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MI)高职院校学生学期与假期24 h活动行为成分指标时间变化规律及差异特点,为促进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科学养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2年11-12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无锡市某职业技术学院162名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性别与BMI,将受试者分为男、女生体重偏轻、正常及超重肥胖6组.2023年1,4,7,10月运用迈欧实时心率光电手环、周调查问卷和《Bouchard身体活动日记》,对24 h活动行为成分指标[身体活动(PA)、静态活动(SB)与睡眠行为(SLP)]时间分别进行为期1周的跟踪测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别比较男、女生24 h活动行为成分指标时间的组间差异.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男、女生PA、MVPA、SB和SLP时间的组别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男生:F值分别为241.62,253.69,210.66,20.09;女生:F值分别为316.36,286.41,277.37,7.68),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男生:F值分别为342.72,234.54,77.77,42.80;女生:F值分别为569.74,155.14,95.13,52.67),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也有统计学意义(男生:F值分别为16.63,11.25,8.91,4.01;女生:F值分别为69.49,10.69,18.22,3.89)(P值均<0.01).事后检验发现,各月份不同BMI组间比较显示,男、女生PA、MVPA时间均是正常组大于超重肥胖组,SB时间均是超重肥胖组大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LP时间除男生10月、女生4月是正常组大于超重肥胖组,其余月份均是超重肥胖组大于正常组,且仅有1和7月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BMI组别不同月份比较显示,男、女生均是随着年度内月份的推移,PA、MVPA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F男=39.56~386.68,F女=38.97~637.54),SB和SLP时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F男=6.79~69.25,F女=6.70~162.86),并且学期(4,10月)与假期(1,7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高职院校学生24 h活动行为成分指标时间在不同BMI群体间以及学期和假期间差异明显.应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制定学期和假期的个性化干预措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