间影像特征差异,并采用套索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进行关键影像特征筛选.采用Scikit-learn机器学习库进行机器学习建模,包括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LR)和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等4种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进行最优机器学习模型筛选,并使用沙普利加和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评估对机器学习模型中超声影像鉴别特征贡献度最高的特征.结果 2019-2022年,累计将491例血吸虫病患者超声影像和临床实验室检查数据纳入研究.累计提取了 851项影像组学特征和54项临床实验室指标,经统计学检验(t=-5.98~4.80,U=6 550~20 994,P均<0.05)及LASSO回归特征筛选,纳入44项特征或指标进入下一步研究.临床实验室指标SVM机器学习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63和0.611,超声影像组学SVM机器学习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AUC分别为0.951和0.892,多模态SVM机器学习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AUC分别为0.960和0.913.机器学习模型中贡献度居前10位的特征或指标包括2项临床实验室指标和8项影像组学特征.结论 超声影像组学和临床实验室指标相结合的多模态机器学习模型可用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智能识别,并可提升单类数据模型的分类效果.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超声影像影像组学诊断模型

    基于棘球蚴病病灶分型的棘球蚴感染风险指数构建及应用

    薛垂召郑灿军蒉嫣师悦...
    259-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基于棘球蚴病病灶分型构建棘球蚴感染风险指数的可行性,从而为棘球蚴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2016年我国棘球蚴病流行病学调查中棘球蚴病病例病灶影像学资料及2017-2022年我国棘球蚴病防治工作年报中各流行省(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棘球蚴病新发现病例检出率数据.对棘球蚴病病灶进行分型后,参考离散分布边际概率原理和多分组分类数据检验方法构建棘球蚴感染风险指数.对该指数与2017-2022年各流行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棘球蚴病新发现病例检出率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单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近期与中期、中期与远期棘球蚴感染风险指数间关系.结果 本研究累计纳入2012-2016年我国棘球蚴病病例4 014例.我国各棘球蚴病流行省(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间细粒棘球蚴近期、中期和远期感染风险指数均不相同(x2=4.12~708.65,P均<0.05),其中西藏自治区近期(0.058)、中期(0.137)和远期(0.104)细粒棘球蚴感染风险指数均较高;多房棘球蚴近期、中期和远期感染风险指数均不相同(x2=6.74~122.60,P均<0.05),其中四川省近期感染风险指数(0.016)较高,青海省中期(0.009)、远期(0.018)感染风险指数较高.细粒棘球蚴感染风险指数与新发现病例检出率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t=-0.518~2.265,P均>0.05);多房棘球蚴各期感染风险指数与2018、2020、2021、2022、2017-2020、2017-2021、2017-2022年泡型(含混合型)棘球蚴病新发现病例检出率均呈强相关(r均>0.7,t=2.521~3.692,P均<0.05).对多房棘球蚴各期感染风险指数与泡型(含混合型)棘球蚴病新发现病例检出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均有统计学意义(b=0.214~2.168,t=2.458~3.692,F=6.044~13.629,P均<0.05).中期与近期、远期与中期细粒棘球蚴感染风险指数间回归系数分别为2.339和0.765,中期与近期、远期与中期多房棘球蚴感染风险指数间回归系数分别为0.280和1.842,回归系数与回归模型均有统计学意义(t=16.479~197.304,F=271.570~38 928.860,P均<0.05).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种基于棘球蚴病病灶分型的棘球蚴感染风险指数,可望为棘球蚴病防控、预测、诊疗和分类管理提供参考.

    棘球蚴病病灶分型风险指数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我国藁杆双脐螺分子溯源研究

    段磊屈磊郭云海顾文彪...
    272-278,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藁杆双脐螺来源,为我国曼氏血吸虫病流行风险评估和双脐螺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我国深圳市观澜河,大沙河,深圳水库,葵涌河上、下游,新圳河作为采样点,每个采样点采集10个双脐螺样本,提取螺样本基因组DNA.自南美洲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帕拉州、联邦区、伯南布哥州、圣保罗州的5个采样点获得15个藁杆双脐螺DNA样本.对上述DNA样本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Ⅰ,COI)和线粒体16S核糖体RNA(16S ribosomal RNA,16S rRNA)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同时,从GenBank中下载藁杆双脐螺COI和16S rRNA基因序列,并获取其采样点信息.将所有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并构建进化树,分析我国和南美洲双脐螺样本的遗传相似度和谱系进化关系.结果 从我国双脐螺样本中共获得60个长度为529 bp的COI序列,其中3个为单倍型.从GenBank中获得165条藁杆双脐螺COI序列,与上述60条序列比对后,共获得33个单倍型.进化树分析显示,采自我国的双脐螺3个单倍型聚在一支,其中单倍型China11与GenBank中获得的来自巴西的3个样本属于同一单倍型.地理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巴西东部沿海3个采样点的样本有与我国China11相同的单倍型,另2个采样点的样本与China11亲缘关系较近.扩增我国双脐螺样本16SrDNA基因,共获得60条长度约为322 bp的序列和2个单倍型.从GenBank中获得70条藁杆双脐螺16S rDNA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我国双脐螺样本聚为一支,其中单倍型China64与来自巴西的229BS为同一单倍型.将GenBank中获取的来自巴西南部25个采样点的49个藁杆双脐螺16S rDNA序列纳入分析,发现其中3个采样点的藁杆双脐螺与我国China64有相同的单倍型.综合分析藁杆双脐螺COI和16SrRNA的地理系统进化关系,发现仅巴西东部沿海地带样本与我国双脐螺样本在两个基因片段序列上具有相同单倍型.结论 我国双脐螺为藁杆双脐螺,遗传多样性较低,与来自巴西东部沿海地区的样本遗传学相似度很高,可能来源于巴西东部沿海地区.

    藁杆双脐螺曼氏血吸虫分子溯源线粒体16S核糖体R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中国巴西

    刚地弓形虫致密颗粒蛋白24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初步应用

    付胜男杨云王聪罗庆礼...
    279-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制备并鉴定鼠抗刚地弓形虫致密颗粒蛋白24(dense granule protein 24,GRA24)多克隆抗体,并探索其初步应用.方法 利用MEGA-X软件比对弓形虫不同虫株GRA24编码区序列,使用Protean软件分析GRA24蛋白优势肽段,通过PCR反应扩增编码该肽段的碱基序列,并连接至pET-28a载体中.将获得的GRA24截短蛋白原核表达质粒转化于大肠埃希菌BL21感受态细胞中,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beta-D-thiogalactopyranoside,IPTG)诱导后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检测蛋白表达与纯化.使用纯化的GRA24截短蛋白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获得GRA24截短蛋白多克隆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抗体效价,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抗体特异性,并将该抗体应用于免疫荧光试验(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结果 SDS-PAGE结果表明成功构建重组质粒,考马斯亮蓝染色结果显示获得高纯度重组GRA24截短蛋白.ELISA结果显示,GRA24截短蛋白多克隆抗体效价在1∶208 400以上;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该抗体可识别弓形虫不同虫株内源性GRA24蛋白,特异性识别重组GRA24截短蛋白;间接IFA检测发现,弓形虫入侵宿主细胞16h后分泌的GRA24蛋白定位于宿主细胞核中.结论 成功制备广适性、高效价、强特异性的抗弓形虫GRA24多克隆抗体,可应用于Western blotting与IFA,为进一步研究GRA24功能奠定了基础.

    刚地弓形虫致密颗粒蛋白24多克隆抗体免疫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